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重点学校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3-11-27 浏览次数:34 类型:高考模拟
一、题目
  • 1. (2023·天津市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说课的兴起,应 ____于大学教育理念和制度的探索创新。在以往的文学教育中,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者虽不至于分疆而治,但很难做到亲密无间。小说课却几乎____地实现了三者的交叉融合。讲授者的初衷虽不是讲成小说史,但在选讲经典篇目时,已无形中完成了类似文学史的筛选工作。课堂上对具体作品的解读,时刻要求讲授者兼具文学批评的眼光和文学理论的修养。也就是说,讲授者实际上身兼小说家、批评家和教育者等多重身份。 当小说的接受对象从读者大众到学生听众时,它的表现形式也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

    ____在后续的传播中,小说课所彰显的文学趣味、观念和立场,对大众的文学解读、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可能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在这个意义上,小说课的兴起密切 ____着文学生活的变迁。

    在当下的文学生活中,小说课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小说课起到彰显独到眼光、丰富批评类型的作用。小说课作为特殊形态的文学批评,乃是作家对作家的批评,这些批评文学未必都能达到“大师的批评”的理想境界,但至少都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归功       自然而然       关联 B . 归结       大势所趋    关联 C . 归功     大势所趋    关注 D . 归结     自然而然    关注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
      A . 当小说的接受对象扩展至读者大众时,它的表现形式也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 B . 当小说课的表现形式从整理出版到口头讲授时,它的接受对象也从学生听众扩展至读者大众。 C . 当小说课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时,它的接受对象也就从学生听众扩展至读者大众。 D . 当小说的接受对象从读者大众扩展至学生听众时,它的表现形式也从整理出版到口头讲授。
    3. (3)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离骚》

      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战国]屈原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芰荷、芙蓉

      B

      《赤壁赋》

      散文

      [北宋]苏轼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荆州

      江陵

      C

      《老人与海》

      小说

      [英]海明威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桑地亚哥

      D

      《雷雨》

      戏剧

      [现代]曹禺

      谁指使你来的?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萍

      A . A B . B C . C D . D
  • 2. (2023·天津市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宇宙大爆炸的火球有些像核爆炸的火球,但核爆炸的火球热量在一小时、一天或一周内就会消散开来。相比之下,大爆炸的热量就无处消散了,只能在宇宙中徘徊。事实上,宇宙里也只有大爆炸的产物。时至今日,大爆炸遗留的热量仍充满宇宙,围绕着我们。在过去约 140亿年的膨胀中,温度已然冷却下来,大爆炸再也无法发出可见光,只能释放出一种不可见的光,即微波辐射。

    微波对你而言一定不陌生,它被应用于加热食品、手机通信、传播电视节目等领域。如果你用过老式电视,当你切换频道时,中间会有画面停顿现象或者雪花出现在屏幕上,约 1%的画面停顿和雪花可能来自大爆炸产生的微波辐射。这些微波在被你家电视天线捕获之前,已经在宇宙中飘荡了约140亿年,上次它们接触到的其他事物是宇宙开端的那个火球。

    事实让人震惊,宇宙中 99.9%的“光”,也就是光子都来源于大爆炸,仅0.1%的光子源于恒星以及星系。这就是宇宙最为惊人的特征: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如果你有双能看见微波的眼睛,那么你眼前的世界,包括空空如也的空间都会发出白亮的光。你就像住在一个大灯泡里。科学家直到1965年才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而且完全出于意外。

    但是,我们周围的所有事物都会发出微波,我们难以分辨哪些是大爆炸发出的。这正是 1964年新泽西州霍姆德尔的两位科学家阿尔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碰上的难题。这两个人被巨型喇叭状的微波探测器吸引到贝尔实验室工作。他们想用探测器研究天文学,探测疑似围绕银河系的超冷氢气。由于他们预测该气体微波十分微弱,所以首先他们要测量其他微波源,如近处的树木、建筑、天空,甚至是探测器本身。然后他们再将这些干扰源剔除,剩下的可能就是需要的微波信号。

    但当他们把所有干扰源都剔除后,仍有稳定背景噪声。这样的微波应当是由一种温度比绝对零度约高 3摄氏度,即约零下270摄氏度的物质辐射产生的。最开始,他们认为这是纽约市发出的微波。但是,当他们将探测器的喇叭口对着天空或者背对纽约市时,噪声依旧存在。然后他们又猜测微波源应该是太阳系中的一些会发出无线电波的天体,如木星。但几个月过去了,地球沿轨道绕太阳运转,噪声依旧稳定不变。他们甚至想过这是不是附近核弹试验产生的高速电子飞入大气产生的背景噪声。然而,这种背景噪声一直很稳定,不随时间改变,这并不符合任何猜测的特征。

    最后,两位天文学家将目光锁定在两只鸽子上。它们在探测器狭窄的底部建了个鸟巢。因为探测微波用的电子设备也固定在“喇叭”的底部,而这些设备会散发热量,所以鸽子们选择了这个舒适温暖的住处,这是在新泽西州度过严冬的最佳住所。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鸽子们在微波探测器的表面覆盖了一层白色的电介质,即大家熟知的鸟粪。那么,是不是鸟粪发出的微波造成了这稳定的背景噪声呢?

    两位天文学家捕获了鸽子,还附上推荐信把鸽子送往别处安家。然后他们穿上长筒靴,拿着扫帚钻进“喇叭口”里收拾干净鸟粪。但是结果与他们的预期相反,稳定的背景噪声仍旧存在。

    直到 1965年的春天,他们在天文学上仍一无所获。一次彭齐亚斯给他一个科学家朋友打电话,忍不住向朋友抱怨他和威尔逊在霍姆德尔遇到的倒霉事,结果他朋友一听这事,立马来了精神。他朋友先前听过理论家詹姆斯•皮布尔斯的演讲,演讲中提到普林斯顿大学正在进行一项实验,旨在探测大爆炸余晖的热量。普林斯顿大学离霍姆德尔只有30英里的距离,彭齐亚斯一放下电话,立刻就给皮布尔斯的导师、普林斯顿大学的罗伯特•迪克打了个电话。迪克当时正在办公室里吃便餐,研究小组成员都和他坐在一起。迪克刚放下电话,他扭头对他的同事们说道:“啊哈,咱们有料啦!”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由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的微波辐射与绝对零度以上 2.726摄氏度发出的辐射相匹配。“大爆炸余晖发出的微波辐射与你家的微波炉发出的微波一样,只是能量低得多,”史蒂芬•霍金这么解释道,“不过,用它来加热比萨的话,只能加热到约零下270摄氏度。呃,这连解冻都不行,更别提烹饪了!”

    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因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证明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从而荣获 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问,那两只鸽子后来怎样了呢?鸽子有归巢的习性,所以它们又飞回霍姆德尔探测器了。没办法,就只能把它们处理了。但是,它们的鸟粪却名垂科学史,广泛流传在各种天文学著作中。这个乌龙事件应该是科学史上对鸟粪最大的一次误会。

    (摘编自〔英〕马库斯•乔恩《宇宙大爆炸的余晖》,孔令稚译)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宇宙大爆炸产生的热量无处消散,至今仍然围绕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感觉不到。 B . 老式电视切换频道时会出现画面停顿现象,这是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微波辐射造成的。 C . 我们难以分辨身边所有微波辐射的来源,实际上这些微波辐射都来自于宇宙大爆炸。 D .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大爆炸的余晖发出的不可见的光,温度仅为零上2.726摄氏度。
    2. (2)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宇宙大爆炸发生在大约140亿年前,因此由大爆炸产生的微波也已经在宇宙中飘荡了大约140亿年。 B . 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到贝尔实验室工作,是为了利用这里的微波探测器探测疑似围绕银河系的超冷氢气。 C . 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的与宇宙大爆炸有关的研究,为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提供了契机。 D . 史蒂芬•霍金对于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发现持否定态度,因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本身的能量不值一提。
    3. (3) 对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过程,下列语句中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
      A .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B .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C .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D .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 3. (2023·天津市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魏国都城),绛水可以灌平阳(韩国都城)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谿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 , 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德。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悼之四年,晋荀瑶(智伯)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知伯入南里,门于桔柣之门。郑人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将门,知伯谓赵孟(赵襄子):“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知伯不悛,赵襄子由是基(憎恨)知伯,遂丧之。知伯贪愎,故韩、魏反而丧之。 

    (节选自《左传》)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康子桓子之跗    履:踩 B . 君子才以为善    挟:怀有 C . 夫德者人之所    严:严厉 D . 苟能于才德之分    审:清楚
    2. (2) 下列合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 臣闻唇亡齿寒    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 B . 二子潜与张孟谈约    今其智反不能及 C . 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德    而君幸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D . 知伯贪愎,故韩、魏反而丧之    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____
      A .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B .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C .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D .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4. (4)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都是智伯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____

      ①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

      ②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

      ③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④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

      ⑤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⑥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

      A . ①②⑥ B . ①④⑥ C . ②③⑤ D . ③④⑤
    5. (5)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 ____
      A . 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B . 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智伯。 C . 司马光认为,才胜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贪得无厌、刚愎自用、怙恶不悛是《左传》中智伯失败的原因。 D . 《左传》中这一段记叙了智伯在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侮辱赵襄子貌丑而胆怯,于是二人交恶,此事直接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
    6. (6)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②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7. (7) 请阐述在司马光看来,人可分为几类?他的“取人之术”是什么?
  • 4. (2023·天津市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唐叔良溪居

    张羽①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②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注]①张羽:元末江南诗人。②香灺(xiè):灺,灯烛灰,此指香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野望通”三字,既交代上句“思无穷”的缘由,又统摄该句以下三联的描写与感喟,是全篇的“诗眼”。 B . 首联叙事。“每到”可见是常来,对风景本当不再经意,却仍“思无穷”,看似无理,实则笔法曲折,引出并凸显四野风景之妙。 C . 片雨,阵雨;隔村,村落挨着村落;疏林,稀疏的林木。颔联中所望之景反映了主人疏懒、淡泊的心境。 D . 本诗描述了到好友唐叔良书斋所见景色。尾联看似是提问,其实是称赞友人。“几人同”三字,又暗示自己是其同道,表达了仰慕之情。
    2. (2) 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辞亦值得品味。请结合全诗,赏析颔联中的“犹”“已”两字的妙处。
    3. (3)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 5. (2023·天津市模拟) 补写文章的上下句。
    1. (1)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画图难足”几句,动静相生,色彩对比鲜明,构成了一幅绝妙的金陵风物图,视野开阔旷远,气度雄壮宽广。
    2. (2)  《屈原列传》中的“屈原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可谓穷矣”一句,概括了屈原的人格风采和悲惨境遇。
    3. (3)  诗人面对人生现状和社会现实,往往借古人古事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如陆游《书愤》中的诗句:“  ,  !”
    4. (4)  酒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诗人常常借酒抒怀,表达某种人生感慨,这在唐宋诗词中俯拾皆是,如“  ,  ”。
  • 6. (2023·天津市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迁徙的树

    贾志红

    ①下午炫目的阳光把一个热带海滨城市鲜亮亮地推送到我眼前。我眯着眼往广场外望,看见了一排树。我认识它们。这情形像在遥远的陌生之地的人流中意外看到一个熟人的身影晃过,诧异之后,眼神和心思便跟着那个身影去了别处。

    ②细长的叶子在午后明艳的太阳光下干净深绿,有蜡质的光芒。树叶有小波纹状的边儿,均匀细密。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树冠,树干直接披着满身的树叶,就那么锥子似的直挺挺指向天,而树叶稠密,层层叠叠把树干围得严严实实……

    ③没错,我的确认识它们。我首次见到这种树,是在印度洋的彼岸,距离此地五千多公里的印度。我一直记得印度小伙阿布说的话,他说,这是伟大的阿育王树,只有印度才有,只有印度的菩提迦耶才有。阿布当然是站在一排阿育王树下说这番话的,我也站在树下,正  顺着树干往上看,发现阿育王树之所以没有树冠,并不是它没有树枝,而是它的枝丫向下生长,倒置的方向使得阿育王树像一座塔。两千多年前印度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阿育王,以护佛著称,他广建寺庙,推崇佛法。这外形如锥的树恰似佛教中的尖塔,便被广植于寺庙周围,并被命名为阿育王树,成为神圣的宗教植物。

    ④阿布,他在树名前冠之以伟大,语气崇敬自豪,表情庄重。他令我相信只有印度,只有印度的菩提迦耶才有阿育王树,这概念直到我离开印度都深信不疑。

    ⑤现在,在达累斯萨拉姆,大街小巷,处处我都能看到阿育王树,它几乎是这座非洲城市道路两侧的景观树。时而成排,时而单株,叶子油光水亮,热带的阳光和湿润的海洋,令这喜光喜湿的植物生机勃勃。

    ⑥在这座城市游走,我见到了另一种树,菩提树。无独有偶,它也和印度有关。一个周日的下午,我坐在树下,树冠形成的几百平方米的浓阴阻隔了炎炎烈日。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整个下午,沙沙声不绝于耳,宛如轻柔的述说。我又忆起了印度,菩提树在印度也是佛教圣树。在菩提迦耶的摩诃菩提寺,传说释迦摩尼修佛得道的那株菩提树下,我也是坐了很久,席地而坐,等待一片菩提叶或是一枚菩提果降落在我身上。自然降落在身上的叶或果,传说能带来福缘。我抬头望着菩提树,它的叶和果,都有纤细但强韧的茎,不轻易折断,不随便飘落。

    ⑦阿育王树和菩提树来自同一国度,又有着同样的寓意,虽然在这广袤的非洲,它们从佛坛上走了下来,进入凡俗,不再具有佛教意义,它们回到了树本身,还原了一棵植物本来的属性。但我还是习惯  它们。它们树形过于高大伟岸,令渺小的人生出距离之感,萦绕枝叶间的古老神秘气息又如自带的光芒,拒人千里。

    ⑧因工作的缘故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大街小巷穿行,我遇到很多树,除了阿育王树和菩提树,还有牙买加樱桃树、亚历山大椰子树以及在中国北方广泛种植的石榴树……

    ⑨看树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遐思而忘了自己身处何地,比如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印度人聚居区,我就忘记了自己身在非洲,那满街满巷的印度人令我疑似身处遥远的新德里或是瓦拉纳西。像远道迁徙而来的树一样,印度人是这个城市最多的外来族群。我在他们聚居的街区徜徉,印度神庙赫然耸立,戴着黄色花环的人在门口脱了鞋子神色肃穆地进去,店铺里出售印度风情的服饰,餐厅飘来咖喱的气味,印度女人们精致的纱丽在街巷闪现。在这个街区,有更多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亲人一样,人和树互相依存。我在想,源于印度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在达累斯萨拉姆如此之多,如此之繁茂,绝非仅仅是风、水,或者鸟儿的助力吧,终究,人,才是那更为重要的力量。

    ⑩植物的自我迁徙或许不像我此前以为的那样简单轻松。当气候变化、生存环境恶劣或相互竞争残酷,一些首先感知的植物就如率先觉醒的人一样。有一种叫作还魂草的植物,遇到大旱之年,濒临渴死的时候,它们能硬生生地把自己的根从土壤里挣脱出来,卷身成一个圆球,借助风力游走,直到遇到水源才恢复身形,扎下根,继续生长。疼痛、悲壮不亚于人类族群的迁徙。

    ⑪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印度人居住区游逛的那段时期,我正在读印度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我沉湎在洛伊构筑的令人不忍卒读的情节中,那印度式的、细致绵长的笔调将一个位于印度南部的家族故事写得泪斑斑血淋淋。印度社会中顽固的种姓等级制度毁灭人的爱情和生命。处于贱民阶层的维鲁沙无罪而被警察凌辱、毒打致死,目睹暴行的小兄妹因惊惧而出现幻觉,他们喃喃自语着,维鲁沙没有死,没有死,他逃到非洲去了,逃到非洲去了。

    ⑫逃到非洲来,渡过印度洋,这是一块新的大陆,没有种姓的标记。一百多年前印度的世袭阶级制度迫使成千上万的印度人离开祖国漂洋过海来到非洲谋求机遇,像一粒种子寻求发芽的机会,像一棵幼苗寻求平等的阳光、空气和水。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背井离乡的磨难换来如今商业阶层地位的稳固,现今印度人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富裕程度远超当地原居民,他们的财富在很多领域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支柱。一棵树终于生了根,枝丫扩展,花叶繁茂。植物学上说植物长距离的向新环境迁移,本身也在不断演化,在新地区产生新的后代种群。非洲大地上的印度人,一百多年,三代人,他们的根已经深入这片大地,成为了非洲的一个民族。

    原文刊发于《散文》2019年第3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____
      A . 文章第③段说“我也站在树下,正仰脸顺着树干往上看”,第⑦段说“但我还是习惯仰望它们”,其中的“仰脸”与“仰望”的含义是一样的。 B . 文章第⑥段中“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整个下午,沙沙声不绝于耳,宛如轻柔的述说”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菩提树在印度也是佛教圣树,这一段的描写为菩提树增加了神秘色彩。 C . 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很多树,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各种树的外在形态,如叶子的“蜡质的光芒”和“有小波纹状的边儿”以及“纤细但强韧的茎”等。 D . 文章第⑨段写到,在印度人聚居区,有更多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聚居区的印度人比喻为远道迁徙而来的树,以“亲人一样”,生动地写出了人和树互相依存的亲密关系。 E . 文章由植物的迁徙写到人的迁徙,作者被印度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作品《微物之神》中曲折的情节深深吸引,甚至舍不得读完。
    2. (2)  文章第⑦段说阿育王树和菩提树“令渺小的人生出距离之感”的原因是什么?
    3. (3) 第⑩段介绍还魂草习性,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4. (4) 本文的题目是“迁徙的树”,请结合文本及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本文的理解及读后的感触。
  • 7. (2023·天津市模拟) 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ㅤㅤ4月24日上午,在江苏南京举行的2021年中国航天日启动暨中国航天大会开幕仪式上,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我国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

    ㅤㅤ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三皇五帝时的掌火之官。① ____,与我国其他航天器命名思路一脉相承,例如嫦娥、墨子、悟空、北斗等。“祝融号”是中国第一辆火星车,是现代科技成果。② ____,是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跨时空融合,体现着航天人的科学梦想和浪漫情怀,彰显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

    ㅤㅤ从字面上来看,“祝”,表达了对人类踏进星辰大海的美好祝愿,“融”,体现融合、协作,表达中国人和平利用太空、增进人类福祉的格局和愿景。

    ㅤㅤ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是我国行星际探测的首趟征途,计划一次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巡视”,这在国际航天界亦属创举。③ ____,寓意点燃我国行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不断超越。

    1. (1) 以下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本则新闻报道标题的一项是 ____
      A . 中国航天日启动暨中国航天大会开幕 B . 我国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 C . 首辆火星车命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D . “祝融号”执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表达连贯。要求:每处不超过20个字。
  • 8. (2023·天津市模拟) 《红楼梦》在艺术创作上运用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如: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善于运用“冷与热”,在情节的取舍上善于运用“藏和露”,在艺术氛围的创造上善于运用“悲与喜”。请从上述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举例谈谈你的理解。
  • 9. (2023·天津市模拟) 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华夏祖先神农氏播下的种子,一直生长到如今,让我们每天都咀嚼着远古的味道。
    为建国家种子库而献出生命的钟扬曾在演讲中说: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

    袁隆平的墓碑上镌刻着他生前的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开国领袖毛泽东曾经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