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中学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11-28 浏览次数:26 类型:高考模拟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目前,我国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0万项。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当下,“酒香也怕巷子深”,非遗传承也需要不断拓宽传播渠道。

    近年来,在互联网的刺激下,非遗传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非遗传播的主体、渠道和受众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一方面,传播主体扩大。从最初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组织推广,到民间传承人自发宣传,再到学界、媒体界、商界的加入,非遗传播主体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传播渠道日趋多元化。最初非遗的传播渠道主要集中在主流媒体和行业媒体,后来随着新媒体、短视频、直播的出现,非遗传播的渠道空前丰富。新媒介已经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阵地,它解放了非遗传播力。

    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人,中青年网民占整体网民数量的72.1%。中青年是开展网络非遗传播的主要目标群体,同时也是重要的传播者。可是,非遗传播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普通年轻人的参与,在提升非遗传播感染力的同时,有时候也带来专业性缺乏的问题。未来,在继续丰富非遗传播形式,增强非遗传播的互动性和体验感的同时,也要着重提升非遗传播的专业化水平。

    非遗属于活态文化,非遗传承应是以人为主体的传承,因此受人口流动的影响,非遗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流变性。但是,目前我国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播,主要按照传统行政区域进行划分,这使得一些非遗传播主体产生了“跑马圈地”的思维——将非遗资源看成是自身独享的文化资源,从而产生排他性。这就为非遗传播人为设置了障碍,容易让非遗传播局限在当地的“一亩三分地”上。从文化传播层面来看,非遗传播主体应该有意识地打破区域限制,跳出自身的狭小空间,加强跨区域传播,强化非遗资源整合,从而使非遗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大环境之中。

    非遗就像一颗蒙着尘埃的璀璨明珠,其自身光芒不会因传播过程的瑕疵而被掩盖。例如,有人认为非遗是老气横秋的古董,与现代生活相隔甚远;有人将非遗等同于文物,认为非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目前出现的种种导向偏差,都在无形中为非遗传播工作设置了障碍。此外,并非所有媒体都重视非遗传播工作。在注重流量、制造话题的“注意力经济”时代,古朴典雅的非遗难敌自带流量的网红和“小鲜肉”,多数媒体为了获取短期经济收益而倾向于选择易夺人眼球的内容,这让非遗在社会关注中易被边缘化。所以我们要让非遗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大环境。

    非遗传播要进行转型升级,可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将非遗予以活态呈现,通过多重连接和情景分享为受众营造身临其境之感,让非遗能够“听得见”“带得走”“学得来”,进而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在非遗传播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逻辑性,更要思索如何从关系维度和情感维度上拉近非遗与公众的距离。为此,一方面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共建、共享的特点,积极扩大非遗传播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加快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对接,消除公众对非遗的陌生感。只有捧出有温度、有质感的非遗传播作品,用贴心的形式,才能使非遗与人们心灵发生情感共振。

    经过历代传承与发展,非遗已经成为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标识,城市成为非遗传播的主阵地。作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非遗在提升城市形象方面理应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可以把非遗传播与提升城市形象结合起来,让非遗融入都市人的生活。一方面,可以将非遗的文化传播作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城市可充分借助新媒体和社交平台展示当地非遗资源;另一方面,要为非遗的传承发展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生态,让其在城市文化空间中保持多样性特征,不受过度商业化的侵袭。

    (摘编自范周《非遗文化如何传之有道》)

    材料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如今越来越普及了,标志之一就是每到年节,非遗老字号食品、非遗手工制品、非遗民俗活动等就会集中开展线上线下的展览、展示和展销活动。“非遗”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是中国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载体。和正式的史书相比,非遗所记录的历史亲切、朴素而丰富,充满了人情味儿和烟火气。就拿春节来说,已经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与春节有关的非遗项目就有200多个,诸如舞龙、舞狮、灯会、庙会、年画、剪纸、社火……不胜枚举。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多样,所营造出的节日氛围,是其他事物难以替代的。

    许多非遗项目诞生于农耕时代,是农业文明特有的产物,因此随着中国加速进入现代化社会,这些曾经伴随着中国人祖祖辈辈日常生活的事物也难免渐渐消失。但是,非遗的价值不仅仅在物质本身,更在于非遗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因此是不能轻易丢弃的。非遗概念的兴起与普及,使得这些宝贵的民间记忆和民间技艺得以保留并发扬光大。实际上,非遗尽管来自过去,但仍然可以融入现代生活。许多非遗技艺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

    新时代,人民更加渴望美好的生活,而非遗正是创造美、欣赏美,因此是切合时代需要的。现在所应做的就是进一步挖掘和创新非遗中所蕴含的美。既实用又美好,应该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一个方向。非遗,只有融入生活,才不会被生活遗忘,才能让人们记住文化的乡愁。

    (摘编自肖岩《将非遗融入生活,记住文化的乡愁》)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随着新媒体、短视频、直播的出现,非遗传播的渠道空前丰富,改变了最初非遗的传播渠道主要集中在主流媒体和行业媒体的格局。 B . 中青年是开展网络非遗传播的主要目标群体,同时也是重要的传播者。他们的参与,提升了非遗传播感染力,也带来专业性缺乏的问题。 C . 在非遗传播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重视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逻辑性,一方面要思索如何从关系维度和情感维度上拉近非遗与公众的距离。 D . 非遗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是中国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载体。它所记录的历史亲切、朴素而丰富,充满了人情味儿和烟火气。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未来要想把非遗做得更好,最主要的是提升非遗传播者的专业化水平。 B . 我们要自觉打破区域限制,跳出自身的狭小空间,强化非遗资源整合。 C . 随着现代化推进,一些曾伴随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事物也难免渐渐消失。 D . 非遗传承需要继续加强,有许多非遗技艺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
    3. (3) 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传统的夯土建筑很少见了,但一些建筑师用现代夯土技术建造的房屋美观且节能。 B . 著名的苏绣和世界知名品牌合作开发手表,融古典与现代于方寸之间,令人惊艳。 C . 侗族亮布、扎染、蜡染等传统工艺,通过现代技术的加持,深得一些时尚人士偏爱。 D . 故宫部分文物历经岁月摧残或人为破坏,破损严重。但经过修复,基本恢复了原貌。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上有何异同。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岭记·二十六

    贾平凹

    之所以叫云盖寺,是云常常就把寺盖了。其实,云来了,不但盖了寺,也盖了整个小镇。

    一夜的寂静无声,天亮的时候,偶尔从寺后的河面上吹来一阵风,北街口的那棵娑罗树被云隔成了三截,树根已经清晰了,坐着老和尚。老和尚每日黎明拿竹帚扫寺门口一直到村前的六百二十八级台阶。他扫的不是尘,是云。石板铺成的街道逐渐出现,上面一层冰,冷冷地发光。

    深山里的小镇贫瘠得安静,日子就这么堆积着,过去了几个月,又过去了几年,一直到有一天,突然有了故事,如同中街客栈旁榆树上的老鸹窝被戳了一扁担,纷乱和嘈吵了一阵。

    那天是阴历十月初二,照常的一个早上,云刚刚从街道上散去,秃子推着卖甑糕的独轮车到了豆腐坊门口,前边的路上仰面躺着一个人,以为是豆腐坊的老刘,就大声哇哇起来。哑巴的话没有节奏,别人听不懂,但他的意思是你老婆又不让你在炕上睡啦?一抬头,老刘竟从店里出来,问:你说啥?秃子忙停下车子就去扶躺着的人,认得是后巷的任秋针,身上穿着蓝布棉袄、黑棉裤、旧胶鞋,后脑勺一个窟窿,血流出来结了冰,人早就已经死了,变得僵硬。

    任秋针五十出头,家里有老母亲还有两个孩子,因为住在后巷,没有门面房开店做买卖,就饲养了十几只羊。小镇上几十年从未发生过非正常死亡,本分老实的任秋针怎么就横死在街头?这事惊慌了整个小镇,议论纷纷。派出所的人很快到了现场,排除了他杀和自杀,经尸检,也排除了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猝死。但任秋针的家属不行,太平社会,好端端一个人,说死就死了,真相到底是什么?停着尸不肯埋葬。镇派出所是全县评比中的模范派出所,也有心要给小镇个交代,于是进行详细调查。

    据家属讲,头两天任秋针在黑沟放羊时丢失一只羊,回来自己给自己生气,喝了一瓶白干。事发的前一天黄昏,得到消息,黑沟村捡到了那只羊,任秋针就给家人说要去黑沟村呀,出门时还在怀里揣了一盒纸烟。

    黑沟村村主任承认黑沟村是捡到了一只羊,也承认任秋针那天黄昏来过黑沟村。黑沟村是个穷村,那天集体在山脚下修水渠。捡到羊,原本想杀了给各家分肉的,羊太小,村里户数多,村主任提议杀羊熬汤吧,让全村老少都能沾上腥,天这么冷驱驱寒。而任秋针到村时羊汤已经在熬,支了三个大筒子锅。任秋针和村人论理,村人说,羊是村人捡的,杀羊也是本分,这就像雨下到谁家田里那就长谁家的庄稼呀!任秋针论不过,捶胸顿足地哭。村人见他可怜,安慰他,让他也喝羊汤。全村老少是各喝了一碗两碗的,他喝了三碗。天黑后任秋针返回,村主任还把他送到寺后的青莲河滩。

    黑沟村人熬了羊汤喝是能说得过去的,并且全村百十多人都喝了汤,能说谁不对呢?任秋针若那天黄昏不去黑沟村或许回来不至于死在街头,可那是任秋针自己去的黑沟村呀!那么,任秋针从河滩到镇上还发生了什么事吗?糍粑店的孙掌柜主动来报告:任秋针脚上的旧胶鞋是他给的。那天晚上,他在店里蒸土豆,因为第二天有人给孩子过满月,订下的糍粑多,夜里两三点了,任秋针就经过门前。那时街道上都是云,店里灯光照出去,只能照出簸箕大一片亮,任秋针经过时在咳嗽,他说:打牌才回呀?任秋针说:我啥时打过牌?就站到了店门口。他是看到了任秋针一只脚上穿着鞋,一只脚竟然光着。他问天这么冷,你光脚?任秋针说是从黑沟村回来,过青莲河上列石时绊了一下,一只鞋被水冲走了。他见任秋针寒碜,就把他的一双胶鞋让任秋针穿,胶鞋是旧的,鞋底都磨成平板了。任秋针穿了鞋,说:明日我还你。

    或许,就是这双底磨成平板的旧胶鞋,任秋针穿了在街上石板路上走过时,云大,石板上又结了冰,滑倒了后脑勺着地而死的?可孙掌柜是一片好意,哪能是他的责任呢?再调查石板街道结冰的事,确实是如果石板上不结冰,旧胶鞋再是底子磨成平板也不会滑跤的。但是,小镇上自有了这条主街道,以前住家和以后做门面店铺,大家都习惯着把洗脸水、洗衣洗菜水、淘米水,顺手就泼到街道上。这怎么认定是谁的错呢,有错那是家家户户都错。街道上的人争辩,哪个冬季里街道上不是层冰,是摔过人,可都是跌个屁股蹲儿,他任秋针一摔就死了!

    派出所调查之后,结论是任秋针确实死有其因,但又无法认定谁有责任。任秋针家属还是不行,镇政府补助五千元。

    任秋针埋葬后,过五七,家人在寺里做了一场焰口超度。那天晚上依然是云盖了寺也盖了小镇,寺后的河面上没有吹来风,云不是如碌碡滚 , 也不是如席筒卷,而是弥漫成糊状,混混沌沌;完全看不见北街口那棵娑罗树,看不见那六百二十八级寺门前的台阶。

    (有删改)

    [注]①老鸹,北方方言,指乌鸦。②焰口,一种佛教修行仪式。③碌碡滚,即碌碡(陕西发音lǒu  zhǒu),中国农业生产用具,是一种用以碾压的畜力农具。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天早上,卖甑糕的哑巴秃子发现一个人躺在地上,他以为是豆腐坊的老刘睡在大街上。 B . 本分老实的任秋针讨羊无果,回来时能见度低,石板台阶结冰湿滑,不慎摔破后脑勺而死。 C . 任秋针的死打破了小镇的宁静,使小镇“纷乱和暗吵了一阵”,使百姓的生活陷入了恐慌。 D . 小说利用排除法,排除了黑沟村人、孙掌柜、在街上泼水的家家户户对任秋针之死的嫌疑。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细致地描写了石板铺成的街道上一层冷冷发光的冰,为下文任秋针的死埋下了伏笔。 B . 小说运用了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交代了秃子发现横死街头的任秋针的过程。 C . “像雨下到谁家田里那就长谁家的庄稼”运用比喻,将原本无理的逻辑说得看似有道理。 D . “老鸹”“碌碡滚”等方言俗语不事雕琢的使用,突出了小说作者语言运用技能的高超。
    3. (3) 小说对云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人民文学》对贾平凹的《秦岭记》进行了评价:“(作品)可见山地深处的人生底细和生活况味。”结合文本,谈谈本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三、文言文阅读
  • 3. (2023高一下·清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非得失之策与!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倨慢骄奢,则凶从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成其德而扬功名于后世。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榖,是其贱之本与?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 , 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斶知足矣,归反于朴,则终身不辱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有删改)

    [注]①颜斶(chù):齐国隐士。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B . 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C . 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D . 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千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千乘可形容兵车很多,也常常被用来指代大军。 B . “矜功不立,虚愿不至”与“自矜者不长”(《老子·第二十四章》)两句中“矜”字的意思不相同。 C . 太牢,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社稷时,所用的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D . “清静贞正以自虞”与“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孟子·离娄上》)两句中“虞”字的意义不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宣王召见颜斶,颜斶主动到齐宣王跟前,他语出惊人,特立独行地提出了“士贵王轻”的观点,震惊了群臣,同时也激怒了齐宣王。 B . 齐宣王左右的侍从认为齐宣王身份高贵显赫,令四方邻国敬服,使仁人志士投奔,并指出士人的身份才是卑微贫贱,对颜斶的轻蔑溢于言表。 C . 颜斶引经据典,不卑不亢地阐述了“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的道理,折服了齐宣王。宣王深思反省后,提出要隆重礼遇他,却遭到了他的拒绝。 D . 颜斶主张清静正直,知足不辱,所以他不求士进,舍弃功名利禄,乞求回乡过那种安步当车,晚食当肉,无拘无束,自得其乐的生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②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

    5. (5) 本文是如何表现颜斶的“隐士风骨”的?请举一例简要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刘过

    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鸮鸾

    【注】①铗(jiá)休弹:反用《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故事。冯谖为求得孟尝君提高对他的待遇,三次弹响自己的剑铗而唱“长铗,归来乎”,礼贤下士的孟尝君一一满足了他的要求。这里指:然而当今的统治者却昏愦无能,弹铗又有何用!②鸮(xiāo)鸾:猫头鹰与凤凰,以喻美恶。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阕直抒胸臆。作者认为引弓持剑出塞杀敌和持刀上蓬山砍柴都易如反掌,得不费力,失亦淡然。 B . 作者评说世事的是非曲直时,对古人的评价,与辛弃疾的“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语义有相通之处。 C . “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运用典故,表面作者以冯谖自比,实则表达了对当权者的愤激、批判之情。 D . 作者认为穷困和显达并无二致,和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看法不完全一致。
    2. (2) 有人评价这首词:“这首词正话反说,貌似牢骚,实则愤激;看似达观,实则沉痛。”请结合词句谈谈你的理解。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表”是一种应用文体,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李密的《陈情表》却写得极为感人,“”借助典故,表达了他对晋武帝生死都要相报的忠心。
    2. (2) 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
    3. (3)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道出其蔑视权贵的傲岸不屈的品格。
六、简答题组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民族舞剧正在进行着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好的实践,如何兼顾“跳好舞”和“讲好故事”这两方面,是舞剧创作者面对的挑战。为此舞剧创作者需要____,充分借鉴多种艺术形式,从主题、叙事、舞台技术等方面拓展中国舞剧艺术的表达空间。

    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对那些被沉积、遗忘与忽视而又能贯通文化枢纽的中国故事进行表达与传播 , 给社会文化以助力。最近几年在创作中引起广泛社会影响并产生积极社会效应的舞剧题材类型,首推红色题材舞剧。这一系列舞剧都取材于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的英雄事迹,表达先烈坚定的革命信念与前辈____的奋斗历程。

    当前、中国人民对共和国历史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朴素认同和民族自信心的不断增长,使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成了一种“刚需”。舞台上迫切需要一种表达中国人历史观与文化精神的作品,帮助中国人认清纷繁复杂的外界形势,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并重塑世界观。抗美援朝战争锻造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____的精神财富,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谢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剧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七、选择 简答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情绪势动”指的是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依照组织规则,努力调整并表达出特定情绪,比如服务员热情回应顾客、护士耐心安抚患者等。虽然在很多情况下,情绪劳动是工作的一部分,有助于提升工作绩效,但毫无疑问,情绪势动是把双刃剑,____。有研究表明,情绪劳动的不断累积可产生工作倦怠、情绪崩溃等效应。

    在这个不确定性剧增的时代,“保住一份工作”已成为很多人最朴素的愿望。但也有人情绪一下没绷住,当众掀桌怒骂领导,事后为“社死”场面后悔不已。____?首先,我们要识别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其次,我们要学会在安全的环境中充分释放情绪。最后,我们要掌握和恰当使用情绪劳动策略。

    情绪劳动是一种劳心费力地付出,但运用得好会为你的工作成果锦上添花。荣格说:“往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来自外界,____。有意识地及时疏导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情绪,让情绪自然流淌,便会感受到对自己的滋养。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下列选项中,和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 B .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C . 战士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 D .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八、名著阅读
  • 8. “一字评语”是以一个字来评价人物的形象特征,用语虽短小、却常常能给出恰当准确的评价。《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但各自形象鲜明、请仿照下表示例,从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中任选两位 , 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阐述其“一字评语”的理由。                                                                                                                                                                                   

    人物

    一字评语

    理由

    薛宝钗

    因为薛宝钗恪守礼教,处事理性冷静,所以用“冷”字评价。

    贾宝玉

    林黛玉

    王熙凤

九、材料作文
  • 9. (2023高一下·通许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已被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