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轻徭薄赋②戒奢从简③知人善任④严刑峻法
材料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权形式,起源于民间的私人最书讲学活动。民间或私人具备成书条件,构成书院教育产生的前提。 |
——据王炳照《中国书院史话》编制
材料一:长安城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外城的“坊”和“市”整齐地排列在街道的两旁,国内外商人在这里集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都来到这里,雕塑、音乐、舞蹈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此时的长安城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联系,政府专设鸿胪寺、礼宾院管理外事,各国的使臣、学者、僧人、商人向这里汇聚,甚至迁居于此。
——摘编自宁欣《唐宋城市经济社会变迁的思考》等
材料二:宋时临安城“四隅皆空,人迹不至”,宋室南迁后,人口大幅增长,工匠们给临安带来了精湛技艺,临安迅速发展为南宋重要的手工业中心、军器制造业中心。经一个半世纪的建设,人口达到百万左右,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
——摘编自林正欣著《南宋都城临安研究》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二:辽宋夏金对峙时期,出现了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双向流动的现象,各民族形成了各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在统治区域内适宜农耕的区域“劝课农桑”。在承袭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和统治制度。在各民族经济贸易的促进下,一张全国性的市场网络逐渐发展。
——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材料三:在清朝的辽阔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清朝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摘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与边疆治理》
材料:
时间 |
事件 |
1405-1433年 |
郑和七下西洋 |
明朝中期 |
戚继光抗倭 |
1553年 |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特权 |
1662年 |
郑成功收复台湾 |
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