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学的中国化
周晓虹
马林诺夫斯基在《江村经济》一书的“序言”里,称这部著作是社会人类学历史上的里程碑。尽管费孝通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作为后来成为人类学跨越“文野之别”的标志,但是从他进村之时写的《江村通讯》来看,作为一个人类学领域已浸淫数年的研究者来看,他应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对开弦弓村的造访将会触犯人类学的“文野之别”。
人类学“文野之别”的清规的形成,与这一学科最初形成于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殖民的历史有极大关联。十九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未开化民族开始接触现代文明,人类学内部开始滋生出文化相对主义,加之随着学科之间的交叉,在以未开化民族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与以西方现代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之间发生了接近与融合。
如果说“文野之别”的跨越动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结合促成人类学向文明社会研究的转变”,那么对传统上的研究“异文化”的人类学来说,这种转变在费孝通那里还存在着对“他己之别”的跨越。
利奇一再强调,某些社会人类学家,欲图研究本社会的愿望可以理解,事实上也值得称赞,但危害重重。按照人类学当时的观点,研究熟悉的社会,先入之见就可能造成研究的偏见,如果是单纯的陌生人去研究,就不会受到偏见的影响。要避开利奇的忧虑,保证研究的客观公正,或者说要实现充分的民族自省,研究者就必须具备费孝通先生晚年一再强调但青年时代已逐渐养成的能力——文化自觉。
我认为,在社会学领域你必须具备如米尔斯所说的“社会学想象力”,对于研究本土文化的人类学家来说,则必须养成费孝通所言的“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可以说,正是有赖于这种同样能够增进理性、看清世事的心智品质,费孝通才能在江村调查中实现对“文野之别”的从容跨越。
一般而言,在从事文化或者社会研究之时,与研究者的地位或身份相关的问题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自身文化或本民族成员之时,能否以及如何抽身其间,以避免熟视无睹或情感涉入,再或无法客观的研究问题。其二是研究你所陌生的异文化(比如人类学通常研究的土著文化)之时,能否以当地人自己的世界观或分析视角,去观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员,以避免囫囵吞枣或以偏概全,或隔靴搔痒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费孝通1997年在《人文价值再思考》一文中,以“进得去”和“出得来”六个字高度概括了上述研究的难题。
如果说与异文化的接触能够使研究者摆脱对家乡或本土文化的“麻木”,形成对本土文化的“知之”或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自觉”,那么此时开弦弓在西方世界的冲击下所发生的迅疾的社会变迁则快速促进了这种“知之”或“文化自觉”的养成。
如果说急速的社会变迁造成了原来浸淫其间的社会成员对自己生长的土地和文化的陌生化,而这陌生化保证了研究者在自己的文化中“出得来”,那么按费孝通的理解,在这多少被动的“陌生化”之外还有一条主动的“陌生化”路径可走,即致力于“对一般人类学理论方法和海外汉学人类学研究的深入了解”。
解决了研究者可以研究本土文化或研究时能够“出得来”的问题,其实只是回应了前述“利奇之忧”的一半,另一半同样甚至更为棘手:以费孝通及1930年左右燕京学派为代表的中国人类学家的微型社区研究,能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概括幅员辽阔、错综复杂的中国国情?
费孝通通过《江村经济》及其后的微观社会研究而认识中国的努力并非没有留下遗憾。就“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来说,如果说无论是江村还是云南三村落入研究者眼中都带有某种偶然性的话,那么如何能够保证在这种偶然的类型“捕获”中不致挂一漏万,依旧不仅是一个操作上的难题,更是一个理论上的难题:而就“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说,费孝通的遗憾则更为鲜明,尽管那是一个需要历史来负主责的问题。
派克对费孝通乃至十九世纪30年代整个中国社会学的意义,在于他所提倡的“社区研究”为此时吴文藻的“社会学中国化”的设想提供了可能的具体路径。费孝通践行了自己的老师吴文藻给出的“社会学中国化”的实现路径。
按吴文藻所言,社会学中国化的第一步是“试用”西方理论。
社会学中国化的第二步,是运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来“验证”理论。一般而言,这种验证可能包括两步:其一验证西方理论的可靠性或普适性,其二通过实地调查认识中国国情;但费孝通的兴趣在后者,他赋予“江村调查”以鲜明的“认识中国”并进而“改造中国”的实践品格。但不可否认80余年前的这次调查起码昭示了现代社会变迁或包括工业化在内的乡村转型道路的多样性。
如果说有什么不足,可能倒是因囿于“江村”经验,费孝通终其一生都对高度集中的工业化在中国之推行深感疑惑,但这种对乡镇工业以及小城镇的执拗,本身存在消解发展或转型的多样性的可能,而中国近40年来的改革和发展所昭示出从国有工业到乡镇企业,甚或再到富士康这样的外资企业的齐头并进,说明即使对同一个中国,转型的方式也不乏多样性。
在吴文藻的“蓝图”中,社会学中国化的第三步,是“理论和事实糅合在一起,获得一种新的综合”。显然,社会学中国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彻底抛弃理论或西方理论重起炉灶,而是为了使外来的社会学知识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需要相符合。
(据相关论坛演讲记录删改)
花炮师
奈保尔
外人开车经过米格尔街肯定只会说:“贫民窟!”因为他看不见别的。但是我们这些生活在这儿的人却把它看作一个大千世界,每个人都与众不同,而摩根则是我们的小丑。
至少那时我们是这么看他的。但过了若干年再回过头去看,我觉得他本应得到更多的尊敬。这当然是他自己的不是。他总爱故意出丑,没人笑他,他就不舒服,他整天都在琢磨一些新招,一旦他做了一次,就会一遍一遍没完没了地做下去。希望博我们一笑。
哈特总说:“真无聊透了,明明我们都知道那家伙根本就没有那么开心,他还老想显得自己多有趣。”
摩根是我这辈子碰到的第一个艺术家。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追求美,即使扮演小丑时也不例外。摩根会做花炮,他特别喜欢花炮,谈起花炮来总是一套一套的,什么“太空舞”、“生命之舞”。不过这都是米格尔街上的人闻所未闻的话题。摩根看出这一点之后,就越发爱用更大的词来寻我们开心。
摩根常去大草原公园观察对手们做的花炮,听到那些花炮在天空噼啪作响引得人群一片欢呼时,他就会怒气冲冲地跑回家把自己的孩子们都揍一通,然后在他家后院拼命放花炮,并醉酒似的嚷嚷着:“明年这个时候,我要让英国国王和美国国王付我几百万给他们做花炮,谁都没见过的最漂亮的花炮。”第二天早上摩根又像往常一样清醒了,开始谈起了他的试验。
这个摩根与其说是人,还不如说像鸟。这倒不仅仅因为他瘦得像根火柴棍,而是因为他的脖子很长,能像鸟脖子那样灵活转动。他的眼睛很亮,而且永远转个不停。他说话时头总是一点一点的,好像不是在吐字说话,而是在啄谷粒。他走起路来又轻又快,而且不住地回头望,生怕有人在追他似的。
摩根甚至拿自己的样子开玩笑,见到有人看他,他就又伸胳膊又蹬腿。
摩根还爱拿他妻子和十个孩子开玩笑。“真是奇迹,”他说,“我这样的男人居然会有十个孩子。我都不知道是怎么搞的。”
哈特不喜欢摩根。他说:“哪有拿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开这种玩笑的,我也说不清楚,不过他身上就是有些东西让我受不了。我总觉得他做事太过火,总觉得这家伙没有一句真话。我怀疑他甚至对自己也在撒谎。”
我想当时我们没有人理解哈特这番话的意思。摩根变得更加讨人厌了,我们见到他很难笑得出来,而笑声却是他需要的,他显然受到了打击。
摩根的花炮试验还在继续,偶尔我们也能从他家听到一两声爆炸,看到升腾起的彩色火焰。这是我们街上一项经久不衰的娱乐。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摩根发现没人愿意买他的花炮,于是拿它们开起了玩笑,他不满足于家里有爆炸声时街上传出的笑声。
哈特说:“一个人开始嘲笑自己一直在奋斗的东西,真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哭。”哈特断定摩根就是个傻子。
从此,摩根也不到人行道上找我们玩了,他在忙着搞试验,一连串的小爆炸和烟雾又出现了。
从此,摩根很少露脸了,我猜不出他又在搞什么名堂。
接下来那个周日下起了倾盆大雨,大家都被迫早早上床睡觉。那天夜里我被吵醒了,是被叫声和警报声吵醒的。
我朝窗外望去,只见外面天是红的,还有红烟滚滚。摩根家失火了。
好一场大火!报社的摄影记者纷纷爬进隔壁人家抓拍,引得好多人围观他们,而不去看大火。第二天晨报上刊登了一幅第一流的照片,照片右上角的人群里还有我的身影。
那天晚上的火真叫大啊!这是西班牙港自一九三三年国库被烧毁以后最漂亮的一场火,当时还有一首小调唱道:
那辉煌灿烂、美丽壮观的场面,正是国库被毁的情景。
这场火之所以如此美丽,是因为摩根的花炮全被燃响了。就是在这场大火中,人们才第一次领略了摩根花炮的魅力。以前常嘲笑摩根的人现在都觉得有,点对不起他。我后来去了许多国家,但再没见过什么花炮秀能胜过那天晚上摩根家的那场。
只是摩根再也不做花炮了。
哈特说:“小时候,我母亲常对我说,‘男人想要什么,真的很想要什么时,他就会拼命去争取,可一旦得到了,就不喜欢它了。’”
摩根的两个志向都实现了。人们笑话了他,现在仍在笑话他。他制造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花炮。不过正像哈特所说的,当一个男人得到了他渴望已久的东西,也就不再喜欢它了。
我们预料得没错,这事果真闹上了法庭。摩根被指控犯有纵火罪。记者纷纷拿摩根大开玩笑,当然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我记得有一个标题是:花炮师被指控为纵火狂。
但令我高兴的是摩根没有被判刑。
有人说摩根后来去了委内瑞拉。也有人说他疯了。还有人说他在哥伦比亚做了赛马场的职业骑师。总之众说纷纭。不过米格尔街的人总爱编造传奇。
(节选自奈保尔《米格尔街》,有删改)
材料一: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槁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节选自苏洵《权书》)
材料二: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节选自《孙子兵法》)
智则不可A测B严C则不可犯D故E士皆委F已G而听H命J夫I安得不愚
①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
宿王昌龄隐居①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②。
【注】①王昌龄未出仕时,隐居在石门山。常建辞官西归后到石门山一游,在好友王昌龄当年隐居处住了一夜,当时王昌龄外出做官,并不在此。②鸾鹤:鸾与鹤,相传为仙人所乘。
在一天中合适的时间小睡一会儿可以提高注意力,帮助巩固记忆,并有可能改善心脏健康状况。不过,____:一些人认为小睡是一种奢侈的放纵行为,也有人认为,这是保持警觉和健康的一种方式。
通常,____,需要克服的睡眠惰性就越大。这可能使认知功能受损,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①通过一项研究发现,②小睡约20分钟能改善研究参与者的整体情绪。③超过30分钟的长时间小睡,④时候通常与情绪和幸福感增强无关。⑤如果你在与日间的困倦感作斗争,⑥依靠小睡是釜底抽薪,⑦不能解决根源问题。⑧减少咖啡因摄入量、保持规律的睡眠和获得充足的夜间睡眠才是减少白天困倦感的重要步骤。归根结底,小睡应该是对健康睡眠流程的补充,无法代替充分的夜间休息。平衡的小睡方式可以让生活更有活力、更专注、更有弹性。
《乡土本色》一文中乡土性首先体现在人们对土地的依附和眷恋。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土地成了每个人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对他们而言,守住足下的三分地,心里才有踏实感。乡下人对土地感情之深,是难以言喻的。在我们闽南农村,田里的土,农民并不随便称为“土”,而是后缀了一个字,叫作“土肉”。我喜欢这个美妙的词语,它流淌着人们对大地的深情。( ),泛着黑亮的光,每当看到这些,我内心常常充满感动,体会到“半身插入了土里”的农人为什么要把卑贱的土说成“土肉”。几年前,我途经家乡县城近郊的某村庄,看到推土机正把建筑废料填埋进一大片翠绿的田里。田里还长着各种蔬菜,一丛丛,孩子似的排着队。蔬菜底下透出灰黑的土地,一看就知道是些好田。我虽早已脱离土地,这片田地也不属于我家,但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我对身边念高中的女儿说:这些田,千百年来祖先流下多少汗水,今天才变得这样肥……她没什么反应。她哪里懂得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长大的我们这一代“乡下人”?
科技创新常源于异想天开。1968年的老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弗洛伊德博士与自己的女儿进行了一次视频通话,宇航员一边吃饭一边看的东西就是平板电脑……40多年后,苹果公司状告三星侵权IPAD时,三星公司就拿出了这里的电影剧照。
一切创新都离不开最初的“异想天开”。这种“异想天开”尽管起初不被待见,但最终影响并改变了现实。
你对这种“异想天开”有什么思考与感悟?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