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
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③心外无理,宇宙便是吾心
④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
①揭示时代发展状况,精准把握当今时代发展的脉搏
②科学解答时代课题,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
③发挥精神导引功能,为时代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④源于对生活的思考,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
②是意识活动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的结果
③表明事物的发展经历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④始终坚持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①事物是按其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②意识能动性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的唯一特性
④世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间的联系总是多种多样的,稳定的联系不存在
③自在事物的联系正逐渐被人为事物的联系所取代
④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要善于建立事物之间的新联系
①忧患意识—树立全面、长远的思维,发挥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促进作用
②底线思维—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正确解决矛盾
③居安思危—安是相对的、危是绝对的,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转化
④未雨绸缪—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①中国式现代化寓于现代化道路之中,并通过中国式现代化表现出来
②中国式现代化为其他国家提供选择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③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指导下分析现代化共性,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④把握中国式的现代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理解现代化的基础
①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自动驾驶技术的优势与风险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③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要体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④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要体现事物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①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发展是辩证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②认识的真理性最终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确认
③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会因实践的发展而推翻
④追寻终极真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
③艺术创作反映经济基础并为其服务
④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动力
①注重作品社会效益,给予观众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②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传统文化内容形式创新
③反映社会实践要求,立足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④体现共同价值追求,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②不同传播形式赋予传统文化不同的本质内涵
③在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彰显文化的内在价值
④不同文化的交流能够促进文化发展和进步
①跨时空的对话显示出丰富民族精神的强大功能
②中华民族精神融入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血脉
③即使时代变迁,中华民族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④民族精神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灵魂,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①文化自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②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文化自信的集中表现
③文化自信决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④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
2022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意见》,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就是要形成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协同机制,它是适应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符合现代国家治理模式的创造性成果。新型举国体制对于风险的承受、应对、化解是其他国家所难以比拟的,如在疫情防控中,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全国一盘棋并精准施策,高度组织起全国范围内各级党组织、社区基层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形成有力的社会动员网络,凝聚社会最大共识,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构建新型举国体制能够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论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的正确性。
"碳达峰"指我们国家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而到2060年,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实现二氧化碳"近零排放",这就是"碳中和"。但是农工党中央在一份《关于奋力推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提案》中指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习近平指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并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久久为功。
袁隆平,"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禾下乘凉梦是袁隆平对杂交水稻高产的一个理想追求,是袁隆平的中国梦。上世纪50年代,苏联科学家米丘林、李森科认为无性杂交可以产生新品种,但袁隆平没有盲目相信,而是通过马铃薯和番茄、西瓜和南瓜的无性杂交实验推翻了米丘林、李森科的权威观点。虽然实验结果失败了,但对于无性杂交的否定恰好让袁隆平重新去思考水稻杂交优势,他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试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三系法,轴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在中国大面积推广种植后,累计增产粮食4000多亿公斤,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面对满满的赞誉,袁隆平说:"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身处伟大时代,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工作,是荣幸更是责任。
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之理性批判态度的体现。毛泽东同志指出:"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基本方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成功经验,通过大力弘扬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不断实现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生动实践。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