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郑州第六十二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

更新时间:2023-10-18 浏览次数:46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知识与积累.(23分)
  • 1. 下列词语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duō)         惘(chàng)        守(kè)        揉造作(jiāo) B . (xǐng)         宽(yòu)          默(jiān)       词夺理(qiǎng) C . (bàn)          言(jiān)          沙(shuò)     然而止(jiá) D . 裂(guī)  劣(zhuō)        解(pāo)      怒不可(è)
  • 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 掺杂  作揖  冷不妨  置之不理  与日俱增 B . 拜谒  愧赧  哈密瓜  箪食壶浆  前仆后继 C . 筵席  框骗  黄梁梦  言不及意  不言而谕 D . 冒然  儒养  泊来品   正重其事   扭怩作态
  • 3.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它塑造了众多特点分明、形象鲜明的人物,它采取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环环相扣,线索分明。小说主要分成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叙写各路英雄豪杰齐聚梁山泊的经历,后半部分写梁山好汉征剿方腊之后以悲剧告终。 B . 自古以来中国在称谓上谦敬有别。比如,谦辞有“犬子”“拙见”“鄙人”“蓬荜”等;敬辞有“惠赠”“垂询”“赐教”“劳驾”“久仰”“见谅”等。 C . 《三顾茅庐》出自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讲述了刘备为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领着关羽、张飞三次亲临卧龙岗,最终得见诸葛亮,诸葛亮为其划策三分天下并出山辅佐刘备的故事。既见刘备求贤若渴,又以层层铺垫显示了诸葛亮的过人智慧。 D .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范进中举”是其中极为精彩的情节,通过范进中举前后众人的对比表现,对封建科举毒害的读书人百态进行了形象地描写,并讽刺了当时的世态。
  • 4. 根据提示,用古诗文填空。
    1. (1) 戍鼓断人行,。(杜甫《月夜忆舍弟》)
    2. (2) ,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3. (3)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4. (4)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5. (5)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范仲淹《岳阳楼记》)
    6. (6) 古诗词当中有许多句子,古为今用,蕴含了丰富的哲理,请写出对应的句子。①形容重大事情即将发生,则有溪云初起日沉阁,。(许浑《咸阳城东楼》);②强调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推陈出新,则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5. 根据语境作答。

    诗词歌赋表达着我们民族的文化追求与人文精神,蕴含着古今一脉的文化信息。因此在制作诗词主题的节目的时候,节目内容要表现诗词的历史渊源,             , 这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家底”。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诗词歌赋,既是为了传承,也是为了             , 把这些“文化家底”作为一种追求和精神守护好、利用好,我们才更能怀着自信与从容行稳致远。

    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空格处补出恰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

  • 6. 阅读下面的图画,完成后面的问题。

    请你仔细阅读该图画,分析图画的内容,并写出其寓意。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 7. 阅读下面的叙述性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龙抬头

    ①康小龙十一二岁的时候,淘气,顽皮,不喜读书,私塾先生也奈何不了他。为此,康百万很是头疼,孩子还小,打不得骂不得,说一些子曰诗云的大道理,他又听不进去。

    ②这天,康百万要到石窟寺上香。小龙也嚷嚷着要跟着去,一来那里的石刻好玩,二来他亲近慈云大师。康百万灵机一动,也就答应了小龙,心里想着到时候让慈云大师开导开导他。

    ③他们去的时候,慈云大师正在大殿带着弟子们诵经。小龙逮住机会,窜到石窟寺的后面看那些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神像去了。

    ④慈云大师忙活罢,接待了康百万。康百万经常给寺里捐钱捐物,是寺里的大施主,当然就是贵客了,慈云大师不敢怠慢。两人一番寒暄之后,小龙过来了,来拜见慈云大师。小龙扑过来,捋着慈云大师长长的白胡须,构成一幅天伦之乐图。

    ⑤康百万抱拳施礼道“大师,您给小龙算算,这孩子将来能干什么。”

    ⑥慈云大师认真端详了小龙一番,点点头,说“小龙这孩子非同一般,长大后必成大器,前途无量……”

    ⑦慈云大师转身从案几上拿出一个杯子,竹子做的,他对小龙说“孩子,大师爷爷把这个杯子送给你,来年的二月二,就是龙抬头的日子,你会发现奇迹的。若是没有奇迹出现,你把大师爷爷的胡子揪掉好不好”

    ⑧小龙高兴地跳起来,他倒不指望什么奇迹出现,他更喜欢去掀大师爷爷的胡子。

    ⑨当时正是隆冬时节,过了年,离龙抬头的日子不远了。刚把杯子拿回家的那段时间,小龙天天盯着杯子看,一点变化没有,也就没放在心上。

    ⑩当街上响起“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歌谣,当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点灯、烧香、上供时,康百万告诉小龙,这种仪式叫“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把这些活动比作“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小龙才知道,这一天是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

    ⑪不待康百万催促,小龙忙跑回房间去看那个竹杯。当小龙找到那个竹杯时,一下子愣住了:竹杯上一条若隐若现的龙,有点腾云驾雾、直蹿云霄的意思。小龙使劲揉了揉自己的眼睛,不错,是一条龙。小龙忙抱起杯子去告诉康百万。

    ⑫当康百万接过竹杯看到那条龙时,愣了一下,然后说:“小龙,记得那天慈云爷爷说的话吗?你将来肯定会功成名就。”

    ⑬当时私塾先生也在场,说“功成名就必得有真才实学做基础。”

    ⑭此时,小龙暗下决心好好学习,再不贪玩。

    ⑮那个竹杯真是个宝物。记得有一次,小龙的玩性又上来了,一整天都没有去私塾,那个杯子上的龙消失了。第二天,小龙鸡叫头遍就起床读书,竹杯上的龙又出现了。这下,小龙彻底打消了贪玩的念头,发愤读书。

    ⑯多年后,小龙终于金榜题名,考取了功名。

    ⑰举办庆功宴的那天,根据小龙的提议,邀请的客人有慈云大师、私塾先生等。酒宴开始后,小龙岭康百万、慈云大师和私塾先生每人敬了一杯酒,说“要不是当年你们几位合伙激励我,我不会有今天。”

    ⑱小龙这话把在场的其他客人说愣了。

    ⑲小龙说:“当年慈云爷爷给我的竹杯藏着秘密,那个竹杯是选取质地密实的竹子做成的,从上面挖出一块来,在上面刻出一条龙,放在有‘腐朽菌’的水里浸泡几天,然后把这块泡过的竹片填回去,晾干后打磨平整,看不出痕迹来。但到了春天雨水足空气潮湿的时候,“腐朽菌’就会生长,当初刻的什么图形,自然会显出什么图形。”

    ⑳有人提出质疑,说:“那条龙怎么有时消失有时出现呢?”

    ㉑小龙深情地看了一眼康百万,说:"我逃学不去私塾上课的那天,空气潮湿,杯子上有龙,父亲把杯子放在火炉上烤一下,一加热,龙就消失了。第二天,又把杯子装上水,龙就又显现出来。”

    ㉒康百万说:“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㉓小龙沉默不语,凝重的目光投向了屋内那满架书籍。

    ㉔书架中央,依然安放着那只竹杯!

    (选自《中学生阅读》2022年第1期,有删改)

    1. (1) 阅读全文,梳理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将横线处补充完整。

      ① →慈云大师接待康百万→②→③→小龙说出真相 

    2. (2) 康百万联合慈云大师送杯子激励小龙,这在前文已有伏笔,请你找出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 (3) 小说结尾第㉓段康小龙没有直接回答父亲的问话,而是将“凝重的目光投向了屋内那满架书籍”,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4. (4) 小说以“龙抬头”为题目,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作用。
  • 8. 阅读下面议论性文本,完成小题。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但大多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在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 (1)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 (2) 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尝试概括第④—⑦段的论证思路。
    4.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念的一项是(    )
      A . 《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 . 《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 . 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三、名著阅读(7分)
  • 9. 请根据阅读积累,完成下列问题。                                                                                                                                                                                    

    作品

    人物

    文段

    《西游记》

    1 ____

    初来时,是一条黑胖汉,后来就变做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脑后又有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脸就像个猪的模样。食肠却又甚大: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间点心,也得百十个烧饼才够。喜得还吃斋素,若再吃荤酒,便是老拙这些家业田产之类,不上半年,就吃个罄净。

    《        ②    

    傅聪

    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现实不能逃避,错误还需正视,冷静地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以为鉴,那样就能够无坚不摧,就可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甚至是不怕孤独,人也就变得坚强了。

    《水浒传》

            ③        

    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住,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如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作及时雨。

    《 ④    

    法布尔

    鲁迅评价这部科学巨著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这部巨著唤起了人们对万物、对人类、对科普的深刻省思,激发起人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1. (1) 根据表格内容,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应的作品或人物。
    2. (2) 请你从表格所列的四部名著中选择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或情节(表格所列举的除外),参照示例进行推荐。

      示例:我推荐《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人物众多,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关羽,他不仅忠义神勇,而且能忍辱负重,其中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

四、阅读下列古文,完成后面问题。(15分)
  • 10.  阅读下列古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守杭之日,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间请治第洛阳,树园圃,为逸老地。仲淹曰:“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

    及卒,谥文正。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仲淹为政主忠厚,所至有恩。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

    1. (1) 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仅划两处)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2. (2)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至若春和

      ②宠辱

      ③而慨有志于天下 

      ④吾之所在位高而艰退

    3.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予尝求古仁人心             自仲淹创 B . 物喜        母在时方贫 C . 富贵、贫贱、毁誉、欢戚     行者休 D . 斋三日去      年又最高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5. (5) 结合甲乙两篇文段,说说范仲淹是怎样践行他的“仁人之心”的。
  • 1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的首联奠定了全诗感伤忧郁的基调:未见时的苦苦思念,见后又别离时的痛苦忧伤。 B . “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一景物描写,渲染、烘托了当时的离愁别绪,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C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选取了两个典型的生活场景:“晓镜”——久别相思,只担心容颜衰减;“夜吟”——更显体贴入微、关怀备至。 D . 尾联是诗人强作宽慰之语,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思念,有迷信色彩。
    2. (2) 请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作文.(50分)
  • 12. 岁月成长是一个不可重来的必由之路,一路上有思考,有困惑,也有启迪。有人认为,“走进”永无止境。我们应该不断追求“走进”,也有人认为,“走进”的同时也要学会“走出”,不能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对此,你怎么看?

    请你仔细阅读上述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①结合自己的思考,观点明确,论证过程有理有据;②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