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射洪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10-29 浏览次数:15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三上·射洪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 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 “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锤”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 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 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 

     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 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通过模仿图像叙事、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获得新的发展。 B . 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同时作为被审视的客体,成为鲁迅解读、批判的对象。 C . 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当下的文学作品尤为重视个人经验的展示,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 D . 图像时代,自媒体的流行让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变得很容易,而职场小说的火热说明文学的新功能得到公众的认同。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图像与文学的不同,都承认图像对文学造成了冲击,也都赞成或倾向于赞成图像与文学间存在合作关系。 B . 我们常用“眼花缭乱”表达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也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 C . 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与鲁迅的小说《伤逝》对会馆的描写有相似之处。 D . 罗中立的画作标题《父亲》具有点睛之妙,如果改为《农民》,人们对画作的解读将大不相同,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之一《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 B . 某同学在公众号中谈到,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 C . 魏晋至隋唐时期,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 D . 英国学者豪厄尔斯认为在“视觉世界”里,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按图索骥”已经成 了一种思维定势。
    4. (4) 比喻论证是利用两个事物的相似点来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请分析劳拉·里斯“图像之锤” 这一比喻所包含的相似点及论证的事理。 
    5. (5) 有同学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并不喜欢读原著,因为图像比语言文字更有意思。请你根据材料劝说他多读原著,并简要阐释理由。 
  • 2. (2023高三上·射洪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落魄 

     汪曾祺 

     到我们认识他时,他开了个小馆子,在我们学校附近。 

     大学生都是消化能力很强的人。初到昆明时,大家的口袋里还带着三个月至半年的用度,有时还能接到一笔汇款,稍有借口,或谁过生日,或失物复得,或接到一封字迹娟秀的信,或什么理由都没有,大家“通过”一下,就可以派一个人做东请客。有人说,开了个扬州馆子,那就怎么也得巧立名目去吃他一顿。 

     学校附近还像从前学校附近一样,开了许多小馆子,开馆子的多是外乡人,山东、河北、江西、湖南的,都有。在昆明,只要不说本地话,任何外乡口音的,都可认作大同乡。一种同在天涯之感把掌柜、伙计和学生连接起来。学生来吃饭,掌柜的、伙计(如果他们闲着),就坐在一边谈天说地;学生也喜欢到锅灶旁站着,一边听新闻故事,一边欣赏炒菜艺术。 

     这位扬州人老板,一看就和别的掌柜的不一样。他穿了一身铁机纺绸褂裤在那儿炒菜。盘花纽扣,纽绊拖出一截银表链。雪白的细麻纱袜,浅口千层底礼服呢布鞋。细细软软的头发向后梳得一丝不乱。左手无名指上还套了个韭菜叶式的金戒指。周身上下,斯斯文文。除了他那点流利合拍的翻锅执铲的动作,他无处像一个大师傅,像吃这一行饭的。这个馆子不大,除了他自己,只用了个本地孩子招呼客座,摆筷子倒茶。可是收拾得干干净净,木架上还放了两盆花。就是足球队员、跳高选手来,看看墙上菜单上那一笔成亲王体的字,也不好意思过于嚣张放肆了。 

     半年以后,店门关了几天,贴出了条子:修理炉灶,停业数天。 

     重新开张后,饭铺气象一新,一早上就坐满了人,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扬州人听从有人的建议,请了个南京的白案师傅来做包子下面,带卖早晚市了。 

     白案上,那位南京师傅集中精神在做包子。他很忙,顾不上想什么。但是今天是新开张,他一定觉得很兴奋。他的脑袋里升腾着希望,就像那蒸笼里冒出来的一阵一阵的热气。听他用力抽打着面团,声音钝钝的,手掌一定很厚,而且手指很短!他的脑袋剃得光光的,后脑勺挤成了三四叠,一用力,脑后的褶纹不停地扭动。周身上下,无一处不像一个当行的白案师傅,跟扬州人的那种“票友”风度恰成对比。 

     不知道什么道理,那一顿早点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猪肝面,加了一点菠菜、西红柿,淡而无味。我看了看墙上钉着的一个横幅,写了几个美术字:“绿杨饭店”(不知是哪位大学生的大作),心想:三个月以后,这几个字一定会浸透了油气,活该!——我对猪肝和美术字一向都没有好感。 

     半年过去,很多人的家乡在不断“转进”(报纸上讳言败退,创造了一个新奇的名词)的战争中失去了。滇越铁路断了,昆明和“下江”邮汇不通,大学生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学生在外而兼了差,教中学的,在拍卖行、西药铺当会计的,当家庭教师的,各行各业,无所不有。昆明每到中午十二点要放一炮,叫做“午炮”,据说放那一炮的也是我们的一位同学。有的做了生意,而且越做越大。还有一些对书本有兴趣,抱残守阙,除了领“贷金”,在学校吃“八宝饭”(糙米中有砂粒、鼠矢种种东西),靠变卖衣物维持。附近有不少收买旧衣的,背着竹筐,往来吆唤。其中有一个中年妇女嗓音极其脆亮,我一生很少听到这样好听的叫卖声音:“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学生的变化,自然要影响到绿杨饭店。 

     这个饭馆原来不大像一个饭馆,现在可完全像一个饭馆了,太像了,代表这个饭馆的,不再是扬州人,而是南京人了。 

     那个南京人,第一天,就从他的后脑勺上看出这是属于那种能够堆砌“成功"的人,一个非常现实的人。他抓紧机会,稳扎稳打,他知道钱是好的,活下来多不容易,举手投足都要代价。他一大早冲寒冒露从大西门赶到小南门去买肉,因为那里的肉要便宜一点;为了搬运两袋面粉,他可以跟挑夫说很多好话,或骂很多难听的话;他一边下面,一边拿眼睛瞟着门外过去的几驮子柴,估着柴的干湿分量;他拣去一片发黄的菜叶,丢到地下,拾起来,看一看,又放回案板上。他的床是睡觉的,他的碗是吃饭的。他不幻想,不喜欢花,他不聊闲天,不上茶馆喝茶,而且老打狗。没有多少时候,绿杨饭店就充满了他的“作风”。从作风的改变上,你知道店的主权也变了。南京人攒了钱,红利、工钱,加了自己的积蓄,入了股,从伙计变成了股东。 

     绿杨饭店的主顾有些变化,但生意没有发生太大影响。在外兼职的学生在拿到薪水后会来油油肠子。做生意的学生,还保留着学籍,选了课,考试时得来答卷子,平时也偶尔来听听课。抱残守阙者,有时觉得“口中淡出鸟来”,就翻出几件值一点钱的东西拿到文明新街一卖——最容易卖掉的东西是工具书,《锌源》《牛津字典》……有一个四川同学家里寄来一件棉袍子,他约了几个人一同上邮局取出来,出了邮局大门,拆开包裹,把一件全新的棉袍搭在手臂上,就高声吆唤:“哪个买这件棉袍!"然后,几个馋人,一顿就把一件新棉袍吃掉了。昆明冬天不冷,没有棉袍也过得去。 

     绿杨饭店的生意好过一阵,好得足以使这一带所有的饭馆为之侧目。这些饭铺的老板伙计全都对它关心。别以为他们都希望“绿杨”的生意坏。他们知道,“绿杨"的生意要是坏,他们也好不了。他们的命运既相仿,又相共。果然,过了一个高潮,绿杨饭店走了下坡路了,包子里的豆芽菜、豆腐干越掺越多,卖出去的包子越来越少。时间很快过了两年了。大学的学生,有的干脆弃学经商,在外地跑买卖,甚至出了国,到仰光,到加尔各达。有的还选了几门课,有的干脆休了学,离开书本,离开学校,也离开了绿杨饭店。在外兼职的,很多想到就要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不再胡乱花钱。风翥街冷落了许多。开饭馆的江西人、湖南人、山东人、河北人全都风流云散,不知所终。绿杨饭店还开着。绿杨饭店犹如一面镜子,照出种种变化。镜子里是变色的猪肝、暗淡的菠菜、半生的或霉烂的西红柿。太阳光如一匹布,阳光中游尘飞舞。 

     一九四六年(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落魄”,即潦倒失意,在本文中不仅指扬州人所经营饭馆的落魄,更指在烽火硝烟中众多背井离乡小人物的落魄,表达了作者对时代洪流和人生浮沉的思考。 B . “他穿了一身铁机纺绸褂裤在那儿炒菜……”作者通过对扬州人穿着的详尽刻画,写出了扬州人对做菜的讲究,显示出他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C . 扬州人“无处像一个大师傅”,而南京人“无一处不像一个当行的白案师傅”,绿杨饭店“现在可完全像一个饭馆了”,叙述者在“像与不像”的评价中流露褒贬之意。 D . “他们的命运既相仿,又相共”的“相共”指的是人们在朝不保夕的战时环境的冲击下,都会先选择生存目标,而搁置精神追求。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抱残守阙者为求果腹,起初只卖衣,后来也卖书,这一对比以小见大,刻画出战时异乡生活的不易以及学生内心深处的坚守与投降。 B . “这几个字一定会浸透了油气”,作者由对食物的反感联想到日后绿杨饭店的风雅不再。与前文对“成亲王体字”的极高评价形成鲜明的对比。 C . 本文语言幽默风趣,例如在刻画南京人时,运用传神的外貌描写、反语、谐音等手法,对人物进行调侃、讽刺、批判,令读者忍俊不禁又掩卷深思。 D . 文章以双线结构展开叙述,既阐述战时扬州人在昆明所开饭馆逐渐沦落的过程,又以顾客、学生的双重身份记叙见闻,以扬州人落魄之路对照叙述者在昆明的学生生活。
    3. (3) 《落魄》以“我”的视角聚焦扬州人饭馆的变迁,从而折射群体命运,意味深长,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4. (4) 汪曾祺师承沈从文,小说“淡而有味”,请结合本文加以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2023高三上·射洪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李勣,曹州离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为左武侯大将军。密后为王世充所破,拥众归国,勣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及李密反叛伏诛,勣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高祖遂归其尸。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 , 葬于黎阳山。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贞观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号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 , 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勣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勣为长史,累封英国公。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书,兼知政事。勣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勣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太宗又尝宴,顾勣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勣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委信如此。勣每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曰:“李靖、李勣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摘编自《贞观政要》) 

     文本二: 

     史臣曰: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上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自,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蠡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禱机、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 

     (《旧唐书·太宗本纪》)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中间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出。 

       朕今委任李勣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军缟素”与“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两句中的修辞手法相同。 B . “惟远筑长城”与“塞上长城空自许”(《书愤》)两句中的“长城”含义相同。 C . 其见委信如此”与“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D . “良由遭值之异也”与“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过秦论》)两句中的“良”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勣曾在李密部下做左武侯大将军,归降大唐后先后担任并州都督、长史、兵部尚书、太子詹事等职务,并加封英国公的爵位。 B . 李勣长期镇守边境,曾率兵讨伐突厥颉利和薛延陀、高丽等均获得胜利,唐太宗说他和李靖的能力超过了古代的一些著名的将领。 C . 唐太宗对李勣待遇优厚,李勣重病,验方说用胡须烧的灰可以医治,太宗就剪下胡须给他和药,李勣醉酒,太宗把御服盖在他身上。 D . 臣子遇到不同的君王会有不同的结果,相较于马周、刘泊等能被唐太宗重用,而同样贤能的伊尹、吕尚却不能把握时机,实在可惜。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李密反叛伏诛,勣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 

       ②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 

    5. (5) 文本二认为唐太宗“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请以李勣为例,具体说明。 
  • 4. (2023高三上·射洪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 

     辛弃疾 

     倘来轩冕,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三杰。 

     休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故人何在?长庚应伴残月。 

     【注释】①此词是辛弃疾闲居铅山瓢泉时的感兴之作,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而自抒怀抱。②轩冕,古时指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可用来指代官员的官位极爵或功名。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往今来,功名究竟为何物?诗歌开篇发问,表现了对宦途功名的困惑和思考。 B . “重城愁万里”,化虚为实写愁,这与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法相似。 C . 本词善于用典,如借司马相如与妻卓氏当垆卖酒的典故,抒发自己的失意之情。 D . “可惜蒙头雪”用明喻手法写白发丛生,这与苏东坡“可怜白发生”写法不同。
    2. (2) 有人评价本词“无处不悲”,但这一评语并不合理,请结合诗歌举例说明不合理的原因。 
  • 5. (2023高三上·射洪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达作者求学的经历里“苦中有乐”的句子是 

       。 

    2. (2) 《观刈麦》中,描写妇女儿童支援农忙场景的诗句是。 
    3. (3) 《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4. (4) 《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来增添浪漫气息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2023高三上·射洪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天气渐暖,虫鸣鸟啭不绝于耳,给大自然带来了勃勃生机。假如春天A____,那么,是什么带走了那些动听的声音?可以肯定地说,滥用农药防治害虫难辞其咎。 

     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在不断的研究中发现,①想要有效控制害虫对农业生产造成的负面影响 , ②既需要治本更需要治标。因此,③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 ④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 , ⑤已成为控制害虫侵害的长期有效措施。其中,对作物进行轮作,推行可持续的绿色农业,避免长期的单一植被组成,是从源头减少害虫大规模爆发的重要途径。另外,保护害虫天敌的生存环境,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禁止捕杀野生鸟类,⑥增加害虫天敌数量 , ⑦帮助维持生态平衡 , ⑧可以起到很好的害虫防控作用 , ⑨也可以避免农药的过度滥用和环境污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多样化、全面化。对待害虫,从B____到控制虫口数量维护生态平衡,人们也逐渐掌握了农业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间的平衡。在人们的长期努力下,春天决不会像严冬一样,万籁俱寂,虫鸣鸟啭一定会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1. (1) ​ 请在文中A、B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第二段带序号的小分句有三处表述不当,下面对表述不当分句的指出全对的一项是( ) 
      A . ①②④ B . ②④⑨ C . ②⑤⑧ D . ①③⑧
  • 7. (2023高三上·射洪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 

     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不是不会向上生长。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他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 

    1. (1) ​ 文学作品往往借助标点来增强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引号所具有的表现力。 
    2. (2) ​ 文中加点的词语中,前两处为什么用“你们”而不用“它们”,后三处为什么用“它”而不用“你”?谈谈你的理解。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条条、常常、时时”,它们和“每条、经常、不时”相比,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下列各项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叠词具有强调作用,“条条、常常、时时”强调了范围之广、频率之繁、时间之久。 B . 三个重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使语言更富有音乐美。 C . 三个叠词连用,更突出了杨柳生机勃勃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杨柳的喜爱。 D . 三个叠词连用,生成一组抒情式排比,更加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杨柳的情感。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三上·射洪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王小波说: “有的事情一下子过去了,有的事情很久也过不去。 ”

    这句话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