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八号镇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

更新时间:2023-10-25 浏览次数:30 类型:开学考试
一、积累与应用(共15分)
  • 1. (2023八上·榆树开学考)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各题。

    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常令我们凝神bǐnɡ息,而在文学家净化的笔墨、娴熟的技法中更显得____(别有情韵 抑扬顿挫)。文学家们又常将自己的个性隐nì在自然景物中,所以即使相同的景色也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同样观山,有昏暗陡峭、不见曦月的“重岩叠嶂”,有生机盎然的“负势竞上”,有让“经纶世务者”放下名利的奇峰幽谷;同样看水,或沿阻绝,或回清倒影,或清流见底,或泠作响;同样是林木,时而青翠交映,时而在昼犹昏,时而林寒涧肃;同样猿鸣,有的听起来凄然,有的听来悦耳……在____(眼花缭乱 异彩纷呈)的山水散文中,读者常会同作者产生“会心之趣□忘却生活中的劳神,沉迷自然里的变幻。

    1.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bǐnɡ 

      ②隐nì 

    2. (2) 给加点字注音。

      ①沿阻绝 

      泠作响 

    3. (3) 在文中横线处依次选填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A.别有情韵

      眼花缭乱

      B.抑扬顿挫

      异彩纷呈

      C.别有情韵

      异彩纷呈

      D.抑扬顿挫

      眼花缭乱

    4. (4) 在文中“□”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 B . ”, C . 。” D . ”。
  • 2. (2023八上·榆树开学考) 古诗文积累与运用。
    1. (1) 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
    2. (2) ,芳草萋萋鹦鹉洲。?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 (3) 何夜无月?。(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 (4) 曹操《龟虽寿》中表现诗人虽然到了晚年,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的句子是:
二、阅读(共45分)
  • 3. (2023八上·榆树开学考) 阅读文言文后完成习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1) 选文出自《》,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
    2. (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略无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阻绝

      ③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引凄异

    3. (3) 请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
    4. (4) 本文最后引用歌谣作结有何作用?
  • 4. (2023八上·榆树开学考) 阅读下面文言小短文,回答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东而视

      ②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

    2. (2) 翻译下面句子。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 (3)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 5. (2023八上·榆树开学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 老 师

    樊常兰

    ①“陈——老——师……”我们一群孩子站在院子里,扯开了嗓子喊,似乎只有这么喊,才能撒野我们无底的欢乐,才能品尝在雨水里撒丫子乱蹿,溅得水花四起般地满足。我们是那么喜欢他,而喜欢他的方式之一就是站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喊,直到喊得他无可奈何地从教室里出来,大家才哄笑着跑开。

    ②陈老师,我们一直这么喊,没有绰号,没有雅号。即使后来他不再做老师,即使后来我再不知他的境况和去向,我也还是这么喊。没有人比我更喜欢他了,六岁的我跟着大家一起喊,喊得心里充满了欢喜,像见了父亲般欢喜。那时,我一年能见到父亲两次,甚至一次。见得太少,以至于我搞不清父亲的长相,因为村里还有一个和他一样的孪生伯伯。

    ③对于父亲,我幼时没有太深的印象,就知道几个女孩他最疼我,即便这,也是通过母亲和其他大人的叙述得来的。父亲究竟是什么样,我不清晰。只是在5岁突然想画画时,父亲恰巧回来,毫不吝啬的给我买了一打大张的白纸。于是,整整三年,我坐在院子里的白云下,对着碧蓝的天,画妈妈的满头卷发,画仙女的衣袂飘飘,画羊儿的云朵般羊毛。但关于其他,诸如膝头的昵玩、慈祥的笑容等,却再难想起。

    ④陈老师就是我的父亲,他爱我们所有的孩子。冬日里,上学迟到的我站在教室外小声打着“报告”,脸上被害怕拉出几道泪痕。他拉开门,抱起我,轻轻地亲吻我满是鼻涕的小脸,有力的大巴掌温暖地拍着我的后背,然后示意我回到座位上去。夏天,刺疼地烈日照到谷成山秃秃的山顶上,照到我因为玩石子而听不到上课钟声的后背上,直到我发现整个操场都静下来,心空荡荡的漂浮着。陈老师就站在白灰泥墙下,和蔼的向我摆手回去。一直都是这样,但凡我觉得自己犯了错,惶惶然不知所措,羞愧或惭愧地不敢也不愿再回到学校,只恨不能立即消失时,他总是抱起我,安抚我,让我小小的心里不再尽因孤独而卑微。

    ⑤早春,他领着我们,站在还是凛冽的山顶上,红旗在校园的房顶上飞卷着。记忆中,好像还有“送战友”的歌声。“时刻准备着”,他念一句。“——时刻准备着”,我们也念一句,莫名的激昂在心里飘荡,想象着自己真能为祖国做出什么重大的贡献来。

    ⑥晚春,谷城山(学校建在山顶上)不再是荒芜,尽管才六月,白杨才抽出几穗嫩叶,象刚出窝的小鸡稚嫩的小嘴在窗外招摇着。陈老师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们念“两行黄鹂鸣翠柳,一只白鹭上青天。”他再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是一行……”我们还是念“两行黄鹂鸣翠柳”。我们没见过黄鹂,也不懂白鹭为什么会上青天。“青天”是个什么天啊?陈老师说:“青,就是绿,不对,是蓝的。”我见过蓝,奶奶总是把她穿的黑(藏青)棉袄说成是蓝的。于是抬起头,看看天,就更纳闷“这天不是蓝的呀。”下午,他又夹着书本摇摇晃晃的进了教室,将一张纸在教桌上摊开来,然后,伸出一个手指头,把面粉熬成的糨糊涂到两角,翻转,贴到黑板上。整个教室立即盎然起来,画面上,远处有山,近处有水,几丝柳叶在天空上飘下来,两只黄色的小鸟在柳丝间盘旋,一行墨色的白鹭越飞越远,越飞越小。我们看着画,大声朗读,“黄鹂鸣翠柳”不再遥远。

    ⑦秋天,秋天的谷成山是个什么样子?记不起了。但秋天和离别是有联系的。那天,我没见到陈老师。后来,小伙伴说他结婚了,对象是我们村子一个寡妇,男人背煤死在了煤窑里。那是我生命中第一次品尝到淡淡的忧伤。再后来,在操场上,他们又指着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那就是陈老师(那个)寡妇带来的”。两个孩子都比我高大,穿着也很新,似乎还有些胖。过了好像是一个月,陈老师回来上课了。课间,他给那两个孩子叠纸船,也还依然和蔼的摸摸我们的小脑袋。什么都没有变,但我们的心变了,我们不再扯着嗓子喊他,他也不再无奈而又幸福的站在教室外。似乎,我们对他的结婚很是排斥;似乎,其实什么都不懂得我们已隐约感觉到他的不幸。那样的婚姻,怎能配得上陈老师呢。

    ⑧七岁,二年级下学期,陈老师教我们写作文。方方正正的作文格,要用小楷毛笔一笔一笔的誊出来。我誊不出来,多漂亮的汉字我都不能完整的把它装到格子里。很快,班里悄悄兴起用钢笔蘸着墨汁写“小楷”的秘密。我也一样作弊,作文交上去后,他总是摸摸我的小脑袋以示表扬。三年级,我仿照课本上的拟人手法,写小狗喊我“小主人”,被他当作范文在讲台上顿挫的朗读着。似乎是一夜间,我写作的天分被激发,开始细心倾听房后小河水穿过铁锹继续奔流的哗哗声,开始观察春天野蜂在墙洞旁飞过的嗡嗡声,开始描摹白云在天上多变的模样,开始孕育自己稚嫩的作家梦。尽管这个梦一直离我很遥远。

    ⑨四年级的秋天,我转学到外婆家附近的红庙东小学。五年级,随父亲和母亲进城。再回故乡,已是初中,有意识的打听过,听说他已不再教书,还听说他离婚了,好像是女方提出,好像是成分家境什么的原因。再后来,就没有人能记起他,似乎他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迄今,我仍是不清楚他究竟是本地人,还是下乡的知青;是正式的老师,还是代课教师。他是否再婚,是否健康,是否还是那样一身灰蓝的上装,清清爽爽。

    ⑩“陈——老——师——”三年级,我已不再这样喊他。但那副他亲手画的彩墨画依然高悬我心头,他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们跟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再念错。

    ⑪我是那么的喜欢他。一直。

    1. (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号  ②吝 ③描 ④管 

    2. (2) 文章开篇讲述了我们喜欢陈老师的方式之一就是“站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喊,直到喊得他无可奈何地从教室里出来,大家才哄笑着跑开”。作者介绍这一独特的喜欢方式有怎样的用意?
    3. (3) 文章题目是“陈老师”,作者却在第三段写了关于父亲给自己买了许多白纸的事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记叙方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4. (4) 陈老师爱我们所有的孩子,阅读文章的第四、五、六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陈老师爱孩子的三件事。
    5. (5) 本文的语言优美富有生趣,请从语言表达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晚春,谷城山(学校建在山顶上)不再是荒芜,尽管才六月,白杨才抽出几穗嫩叶,象刚出窝的小鸡稚嫩的小嘴在窗外招摇着。

    6. (6) 文章结尾作者说“但那副他亲手画的彩墨画依然高悬我心头,他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们跟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再念错。”其中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7. (7) 好文章,总是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的。作者樊常兰回忆了自己的启蒙老师——陈老师,读着文章,想象着那少年求学的场景,甚至那其中有你我的身影。这是一篇很有特点的文章,请你从某一方面举例说明它的特点。
  • 6. (2023八上·榆树开学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窗,中国园林的眼睛

    张玉梅

    ①春和景明,绿荫满窗。透过一扇扇花窗,春天有了万般风致。

    ②诗有诗眼,画有醒画,而窗恰是园林空间变换中的点睛之笔。中国园林对窗的设计极为重视,园林至精至微处往往体现在窗的安排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吾观今世之人,能变古法为今制者,其惟窗栏二事乎……但造房建宅,与置立窗轩同是一理,明于此而暗于彼,何其有聪明而不善扩乎”。李渔推窗栏之理为园林建筑之基,而整个园林建筑只是窗栏之“扩”而已。

    ③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将建筑、书法、绘画,其至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集于一体,为精神生活提供了特殊的情境,与中国独有的生活美学一脉相通。而窗是园林的“眼睛”,在满足流通光与风的基本功能之外,更在园林造景中衍生出以下几种用途:一是借景,二是框景,三是对景,四是漏景……形成别样丰富的趣味。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解释“窗,聪也,于内窥见外为聪明也”。可见,除了功能之用,“窗”更是中国人观看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巧妙外化。

    ④欲露还藏是中国园林的游戏,那种开门见山的方式显然不适合中国园林的意境创造。抑是为了放,障是在于开。柳暗花明处,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处,让游览者的心中掀起波澜。窗是园林优美曲线运动中的节点,由于它的存在,曲中增加了含蓄,曲中更富于变化。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异构同心,异曲同工。古代书画中“窗”的元素随处可见,文人的松窗读易、携琴访友,乃至生活中实景、小像等均会以窗为画面背景。

    ⑤中国古代及近代的花窗,冰梅纹窗棂,花卉人物故事纹窗棂、花鸟纹窗棂等,无不显示了古代工匠的精巧技艺。从花窗的物理结构考察,虽然花窗的制作工艺是对几何原理的应用,但是其中依然能印证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思维方式。“六幂”之美,尽在其中。在规矩中,尽含世间的千变万化。“六幂”是古代花窗制作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图案,它以两个顶心相对的等边三角形形成的交叉线为基线,有规律地增减损益,形成变化无穷的样式。常见的万字格、龟背锦、蜂窝式等图案都是六幂图案的衍生。

    ⑥相对于含纳万景而言,中国园林是局促而狭小的,园林建筑及花草布置,假山设立,一窗一亭一桥一廊,都不是纯然的外在设置,它为人心而设。在园林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宇宙观,看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旨趣。白居易说“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中国园林除了实用和审美之外,强调的是安顿人心,伸展性灵。而窗的存在,让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将大千世界动的趣味收摄其中,尽收眼底,这也是中国人由近及远,由小见大的哲学思想。

    ⑦园林是一个鲜活的系统,窗前的风景因时而变,因地而变,时光流转中,窗也成就了每个人的风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窗中藏有世界的观。

    (选文有改动)

    1. (1) 请说说选文第②段中哪句话最能总括“窗”的整体特征。
    2. (2) 选文第③段中,没有使用到的说明方法是 ____
      A . 打比方 B . 作诠释 C . 作比较 D . 引用
    3. (3)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第②段“园林至精至微处往往体现在窗的安排上”,句中加点词语“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 . 第⑤段中介绍的“六幂”之美是古代花窗图案中的最高境界,中国园林的窗就大多体现了这种风格。 C . 第⑦段引用诗句,一方面为本文语言增添了生动、形象的色彩;同时使文章更有韵味和哲思,带给读者审美的愉悦,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也接上句,进一步印证、突出了“窗成就了每个人的风景”的特点。 D . 第⑧段“窗中藏有世界的观”,句中加点词语形成鲜明对比,既体现了“由小见大”的哲学思想,又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三、综合实践(10分)
  • 7. (2023八上·榆树开学考) 综合运用。

    某班开展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1) 学校举行演讲比赛,有同学搜集了以下一组故事,准备以“言必行,行必果”为主题写一篇精彩的演讲稿,这组故事中不合主题要求的两项是:(只填序号)

      ①曾子杀猪 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③一言九鼎 ④此地无银三百两

      ⑤一诺千金 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⑦指鹿为马

    2. (2) 为了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同学们已设计出两种活动方式,请你根据主题再设计一种活动形式。

      活动一:开展“信守承诺最美”诗歌朗诵会

      活动二:举办“寻觅身边的诚信”黑板报评比

      活动三:

    3. (3) 为了营造氛围,教室需要张贴一条宣传标语,请你围绕主题,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四、作文(任选一题50分)
  • 8. (2023八上·榆树开学考) 作文

    ①闹铃声、门铃声、电话铃声、下课铃声……这些铃声曾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又留下了怎样的回味?请以“铃声响过之后”为题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②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罗伯特•科赫是十九世纪末德国著名的医生。有一天,他为国王看病,国王说:“你给我看病,不能像看别的人那样!”罗伯特非常平静地说:“请原谅,陛下,在我眼里,所有的病人都是国王。”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表达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