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三单元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

更新时间:2023-10-25 浏览次数:2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学校组织同学们前往浙江绍兴参观了一处文人故居,有同学想选择一幅隶书作品欣赏,恰当的一项是(   )
    A . B . C .
  • 2. 在图书馆,新生小琳想借一本名著,你向她推荐《朝花夕拾》。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
    A . 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 . 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C . 这本书在叙事、议论中常插入相关的童话、传说和典故,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就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十分有趣。 D . 这书像人物画廊,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 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写百草园时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目的是使鲁迅懂得做人之险。 B . 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它表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 . 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也给这个儿童乐园增添了情趣。 D . 这是一个迷信故事,鲁迅有力地批判了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 4. 下列对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分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本文的标题既交代了写作对象,又交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 B . 本文记叙了作者由童年嬉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再现了当时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 C . 从文中“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我们可感受到先生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 D . 本文插叙美女蛇的传说,是为了告诉人们不要应陌生人的话及做人之险。
二、语言表达
  • 5. 本课写捕鸟连续使用了九个动词,准确、生动、传神地刻画了雪地捕鸟的整个过程。在写作中,学会正确地使用动词 , 能将某一动作过程描摹得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读起来感同身受。请运用这种方法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
  • 6. 在阅读交流会上有一个朗读分享环节,请你从下面文段中任选一段,为划线句做好朗读设计,并简要说明设计理由。

    [提示:朗读要把握好重音停连 , 感受汉语声韵之美。朗读要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

    A.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B.“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抛过去,拗过去。

    (节选自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选语句

  • 7. 精心设计的“阅读导语”,为我们理解语文提供了帮助。下面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导语”,编者以人们对鲁迅的认识起笔,又用诗意的语言写出了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生活。请结合课文内容,将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①,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②:灿烂的春光有童真,③;④,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去探索他成长的足迹吧。

三、综合题
  • 8. 班级打算推选寿镜吾和王几何两位老师参加学校举办的“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请你阅读以下两文,参与完成推选工作。

    (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鲁迅

    ①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②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③“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④“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⑤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⑥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⑦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⑧“人都到那里去了?!”

    ⑨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⑩“读书!”

    ⑪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⑫“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⑭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二)

    王几何(节选)

    马及时

    ①矮胖老师依然不说一句话,却渐渐收起了笑容,用黑板刷轻轻敲击着讲台上的课桌,待全班同学安静下来,他突然面向课堂,反手在背后的黑板上徒手画了一个篮球大的圆,紧接着,又反手画了一个等边三角形。

    ②那生动地站在黑板上的圆和等边三角形又标准,又好看,于是全班同学都呆呆地想:用圆规和三角板画,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③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扬扬的表情。待全班42双黑眼睛,惊讶得每一双都放大半公分后,他突然转过身去,面向黑板,挥手写下了排球大的三个字:王玉琳。

    ④“这就是我的大名!”他说,声音出奇地洪亮。

    ⑤全班男女同学被他那金属般的声音镇住了,大气也不敢出,一个个睁大双眼,屏息静听。

    ⑥“上几届的同学。承蒙他们的特别关爱,私下里给本老师取了个绰号——”矮胖老师缓缓转过身去,挥手在黑板上优雅地又写了三个大字:王几何。

    ⑦真是太幽默了,全班男生、女生哄堂大笑。

    ⑧王老师却毫不理会满教室的笑声,继续用他那金属般的声音说:“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哪,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

    ⑨老师在黑板上公布自己的绰号,并且希望大家以绰号相称,在那些做什么事都严肃认真、呆板教条的年代,这样的稀奇事,不是太离谱了吗?但少年时代总是充满了叛逆,越离谱的事大家越喜欢,于是全班同学兴趣高涨。一个个洗耳恭听,这矮胖幽默的绰号叫“王几何”的老师到底还要说些什么有趣的话。

    ⑩矮胖老师继续用黑板刷轻敲课桌,以镇住教室里的嘈杂声。“上几届有的同学说:‘王老师你画的那圆圈有啥了不起?我们也会画!’”

    ⑪胖得像弥勒佛一般的王老师,站在讲台上眉开眼笑:“现在,我请同学们一个个上台来,用不着反手,只是正面徒手画圆和三角形……”

    ⑫简直要让人笑破了肚子,几何课竟变成了图画课!

    ⑬如此喜剧的事大家岂肯放过?转眼间,只见男女同学轮番走上讲台。

    ⑭可是,大家哪里是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圆和画三角形?笑得双手发抖的同学们,一个个变得笨手笨脚,画的全是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角架!

    ⑮人人都笑得满脸泪水,喉咙发肿。

    ⑯几十年后,我依然可以对天发誓:这是我这辈子笑得最得意忘形、最舒畅、最厉害的一次。

    ⑰几何老师在同学们快乐得泪流满面的大笑中结束了第一堂课。

    ⑱王老师下课前的结束语是:“请注意,我并不是要大家死板地学我画圆、画三角形。我教了二十多年中学几何,是一个一辈子热爱几何教学的教书匠,我反手画圆,只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____。”

    ⑲奇怪的是,王老师说这番话时,竟第一次严肃得面无一丝笑容,一时间满教室鸦雀无声。

    1. (1) 为做好宣讲工作,请你梳理两位老师相关内容,补充完成下表。

      那个老师,那些事儿

      老师姓名

      寿镜吾

      王玉琳

      老师样貌

      矮胖

      教学特长

      博学

      课堂趣事

      学生画几何图形

      课堂氛围

      宽松自由

    2. (2) 在准备宣讲材料时,有同学认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画横线句可以省略不讲,你是否认同?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任务二:介绍海报推荐语

    3. (3) 经过讨论,小组从两文中各摘录了一句话分别作为两位老师宣传海报上的推荐语,请你代表小组选择其中一句 , 向同学们介绍推荐语好在哪里。

      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几十年后,我依然可以对天发誓:这是我这辈子笑得最得意忘形、最舒畅、最厉害的一次。

      ①寿镜吾

      ②王几何

    4. (4) 为助力推选,同学们打算录制“阅读感言微视频”,请帮助完成台词脚本。

      ①寿先生,您是个有趣的老头,您拒绝回答“怪哉虫”很是傲娇,鲁迅却说“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我读到了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②感谢您,王老师,在您的那堂课上,我懂得了一个朴素的道理:

      任务四:参与话题讨论

    5. (5) 学校公众号发布了两位老师的参选推文,并置顶了热点话题讨论:对于寿镜吾和王几何两位老师,你更愿意做谁的学生?请结合文章内容参与讨论,发表你的看法。
四、现代文阅读
  •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大王庙

    杨绛

    那年秋天, 我家从北京迁居无锡,租居沙巷。我就在沙巷口的大王庙小学上学。大王庙小学就称大王庙,原先是不知什么大王的庙,改成一间大课堂。

    老师是孙先生,剃一个光葫芦瓢似的头,学生背后称他“孙光头”。他拿着一条藤教鞭,动不动就打学生,最爱打脑袋。

    我是新学生,不懂规矩,行事往往别扭可笑。我和女伴玩“官、打、捉、贼”,我拈阄儿拈得“贼”,拔脚就跑。女伴以为我疯了,拉住我问我干什么。我急得说:“我是贼呀!”

    “嗨,快别响啊!是贼,怎么嚷出来呢!”

    我这个笨“贼”急得直要挣脱身。我说:“我是贼呀!得逃啊!”

    她们只好耐心教我:“是贼,就悄悄儿坐着,别让人看出来。”

    又有人说:“你要给人捉出来,就得挨打了。”

    我告诉她们:“贼得趁早逃跑,要跑得快,不给捉住。”

    她们说:“女孩子家不兴得‘逃快快’。逃呀,追呀是‘男老小’的事。”

    大庙东院是“女生间”,里面有个马桶。女生在里面踢毽子。可是我只会跳绳、拍皮球,不会踢毽子,也不喜欢闷在又狭又小的“女生间”里玩。

    不知谁画了一幅“孙光头”的像,贴在“女生间”的墙上,大家都对那幅画像拜拜。我以为是讨好孙先生呢。可是她们说,为的是要“钝”死他。我不懂什么叫“钝”。经她们七张八嘴地解释,又打比方,我渐渐明白“钝”就是叫一个人倒霉,可是不大明白为什么拜他的画像就能叫他倒霉,甚至能“拜死他”。这都是我闻所未闻的。多年后我读了些古书,才知道“钝”就是遭难当灾的意思。

    女生间朝西。下午,院子里大槐树的影子隔窗映在东墙上,印成活动的淡黑影。女生说是鬼,都躲出去。我说是树影,她们不信。我要证明那是树影不是鬼,故意用脚去踢。她们吓得把我都看成了鬼,都远着我。我一人没趣,也无法争辩。那年我虚岁九岁。我有一两个十岁左右的朋友,并不很要好。和我同座的是班上最大的女生,十五岁。她是女生的头儿。女生中间出了什么纠纷,如吵架之类,都听她说了算。小女孩子都送她东西,讨她的好。一次,有个女孩子送她两只刚出炉的烤白薯。正打上课铃,她已来不及吃。我和她的课桌在末排,离老师最远。我看见她用怪脏的手绢儿包着热白薯,缩一缩鼻涕,假装抹鼻子,就咬一口白薯。我替她捏着一把汗直看她吃完。如果“孙光头”看见,准用教鞭打她脑袋。

    在大王庙读什么书,我全忘了,只记得国文教科书上有一课是:“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孙光头”把“子曰”解作“儿子说”。念国文得朗声唱诵,称为“啦”(上声) 。我觉得发出这种怪声挺难为情的。

    每天上课之前,全体男女学生排队到大院西侧的菜园里去做体操。一个最大的男生站在前面喊口令,喊的不知什么话,弯着舌头,每个字都带个“儿”。后来我由“七儿”“八儿”悟出他喊的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弯舌头又带个“儿”,算是官话或国语的。有一节体操是揉肚子,九岁、十岁以上的女生都含羞地笑,停手不做。我傻里傻气照做,她们都笑我。

    我在大王庙上学不过半学期,可是留下的印象却分外生动。直到今天,有时候我还会感到自己仿佛在大王庙里。

    1. (1) 本文主要记叙了“我”在大王庙上学的哪些难忘的事?
    2. (2) 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都生动传神,请任选一例赏析。
    3. (3) 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4) 文中的孙先生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有何异同?请分别列举一点。
    5. (5) 你如何看待学生拜画像要“钝”死老师一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