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开始承担全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和修订工作。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第一套完整的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1958年中小学教学计划的制订特别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1977年教育部重新组织编写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材,1981年成为正式课本。1986年国家教委首次成立审定教材的专门机构,标志着教材“编审合一”局面的结束。1988年国家教委规定各地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编写教材。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出版了多套新版历史教科书。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组织专家着手编写三科统编教科书,这标志着我国历史教科书建设进入了新时代。
——摘编自张天明、陈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历史教科书改革:历程、经验与展望》
材料一: “一五”计划指出:“采取积极的工业化的政策,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在于求得建立巩固的国防、满足人民需要和对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
材料二:部分五年规划(计划)发展目标简表
“六五”计划(1982年通过)继续贯彻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并且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 |
“九五”计划(1996年通过)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有效供给能力增强科技教育得到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成效,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
“十三五”规划(2016年通过)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主要目标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
材料一:1999年,在第一轮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黄甫全《新中国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安排表(2001年) 澳门培正中学课程计划(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