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4单元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随...

更新时间:2023-11-30 浏览次数:25 类型:同步测试
一、素养达标 
  • 1. 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但它一面表示“撤销了对逃到台湾的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承认”,一面又表示“驻台湾淡水领事将与台湾地方当局保持事实上的联系”。为此,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果断决定延迟与英国建交。新中国的这一外交活动( )
    A . 以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为根本 B . 进一步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C .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D . 揭露了帝国主义遏制中国的阴谋
  • 2. 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应邀访问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十国,就国际局势、不结盟运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经济援助与合作等事宜进行了近两个月的交流。这一系列的外交活动( )
    A . 促进了“求同存异”思想的形成 B . 推动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壮大 C . 开启了新中国全方位外交新局面 D . 有利于改善新中国的外交环境
  • 3. 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他们的活动余地。”毛泽东所描述的外交方针是( )
    A . 一边倒   B . 另起炉灶 C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 不结盟
  • 4. 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
    A . 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 B . 改变了美国对华敌视态度 C . 使冷战紧张气氛得到缓和 D . 导致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 5. 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外交( )                                                                                                                   
     

     时间 

     

     外交成果 

     

     1954年 

     

     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印、缅三国发表联合声明,正式接受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彼此关系的准则 

     

     1956年 

     

     中、尼两国签署《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尼泊尔之间的通商和交通的协定》。该文件重申双方达成的“五项原则”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1972年 

     

     中美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强调双方愿意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两国关系 

    A . 呈现出务实自信特点 B . 推动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建立 C . 消除了意识形态差异 D . 缓和了美苏冷战对峙的格局
  • 6. 1949年,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新中国建立后,与民主德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与联邦德国的关系则比较冷淡。1972年10月,中国与联邦德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与联邦德国建交( )
    A . 使中国摆脱了外交孤立局面 B . 推动了国际冷战局势的缓和 C . 标志着“一边倒”政策的废止 D . 受到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 7. 1990—2002年,我国积极参与创建并大力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东亚首脑会议、中国与东盟“10+1”和中日韩与东盟“10+3”定期会晤机制、亚欧首脑会议、中欧首脑定期会晤机制、亚非首脑会议、中非首脑定期会晤机制等。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我国( )
    A . 侧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 . 努力推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C .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 . 确立了反霸维和的外交目标
  • 8. 冷战时期,中国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出了永不称霸的庄严承诺。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江泽民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胡锦涛在世纪之交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习近平为解决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些说明中国外交( )
    A . 致力于加强同亚非拉各国的联系 B . 促使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得以建立 C . 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智慧 D .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其外交思维与逻辑主要可划分为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交和引领式外交,这种历史转变不仅映射出对时代主题的研判发生着变化,也反映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以自身古典优秀国家间政治思想资源并伴以马克思主义国际观为指导,来对西方资本主义主导建立的国际事务话语机制进行着有益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在独立自主前提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所有国家开展正常外交这一原则始终未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的革命式外交到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引领式外交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捍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以及构建稳定有序的和谐世界为目的与宗旨。 

     ——摘编自李博一《百年变局下的中国外交话语:转型与重构》 

    1. (1) 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外交“变”与“不变”的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总结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交和引领式外交的重大历史贡献。 
二、能力提升 
  • 10. (2023高二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月考) 新中国成立初期,斯大林曾致电中国领导人:“要划出一块合适的地方来给我们建立一个橡胶种植园。”然而他得到的回复是:我们同意在海南岛上为你们建立一个橡胶园,但是我们建议你们提供必要的贷款、机器和技术援助,由我们自己来建立和经营这个橡胶园,我们将给你们运去橡胶,作为对你们这种帮助的报酬。这主要反映出中国政府(   )
    A . 积极争取苏联援助以打破西方封锁 B . 追随和配合苏联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 . 不再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D . 坚持“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统一
  • 11. 下表反映的是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关于美国相关报道的文章数量统计情况(单位:篇)。表中数据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不同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960年第一季度 

     

     1975年第一季度 

     

     1985年第一季度 

     

     积极报道 

     

     0 

     

     2 

     

     51 

     

     消极报道 

     

     323 

     

     81 

     

     88 

     

     中性报道 

     

     16 

     

     10 

     

     224 

    这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

    A . 不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支配 B . 主要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 C . 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性和务实性 D . 不受任何国际形势的干扰
  • 12. 在2004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60届会议上,中国第11次挫败西方一些国家的反华议案,在支持中国的28票中,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占26票,其中亚洲10国,非洲15国,拉美1国,其他两国是俄罗斯和乌克兰。这反映出当代中国( )
    A . 多边外交取得重大成就 B . 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密切 C . 打破了西方的外交孤立 D . 被世界多数国家所认可
  • 13. 2013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中国外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例如构建“中国梦”、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一系列重大合作倡议。这些倡议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和区域合作方向,有利于共同发展。这主要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的时代特征是( )
    A . 积极进取、互联互通 B . 坚持和平、反对战争 C .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D . 注重发展、和平共处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年 

     

     6月,麦卡锡主义盛行,美国开始全力扶持蒋介石,禁止美国人同中国大陆发生任何直接接触的政策,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地缘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基础统统让位于“对共产主义的惧怕”。 

     

     1969年 

     

     “尼克松主义”出台,由过去的敌视、孤立、包围中国,改为利用中苏矛盾,缓和中美关系,以便从越南脱身和抗衡苏联。 

     

     1978年 

     

     3月,卡特总统派布热津斯基访华,美中建交谈判走向正轨。9、10月间,中美建交谈判最终完成。 

     

     1983年 

     

     美对华政策委员会出台“美中关系未来十年报告”,建议指出“美国既不应当把中国视为盟国,也不应当将其视为潜在的敌手。双方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着某些共同的目标,因而有可能进行不同形式的合作”。 

     

     1989年 

     

     6月,美国国务院发表了年度“人权报告”,谴责中国侵犯人权。并向台湾出售F-16战斗机,使台湾问题又一下浮上水面。 

     

     1999年 

     

     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战机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事件又使两国关系由晴转阴。11月15日,中美两国达成了中国加入世贸的历史性协议,为下降的双边关系又一次起到了稳定作用。 

     ——摘编自何兴强《“中国通”与美国对华政策的发展历程》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划分中美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并说明各阶段的特征和划分依据。(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