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借景”是中国古典造园的传统手法之一,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造园者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大观园是一所宅园,它一无远山近景可依,二无茅屋寺庙凭借,然而曹雪芹别出心裁地把自然界各种美好的东西组合到园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借景方式,通过“形”(园中人物、建筑、动物)、“声”(琴笛丝竹、小桥流水、吟诗作赋)、“影”(人、树、云、动物、月影)等使园中静态的建筑、山石和园中动态的人物、禽鸟、溪流、植物(四季变化)等相映成辉,这样互相补充的处理就达到了巧妙的借景目的。如七十六回,作者先写贾母等人在凸碧堂赏月“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后写远处笛音“猛不防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再写黛玉、湘云在凹晶馆所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吹,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 , 最后写黛玉、湘云二人拾扔小石头“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图将月影激荡……却飞起一个白鸡来,直往藕香谢去了”,于是溶景入诗,逼出了二人“寒塘渡鸡影,冷月葬诗(花)魂”的绝妙好辞。圆月、绿树、风声、水声、云影、花萌全融合在大观因的美景之中了,使时间、景色、人情互借互生、融为一体。
曹雪芹对中国传统造园理论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而突破、创新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在以往的园林借景中,大多都是对静态事物的借用,但大观因的借景手法,在曹雪芹的笔下加入了动态的人物、动物,因中对诗、赏月、葬花既为《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情节,同时也为大观园提供了美景,幅幅画面为大观园的四季景致增色不少。
(摘编自谭巍《大观园造景手法体现的曹雪芹艺术思维》)
材料二:
曹雪芹所设计的大观园,虽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但我们也可从中品味出创作者的匠心,得以从中窥探曹雪芹的艺术辩证思想。
四十二回宝钗在谈到大观园时说:“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园林和绘画本来就有相通的艺术规律,用绘画的章法来布置园林,园林也必然体现出绘画中的一些规律,如像绘画那样讲究“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曹雪芹借助薛宝钗之口提出的远近、疏密、主宾、添减、藏露(还有高低、大小)等等,也都是我国古代许多画家(或评论家)所提到的章法。他是运用绘画中的这些章法、布局来设计大观园的。
我们且看曹雪芹在描绘大观园时是如何体现艺术中的辩证关系的。比如藏和露,当十七回中贾政一干人进入正门之后,“只见一带翠嶂挡在面前”。贾政说:“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由于有这一带翠嶂挡在面前,使得进入园门的人们不能一览无余地把园内景色“悉入目中”,这便是藏而不露。再加上“曲径通幽”的题额和羊肠小径,更使游人产生一种对园内景物幽邃莫测的感觉,因而更加引人入胜,这便是艺术中的含蓄。当他们出了山洞之后,才别有洞天,豁然开朗,“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这是露,是藏然后露。然而,露中又有藏——“皆隐于山劫树杪之间”,亦藏亦露,半藏半露;然后,“出亭过池”,观览了山石花木,才“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槛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真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曹雪芹就是这样运用文学语言,把大观园中的藏和露这一艺术辩证关系,很精妙地描绘出来,一幅手卷是随着卷中人物的活动而展开的。因此,这种描绘又是一般的绘画难以表现的,因为景物的藏和露是通过游人的视觉产生的,而游人又是沿着一定路线走的,即使是用长卷,也只能是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表现,互相之间难以通过人物活动联系起来,有点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吧。曹雪芹的描绘,很有些像动静相生,空间与时间相结合的现代电影镜头。这种语言的描绘产生了完美的效果。
再如高和低的对比,曹雪芹也有很好的描绘。七十六回史湘云就说道:“这山上(凸碧堂)赏月虽好,总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可知当日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凹晶……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来;有爱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里去。”这就是这一风景小区的特色。在凹晶馆近水赏月之妙,曹雪芹还有描绘:“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吹,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曹雪芹将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的凸碧堂与凹晶馆和特定的时令——中秋赏月,融合在一个画面之中,构成大观园中的一景。想象此情此景,倒“真令人神清气净”。
(摘编自顾平旦、曾保泉《文学、绘画与园林——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
亲亲土豆
迟子建
秦山夫妇是礼镇的土豆大户,他们在南坡足足种了三亩,春天播种时要用许多袋土豆种子,夏季土豆开花时,独他家地里的花色最全,要紫有紫,要粉有粉,要白有白。到了秋天,也自然是他们家收获最多了。
秦山又黑又瘦,夏天时爱打赤脚。他媳妇比他高出半头,不漂亮,但很白净,叫李爱杰,温柔而贤惠。他们去土豆地干活时总是并着肩走,他们九岁的女儿粉萍跟在身后,一会儿去采花了,一会儿又去捉蚂蚱了,一会儿又用柳条棍去戏弄老实的牛了。秦山嗜烟如命,人们见他总是叼着烟眯缝着眼自在地吸着,牙齿和手指都被烟熏得焦黄焦黄的,嘴唇是猪肝色,秦山媳妇为此常常和他拌几句嘴。
初秋的时令,秦山有一天吃着吃着土豆就咳嗽得受不住了,双肩抖得像被狂风拍打着的一只衣架,只觉得五脏六腑都错了位,没有一处舒服的地方。李爱杰一边给他捶背一边嗔怪:“抽吧,让你抽,明天我把你那些烟叶一把火都点着了。”
秦山本想反驳妻子几句,可他无论如何都没有那力气了。当天夜里,他又剧烈咳嗽起来,而且觉得恶心。李爱杰担心秦山,第二天早早就醒了。她将头侧向秦山,便发现了枕头上的一摊血。
李爱杰忧心忡忡地洗了那个枕套,待秦山起来,一边给他盛粥一边说:“咳嗽得这么厉害,咱今天进城看看去。”
“少抽两天烟就好了。”秦山面如土灰地说,“不看了。”
“不看怎么行,不能硬挺着。”
“咳嗽又死不了人。谁要是进城给我捎回两斤梨来吃就好了。”
早饭后李爱杰左劝右劝,秦山这才答应进城看病去。
医生给秦山拍了片子,悄悄对李爱杰说:“你爱人的肺叶上有三个肿瘤,有一个已经相当大了。你们应该到哈尔滨做进一步检查。”
李爱杰小声而紧张地问:“他这不会是癌吧?”
医生说:“这只是怀疑,没准是良性肿瘤呢。咱这儿医疗条件有限,无法确诊,我看还是尽早去吧,他这么年轻。”
夫妻俩回到礼镇时买了几斤梨,粉萍见父母回来都和颜悦色的,以为父亲的病已经好了,就和秦山抢梨吃。也许梨的清凉起到了很好的祛痰镇咳作用,当夜秦山不再咳了,这使李爱杰的心稍稍宽慰了一些。心想也许医生的话不必全都放在心上,医生也不可能万无一失吧。夫妻俩该做啥还做啥,拔土豆地里的稗草、给秋白菜喷农药、将大蒜刨出来编成辫子挂在山墙上。然而好景不长,过了不到一周,秦山又开始剧烈咳嗽,这次他自己见到咯出的血了,他那表情麻木得像蜡像人。
“咱们到哈尔滨看看去吧。”李爱杰悲凉地说。
“人一吐血还有个好吗?”秦山说,“早晚都是个死,我可不想把那点钱花在治病上。”
“可有病总得治呀。”李爱杰说,“大城市没有治不好的病。况且咱又没去过哈尔滨,逛逛世面吧。”
秦山不语了。夫妻二人商量了半宿,这才决定去哈尔滨。李爱杰将家里的五千元积蓄全部带上,又关照邻居帮她照顾粉萍、猪和几只鸡。邻居问他们秋收时能回来么?秦山咧嘴一笑说:“我就是有一口气,也要活着回来收最后一季土豆。”
李爱杰拍了一下秦山的肩膀,骂他:“胡说!”
两个人在城里买了一斤烙饼和两袋咸菜,就直奔火车站了。火车票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贵,而且他们上车后又找到了挨在一起的座位,这使他们很愉快。所以火车开了一路李爱杰就发出一路的惊诧:
“秦山,你快看那片紫马莲花,绒嘟嘟的!”
“这十好几头牛都这么壮,这是谁家的?”
“这人家可真趁,瞧他家连大门都刷了蓝漆!”
秦山听着妻子恍若回到少女时代的声音,心里有种比晚霞还要浓烈的伤感。如果自己病得不重还可以继续听她的声音,如果病入膏肓,这声音将像闪电一样消失。
秦山的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医生告诉李爱杰:“他已经是晚期肺癌了,已经扩散了。”
李爱杰去看秦山的时候,特意从花坛上偷偷摘了一朵花掖在袖筒里。秦山正在喝水,雪亮的阳光投在他青黄瘦削的脸颊上,他的嘴唇干裂了。李爱杰趁他不备将花掏出来:“闻闻,香不香?”她将花拈在他的鼻子下。
秦山深深闻了一下,说:“还没有土豆花香呢。”
“土豆花才没有香味呢。”李爱杰纠正说。
“谁说土豆花没香味?它那股香味才特别呢,一闻到就让人忘不掉。”秦山打趣道,“就像你身上的味儿一样。”
李爱杰凄楚地笑了。就着这股笑劲,她装作兴高采烈地说:“你知道我为什么偷花给你吗?咱得高兴一下了,你的病确诊了,就是普通的肺病,打几个月的点滴就能好。”
“没有大病当然好。”秦山说,“咱都来了一个多礼拜了,该是收土豆的时候了。”
“你放心,咱礼镇有那么多的好心人,不会让咱家的土豆烂到地里。”李爱杰说。
“自己种的自己收才有意思。”
秦山不见了,病服堆在床上,床头柜上的饭盒等东西也不见了。
一直找到下午两点,处于极度焦虑状态的李爱杰才突然意识到秦山一定是回礼镇了。
李爱杰赶回礼镇时正是秋收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在南坡地里起土豆。是午后的时光,天空极其晴朗,没有一丝云,只有凉爽的风在巷子里东游西逛。李爱杰没有回家,她径直朝南坡的土豆地走去。
李爱杰远远地看见秦山猫腰在自家的地里起土豆,粉萍跟在他身后正用一只土篮捡土豆。秦山穿着蓝布衣,午后的阳光沉甸甸地照耀着他,使他在阳光中闪闪发光,李爱杰从心底深深地呼唤了一声:“秦山——”双颊便被自己的泪水给烫着了。
秦山一家人收完土豆后便安闲地过冬天。秦山消瘦得越来越快,几乎不能进食了。他常常痴迷地望着李爱杰一言不发。李爱杰仍然平静地为他做饭、洗衣、铺床、同枕共眠。
秦山在下雪的日子里挣扎了两天两夜终于停止了呼吸。
由于天寒地冻,在这个季节死去的人的墓穴都不可能挖得太深,所以覆盖棺材光靠那点冻土是无济于事的。人们一般都去拉一马车煤渣来盖坟,待到春暖花开了再培新土。当葬礼主持差人去拉煤渣的时候,李爱杰突然阻拦道:“秦山不喜欢煤渣。”
礼镇人看到一个不同寻常的葬礼。秦山的棺材旁边坐着五麻袋敦敦实实的土豆,李爱杰头裹孝布跟在车后。秦山的棺材落入坑穴,李爱杰上前将土豆一袋袋倒在坟上,只见那些土豆咕噜噜地在坟堆上旋转,最后众志成城地挤靠在一起,使秦山的坟豁然丰满充盈起来。雪后疲惫的阳光挣扎着将触角伸向土豆的间隙,使整座坟洋溢着一股温馨的丰收气息。李爱杰欣慰地看着那座坟,想着银河灿烂的时分,秦山在那里会一眼认出他家的土豆地吗?他还会闻到那股土豆花的特殊香气吗?
李爱杰最后一个离开秦山的坟。她刚走了两三步,忽然听见背后一阵簌簌的响动。原来坟顶上的一只又圆又胖的土豆从上面坠了下来,一直滚到李爱杰脚边,停在她的鞋前,仿佛一个受宠惯了的小孩子在乞求母亲那至爱的亲昵。李爱杰怜爱地看着那个土豆,轻轻嗔怪道:“还跟我的脚呀?”
赵简子乘敝车瘦马,衣羖羊裘。其宰进谏曰:“车新则安,马肥则往来疾,狐白之裘温且轻。”简子曰:“吾非不知也。吾闻之君子服善则益恭细人服善则益倨我以自备恐有细人之心也传曰周公位尊愈卑胜敌愈惧家富愈俭故周氏八百余年此之谓也。”
鲁筑郎囿,季平子欲速成,叔孙昭子曰:“安用其速成也?以虐其民,其可乎?无囿尚可乎,恶闻嬉戏之游,罢其所治之民乎?”
卫叔孙文子问于王孙夏曰:“吾先君之庙小,吾欲更之,可乎?”对曰:“古之君子,以俭为礼;今之君子,以汰易之。夫卫国虽贫,岂无文履一奇,以易十稷之绣哉?以为非礼也。”文子乃止。
晋文公合诸侯而盟曰:“吾闻国之昏,不由声色,必由奸利。好乐声色者,淫也。贪奸者,惑也。夫淫惑之国,不亡必残。自今以来,无以美妾爱疑妻,无以声乐妨政,无以奸情害公,无以货利示下。其有之者,是谓伐其根素,流于华叶。若此者,有患无忧,有寇勿弭。不如言者,盟示之。”于是君子闻之曰:“文公知道乎!其不王者,无佐也。”
晏子病,将死,断楹内书焉,谓其妻曰:“楹也语,子壮而视之。”及壮发书,书之言曰:“布帛不穷,穷不可饰。牛马不穷,穷不可服。士不可穷,穷不可任。穷乎?穷乎?穷也!”
仲尼问老聃曰:“甚矣!道之于今难行也!吾比执道委质以当世之君,而不我受也。道之于今难行也。”老子曰:“夫说者流于辩,听者乱于辞,如此二者,则道不可委矣。”
子贡问子石:“子不学《诗》乎?”子石曰:“吾暇乎哉?父母求吾孝,兄弟求吾悌,朋友求吾信。吾眠乎哉?”子贡曰:“请投吾《诗》,以学于子。”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鲁人曰:“何也?”曰:“屡为履,缟为冠也,而越人徒跣剪发,游不用之国,欲无穷,可得乎?”
(节选自《说苑·反质》,有删改)
①卫叔孙文子问于王孙夏曰:“吾先君之庙小,吾欲更之,可乎?”
②文公知道乎!其不王者,无佐也。
枕上作①
陆游
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
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
郑虔②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
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着句写清愁。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宋宁宗庆元六年,这时陆游七十六岁,被罢官闲居家中已多年。②郑虔:唐玄宗时士人,文才很高,其诗、书、画被玄宗赞为“三绝”;但生活贫困,嗜酒如命。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故事的开端,“求虫一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这样,全文的情节已经 ① 。但本文的曲折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发展过程中:成名初次觅虫不得,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可谓山穷水尽,是为一波;而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于村东大佛阁后得虫,可谓柳暗花明,又为一波;刚刚得虫,举家庆贺,不料成子好奇,“窃发盆”,虫得而复失,再起一波;成名归,“怒索儿”,却不料儿子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是为“推波助澜”;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织,令人 ② , 而成名的人生也从此柳暗花明;此后,(____),斗虫,斗鸡,无不胜,又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写得引人入胜, ③ ;最后的大团圆结局,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不由得掩卷三思后还会淡然一笑。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
世界卫生组织将“衰老”定义为体内各种分子和细胞损伤随时间逐步积累的过程。著名医学人文作家葛文德通过生动的案例表明:“衰老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功能丧失。”美国的托马斯·杰弗逊在71岁时写给78岁的老约翰·亚当斯的信中写得很形象:“我们的机器已经运转了七八十年了,可以预料到它将会损坏,这里一个轮轴,那里一个轮子,现在一个齿轮,下次一个弹簧,都将会出现故障,虽然我们能暂时将其修理好,但终究都是会停止运转的。”
形象地说,衰老与疾病是两个轨道上跑的车,但又随时可能发生变轨、并轨。一方面,衰老是疾病的温床, ① ;另一方面,疾病又可能助推衰老的进程和程度。 ② , 到了一定年龄,身体毫无例外地都将处于持续的衰老过程中,衰老积累到一定程度,通常会滑入“无疾而终”的境地,当然,不排除疾病在其中充当了“扳机子”,触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医学术语是由多器官衰弱演化为多器官衰竭。在衰老与死亡之间,有一个时期叫深度衰老,医学上称之为生命末期,是安宁疗护发力的阶段,过去叫“临终关怀”,2016年4月政协双周会提议改为“安宁疗护”。 ③ , 关涉每一个人生命落幕的质量。
近年来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也有人说:人生不是“起跑线”决定的比赛,任何时候都能创造无限可能。
对于上述观点,你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