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雅安天立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零诊模拟考试试卷(一)

更新时间:2023-12-01 浏览次数:16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3高三上·雅安模拟) 论述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经济学家相信,当今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应用造成的技术性失业,可能远比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任何时代发生过的机械化、自动化的影响更大。这种影响最明显的发生在制造业,但似乎正在蔓延到所有行业。

    虽然技术性失业只是一种短期冲击,是一种暂时的过渡性失调,但是,经济学家口中“短暂的过渡期”往往有几十年,对那些因自动化冲击而失业的劳动者个体而言,通常就意味着一辈子。

    面对可能无法避免的未来工作变化,人们的顾虑主要是害怕机器会夺走他们的生计,或者机器会湮灭他们的人生目标。现实是残酷的,那些缺乏一技之长的人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收入潜力会持续弱化。“落伍”症状以及人们对这些症状的反应已经随处可见:就业朝不保夕,工资不断下降,经济停滞不前。针对自动化及其幕后推手,保守主义者的抗议此起彼伏,就连乐观主义者也承认这是不可避免的。

    诚然,技术进步从整体效果上看必然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一些经济学家也天真地认为,这种失业者遭受的伤害可以通过大量增加的社会财富予以补偿。但实际上,技术带来的社会财富“增益”并不可能让所有人利益均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具有替代效应,所产生的结构性冲击,将不可避免地加剧收入不平等。因此,我们必须关注那些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而丢掉饭碗的劳动者,并提供相应的社会关怀和支持,使之尽快拥有新的技能来完成角色转换。

    解决问题的方案已经比较清晰,我们需要从社会、政府和个人三方面入手。创新是否可以节省劳动力、节省资本或完全“中性”,这取决于创新所产生的企业主和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分配。采用技术和资本替代劳动的进程,从市场角度看,是劳动力与资本的相对成本变化所驱动的。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导致创新和资本回报增加,但只有少数资本所有者受益。

    我们应该努力使变革速度与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相匹配。在这一方面,政府应该对此有所作为,其中包括减缓自动化的发展速度和扩散幅度,确保其物质成果得到公平分配,保持足够的需求水平;考虑到机器人技术的大量使用后对工资水平的打压和对工作岗位的替代,还应当制定收入保障政策以抵消就业市场日益严重的不稳定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判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需要遵循一个总体原则,即需要权衡在一段时间里人工智能带来的收益和对社会造成的成本或损失,只有在整体福利大于零的情况下,我们才应发展这种人工智能技术。

    (摘编自郑器《自动化革命浪潮中的个人技能重塑》)

    材料二:

    就业是保障,科技是生产力,两者是否对立?人工智能的兴起是否必然导致大量技术性失业?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冷静、客观地看待。

    很多研究机构在提出人工智能对未来发展重要性的同时,均指出人工智能将取代未来诸多工作岗位,造成大量失业,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短暂的过渡期”。麦肯锡指出,在其分析的800种职业所包含的2000多项活劝中,全球经济中一半以上的活动可能会被取代。但是,也有研究机构指出,人工智能等科技进步将创造一系列新的工作岗位。德勤的研究显示,虽然制造业、农业等方面的工作机会在大量减少,但科技同时创造了更多新的岗位,在创意、科技和商业服务等行业,有大批新岗位正在被创造出来。

    追溯历史,科技进步从来都是双刃剑。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发生了一场人与机器争夺工作的“卢德运动”,引发了人们的诸多思考。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可供工业生产的生产机器,不仅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产品更加标准化,也使得一些工作对工人的需求明显下降,导致工人失业增加,工资下降。一名叫卢德的工人率先以捣毁机器的方式进行对抗,而其结果正如大家所知,我们生产生活所用的机器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也依然需要大量的工人和工作者。

    就人工智能对人类岗位的影响来说,首先,人工智能无疑会冲击当前简单、初级甚至部分难度较大的工作岗位,但要彻底替代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微软研究团队已经创造了第一个能够将中文新闻翻译成英文的机器翻译系统,精确度与人类译者基本一致,很多翻译类的工作岗位需求无疑将会减少,但是高端化、私人化、定制化的翻译服务依然有更为广阔的需求。其次,人工智能将推动现有工作升级,人们可能获得更为高端的工作岗位。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运用,很多基础性文字、图片等可以快速形成基础素材,人们可以有更多精力从事更为高级的策划、设计、创新等工作。最后,人工智能还将创造众多新岗位。

    与其说人工智能的出现取代了人,倒不如说人工智能的出现创造了更多需要操控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才需求。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科技成果的涌现和应用,使人们面临更多的不是失业问题,而是工作转换和革新问题,这种转换与革新必然需要我们去学习,去运用,让我们工作得更轻松、更自由、更便利。事实充分证明,人工智能导致失业潮是个伪命题。

    (摘编自张亚豪《人工智能导致失业潮是个伪命题》)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今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应用造成的技术性失业,正从制造业蔓延到所有行业,这无疑会引发社会上一部分人的恐慌。 B . 从整体效果上来看,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增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也一定会使失业的劳动者得到大量补偿。 C . 人工智能替代效应所产生的结构性冲击会让一部分劳动者失业,这问题需要从社会、政府和个人三方面入手来解决。 D . 人工智能的应用,一方面能够彻底淘汰旧的工作岗位,一方面也会产生大量新的工作岗位,这个过程是持续的、长期的。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技术性失业不可避免;如果我们对这些失业者提供相应的社会关怀和支持,他们有可能拥有新的技能并完成角色转换。 B . 机器人技术的大量使用,造成工资水平被打压、工作岗位被替代,政府要有所作为,制定收入保障政策以抵消就业市场日益严重的不稳定性。 C . 工业革命时期发生了人与机器争夺工作岗位的矛盾冲突,卢德捣毁机器的行为非但未能让机器退出人们的生产生活,反而使机器越来越多。 D . 人工智能使人们面临更多的不是失业问题,而是工作转换和革新问题,如果工作转换和革新的社会成本过高,那么某种人工智能技术可暂缓推广。
    3.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论点的一项是( )
      A . 人工智能的冲击,让工作不再是“术业有专攻”,职责边界被打破。未来是否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对于自身职场价值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B . 据经济学家预测,到2035年,部分知识工作岗位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智能机器届时能完成1.1~1.4亿全职员工的工作。 C . 2016年起我国将人工智能列入国家战略地位,先后出台了多项人工智能相关政策,连续多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发展人工智能。 D . 一些年轻人总喜欢“跳槽”、美其名曰适应时代,好在他们还能找到工作,只是这样做会给积累具体的工作经验带来麻烦。
  • 2. (2023高三上·雅安模拟) 实用类文本阅读

    想象一下没有光合作用的世界。首先,地球不会是绿色的。我们的星球呈绿色,要归功于植物与藻类包含的绿色素,可以吸收光进行光合作用。再来,地球大概也不会是蓝色的,因为蔚蓝的天空与清澈的海洋都要靠氧气的清洁力来扫除阴霾与灰尘。而没有光合作用,地球可能根本不会有海洋。

    氧气是行星生命的关键。氧气虽然只是光合作用产生的废料,但却是创造世界的分子。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速度飞快,很快就超出地球吸收的极限。最终所有的灰尘和岩石中的铁、所有海洋里的硫和空气中的甲烷,全部被氧化了,然后多出来的氧气才开始填满大气层。直到此时,氧气才开始保护地球,不让水分继续流失到太空中去。同时从水中冒出来的氢气,才有机会在逃到外太空之前碰到更多的氧气,很快氢气和氧气开始反应生成水,再以雨的形式从天而降,回到海中补充流失的水分。当氧气开始在大气层中积聚,才能形成一层臭氧保护膜阻挡紫外线的烧炙,让地球成为适宜居住的地方。

    氧气不只拯救了地球上的生命,它提供的能量还使得生命繁茂。细菌可以在没有氧气的地方快乐生活,因为它们有举世无双的电化学技术,可以引发绝大多数的分子反应,从中攫取点滴能量。但是从发酵反应中得到的能量,或者从甲烷和硫酸盐反应得到的能量,和有氧呼吸提供的能量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有氧呼吸就像直接用氧气燃烧食物,将它们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再也没有别种反应可以提供如此多的能量来支持多细胞的生命了。所有的植物、所有的动物,在其整个或者至少部分生活周期中,都要依赖氧气。我所知道的唯一一个例外,是一种微小的线虫(虽然微小却是多细胞生物,须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可以生活在死寂缺氧的黑海海底。因此没有氧气,生命会极其微小,至少在单个生物体的水平上是如此。

    氧气也从其他方面为大型的生命提供支持。想想食物链,最上层的猎食者吃小动物,小动物吃昆虫,昆虫吃小昆虫,小昆虫吃菌菇或树叶。五六层的食物链在自然界并不罕见。每一层都会损失一些能量,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呼吸作用的效率是百分之百。事实上,有氧呼吸对能量的使用效率大约是40%,而其他形式的呼吸作用(比如用铁或用硫来代替氧气)的效率则少于10%。也就是说,如果不使用氧气的话,只消经过两层食物链,能量就会减少到初始能量的1%,而使用氧气的话,要经过六层食物链才会达到相同的损耗。换句话说,唯有有氧呼吸才能支撑多层食物链。食物链经济学带给我们的教训是,猎食者只可以生活在有氧的世界,而没有氧气的话它们根本负担不起猎食生活。

    氧气直接参与大型生物的建造。让动物具有力量的胶原蛋白是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不管是钙化的结缔组织如骨骼、牙齿和硬壳,或者是“裸露的”结缔组织,如韧带、肌腱、软骨和皮肤,全都包含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可以说是哺乳美动物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占了全身蛋白质的25%。就算离开脊椎动物的世界,胶原蛋白也是贝壳、角质、甲壳和纤维组织的重要成分,它们构成了整个动物世界各式各样的“胶水与绷带”。胶原蛋白的成分十分独特,它需要自由的氧原子把相邻的蛋白质纤维连接起来,让整个结构可以承受较高的张力。自由氧原子参与其中,意味着只有在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宽裕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制造胶原蛋白,因此需要硬壳与骨骼保护的大型动物,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这或许就是大约在5.5亿年前的寒武纪,化石记录中忽然出现大量大型动物的原因,当时正好是地球含氧量飙升之后不久。

    因此,没有氧气就没有大型动植物,不会有猎食行为,不会有蓝天,或许也不会有海洋。或许就只剩下灰尘与细菌,再无其他。毫无疑问,氧气是世上最最珍贵的代谢垃圾了。然而老实说,代谢氧气是件难以置信的事,因为不管在地球上、火星上或宇宙的任何一个角落,光合作用都可以不依赖氧气而进化出来。不过如此一来,很可能所有生命就算变得复杂,也只能停留在细菌等级,而我们或许只是茫茫细菌世界里某种有感知的生物而已。

    (摘编自尼克·莱恩《生命进化的跃升》,梅茇芒译)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氧气在生成水分、形成臭氧方面对地球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这是地球成为宜居之地的重要因素。 B . 除了微小的线虫以外,宇宙中所有的生命形式在整个或部分的生活周期中,都要依赖氧气获得快乐的生活。 C . 有氧呼吸的能量使用率大于无氧呼吸,其经六层食物链的能量损耗约等于无氧呼吸经两层食物链的能量损耗。 D . 氧气是制造胶原蛋白的重要成分,所以需要硬壳与骨骼保护的大型动物仅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
    2.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氧气虽只是光合作用产生的废料,但却是世上最珍贵的代谢垃圾。作为创造世界的分子,人类进化、地球生态都受其影响。 B . 没有氧气就没有大型动植物,或许也没有人类,由此可见氧气对生命的重要性。 C . 寒武纪时期,地球含氧量飙升使得大量大型动物出现,直接说明了大气中的含氧量越高动物体型越大。 D . 作者在介绍氧气为大型生命提供支持和参与大型生物的建造时,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加准确科学。
    3. (3) 有科学家认为:“保护生态就是要清新氧气。”请结合材料内容,说说清新氧气对于保护生态的重要意义。
  • 3. (2023高三上·雅安模拟) 文学类文本阅读

    重返乡下

    陈忠实

    ①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回到祖居的乡村老屋。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小院里,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屋里来?

    ②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

    ③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露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

    ④回到屋里,架在火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沏上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20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乎萦绕着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

    ⑤第二天微明,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隔着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晨凛冽的寒风里,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的叫声。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我竟然泪眼模糊起来。

    ⑥傍晚时分,我走上前河长堤。河水清澈到令人不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拨。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偌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那儿用三角架撑着一张钢丝萝筛。他把刨下的沙石一锨一锨抛向箩筛,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石头和沙子就在筛两边分流了。

    ⑦我突发联想,他在他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子,我在我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现行的稿酬无论高了低了贵了贱了,肯定是那位农民男子的石子无法比兑的。我们就像是社会大坐标的两极,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到挖沙筛石这一极中去,却无法从这一极上移开眼睛。

    ⑧桃花开了,这儿那儿浮起一片一片粉红的似乎流动的云。杏花开了,那儿这儿又变幻出似走似住的粉白的云。泡桐花开了,无论大村小庄都被骤然暴出的紫红的花帐笼罩起来了。洋槐花开的时候。首先闻到的是一种令人总也忍不住深呼吸的香味,然后惊异庄前屋后和坡坎上已经敷了一层白雪似的脂粉。小麦扬花时节,原坡和河川铺天盖地的青葱葱的麦子,把来自土地最诱人的香味,释放到整个乡村的田野和村庄,灌进庄稼院的围墙和窗户。

    ⑨转眼间五月来了,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瞬间创造出神奇来。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骤然改变了。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垅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使我的心发生悸动。

    ⑩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浓霜击打,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扬在河堤上河湾里,成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缕圣洁的温柔。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厚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

    ⑪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这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也许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

    ⑫我在读到历代诗人咏灞桥的诗歌时,大为惊讶,白鹿(或灞陵)这道原,竟有数以百计的诗圣诗王诗魁都留了绝唱和独唱。

    ⑬“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⑭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是最坦率的一首,也是最通俗易记的一首,一目了然可知白诗人在长安官场被蝇营狗苟惹烦了,干脆骑马到白鹿原头逛去。

    ⑮我在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两年。夏日一把朝椅,冬天一把火炉,傍晚到灞河沙滩或原坡草地去散步。当然,每有一篇小说或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

    (摘自陈忠实《白鹿原上》,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③段中的“沉寂”“阴冷”,既是景语,也是情语,表达出作者此时冷寂的心境。 B . 文章第⑥段写乡间男子劳作的场景,虽是简笔勾勒,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C . 文章第⑨段写乡下五月丰收的景象,带给作者心灵的悸动,由此可见作者的情感渐渐炽烈 D . 文章⑪~⑭段展开联想,借刘邦的故事和白居易的诗句来增加本文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气息。
    2. (2) 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文字。
    3. (3) 请找出本篇文章的两条线索,并简析其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3高三上·雅安模拟) 文言文阅读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始皇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候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裨将王离。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更置李斯舍人为护军,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太子胡亥袭位,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毅及内史恬。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1. (1)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A者B数C趣D之E扶F苏G谓H蒙I恬J曰K父L赐M子N死O尚P安Q复R请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使教胡亥决狱”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两句中“狱”的意思相同。 B . “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与“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两句中“雅”字的意思相同。 C . “数以不能辟地立功”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数”字的意思不同。 D . “以兵属裨将王离”与“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两句中“属”字的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始皇宠信蒙氏兄弟,让他们分别在朝廷内外担任重要职位,其他朝臣包括赵高在内都不敢与他们一争高下。 B . 赵高见到李斯,说皇帝把赐给扶苏的诏书和符玺都留在了胡亥处,只需要李斯和自己告诉天下即可,但李斯认为这是亡国之论。 C . 胡亥听说扶苏已死,本欲释放蒙恬,但赵高进谗言说蒙氏兄弟阻止秦始皇立胡亥为太子,所以胡亥改变想法要杀掉他们。 D . 子婴劝谏胡亥,认为杀掉忠臣而重用节操品行不端的人,对内会失去群臣信任,对外会消解将士的斗志。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

      ②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

  • 5. (2023高三上·雅安模拟) 古代诗歌阅读

    山坡羊·西湖杂咏春

    薛昂夫

    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面。

    叩逋仙,访坡仙,拣西湖好处都游遍。

    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注】①生绡: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可用来作画。

    1. (1) 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三句使用比喻手法写春日的西湖,赞美了西湖的一步一景、风光如画。 B . “逋仙”指林逋,“坡仙”指苏东坡,作者将两人称为“仙”,表达了对二人的崇拜。 C . “叩逋仙,访坡仙”两句写作者想要游遍西湖的迫切心情,也体现了西湖丰富的文化底蕴。 D . 该曲表达了作者贪恋西湖美景,不想返回却又担心天晚、归路遥远的矛盾心情。
    2. (2) 请从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曲中“船,休放转;杯,休放浅”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尾联的异同。
  • 6. (2024高二下·上饶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氓》中,以桑叶的新鲜润泽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的句子是:“”。
    2. (2) 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
    3. (3) 《赤壁赋》中,苏轼以“”两句描写自己与友人于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场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3高三上·雅安模拟) 语言文字运用I

    已有的精神疾病诊断方式包括专科医生访谈和量表诊断, ① ——主观性强量化指标缺乏而基于脑电语音、表情等生理、行为信号的人工智能诊断新技术,其诊断准确率能达到70%-90%。研究表明,相校于传统诊疗方式而言,在精神类病的预测诊断、干预治疗等方面, ②  , 人们看好其发展前景。

    脑电、心电、肌电等电生理信号都与人的精神状态相关,甚至鼾声、微表情、步态等人类感官难以察觉规律或精准捕捉的行为信号都可以用作人工智能判读精神健康的依据。信息技术让很多之前难以探测到的“蛛丝马迹”,可以被甄别、掌握以及高效利用。除了解决“无迹可寻”的难题,人工智能在治疗方面也有独特优势。医生治疗时需实时得到反馈才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提供的及时诊疗“反馈”, ③  , 提升治疗效果。

    利用便携式脑电精神状态评估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在180秒内获取被试者的脑电信号,其间系统还会通过不同音频声与被试者互动,通过大数据模型客观、高效地对被试者进行精神状态评估。该技术对异常精神状态的识别准确率大于90%,已经获得国家二类医疗器械许可。

    1. (1) 下列选项中,“可以”和文中加点处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继续努力吧,你可以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B . 今天天气实在热得可以 , 开空调吧。 C . 刚才读了一遍,你的这篇文章写得还可以 D . 把这些事情做完,你就可以走了。
    2. (2) 下列各句破折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是( )
      A .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要尽量避免熬夜,饮食要健康而且一定要有规律,坚持体育锻炼。 B . 那一天回家比平时早——可米考伯太太却往往对我诉说起最伤心的知心话来。 C . “是我的——”她气势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D . 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欢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
    3. (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 8. (2023高三上·雅安模拟) 语言文字运用Ⅱ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然而,有些人却对此    ①         , 并没有认识到肥胖的危害性。不但肥胖可能致使糖尿病、心血管病、骨关节炎等多种疾病,还可能因为社会上的偏见和歧视等原因,产生心理问题。近日,媒体发布了关于身材焦虑问卷调查的结果,被调查者大都处于不同程度的焦虑中。

    形成肥胖的原因或许很多,总结来看离不开六个字:吃得多,动得少。饮食和运动作为两个主要因素影响着人们的体重,也许你每天只是多吃了一点,少走了几步,可是 ②         , 就会产生不良后果,直至最后的超重肥胖。

    一个人肥胖,仅仅是不自律吗?肥胖真的是“肉长在我身上,不要你管”吗?在日常生活的话语体系中,我们或多或少与“胖”相伴。肥胖虽然发生在个体身上,但已成为公共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共同面对。解决肥胖问题,单单靠每个调整体态的个体的努力远远不够,从全社会的范围内来看,形成健康饮食、全民运动的共识已经    ③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请以“肥胖”为陈述对象(主语),写三个短句,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要求句子间语意连贯,逻辑清晰,不超过45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2023高三上·雅安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底,一百多名影视从业者发表“抄袭剽窃者不应成为榜样”的联合抵制声明。随后,郭敬明、于正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相继发表公开信,正式道歉。

    据悉,早在2006年与2014年,法院就分别判定他们的相关作品抄袭和侵权行为属实。面对法院判决,郭敬明认为时间会帮他肃清一切,虽作出赔偿,但拒绝道歉;于正认为只是一次巧合与误伤,也只作出赔偿,同样拒绝道歉。之后,二人作为流量经济时代的“吸睛体”,不仅未淡出公众视野,还推出了一些受到追捧的作品,并在一些综艺节目中担任评委或导师……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