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依据 | 结论 |
科举制起源于隋朝 |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了“进士科” | 读书、考试和做官的联系纽带在隋朝已经确立,后世不断完善 |
科举制起源于唐朝 | 《隋书》等所载诏令中“没有一处提到允许自举的话,其他文献也找不出有士人诣州郡自举的例子” | 作为科举制重要特点的“投牒自进”在隋代并未产生 |
时期 | 土地政策 |
土地革命时期 | 打土豪,分田地 |
抗日战争时期 |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 |
解放战争时期 | 不分男女老少,在数量上、质量上彻底平分土地 |
以上政策主要反映出( )
史实 | 结论 | |
① |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1947年,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局面的形成 |
② | 1947年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至1952年,美国共向西欧提供了131.5亿美元的援助 | 导致了西欧“福利国家”制度的形成 |
③ | 1950年至1973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年均GDP增长率将近5%,被称为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大繁荣时期” | 表明资本主义国家基本解决了周期性经济危机问题 |
④ | 1973年美国放弃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价;西方各国货币对美元由固定汇率转为浮动汇率 | 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
材料一 《明史》是清代官修正史,自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编纂到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历时94年。《明史》中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整理如下:
次数 |
出发时间 |
返回时间 |
第一次 |
永乐三年(1405) |
永乐五年(1407) |
第二次 |
永乐六年(1408) |
永乐九年(1411) |
第三次 |
永乐十年(1412) |
永乐十三年(1415) |
第四次 |
永乐十四年(1416) |
永乐十七年(1419) |
第五次 |
永乐十九年(1421) |
永乐二十年(1422) |
第六次 |
永乐二十年(1422) |
|
第七次 |
宣德五年(1430) |
材料二 1930年,在福建长乐县城南山发现《天妃灵应之记》碑(注:天妃即妈祖)。该碑立于宣德六年(1431年),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使西洋的情况。碑文摘要如下:
第一次 |
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在今印度西南部)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回。 |
第二次 |
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在今印度西南部)、暹罗(今泰国)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 |
第三次 |
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其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 |
第四次 |
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在今伊朗东南)等国。其苏门答剌国(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有伪王苏干剌寇侵本国,其王安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阙陈……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 |
第五次 |
永乐十五年,统舟师往西域。……(各国)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赍捧金叶表文朝贡。 |
第六次 |
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师者,悉还本国,其各国王益修职贡,视前有加。 |
第七次 |
宣德六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泊兹(长乐)港,等候朔风开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助佑之功,如是勒记于石。 |
材料 东南互保是义和团运动期间爆发的一个重大政治和外交事件,对于清末时局乃至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均产生了独特而深近的影响。东南互保的相关史事见表。
首倡 |
6月20日,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合辖区内的所有督臣、抚臣向朝廷会奏,斥责义和团为“乱民”、“劫盗”,请朝廷予以痛剿,并明谕各省保护洋商、教士,避免与各国开战。 |
议定 |
清廷6月21日发布对外宣战诏书,南方督抚拒不承认。6月26日,在南方督抚的授意下,上海道台与各国领事举行议谈,双方均承认“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 |
扩展 |
在东南互保章程上签字的有苏、皖、赣、鄂、湘五省。此后浙、粤以“附入”的形式加入,福建和山东巡抚与各国领事签订协议,“自办”互保。四川、陕西、河南也都明确表示出保护洋人的决心。 |
余波 |
庚子事变后,慈禧太后与朝臣为固结士心并提振权威,欲按期举行辛丑乡试刘坤一和张之洞鉴于作为新政首务的科举改章来不及实施,串联东南各省施压,最终东南各省乡试延期一年。 |
延伸 |
材料一 用图像学研究方法分析美术作品时,要经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前图像志描述”,即观者眼中直接看到的事物;第二层次“图像志分析”,即注重人物和故事的识别,需要确认图像中的内容与主题,并将其中的象征物加以阐释与简单联系;第三层次“图像学阐述”,则需要辨认出艺术家在作品中传达的深意,深入了解某个特定时代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挖掘艺术家表达的更深层次内涵。
——摘编自《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经典美术作品节选
图1李琦《农民和拖拉机》(年画)1950年创作。1950年5月,政务院在中南海举办农机展览会;1951年国家开始推广新农具。
图2邓澍《和平签名》(年画)1950年创作。1950年3月至11月,中国各界积极响应“斯德哥尔摩世界拥护和平大会”运动。
——选自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官网
根据材料一中的图像学研究方法,从以上两幅美术作品中任选一幅进行探究。(要求:对画作由浅入深进行描述、分析、阐述,并得出一个结论;注重历史信息的运用,分析逻辑严密,表达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