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别 |
实验操作 |
甲组 |
用酶sub直接催化CTH的水解 |
乙组 |
酶sub和CTH反应完成后,过滤去除产物和剩余底物,再催化CTH水解 |
丙组 |
用酶sub直接催化CU的水解 |
丁组 |
酶sub和CTH反应完成后,过滤去除产物和剩余底物,再催化CU水解 |
注:不同条纹代表不同优势种;空白代表除优势种外的其他底栖硅藻;不同条纹柱高代表每个优势种的相对数量占比。
①真核细胞内的锚定并支撑着细胞器,与细胞器在细胞内的运输有关。
②为研究D蛋白和K蛋白在线粒体胞吐中的作用,对红色荧光标记了线粒体的细胞进行相应操作,检测迁移体中的红色荧光,操作及结果如图1和2.
图1结果表明,K蛋白。图2结果表明,。
细胞类型 |
正常细胞 |
D蛋白基因敲除细胞系 |
细胞中全部线粒体膜电位的平均值(荧光强度相对值) |
4.1 |
5.8 |
D蛋白基因敲除细胞系线粒体膜电位的平均值升高的原因是。
个体 |
母亲 |
父亲 |
姐姐 |
患者 |
表型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患病 |
控制乙病基因测序结果 |
[412G/A] |
[420A/G] |
[412G/G];[420A/A] |
? |
注:测序结果只给出基因一条链(编码链)的碱基序列[412G/A]示两条同源染色体上乙病基因编码链的第412位碱基分别为G和A,其他类似。
若患者的姐姐两条同源染色体上乙病基因编码链的第412和420位碱基可表示为下图3,根据调查结果,推断该患者相应位点的碱基应为
(请参考图3把答案画在方框内)
对照组 |
实验组 |
||||
野生型 |
突变体a |
突变体b/c |
|||
照射前 |
照射后 |
照射前 |
照射后 |
照射前 |
照射后 |
+++ |
+ |
+++ |
|
+++ |
|
注:“+”的多少表示GA的含量。
注:图2所用材料为RPT2基因缺失突变体,图3各组实验均在蓝光照射下进行,PAC为赤霉素合成抑制剂。
注:纯林表示全部为马尾松;7马3阔、6马4阔、5马5阔分别表示马尾松与阔叶林占比为7:3、6:4、5:5
调查结果说明,随受害程度的加大,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逐渐减少,其中受影响最小的样地是。样地内灌草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均随受害程度增加而增加,可能的原因是。
林区 |
组别 |
释放前天牛数量(条) |
释放后天牛数童(条) |
天牛数量变化率(%) |
A区 |
实验组 |
86.22 |
49.64 |
42.43 |
对照组 |
85.36 |
80.61 |
5.56 |
|
B区 |
实验组 |
72. 54 |
40.42 |
44.28 |
对照组 |
74.22 |
68.51 |
7.69 |
|
C区 |
实验组 |
57.61 |
26.54 |
53.93 |
对照组 |
55.28 |
48.42 |
12.40 |
每个林区都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校正防治效果,校正后的防治效果(%)=(a-b)/(1一对照组天牛数量变化率)×100%,其中“a”、“b”分别为。由表中结果可知,林间人工释放花绒寄甲幼虫能有效降低松墨天牛的数量。若要进一步确定花绒寄甲幼虫的防治效果,还需测定的指标有。
限制酶 | 识别序列 | 序列编号 | Y-M连接处测序后部分序列 | |
BamHⅠ | G↓GATCC | Q1 | 5′…AGATCTCCGATATT…3′ | |
EcoRV | GAT↓ATC | Q2 | 5′…AGATCTCCAAGCTT…3′ | |
HindⅢ | A↓AGCTT | Q3 | 5′…AAGCTTCCGGATCC…3′ | |
BgⅡ | A↓GATCT | Q4 | 5′…AAGCTTCCGATATC…3′ |
图3
分步实验目标 | 简易操作、结果、分析 |
PCR鉴定正向重组质粒Y-M(图2中融合片段M中有白色的箭头,代表方向) | ①选择图2引物; ②PCR目的产物约为bp。 |
确保M及连接处序列正确,Y-M的连接处上游含有HindⅢ+ EcoRV的识别序列,下游含有EcoRV+ BamHⅠ的识别序列 | ③质粒测序,图3中正确的是(选填序列编号) |
检测融合蛋白定位 | ④对照质粒Y-GFP(仅表达GFP)与实验质粒Y-M分别导入细胞,发现对照组整个细胞均有绿色荧光,而实验组荧光集中在纤毛基部,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