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

更新时间:2023-12-23 浏览次数:2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43分)
  • 1. (2023高三上·江油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当我们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首先接触到的是文字。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言作为构成文学作品的一个层面, 不能 仅仅理解为一种单纯的媒介和工具。在文学作品中, 语言的选择、运用和创造, 表明了作家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对事物的一种独特的评价。

    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仅就其指向性的特点来讨论一下。

    文学的本质特征是审美。因此, 文学的真不属于自然的真。文学从本来的意义上并不是对一件真实事件或一个真实人物的真实叙述,它是作家创作出来的作用于人的知觉、情感和想象的人类经验。“这种创造物从科学的立场和从生活实践的立场上看,完全是一种幻觉。这种创造出来的幻象可以令人联想到真实的事件和真实的地方,就像历史性小说或是描写某一地区风貌的小说可以令人回忆起往事一样。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 这种创造出来的幻象却是一种不受真实事件、地区、行为和人物的约束的自由创造物。”(苏珊·朗格《艺术问题》)这样, 普通生活中的客观世界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世界是不同的。艺术世界尽管最终来源于客观世界,但又完全不同于客观世界。艺术世界作为一种幻象, 它的逻辑另是一样。在艺术世界中说得通的东西,在客观世界未必说得通。反之, 在客观世界说得通的东西,在艺术世界未必是合乎逻辑的。在这两个世界的叉道上, 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也就分道扬镳了。普通语言是“外指性”的, 而文学语言是“内指性”的。普通语言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环境, 因此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 必须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譬如, 如果你的一个朋友见面时问你:“你现在住哪?”你必须回答说:“我住在北京西长安街甲 40 号”之类,你不能回答说:“我住在天堂”或“我住在地狱”。文学语言则是具有“内指性”的 语言, 它指向作品本身的世界, 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只须与作品艺术世界相衔接就可以了。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里的花和鸟,不是指自然界中的花和鸟,自然界中的花不会“溅泪”,鸟也不会“惊心”,这里的花和鸟属于杜甫的诗的世界, 它在这诗的世界中合乎情感逻辑就可以了, 不必经过动物学家去检验。杜甫的名句“月是故乡明”,明显地违反客观真实, 但因为它不是“外指性”的,而是“内指性”的, 因此在诗的世界里它不但说得通,而且深刻地表现了思念故乡的真实感情。

    概而言之,文学语言的“内指性”特征,只要求它符合作品的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而不必经过客观生活的验证。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自主符号”,是有一定道理的。

    1.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文学的真不属于自然的真,是作家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的真实表现。 B . 文学作品从科学的立场和从生活实践的立场来看,那完全是一种幻觉。 C . 文学作品创造的幻象不受真实事件、地区、行为和人物的约束,又可以令人联想到真实的事件和真实的地方, 有的还可以令人回忆起往事。 D . 自然的真实在文学的真实里不合乎逻辑。
    2. (2) 下列对“外指性”“内指性”相关内容的理解, 与原文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
      A . “外指性”语言必须遵守现实环境中的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 B . “外指性”语言强调语言的单纯媒介和工具作用,因为艺术世界来源于客观世界。 C . “内指性”的文学语言只表现文学作品的艺术世界,不表现客观世界。 D . “内指性”的文学语言,无须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它在艺术世界里未必合乎逻辑。
    3. (3) 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家住天堂 ”或“家住地狱 ”的表述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作用于人的知觉、情感和想象的人类经验。 B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中的“花 ”“鸟 ”是诗人的自我代入,“花 ”“鸟 ”把客观世界和艺术世界相衔接了。 C . “月是故乡明 ”表述的是诗人对事物的一种独特的评价。它不是指向实际的外部世界的。 D . 文学语言是“ 自主符号 ”,作家运用它时,只要能符合文学作品自身的情感逻辑即可。
  • 2. (2023高三上·江油月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节日经过了几千年自在的、自发的传承,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展现出巨大的文化价值。其中二十四节气在民俗节日构成中至关重要。在这里,“节 ”的概念正是把岁时季候的渐变过程分解成像草节、竹节一样的间距,把节气相互交接的时间叫做“交节 ”,由此转意为“节日 ”。因此,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中国人生产与劳作的独特印记,是在农耕文明语境中,由年月日时和气候寒暑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 以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循环往复规律确认的。中国的传统节日还与月亮的运行有关,特别注重一年十二个月的朔望,望日即每月十五,例如正月十五“元宵节 ”,七月十五“ 中元节 ”,八月十五“ 中秋节 ”,中国人把自己的生活节拍与大自然的月圆月缺紧密协调起来,表达了中国人和合与圆满的理念追求。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还反映了中国人思维与记忆的方式,在中国人的节日观念中月日数字代码的重叠是吉祥的神秘数字,人们在许多零散的吉日、祭日中习惯性地选定了月日代码数字相互重叠的日子,作为节日流传下来。例如,“正月正 ”大年节,“二月二 ”春龙节(俗称“龙抬头 ”日),“五月五 ”端午节,“七月七 ”七夕节等。

    虽说传统节日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在现实中却有着巨大的文化反差,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与传统节日渐 行渐远,我们的很多传统节日中断了,有些甚至名存实亡。如今过节,商业炒作越来越火,通常都是“文化搭台经济唱  ”,节日本身的意义却被越来越多的人遗忘。摒弃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除夕之夜就是年夜饭, 中秋节就是月饼, 端午节成为粽子的展销,元宵节成为汤圆的展示……当每一个节日都只剩下一种食品,其文化内涵被掏空,节日氛围也将日益稀释,那么,传统节日在人们眼中也就变得单薄苍白了。

    与传统节日式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似乎越来越热衷于过“洋节 ”,例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当然商 家和媒体的推波助澜是很明显的,巨大的商业利益使他们不遗余力地发动一切力量来营造这些文化庆典的火热围。或 许我们不必过多指责民众对“ 洋节 ”表现出的热情,但是,对此进行深刻的思考却是要的。我们在复兴传统节日的时 候,惯性地以“ 法 ”和制度来铺设复兴的道路,却忽略了对传统节日的根基——文化渊源的守护。文化是相连的,文化也是衍生的,在缺乏文化自觉的状态下复兴传统节日,“ 法定 ”只能沦为形式主义的一次文化操演。

    (《尴尬的传统节日》仲富兰,有删改)

    材料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的二十四节 气歌,二十四节气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 年 11 月 30日,在埃塞俄比亚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 11 届常会通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 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方法,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 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 ”测日影法 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

    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也是传统历法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出席本届常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表示,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 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选自《科技日报》记者 游雪晴)

    材料三

    “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牡 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 ”这首《二十四节气歌》的第三句说的是惊蛰节气。每年 3 月 5日或 6日,太阳到 达黄经 345 度时为“惊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中说: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 走矣。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 ”的原因。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 自此,大地开始变得有声有色。唐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 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惊蛰不耙地,

    好比蒸馍走了气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必不可少的是一些民俗活动。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人们崇奉惊蛰的节气神“雷神 ”。在这一 天,家家户户贴上雷神的招贴画,摆上供品,或者去庙里燃香祭拜。有的地方还会出门擂鼓, 因为鼓声与雷声很相似, 这也是对“祭雷神 ”的一种呼应,核心意义还是祈求吉祥。在浙江宁波,农户在这天要拿着扫帚到田间举行扫虫的仪式。 此外,各地也有“炒虫 ”习俗,比如陕西人炒黄豆,广西的瑶家炒玉米,江苏瓜洲炒糯米,福建的客家人炒豆子、炒麦 子,取的皆是“炒虫 ”、“驱虫 ”之意,提醒人们要及时灭虫除害。如今,农耕方式的改变,节气基本名存实亡,将来节气很可能会变为文化遗产存于书面记载之中。

    (取材于“惊蛰 ”的相关文章)

    1. (1)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拥有巨大的文化价值。 B .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构成中至关重要,体现了在农耕文明中生产与劳作的重要性。 C . 中秋节、元宵节是与月亮有关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定在望日,表达了中国人和合与圆满的理念。 D . 端午、七夕等传统节日,月日代码数字相互重叠,数字相叠,读起来顺口,便于人们思维与记忆。
    2. (2) 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赤壁赋》中写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七月既望 ”,点明苏轼游赤壁是

      在农历七月十六日。

      B . 当文化内涵被掏空,只剩下“吃 ”的文化时,传统节日在人们眼中自然变得单薄苍白。这种认识说明人们的追求

      已经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

      C . “洋节 ” 日益火爆,离不开媒体和商家的推波助澜,因而民众只要联合起来,一致抵制媒体和商家的炒作,就可

      以从根源上拯救传统节日。

      D . 从文化渊源角度说,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不缺乏节日文化资源,与之相比,在缺乏对西方文化认知的中国,所谓的

      “洋节 ”应该处于劣势。

    3. (3) 下列为材料二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二十四节气入选世界非遗名录 B . 中国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 C . 农业气候历——二十四节气 D . 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二十四节气
    4. (4) 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惊蛰 ”节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二十四节气歌》的第三句说的是“惊蛰 ”节气,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它和立春、雨水、春分、清明、谷雨同属春天节气。 B . “惊蛰 ”为每年阳历 3 月 5 日或 6 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的“二月节 ”是指农历,二者在时间上并不矛盾。 C .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惊蛰 ”节气,为此创作了很多谚语诗歌,这些创作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D . “惊蛰 ”这一天,各地的民俗活动,无论是“祭雷神 ”,还是“炒虫 ”,都表达了农民祈求风调雨顺、灭虫除害的美好愿望。
    5. (5) 根据材料一,概括传统节日渐行渐远的根本原因,并从角度出发,在上述材料提到的传统节日中任选一个(惊蛰节气除外)作介绍。
  • 3. (2023高三上·江油月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北方,两个囚徒

    ①中国古籍中的“北海 ”就是如今的贝加尔湖,去过的人都说湖光山色美得让人窒息。还有一首歌,歌名就叫《贝 加尔湖畔》,说那里春风沉醉,绿草如茵,篝火照亮整个夜晚。这是所有人的观感吗?不见得,至少有个人会缓缓站起来,抖落衣尘说,我来讲讲北海的冬天吧。

    ②北海的冬天,一月开始结冰,冰层厚达一米,平均气温是零下三十八摄氏度,直到五月来临,湖面才解冻。讲故事的人叫苏武:牧羊人苏武,受难者苏武,大英雄苏武,爱国者苏武,但首先,他是外交官苏武。

    ③在汉朝,将一个人变成外交官是极简单的事,皇帝将一根竹竿赐给他,他就成了外交官。竹竿上垂挂着装饰物, 因而被敬称为“汉节 ”,手持汉节,你就是代表国家的使臣。谁知到了匈奴,祸从天降,苏武被诬和一场流产政变有牵 连,百口难辩,只好认罚。 匈奴王交给他一群公羊,罚他到北海去放牧。苏武问:“那哪天放我归汉呢? ”匈奴王一脸坏笑:“等公羊生了小羊再议吧!”

    ④就这样,苏武成了一群公羊的囚徒。

    ⑤人生的断崖式下跌,这个现实,他非得接受,否则熬不了十九年。“接受 ”就是不让自己紧绷绷地活在某种意识 形态中,不端架子不纠结,该放羊就放羊,该睡觉就睡觉,要像湖边的苔藓、洞中的老鼠那样低矮卑贱地活下去,一切 都可以放弃,但汉节那根竹竿不能丢,这就是保持气节,就是大节不亏了。心理调适完成后,持节放羊的苏武出现在北 海就再也没有违和感了。羊角撞开栅门,雪狼偷偷窥视,鸿鹄长唳,冰湖化解,白云飘,树冠摇,掠过一阵风,吹乱苏 武的雪鬓霜鬟,这都是北海牧羊的日常。一只金龟子绕着汉节打旋,要不要告诉金龟子,你已来到大汉王朝,苏武显得信心不足

    ⑥公羊不生崽,流放也就无尽期。苏武吹笳大概总是不成腔调,一些断续的音,夹杂着沉默,像一头受伤的驯鹿,吃力地将一个个长夜拖走。待到有一天苏武归汉,他会指指胡笳,说它的腔子里存了十九年的昏暗。

    ⑦从大使混到囚徒,苏武真是个倒霉蛋,但历史上还有比苏武更过分的人,他就是直接从皇帝沦为阶下囚的宋徽宗。

    ⑧做了囚徒的人都喜欢仰面看天。天上有鸟,鸟会飞,他若变成鸟就能重获自由,可是人怎么会飞呢?于是这个囚 徒抛弃初心,转变思路,开始在天空搜寻:他要找一只鸟,这只鸟在中国文化中叫大雁。大雁具有慈悲心,能为受苦受 难的人通风报信。他不想当囚徒,他希望有一支神武的军队将他劫出牢笼,他要命令大雁为他传送这条求救信息—— 没错,是命令,这是宋徽宗最擅长的表达方式。

    ⑨时间向前推一推,当现役囚徒还是现役皇帝的时候,他将治理国家放在末位,而将个人的艺术修养挪到首位,一 颠倒,宋徽宗就成了大画家。他的手和普通画家没什么两样。宫女每天将他的手浸在黄铜盆子里细心剔刷,他的手却不可救药,墨渍和颜料深深嵌入掌纹,再也无法洗净。这双手,锁定了这个男人的文化身份。他画过比大雁高贵的仙鹤,那是一幅著名的画,大片的天空,天空的颜色如同青绿色的湖水,宫殿的屋顶彩云缭绕,彩云之上是一群仙鹤,每只鹤 的姿态都听凭宋徽宗随意摆布。他一直认为自己可以给鸟类下令,成了囚徒他才明白,宣纸之外的鸟类根本不听他的话。

    他每天抬头, 日日怅怏,天空寂寞而无情,一只大雁也没有。

    这个掌纹里染着墨渍的皇帝 , 生命中的最后几年是在天寒地冻的北方度过的。囚室外是这个下台皇帝一点也不熟 悉的风景。雪是无边无际的雪,风是无边无际的风,所见的动物,也不是珍禽瑞兽,天上飞着鹰隼,地面狗熊出没。他 再也提不起精神画画。画什么?画大雁?大雁已经严重地伤害了他的自尊。他有限的文化生活只剩下写诗,比如下面这 一首:“____ ”这也是他的观鸟日记,一如既往的是,天上“无雁飞 ”。这个可怜的男人,他的忍受力被不听话的大雁彻底击毁了。他一心寻死,可是狱吏不准,他就死不成,挣挣扎扎,凄凄苦苦,等了八年,方才遂愿。

    ⑩论囚徒的资格,苏武是宋徽宗的老前辈,心灰意懒时,苏武也会抬望眼仰天长啸。北海的天空热闹非凡,这儿是 大雁南飞的起点,雁群腾空,遮天蔽日,何止千只万只,只是,究竟有哪一只会为苏武传书呢?大雁对两个囚徒的态度 是一致的,并不管谁是昏君谁是忠臣。鸟类能够翱翔是因为它在不懈扇动翅膀,这份自由是它自己挣来的,不会出卖给宋徽宗,也不会施舍给苏武。

    ⑩贝加尔湖在俄罗斯境内,有些旅行者不坐火车而是自驾,一路开到贝加尔湖,先在湖边买套娃吃烤鱼,然后就想 找找苏武当年的痕迹,当然是没有,一块碑、一个指示牌也没有。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关切点,但我们自己要相信,苏 武和他放牧的那群羊,就像天上的一朵云,是从此地出发,飘回南方,飘进班固的《汉书》 , 最后变成我们的国民记忆的。

    ⑬宋徽宗死在五国城。五国城不在境外,要找宋徽宗的痕迹很容易,有石碑高高竖在那儿。宋朝的这个囚徒灵魂沉 ,  因此没法飘回故园。汉朝的那个囚徒际遇同样沉重 , 可是因为灵魂中有轻盈的成分 , 所以他能够飘举升空。

    (取材于马温的同名散文)

    1. (1) 下列诗句填入第⑩段的空缺中合适的一项是( )
      A .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B .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 目断山南无雁飞。 C .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D . 承平皇族益繁昌,雁序天伦令德彰。此意绵长敦友爱,时时别殿宴亲王。
    2. (2) 下列对原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武显得信心不足:苏武面对北海牧羊的艰难处境,对于能否生存下去信心不足,不敢同金龟子打招呼。 B . 这个掌纹里染着墨渍的皇帝:宋徽宗流落天寒地冻的北方后不能再当皇帝,只能寄情于书画。 C . 大雁已经严重地伤害了他的自尊:现实中的大雁不像宋徽宗所画的仙鹤听凭摆布,不会听从他的命令。 D . 飘进班固的《汉书》:苏武最终回到了南方故国,事迹被广泛知晓,还被当时的史官记载。
    3. (3) 文章中出现了多次自然环境描写,生动而恰切。请任选一处,结合前后文分析其妙处。
    4. (4) 本文结尾对比了两个囚徒的灵魂差别,一个“沉重 ”,另一个虽然际遇“ 同样沉重 ”,但灵魂中“有轻盈的成分 ”。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3 分)
  • 4. (2023高三上·江油月考) 文言文阅读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 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 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十年,改知赣州。德祜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

    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 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 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厓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 召入谕之曰:“汝何愿?    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 ”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举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节选自《宋史• 文天祥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

      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

      B . 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

      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

      C . 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

      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

      D . 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

      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 . 对策,指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是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 . 咸淳,帝王年号。“咸淳九年 ”是帝王年号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

      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四种。

      D . 除,古代指授予官职,也用于免去旧职授予新职,与“擢 ”“陟 ”“拜 ”等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

      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B . 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

      离,最后来到温州。

      C . 文天祥被捕之后,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了。弘范还是坚持要求他写,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

      所作的《过零丁洋》诗给他,以此表明心志。

      D . 文天祥被捕之后,在元营多次表明心迹,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他视死如归,死前从容坦荡,死后面不改色,文

      天祥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气。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②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 ” 

    5. (5) 文天祥愿意“一死 ”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卜居①

    杜甫(唐)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靖蜓齐上下,一双鸿鹅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注】①卜居:《楚辞》 中有屈原名篇《卜居》。此诗是诗人寓居成都时所作。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 卜居 ”即“选择居所 ”,诗人首联写居所的自然环境和选择居于此的原因。 B . “出郭 ”一词是一语双关,字面的意思就是诗人避难入蜀,远离了政治的漩涡。 C . 颔联中的“尘事 ”指的是尘俗之事,而“客愁 ”指的是诗人行旅怀乡的愁思。 D . “堪 ”的意思是“能够,胜任 ”,“须 ”则有“应当 ”之意,“向 ”即“前往 ”。
    2. (2) 同样写蜀地,此诗和李白《蜀道难》的景与情有何不同?
  • 6. (2023高三上·江油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化虚为实是中国古诗常用的手法,可以让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现出来,比如李煜在《虞美人》里就用“  , ”的句子表现了自己愁绪的浓重。
    2. (2) 飞鸟常被古代诗人用于诗中表情达意。在“  , ”中,李白在《蜀道难》 中借悲鸣之鸟的意象渲染蜀道的险与难;在“ , ”中,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以莺歌燕舞描写自己面对春天勃勃生机的喜悦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 7. (2023高三上·江油月考) 语言基础运用

    ①城市建设理念不断升级,北京开始全面推进“无界公园 ”建设。②目前,已有近百个公园拆除了围墙、护栏,实 现开放管理。③围栏拆除后,园内风光城市街道景观融为一体。④无界公园让城市在高楼林立的同时,拥有了更多自 然的光影 , 让节奏匆促的城市拥有了更多休闲的空间。⑤通过充分沟通与合理设计,无界公园的治理模式由公园单方管 理变为志愿者、热心市民等多方维护,无界公园可望成为“共建共治共享 ”的生动样本。⑥当然,公园开放还应遵循地制宜的原则,比如高速公路沿线的公园开放要慎重,历史名园以及需要保护文物的公园还应保留围墙等设置。

    1.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句句首“城市 ”之前可以添加“随着 ”。 B . ③句中画波浪线的两处互换位置,衔接更恰当。 C . ⑤句中的“可望 ”可以换为“有望 ”。 D . ⑥句中的成语“ 因地制宜 ”使用恰当。
    2. (2) 不改变原意,对④句画横线的部分进行改写,使之与④句的后半部分结构基本一致。
  • 8. (2023高三上·江油月考) 语言基础运用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男女有别 ”这章中,引用了“阿波罗式 ”和“浮士德式 ”两种文化模式来帮助读者了解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

    “ 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 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地再创在 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浮士德式的企图 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一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不但这样,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 处发展,相异的程序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

    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恋爱的持续依 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

    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浮士德式)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 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是阿波罗式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 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 男女有别 ”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是 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还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

    1. (1) 请结合材料所给的内容,概括一下在《乡土中国》中情感定向的“浮士德式 ”的含义。
    2. (2) 请结合材料所给的内容,谈谈在《红楼梦》中,“金玉良缘 ”战胜“木石同盟 ”的必然性。
四、作文(共 60 分)
  • 9. (2023高三上·江油月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2 年 12 月,我国网民已达 10.67 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 为 99.8% ;全球网民 49.5 亿,手机上网的比例为 92. 1% 。互联网已经在全方位地深入地影响着当下的社会生活。

    前不久,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去有风的地方》带火西安、云南旅游。近来通过网络传播,淄博烧烤火爆出圈, 网络平台借助算法优势维持相关话题的热度,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互联网技术使网络购物、远程医疗等更为便捷,促进了万物互联互通……

    但互联网对社会生活并非都是积极影响。多年前德国青年卢安克因来华旅游爱上中国,毅然辞职到广西支教,被评 选为“感动中国 ”候选人,引发网络高度关注,无数的赞赏与恶意的中伤同时降临到他身上,有人甚至造谣、对他进行人身攻击……他最终无法承受社会舆论压力,离开了中国。

    日前,成都高铁“ 掌掴事件 ”引发全网关注,两位当事人很快被“人肉搜索 ”出真实身份、工作单位等信息,并受到大量网络攻击,但随着更多的相关视频流出,事件情节出现了某些“反转 ”,又引发全网的巨大争议……

    近年来,很多网络热点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关注,有些事件甚至影响到国家的立法和司法改革,可以说互联网对个人生活、舆论氛围、文化传承、社会环境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了。

    请以“互联网的发展与挑战 ”为主题,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⑴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⑵不得写作诗歌,文体特征明显;⑶不少于 800 字;⑷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