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 材料 | 结论 |
A | 距今 8000 年的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上有些符号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相似 | 原始社会已产生成熟文字 |
B | 良渚文化时期,多次出土了石犁及其他耘田器等多种稻田农具 | 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
C | 距今4300 年前后山遗址大规模的聚落体量出现“宫殿”式建筑群落 | 社会分化已产生 |
D | 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寺遗址大墓中,随葬陶鼓、木鼓石磬、龙盘、玉石等彰显慕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 | 礼乐制度已经形成 |
材料一: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
材料二:唐朝治边思想是对汉末以降几百年间民族冲突与融合进程中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唐皇室在治边思想上有较少的夷夏意识,唐高祖提出要“追革前弊……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治边指导方针,唐太宗曾说: “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怀之以文德的羁縻之策是唐朝在确立“君臣之位”光环下统驭边疆的手段,唐朝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地方势力开始抬头,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摔之势。
——摘编自刘俊珂《汉唐西南边疆经略再研究》
——摘编自宋正《从“向科学进军”到科教兴国——建国以来党的科技政策述评》
材料二: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一:1700年时,任何一位理性的观察家都会认为世界棉花生产将仍以印度或中国为中心,事实上,直到1780年,这些国家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远大于欧洲和北美,而在1860年,一切都改变了,数以百万计的机械绽子一一由蒸汽机驱动,由受薪工人操作一一产出数百万磅纱线,棉花不再由家庭种植,而是由奴隶种植,供应数千英里之外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又距离布料的最终消费者数千英里,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他们利用他们的新地位启动了工业革命,中国和印度以及世界上许多其他地区则越来越屈从于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二:
21世纪初,棉花种植以及纱线和布料的生产继续向亚洲转移.棉花种植在乌兹别克斯坦、多哥或印度,通过香港的厂,然后去到越南的缝纫店,最后来到堪萨斯城的服装架上,……堆系运输棉花复杂网络的是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跨国公司.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根据材料,以“棉花帝国”为切入点就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拟定一个论题,结合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材料一:中国的“图书馆”是从宫廷的“档案馆”起步,名称各有不同,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唐以降,书院兴起,无书不成书院,极大地推动了藏书风气的兴盛,印刷术出现之后,书籍实现了商品化,从官方到民间,藏书之风弥漫,宋朝各地州学都建有藏书楼;私人藏书更胜官方,“仕宦稍显者,家必有书数千卷”.宋元以来,江南兴盛,文化繁荣,是读书人和藏书人比例最高的地区,藏书楼比比皆是.……中国传统的这种藏书,核心是“藏”,藏书的目的:一是传于后代,二是保值增值,并不与阅读有多少直接关系.书只是一种秘不示人的古玩、古董和艺术品,而不是一种读物,对他们而言,书籍只是物质象征,而不是精神财富.
——摘编自杜君立《现代的历程;一部关于机器与人的进化史笔记)
材料二:1653年,曼彻斯特市成立了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切塔姆图书馆,这是英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1669年,作家约翰·伊夫林提出为公共图书馆立法的建议,此后,主张以公共税收来维持免费图书馆的建议增多.18世纪,工业和科学的发展逐渐战胜神学,人们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于是,英国逐渐产生教区图书馆、咖啡屋、慈善学校和机械工人学校等各类信息传播栽体.1850年,尤瓦特提交的《(公共图书馆法))议案经过议会的反复斗争最终被认可,
英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法令生效.此后,英国的议会文化使得公共图书馆大行其道,公共图书馆迅速成长,到19世纪末,英国公共图书馆数量超过1 00个.
——摘编自《英国公共图书馆产生的背景及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