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

更新时间:2023-11-24 浏览次数: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浙江模拟) 现代文阅读Ⅰ

    如果说好奇心是人类认识宇宙的永恒动力,那么现实需求则是探索宇宙的第一动力。“太空探索与开发过程,是人类实现其自由价值的具体过程之一,既对扩展人类积极的物质生活、摆脱消极的苦难生存具有巨大的价值,也是满足人类探索未知、欣赏自然之美等精神需要的最深远的无限资源,还是人类最终逃离最后毁灭的唯一希望所在。”人类之所以要开拓宇宙新空间,无非是因为生存需求与生存空间的不匹配性。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类认识和探索地球、地球生命以及地球经济活动甚至是地球外围空间提供了相当充分的信息资源,这也就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宇宙探索在给人类带来丰富认识和充沛资源的同时,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如影随形。

    人类对宇宙探索的认识从古至今不断突破与推进。古代的宇宙探秘缺乏工具,人们单凭肉眼对天空进行粗略观察,宇宙探索也就内化为神话,被人们用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崇高理想的信仰。中世纪以来,科学认识不断成熟,人们对宇宙的探索逐步加深,“地心说”“日心说”“星云假说”等不断被提出和革新。现当代以来,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电子计算机、遥感技术、材料技术等新技术层出不穷,促使人们对宇宙起源与演化、结构与属性的认识向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科学方面延伸。

    事实上,宇宙探索不仅推动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扩大并深化了人类的认知对象,而且还改变了人与宇宙的关系,革新了人的思维方式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并进一步印证了世界的可知性。宇宙探索对科技、社会、生态均有积极影响,但是受国家经济基础、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的影响,当前的宇宙探索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

    宇宙探索带来的太空污染问题不容小觑。宇宙探索在地球自然灾害预警和地球全面监测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也给地球、近地空间和太空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比如电磁污染、光污染等。值得关注的是,空间碎片在爆炸或碰撞后被遗留在行星轨道上,非常容易与各星体、空间物体发生碰撞,形成对行星尤其是地球的安全威胁。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轨道碎片项目办公室的报告,早在2018年,近地太空中卫星碎片和火箭残骸的总数已经达到14357个。美国空间碎片研究专家唐纳德·凯斯勒的研究结果表明,按照目前太空碎片的增长速度估算,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再过70年左右,太空中的碎片数量将达到发生碎片链式撞击效应的临界值,之后近地空间将无法使用。

    宇宙探索之所以存在问题,既是由科技发展的时代局限所引起的,也是由各种社会阻碍因素制约而形成的。从社会阻碍因素看,经济结构和价值观影响尤其不容忽视。譬如,《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约》规定,“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应为所有国家谋福利和利益,而无论其经济或科学发展程度如何,并应成为全人类的开发范围”。但显然,这一规定并没有真正起到约束作用,个别国家仍然是“宇宙殖民者”,在抢占有限宇宙资源的同时,也霸占属于其他国家的既得利益。

    缺乏有效的全球监督管理机制,也是人类宇宙探索遭遇困难的原因之一。现存的宇宙管理机构虽然对于人类宇宙探索事务进行了部分管理与规定,但由于各个组织所覆盖的深度与广度有限,因而对于现存的宇宙探索问题并不具备全面深刻处理的条件与权利,这也使得现存国际组织无法发挥真正的效用。同时,人们对于宇宙生态规律的认识以及当前的生态技术能力尚且存在不足。一方面,宇宙空间尺度无限,其生态规律的复杂性远远超越地球生态系统的复杂性,需要人们付出极大努力去认识和适应。另一方面、各个利益主体探索宇宙的根本目的是利益。宇航活动成本高昂、回报微薄,如果为了回收太空垃圾而调整飞行器的相关轨道、额外设置相关功能,经济收益更难以保证。

    在未来,人类宇宙探索还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科学技术领域存在许多挑战。宇宙探索本就充满挫折,人类要实现光速航行、可控曲率航行等,才能做到探索太阳系和临近星系。并且又有研究表明多重宇宙的存在,如此一来,人类宇宙探索的难度又陡然上升。而且,科技发展的速度很难跟上宇宙更新的频率。其次社会领域存在许多挑战。这里特别突出强调的是未来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理念的冲突和利益调和情况未知带来的多重挑战。一旦地球资源消耗殆尽,尚且没有能力开发宇宙资源的利益个体该如何自处,宇宙资源划分归属问题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再次生态领域仍存在挑战,如生态治理机制建立后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人类绝不会停止宇宙探索,那么其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就会一直存在。

    (摘编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说人类认识宇宙的永恒动力是好奇心,那么探索宇宙的第一动力则是现实需求,生存需求与生存空间的不匹配性,促使人类开拓宇宙新空间。 B . 宇宙探索给地球、近地空间和太空带来环境污染问题,空间碎片在爆炸或碰撞后被遗留在行星轨道上,非常容易与各星体、空间物体发生碰撞,从而威胁地球的安全。 C . 受国家经济基础、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的影响,当前的宇宙探索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而宇宙探索之所以存在问题,是因为科技发展的时代局限以及经济结构和价值观影响。 D . 人们对于宇宙生态规律的认识以及当前的生态技术能力尚且存在不足是人类宇宙探索遭遇困难的原因之一。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根据唐纳德·凯斯勒的研究结果,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解决空间碎片增速过快的问题,再过70年左右,太空中的碎片数量将达到发生碎片链式撞击效应的临界值。 B . 人类宇宙探索遭遇困难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全球监督管理机制,现存的宇宙管理机构虽然对人类宇宙探索事务进行了部分管理与规定,但无法发挥真正的效用。 C . 虽然《原则条约》规定“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应为所有国家谋福利和利益”,但是这一规定并没有真正起到约束作用,毕竟各个利益主体探索宇宙的根本目的是利益。 D . 宇宙探索在科学技术领域存在许多挑战,如多重宇宙的存在加大了宇宙探索的难度,科技发展的速度很难跟上宇宙更新的频率等。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 古人缺乏足够的宇宙观测数据,误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星体都绕着它运行,随着科学认识的成熟,哥白尼提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绕太阳旋转。 B . 古人最初认为宇宙的形状是一个无限大的平面,后来认为是一个巨大的圆球,20世纪,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宇宙可能具有扁平如纸,封闭如球,或敞开如马鞍等三种形状。 C . 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为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此后,人类陆续发射了多个探测器和人造卫星,如各国的火星探测器,中国的北斗卫星、风云三号06星等。 D . 中国古人曾提出盖天说、宣夜说和浑天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康德大胆探索天体起源问题,在1755年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4. (4) 关于宇宙探索,文章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论述?请根据本文简要概括。
    5. (5) 针对宇宙探索的现状,结合全文谈谈人类未来还需做哪些努力。
  • 2. 现代文阅读Ⅱ

    鱼·鱼鹰·鹰帮

    李木生

    与旭日一起,山庄村的鹰帮出发了。不大的铁壳机动船,拽着七八只小溜子 , 每只小溜子上都有一个六十岁上下的渔民,或蹲或站。小溜子的两舷支着四五排横木,横木上站着鱼鹰,每只溜子仿佛一只张着翅膀的大鸟。

    鱼鹰们大多缩着脖,将头向后插进翅膀里,犹如没精打采的家鸭,只是光滑的羽毛黑里泛着亮闪闪的宝石蓝,小小的眼睛则冒着绿莹莹剑般的寒光。而那些个六十岁上下的渔民们,个个戴着或黑或灰或蓝的棉线无檐帽,仍然或蹲或站,缩脖抄手,和船舷上的鱼鹰一起与湖融为一体。

    终于停船,解缆,七八只小溜子自由地散浮在湖面上。小溜子上的“老者”们不经意间各自拿出一把青黄的苦江草,在湖水里浸浸,便一只一只为鱼鹰们扎好了嗉子。

    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见各只小溜子上的“老者”们,全都麻利地甩掉身上的羽绒服,挥起长长的竹竿,将鱼鹰尽皆赶进绿宝石般的湖水里。随即,“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吆喝与呼叫,骤然爆破!

    静悄悄的独山湖刹那惊醒。

    雄性的吼鸣与呐喊,恰如急骤而又激越的鼓槌锣槌,敲击着原本寂然的湖面,如惊雷行天、野马奔地。吆喝与呼叫,吼鸣与呐喊,既是激励百十只鱼鹰的战斗精神,又是在点燃各自蕴藏在生命最深处的活力。

    劳动开始了!

    十分钟左右,百十只鱼鹰就已迫不及待地飞翔于湖水的深处了。跃起,收身,箭一般射进水里,此入彼出间,鱼鹰们的大嘴与伸缩力极强的嗉子里,便会鼓鼓囊囊着捉到鱼。逢到大些的,杈形的鱼尾就会在鱼鹰的嘴巴上甩动着、摇晃着,还带着湿淋淋的湖水,水珠上就闪着阳光碎成的星星,眨个不住。

    原本又蔫又老的汉子们,早已成为意气风发的英雄。双手握桨,膀臂肌肉突起,身子前倾,昂俯有致,一划一收间,像极飞翔时的俯冲。随着昂俯划收,小溜子便像流星般向着噙满鱼的鱼鹰冲去。或从船舷顺手牵鹰,或抄起竿头缠有网兜的长竿,迅速将鹰捞到船上,一手掰开鹰嘴,一手轻搦鹰嗉,三两条小鱼或一条七八两的半大鱼就会吐进船舱里。

    鹰,争相入水叼鱼;人,东奔西突地抢鱼。

    “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此起彼伏。

    原本静悄悄的湖,热气腾腾得让人心潮澎湃。

    最是两三只鱼鹰头挤在一处,在水里疾行,一定是一条大鱼被它们缠住。四五斤,八九斤,有时竟有二三十斤的大鱼。鱼大劲便大,在水中更是让力道放大数倍,而竟能一条一条败在体重只有六七斤的鱼鹰喙下,其中必有门道。仔细观察,其景象紧张异常。两三只或三四只鱼鹰,喙叼如急雨,且次次叼在要害处:眼睛或呼吸用的腮处。还能心照不宣,团团围定,轮番进攻,一只失嘴,另一只或两只立即叼住。

    这时,我才后悔将其当成家鸭的念头。鱼鹰也是鹰。鱼鹰更是鹰!

    几乎就在鱼鹰们兜头疾行的当口儿,就会有一只小溜子飞一般冲上前去。这时的摇桨人,两目放光,身子压得极低,一起一伏,人船一体,几乎就是眼到船到,喉咙里同时发出兴奋的呼叫。一旦临近,闪电般抽出竿兜,一兜下去就会将鹰与鱼拖上船来。这样的大鱼,一般是微山湖闻名全国的四鼻鲤鱼,铜钱般大小的鳞放电似地闪着光彩,而金黄血红的尾巴犹如独脚,弹着巨大的身躯跳起鱼之芭蕾,敲击得船舱“嘭嘭”如战鼓在叫。这时的摇桨者,并不稍怠,又将身子俯压着飞翔一般,快速地摇向新的目标,只是眼梢扬起着收获的喜悦,而紧抿的嘴角还凝着战斗刚刚开始的庄严。

    只有鹰帮的帮主、六十四岁的屈庆金,独驾一只小溜子,似乎超然于这种热火朝天之外。他快捷而匀速地摇着船桨,在鱼鹰与众小溜的外圈转悠,满脸的皱纹每一道好像都是一只眼睛,能够看穿湖下的一切:哪里有鱼,哪里的鱼多。看似杂乱的场面,却有一个纲在,这个纲就捏在他的手里:向哪里转移,什么时间转移,全看他与他摇的那只小溜子。开铁壳机动船的小伙子屈云华小声告诉我们:他的压力比谁都大。

    等到下午一时许短暂的休息,“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吆喝与呼叫,已在五个小时里持续不歇。

    开始时的兴奋与搏击,还好理解。而这种持续的生命力的强大释放,暗暗震撼了我。我记下了这些鹰户:屈庆纯六十一岁李居连六十二岁 , 熊光和五十八岁,李喜云六十六岁……不仅下午还要继续上午一样的强力劳动,明天、后天更是日复一日,从农历的十月直至来年的农历二月,五个月里不停不歇。累到什么程度?一旦回到家里,晚上睡觉双手都无力上举脱掉身上的毛衣。这支鹰帮的渔民们,已是四辈结合在一起,生生世世与这片湖、与这些鹰为伴,不离不弃。屈帮主不无忧伤地告诉我们,等到他们真正老了,微山湖上的鹰帮也就会绝迹了。满脸纵横着深的皱纹的屈帮主说:“苦不怕,最焦心的是每年都要闲上六七个月(天一热,鱼活跃了,鹰就逮不住鱼了)。闲的这些日子里,全靠买鱼来喂,可是上边每年每只鹰还要征收八十块钱的管理费,小青年谁还愿意干这个营生?”

    会有买鱼的机动船从远处驶来,船舷上站满着也在歇息的鱼鹰的群溜,就会静静地移过来。二十多条大鲤鱼与半舱银色的草鱼,就被分别装进大筐过秤,大鲤鱼四块钱一斤,半大草鱼两块钱一斤。望着称秤与一张张点清七百二十元票子的过程,让我想起家乡开镰割麦时的喜悦与怦然心动。加上下午近四百元的收获,鹰户们这一天每人分到了一百一十五元。

    等到鹰累透了,人再撵也撵不动它们的时候,也就是这些个六十岁上下的人收工的时辰。夕阳就枕着不高的独山,静静地落着,将自己的血洒了一湖。

    明天,这片静悄悄的湖上,还会响起激动人心的“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

    等到微山湖上的鹰帮消失的那天,这些已经老得干不动的曾经的鹰户,一定还会爆起星星点点的生命的火花来。点起这火花的,就是这必将与生命共始终的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

    (有删改)

    【注】①方言,小船。②在今山东微山县,取湖中独山为名。③位于山东微山县,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铜钱般”“鱼之芭蕾”“战鼓”等展现了微山湖的鱼肥大、充满活力的特点,衬托了渔民收获的喜悦。 B . “鱼鹰也是鹰。鱼鹰更是鹰!”否定了作者将鱼鹰当成家鸭的想法,写出了鱼鹰凶悍的一面,表达了作者对鱼鹰的赞叹。 C . 鹰帮的渔民们世代与湖、鱼鹰相伴,但因为现代化的进程,他们无法支撑自己的生活,因此不得不放弃这个营生。 D .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记录了山庄村的鹰户们一天的捕鱼生活,描写逼真,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鹰帮的赞美、同情与忧虑。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对鱼鹰和鹰帮的刻画,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如通过“我”前后态度的不同和心理活动等来衬托。 B . 文章善用对比。既有纵向的对比,如“我”对鱼鹰前后看法的对比;也有横向的对比,如鱼与鱼鹰的对比,鱼鹰与鹰帮的对比。 C . 本文写人注意点面结合。如写鹰帮的渔民们意气风发的战斗是“面”,写帮主屈庆金看似超然于外实则统筹全局为“点”。 D . 本文善于描写场景,如写开始劳动的场景,运用传神的动作和恰当的比喻将捕鱼的场景写得血脉贲张,很有感染力。
    3. (3) 文中画线句,作者详细罗列了鹰户的年龄,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4. (4) “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章揭示其多重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群而不党义

    鲁论《卫灵》篇“群而不党”,集注“和以处众而不阿比”,君子处众之道,诚如是矣。《论语》曰:“诗可以群。”曰:“鸟兽不可与同群。”此“群”之义近公也。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曰:“君子不党。”义近私也公则为和为周在朝可以收同寅协恭之美在野可以释惊世骇俗之嫌。私则为流为比,有其材则凭城据社而堪虞,无其遇则逐末随波而不恤。公私之间、群党之义判然矣。君子之群而不党之由于器识学问亦然矣。

    由是以推,王导纵于王敦,蔡邕铭恩于董卓,党矣而无所为群。贾生羞伍夫绛侯,屈原被谗于靳尚,不党而亦不能群。所谓群而不党者,必如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诸君子,以集思广益而渊然,以黜崇正而毅然,以激浊扬清而霭然,盖无其量者,不能群群矣。而识不足以自固,则又不能不党,此其大较也。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如唐之牛李、宋之洛蜀朔、明之东林,虽不可以一概论,然小人之所以倾陷正士者,无所不至。而不能以群化党,使合乎人心之正、天理之公,诸君子亦与有责焉。以为群,则君子与君子宜无不同,何以洛蜀朔之显分门户?以为不党,则聚徒讲学,何必以诋讥朝政为能。非器识学问之兼至者,盖不足以语此矣。

    后之君子果以释党为心,而不以树党为事,则进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门养。其在《礼》曰:“君子敬业乐群。”此君子之群也。其在《书》曰: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此不党之君子所普为之也。否则意气未化,而声气助之,至欲合群力为君国抗,此则天下之乱也。

    (节选自《赵佩茳集》,有删改)

    1.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党”之义A近私也B公则为和C为周D在朝E可以收同寅F协恭之美G在野可以释H惊世骇俗之嫌。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昭,指光明的,与“唯昭质其犹未亏”的“昭”,两者词义相同。 B . 恶,指行恶事,与“非恶其声而然也”的“恶”,两者词义不相同。 C . 邪,指奸邪之人,“邪曲之害公也”的“邪”表示品行不正的小人,两者用法相同。 D . 王道,指以仁义统治天下的政策,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对“王道”的相关描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经据典,分析“群”“党”的不同内涵,阐明了集体与个人、群与党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B . 作者认为,王导、蔡邕、贾生、靳尚四人党而不群,是因为他们不是器量见识与才学兼备的人,也不值得与他们谈群而不党。 C . 作者认为唐代的牛李党争,宋代洛、蜀、朔三党分立以及明代东林党等,都存在小人用卑劣的手段构陷排挤正直之士的情况。 D . 作者认为像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等人群而不党,真正达到了《礼记》和《尚书》中所提出的“君子之群”的境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

      ②后之君子果以释党为心,而不以树党为事,则进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门养晦。

    5. (5) 历史上的朋党之祸值得后人警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党而不群”的危害。
  • 4. 古代诗歌阅读

    续哀雨诗 (其三)

    王夫之

    羊肠虎穴屡经过,老向孤峰对梦婆。他日凭收柴市骨,此生已厌漆园歌

    藤花夜落寒塘影,雁字云低野水波。樾馆无人苔砌冷,桂山相较未愁多。

    【注】①诗人曾作《哀雨》组诗,后佚失,此时妻子亡故,诗人作续诗以悼念。②梦婆:相传苏轼贬官昌化,遇一老妇,谓轼曰:“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乡人因呼此妇为“春梦婆”。后用以感叹荣华富贵变幻无常。③柴市:文天祥就义的地方。④漆园歌:庄周曾作过蒙县漆园吏,其妻死后,庄子鼓盆而歌,以示超脱。⑤樾馆:山中木屋。⑥桂山:南明反清复明义军驻地,在今桂林,后被清兵攻陷。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是诗人对抗清失败后与妻子辗转逃亡的回忆,九死一生,如同梦境。 B . 诗人不喜庄子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旷达,深切表达对亡妻的思念。 C . 颈联描写居住环境,用藤花、寒塘、雁群等意象渲染凄清和孤寂的氛围。 D . 在尾联中,诗人着重抒发了因抗清失败而满腔爱国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
    2. (2) 王夫之认为诗歌“出其情以相示,可以群矣;含其情而不尽于言,可以怨矣”,即诗歌需有真切的情感但要注意情感的节制,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种诗学主张的理解。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称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二种境界,此境界传达了为追求理想而孜孜不倦的精神。
    2. (2) 李白笔下的山雄伟高峻,气势磅礴,如《蜀道难》中“”一句以夸张手法极言群峰之高,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一句极言天姥山高与天齐。
    3. (3) 李密在《陈情表》中用“”两句表明自己本来就醉心官场,贪慕名利,从而打消了晋武帝对前朝旧臣的猜忌与疑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文旅深度融合是若干产业要素在耦合基础上融合为一个创新系统的行为,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破圈”“跨界”。事实证明,恰恰是这种“破圈”“跨界”满足了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使其体验到了旅游的真正乐趣。曾经,我们总是一味钟情于西湖、黄山、故宫、长城等,认为  A     , 却忽略了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和渴望。现在已进入旅游资源的20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的旅游理念已从最初的寻奇、观赏转为追求沉浸式的参与体验,这也是“《狂飙》取景地”“盛唐密盒”频频登上热搜的原因。

    随着人们对旅游内涵的新解读,①“看见不等于看到,看到不等于记住”这种说法已广泛被接受。②频现的新型消费业态、消费模式和消费场景,给游客带来了不同以往的体验,③这就更进一步打破了其原有文旅消费过程的认知藩篱。④在这场文旅深度融合的盛宴中,数字技术的融入和赋能推动了新玩法的高频出现,⑤并打开了文旅产业全新发展的图景。⑥根据这一点说明,社会对文旅的定义已被刷新。

    文化和旅游是一对孪生体,现在“破圈”也好、“跨界”也罢,关键在于 B     , 让消费者从中体味到文化的魅力。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第二段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I1

    不说还好,说了,黑子还非看看不可,他瞅着父亲不在家,偷偷揭开蛐蛐罐。腾!——蛐蛐蹦出罐外,黑子伸手一扑,用力过猛,蛐蛐大腿折了,肚子破了——死了,黑子知道闯了大祸,哭着告诉妈妈,妈妈一听,脸色煞白:“你个孽障!你甭想活了,你爹回来,看他怎么跟你算账!”黑子哭着走了。成名回来,老伴把事情一说,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半天,说:“他在哪儿?”找。到处找遍了,没有。做妈的忽然心里一震:莫非是跳了井?扶着井栏一看,有个孩子,请街坊邻居帮忙,把黑子捞上来,已经死了,这时候顾不上生气,只觉得悲痛。夫妻二人,像傻了一样,傻坐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找不到一句话。这天他们家烟筒没冒烟,哪有心思吃饭呢,天黑了,把儿子抱起来,准备用一张草席卷卷埋了。摸摸胸口,还有点温和,探探鼻子,还有气。先放到床上再说吧。半夜里,黑子醒来了,睁开了眼,夫妻二人稍得安慰,只是眼神发呆,睁眼片刻,又合上眼,昏昏沉沉地睡了。

    1. (1) 请说说文中“摸摸、探探”这种重叠形式和“摸、探”相比,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2. (2) 下列与文中画横线句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她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B .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C . 类于神话的故事还真有: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出来,还说着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 D . 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3. (3) 文中有多个“了”字,看似随意,实则独具匠心。请以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 8. (2023·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音叉是一种常见的调音工具,当把一柄音叉的振动频率调到与防弹玻璃相一致的振动频率时,连子弹都无法洞穿的防弹玻璃就会裂成碎片,这就是音叉效应。

    东汉郑玄《诗谱序》中记载:“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以上两则材料告诉我们:人生百事,总有过不去的坎,解不开的难,一旦我们找准“频率”,或善于“举一纲”,或善于“解一卷”,一切皆有可能豁然开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