政权 | 旧城 | 新都 |
北魏 | 平城 | 洛阳 |
金 | 会宁府 | 中都 |
清 | 盛京 | 北京 |
材料一 在从传统农业社会跨入现代城市社会时,英国的“鲁滨逊”们各显神通,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工业社会中去,全神贯注地发展生产,追求利润,而对周围的世界——城市和环境等无暇顾及。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这样描写曼彻斯特:只要哪里还空得下一个角落,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哪里还有一个多余的出口,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来把它堵住。”城市的迅速扩展,人口的急剧膨胀,迫使人们追求单位面积土地的最大利用价值,由此出现了大批联排式、大杂院式及“背靠背”式房屋。英国城市改革家埃德温.查德韦克在描述当时的状况时说,“在我国的某些城市里竟如此缺乏市政管理,以致清洁方面之糟,几乎和……一支无纪律的军队不相上下”。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的城市环境建设分为两个阶段:40年代以前是起步阶段,主要由自治市、改善委员会和教区委员会从事路政、照明、沟渠等专项改造,工作重点在市中心和通衢大道。不过这个阶段的城市环境改造是局部的,缺乏全面的考虑和总体规划,比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新的盥洗室常常会将污水排放到工人家庭的供水处。从40年代起,城市环境问题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的广泛关注,中央颁布各种条例,责成地方当局担负起更多的职责,处理城市的自来水、下水道、垃圾和建筑问题,以改善城市的卫生状况和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陆伟芳、余大庆《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环境改造》
材料一 “物”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指一切事物,凡天地之间,眼前所接之事,皆是物。圣人只说“格物”二字,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且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处饮食言语,无不是事。”他说:“盖天下之事皆谓之物,而物之所在莫不有理,且如草木禽兽,虽是至微至贱,亦皆有理。”
——摘编自刘畅《朱熹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王守仁把“心”上升到“与物无对”的唯一“主宰”地位,“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声称“理”“物”只是“心”所本有,有是心才有是理,“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良知即是天理”,“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外良知以求知者,邪妄之知矣;外致知以为学者,异端之学矣”。王守仁讲:“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他认为,“良知”是知行的本体,知行是复那本体的“功夫”。
——摘编自周立升《良知的实现从本体视角评王守仁的“良知”论》
材料一 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主要内容有: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须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1921年苏维埃政府又采取新的措施。主要内容有:在农业方面,以国家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暂时缓和,各国大力发展经济,出现了一时的繁荣局面,美国的发展尤为显著。……在美国政府自由放任政策的鼓励下,分期付款制度及股票投机活动刺激了消费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活跃。许多人都乐观地认为,美国已进入了“永久繁荣”阶段。
材料三
材料:随着所属民族越来越多,唐太宗积极慎重地采取了若干措施。在各族聚居区“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各族官员在待遇地位上则更无薄厚之分,不搞什么重汉轻蕃。一般保留各族内部的社会组织或同新的行政机构结合并存,于阗、龟兹等地保留国王称号,突厥、回纥首领仍称可汗等,唐太宗给他们下诏时也自称皇帝天可汗。吐谷浑一再骚扰边州并扣留中央代表,太宗竟先后十次派人"谕以祸福",直到最后不得已才派兵予以平定。特别是十多万突厥人安居塞上各地,与汉人一起耕牧近十年之久,相互间结利深情厚谊。以至要离开这里时,多怀依恋之情"不肯出塞"。
——摘编自《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