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顶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

更新时间:2023-10-30 浏览次数:22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3高三上·长沙月考)  2021年5月,科研人员在多种细胞中发现了一种RNA上连接糖分子的“糖RNA”,而之前发现的糖修饰的分子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和糖脂。糖RNA和糖蛋白两类分子的共同点是( )
    A . 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 B . 组成元素都是C、H、O、N、P、S C . 都可以作为某些生物的遗传物质 D . 都在核糖体上合成后转移到细胞膜
  • 2. (2023高三上·长沙月考) 内共生学说认为真核细胞的祖先是一种古核生物,它将需氧细菌吞噬,建立起共生关系,需氧细菌最终演化为线粒体,蓝细菌也通过类似的过程演化成为叶绿体。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支持内共生学说的证据是( )
    A .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某些蛋白质由核基因指导合成 B . 线粒体和叶绿体有自己独立的蛋白质合成系统 C . 线粒体和叶绿体能以类似细菌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D . 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组在大小和结构方面与细菌类似
  • 3. (2023高三上·宜丰月考) 诱导契合学说认为,酶和底物结合前,酶的结合部位不完全与底物互补,在底物的作用下,酶会出现和底物结合的互补结构,继而完成酶促反应且互补结构不可恢复。酶sub既能催化CTH的水解,又能催化CU水解,实验小组以酶sub、底物CTH和CU为实验材料,设计下表实验,已知CTH和CU的结构不同。由该实验可知,支持诱导契合学说的实验结果应为( )

    组别

    实验操作

    甲组

    用酶sub直接催化CTH的水解

    乙组

    酶sub和CTH反应完成后,过滤去除产物和剩余底物,再催化CTH水解

    丙组

    用酶sub直接催化CU的水解

    丁组

    酶sub和CTH反应完成后,过滤去除产物和剩余底物,再催化CU水解

    A . 甲组的水解速率和乙组的无显著差别,丙组的水解速率和丁组的也无显著差别 B . 甲组的水解速率显著大于乙组的,丙组的水解速率和丁组的无显著差别 C . 甲组的水解速率和乙组的无显著差别,丙组的水解速率显著大于丁组的水解速率 D . 甲组的水解速率显著大于乙组的,丙组的水解速率显著大于丁组的水解速率
  • 4. (2023高三上·长沙月考) 科研人员用下图所示的果蝇作亲本进行了杂交实验。图示基因不在Y染色体上,雌雄个体产生的配子均有活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亲本雌果蝇的两条X染色体均发生了结构变异 B . 若亲本雌果蝇产生了四种基因型的卵细胞,则亲本雌蝇发生了基因突变 C . 若F1出现了X染色体构型均异常的雌果蝇,可能是亲本雄果蝇的生殖细胞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D . 若F1出现了XdBXdbY的个体,可能是亲本雄性个体的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Ⅰ时,性染色体未分离
  • 5. (2023高三上·长沙月考) 人体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由肾皮质、肾小管周围间质细胞和肝脏分泌的一种激素样物质,能够促进红细胞生成。服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使患肾病贫血的病人增加血流比溶度(即增加血液中红细胞百分比)。EPO兴奋剂正是根据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原理人工合成,它能促进肌肉中氧气生成,从而使肌肉更有劲、工作时间更长。当机体缺氧时,低氧诱导因子(HIF)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的低氧应答元件(非编码蛋白质序列)结合,使EPO基因表达加快,促进EPO的合成,过程如下图所示。研究发现癌细胞因迅速增殖往往会造成肿瘤局部供氧不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过程①,需要RNA聚合酶结合在HIF基因的启动子上驱动转录 B . HIF从转录水平调控EPO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红细胞生成 C . 骨髓造血功能不全患者,EPO表达水平较正常人低 D . 肿瘤细胞HIF基因的表达可能比较活跃,产生比较多的HIF
  • 6. (2023高三上·长沙月考) 斯坦曼由于“树突状细胞及其在适应性免疫系统方面作用的发现”而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奖。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下列关于树突状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与巨噬细胞、B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 B . 能够直接刺激T细胞分裂和分化 C . 呈递抗原给辅助性T细胞进而引发特异性免疫 D . 能特异性识别、摄取和加工处理某种抗原并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
  • 7. (2023高三上·长沙月考) 信息分子是指生物体内、外具有调节细胞生命活动作用的化学物质。下图是有关信息分子发挥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信息分子A一般需囊泡运输,释放后需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才能进入突触后膜 B . 信息分子C作为体液中的信息分子具有调节血浆pH的作用 C . 寒冷环境下,交感神经分泌的信息分子B可直接控制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的激素增多,以增加机体产热 D . 信息分子D、E发挥作用后就失活
  • 8. (2023高三上·长沙月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组成生物群落,①~⑦表示相关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达到“碳中和”时,①②③⑤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等于④过程固定的CO2总量 B . ④过程主要指光合作用,联系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关键成分是C和D C . D为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D . ⑦过程大幅增强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增强④过程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 9. (2023高三上·宜丰月考) 底栖硅藻是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调查分析某河口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相对数量占比>5%)的分布特征,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不同条纹代表不同优势种;空白代表除优势种外的其他底栖硅藻;不同条纹柱高代表每个优势种的相对数量占比。

    A . 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 B . 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包含捕食和种间竞争 C . 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是温度变化影响的结果 D . 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底栖硅藻及其他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 10. (2023高三上·长沙月考) 从紫草细胞内提取得到的紫草宁具有抗炎、抗癌的作用。下图是获得紫草宁的2种工艺路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为防止培养过程中出现病毒污染,常选择紫草的叶片作为外植体 B . 经消毒处理的外植体需用自来水多次冲洗,以防止消毒剂对细胞的毒害 C . 诱导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需要一定比例的2,4—D和萘乙酸的作用 D . 可用射线照射以获得高产细胞株,需经多次传代培养以确定高产性状是否稳定遗传
  • 11. (2023高三上·长沙月考) 某些植物在受到动物采食后所表现出的生物量、无性繁殖体或种子产量增加的现象,称为植物的超补偿反应。植物在食草动物的摄食作用下形成强化针、刺等物理防卫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超补偿反应弥补了植物因食草动物采食而造成的营养和生殖损失 B . 食草动物或踏植物残体及动物的粪尿可增强植物的超补偿反应 C . 动物采食不改变植物基因的结构,但可能诱导基因表达形成防卫结构 D . 超补偿反应和防卫结构直接反映了植物与食草动物之间是协同进化的
  • 12. (2023高三上·长沙月考) 大熊猫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设计原型。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进化,其99%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现在一个较大的熊猫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60%,b的基因频率为40%,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大熊猫种群中全部B和b的总和不能构成大熊猫种群的基因库 B . 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C . 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熊猫概率为28.6% D . 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种群中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6%、40%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 13. (2023高三上·长沙月考) 大气中的CO2需通过植物叶片内部结构最终扩散到叶绿体基质内进行光合作用,叶肉细胞可导致CO2传递受阻从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该现象称为叶肉限制;叶肉限制的大小可用叶肉导度(CO2从气孔到叶绿体内的扩散阻力的倒数)表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植物细胞壁越厚,叶肉导度越大 B . 增加叶肉细胞生物膜的通透性,可以降低叶肉限制 C . 缺水条件下,叶肉限制可能会增大 D . 叶肉导度越大,光合速率越小
  • 14. (2023高三上·长沙月考)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Mp)侵染水稻引起的病害,严重危害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抗稻瘟病基因的利用是控制稻瘟病更加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措施。现有甲(R1R1r2r2r3r3)、乙(r1r1R2R2r3r3),丙(r1r1r2r2R3R3)三个水稻抗病品种,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三对抗病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根据基因的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用PCR方法可将样本中的R1、r1、R2、r2、R3、r3区分开。甲品种与感病品种杂交后,对F2不同植株的R1、r1进行PCR扩增的结果如下图。已知R1比r1片段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从扩增结果推测可抗病的植株只有3 B . 为了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含三种抗病基因的纯合子,可将甲×乙,得到F1 , 然后将F1×丙的后代不断自交 C . F2的表型及比例为抗病水稻∶感病水稻=3∶1 D . R1、R2、R3基因均会导致水稻具有抗病性,说明生物的性状可以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
  • 15. (2023高三上·长沙月考) 人体进行精准的生命活动调节时,其神经中枢参与多种活动的调节,其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看到杨梅流口水这一过程中效应器是神经②的末梢及其支配的唾液腺 B . 激素A为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合成,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加强重吸收作用 C . 某种刺激产生的电信号在神经①上单向传导 D . 激素B的产生并作用于靶细胞Y的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
  • 16. (2023高三上·长沙月考) 操纵元是原核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结构形式、它由启动子、结构基因(编码蛋白基因)、终止子等组成。下图表示大肠杆菌细胞中核糖体蛋白(RP)的合成及调控过程,其中序号表示相关生理过程,mRNA上的RBS是核糖体结合位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中的基因进行①转录时,只能以β链为模板 B . 过程①中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后相继驱动多个基因的转录 C . 细胞中缺乏rRNA时,RP1与mRNA上的RBS位点结合阻止翻译的起始 D . 过程①与②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都需要细胞中的线粒体提供能量
三、非选择题(60分)
  • 17. (2023高三上·长沙月考)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的重要细胞器。当线粒体受损时,细胞通过清理受损的线粒体来维持细胞内的稳态。我国科研人员对此开展研究。
    1. (1) 线粒体中进行的代谢反应会生成大量ATP,这些ATP被用于细胞内多种(选填“吸能”或“放能”)反应。
    2. (2) 科研人员推测受损线粒体可通过进入迁移体(细胞在迁移中形成的一种囊泡结构)而被释放到细胞外,即“线粒体胞吐”。为此,科研人员利用绿色荧光标记迁移体,红色荧光标记线粒体,用药物C处理细胞使线粒体受损,若观察到,则可初步验证上述推测。
    3. (3) 为研究受损线粒体进入迁移体的机制,科研人员进一步实验。

      ①真核细胞内的锚定并支撑着细胞器,与细胞器在细胞内的运输有关。

      ②为研究D蛋白和K蛋白在线粒体胞吐中的作用,对红色荧光标记了线粒体的细胞进行相应操作,检测迁移体中的红色荧光,操作及结果如图1和2.

      图1结果表明,K蛋白。图2结果表明,

    4. (4) 研究表明,正常线粒体内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均,形成线粒体膜电位,而受损线粒体的膜电位丧失或降低。科研人员构建了D蛋白基因敲除的细胞系,测定并计算经药物C处理的正常细胞和D蛋白基因敲除细胞系的线粒体膜电位平均值,结果如下表。                                                                                

      细胞类型

      正常细胞

      D蛋白基因敲除细胞系

      细胞中全部线粒体膜电位的平均值(荧光强度相对值)

      4.1

      5.8

      D蛋白基因敲除细胞系线粒体膜电位的平均值升高的原因是

  • 18. (2023高三上·长沙月考)  下图1是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控制这两种遗传病的基因均不在Y染色体上,已死亡个体无法知道其性状,经检测Ⅳ21不携带上述致病基因。图2是对控制甲病的基因扩增后用某种限制酶处理并进行电泳的结果图。

    1. (1) 该家系乙病的遗传方式是
    2. (2) Ⅲ14是乙病患者,他的双亲各有一个基因发生单碱基替换突变,且突变位于该基因的不同位点。调查结果见下表。

      个体

      母亲

      父亲

      姐姐

      患者

      表型

      正常

      正常

      正常

      患病

      控制乙病基因测序结果

      [412G/A]

      [420A/G]

      [412G/G];[420A/A]

      注:测序结果只给出基因一条链(编码链)的碱基序列[412G/A]示两条同源染色体上乙病基因编码链的第412位碱基分别为G和A,其他类似。

      若患者的姐姐两条同源染色体上乙病基因编码链的第412和420位碱基可表示为下图3,根据调查结果,推断该患者相应位点的碱基应为

       (请参考图3把答案画在方框内)

    3. (3) 从电泳的结果可以判断Ⅲ12(填“纯合子”或者“杂合子”)。综合判断,甲病的遗传方式是,Ⅲ9和Ⅲ10生育一个患两病男孩的概率是
    4. (4) 近年来发现孕妇血浆中存在游离的胎儿DNA,因此可采集母亲血液,用甲病的基因探针进行基因检测。响应国家三胎政策,Ⅳ21再次怀孕。此方法(“能”或“不能”)用于Ⅳ21 , 原因是
  • 19. (2023高三上·长沙月考)  植物通过多种光受体如光敏色素、向光素等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研究人员开展了探究蓝光诱导玉米下胚轴向光性生长的机制。
    1. (1) 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
    2. (2) 研究者以野生型玉米、突变体a(光敏色素缺失)、突变体b(向光素缺失)和突变体c(光敏色素和向光素均缺失)为材料进行实验,结果如下图1所示,结果表明蓝光通过(填光受体名称)调控下胚轴向光性生长。

       

    3. (3) 已知蓝光通过下调玉米中赤霉素(GA)的含量进而调控下胚轴向光性生长。为探究光敏色素和向光素是否参与了蓝光调节赤霉素含量的过程,研究人员设计了下表实验,并证明只有向光素参与了调节过程。请补充表中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结果。

      对照组

      实验组

      野生型

      突变体a

      突变体b/c

      照射前

      照射后

      照射前

      照射后

      照射前

      照射后

      +++

      +++

      +++

      注:“+”的多少表示GA的含量。

    4. (4) 研究发现,蓝光还能通过光敏色素和向光素促进RPT2(拟南芥中的一种信号分子)基因的表达进而导致植物向光性生长。为探究玉米下胚轴向光性生长过程中RPT2和GA是否在同一信号通路中发挥作用,研究者设计了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2、图3.据图判断RPT2和GA(填“在”或“不在”)同一信号通路中。依据是

      注:图2所用材料为RPT2基因缺失突变体,图3各组实验均在蓝光照射下进行,PAC为赤霉素合成抑制剂。

  • 20. (2023高三上·长沙月考)  松材线虫会引起松树毁灭性病害,自传入我国后迅速传播扩散,危害程度逐渐加深。为防治松材线虫病害,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
    1. (1) 松墨天牛是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昆虫。携带松材线虫的松墨天牛在取食和产卵过程中将松材线虫传播到健康松树上,松材线虫生活在松树体内,能快速破坏松树的输导组织,导致松树迅速萎蔫死亡。由此分析松材线虫与松树的关系是
    2. (2) 为研究松材线虫入侵对松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的影响,研究人员在受害程度不同的多个样地内采用法进行调查,并测定乔木层和灌草层的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果如下图。

      注:纯林表示全部为马尾松;7马3阔、6马4阔、5马5阔分别表示马尾松与阔叶林占比为7:3、6:4、5:5

      调查结果说明,随受害程度的加大,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逐渐减少,其中受影响最小的样地是。样地内灌草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均随受害程度增加而增加,可能的原因是

    3. (3) 花绒寄甲幼虫是松墨天牛的天敌。利用花绒寄甲幼虫对松墨天牛传播的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展开研究,研究人员选取了重度病害的三个林区,实验组释放花绒寄甲幼虫,对照组不释放,统计松木上松墨天牛的数量,结果如下表: 

      林区

      组别

      释放前天牛数量(条)

      释放后天牛数童(条)

      天牛数量变化率(%)

      A区

      实验组

      86.22

      49.64

      42.43

      对照组

      85.36

      80.61

      5.56

      B区

      实验组

      72. 54

      40.42

      44.28

      对照组

      74.22

      68.51

      7.69

      C区

      实验组

      57.61

      26.54

      53.93

      对照组

      55.28

      48.42

      12.40

      每个林区都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校正防治效果,校正后的防治效果(%)=(a-b)/(1一对照组天牛数量变化率)×100%,其中“a”、“b”分别为。由表中结果可知,林间人工释放花绒寄甲幼虫能有效降低松墨天牛的数量。若要进一步确定花绒寄甲幼虫的防治效果,还需测定的指标有

    4. (4) 除上述方法外,请提出一条新的预防或治理松材线虫的思路。
  • 21. (2023高三上·长沙月考)  纤毛是广泛存在的细胞表面结构,功能异常可引起多种疾病。因此,研究纤毛形成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纤毛结构如图1所示,由细胞膜延伸形成的纤毛膜主要由组成。基体由中心体转变而来,中心体在有丝分裂中的功能是
    2. (2) 某病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纤毛异常,为了分析纤毛相关基因X是否发生了变异,对基因X进行了PCR扩增与产物测序。从细胞样品中分离DNA时,可通过交替调节盐浓度将与核蛋白结合的DNA分离出来,溶液中添加NaCl至2.0mol/L的目的是。PCR扩增时,需在催化下,在引物端进行DNA链的延伸,获得扩增产物用于测序。
    3. (3) 为研究蛋白质X在细胞中的定位,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FP与X的融合蛋白,融合蛋白具有绿色荧光,可示其在细胞内位置。将X-GFP基因融合片段M导入如图2所示载体质粒Y,构建Y-M重组质粒(在EcoRV位点插入片段)。请根据相关信息完成下表中的内容。

       

                                                                                                                                                                                                                                                               

      限制酶

      识别序列

      序列编号

      Y-M连接处测序后部分序列

      BamHⅠ

      G↓GATCC

      Q1

      5′…AGATCTCCGATATT…3′

      EcoRV

      GAT↓ATC

      Q2

      5′…AGATCTCCAAGCTT…3′

      HindⅢ

      A↓AGCTT

      Q3

      5′…AAGCTTCCGGATCC…3′

      BgⅡ

      A↓GATCT

      Q4

      5′…AAGCTTCCGATATC…3′

      图3

                                                                                                                            

      分步实验目标

      简易操作、结果、分析

      PCR鉴定正向重组质粒Y-M(图2中融合片段M中有白色的箭头,代表方向)

      ①选择图2引物

      ②PCR目的产物约为bp。

      确保M及连接处序列正确,Y-M的连接处上游含有HindⅢ+ EcoRV的识别序列,下游含有EcoRV+ BamHⅠ的识别序列

      ③质粒测序,图3中正确的是(选填序列编号)

      检测融合蛋白定位

      ④对照质粒Y-GFP(仅表达GFP)与实验质粒Y-M分别导入细胞,发现对照组整个细胞均有绿色荧光,而实验组荧光集中在纤毛基部,说明

    4. (4) 为研究另一纤毛病相关基因Z表达的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健康人与病人基因Z的转录水平。采集样本、提取总RNA,经形成cDNA作为模板,PCR扩增结果显示,在总cDNA模板量相等的条件下,健康人Ct值为15,而病人Ct值为20(Ct值是产物荧光强度达到设定阈值时的PCR循环数)。从理论上估算,在PCR扩增20个循环的产物中,健康人样品的目的产物大约是病人的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