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12-20 浏览次数: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23高三上·贵州月考) 有学者指出: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虽涉及一部分自然知识,如《论语》中就有54条是关于自然的资料,但它们都不是以研究自然本身为目的的,而大多是儒者利用自然知识说明其政治和道德方面的主张。该学者意在说明,先秦时期的儒者( )
    A . 重视实践,强调社会责任意识 B . 关注民生,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C . 忽视科学,注重社会秩序构建 D . 排斥器物,主张探究万物本原
  • 2. (2023高三上·贵州月考) 汉武帝时在全国大规模兴修水利。在长安附近开凿漕渠、白渠沟引泾水,注入渭水,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在东泰山下引汶水灌溉农田;在甘肃境内引黄河水灌田;在安徽境内引淮水灌溉。其他新开水渠、陂池也很多,溉田各在数千顷或万顷以上。这反映出当时( )
    A . 国家经济中心南移 B . 国家治理能力增强 C . 政府厉行重农抑商 D . 江南地区开发加速
  • 3. (2023高三上·贵州月考) 下图所示为考古发现的唐代造型各异的胡商俑。这可用于说明唐代( )

    A . 文化繁荣且兼收并蓄 B . 胡人生活普遍汉化 C . 丝绸之路推动文化交流 D . 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 4. (2024高三下·威宁模拟) 下表所示为王安石变法中的部分举措。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举措

    概要

    均输法

    增设发运使,总握东南六路财务,同时主管茶、盐、酒、矾税收

    免役法

    大量裁减州郡役人以及额外奉应官员的种种陋规

    农田水利法

    官吏对农业耕作技术或水利修建工程向官府“各述所见”,凡有功者,给予一定奖励

    A . 全力裁减开支 B . 重视改善吏治 C . 推行重农抑商 D . 重在增加赋税
  • 5. (2023高三上·贵州月考) 明太祖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将原中书省的权力进行拆分,划归六部。六部的长官主要由四大学士组成,四大学士将六部的各项事宜进行统筹梳理,最后将整理好的奏折提交给皇帝。这些做法有利于( )
    A . 提高内阁政治地位 B . 加强中央集权 C . 权臣集体参与决策 D . 提高行政效率
  • 6. (2023高三上·贵州月考) 清代前期,浙江余杭县蚕乡几乎家家户户都置有丝车。每当蚕熟茧成之后,蚕农便“择茧之细白者以缫丝”,一时机声轧轧,遍及乡野,出产之蚕丝成为余杭乡民完粮、抵债的第一物产。这反映出当地( )
    A . 自然经济的解体 B . 家庭手工业发达 C . 弃农经商者增多 D . 出现新经营方式
  • 7. (2023高三上·贵州月考) 林则徐抵粤主持禁烟运动初期向道光帝慎重建议:对外商采取“免治既往之罪,奖其悔惧之心”的政策,分化敌方,以保障禁烟运动的胜利。他称之为“鸦片必要清源,而边衅亦不容轻启,是以兼筹并顾”。这表明林则徐( )
    A . 对敌我实力了解不清 B . 主张学习西方以抵御外侮 C . 注重外交斗争的策略 D . 力促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 8. (2023高三上·贵州月考) 下表所示为19世纪70年代至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中国( )                                                                                                                                                           

    时间

    新设厂矿总数/个

    投资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新设厂矿数/个

    每年投资额/万元

    19世纪70年代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50

    470

    2

    20

    1895—1913年

    549

    1202.95

    30—31

    63.31

    A .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非常艰难 B . 民族工业发展以重工业为主 C . 民族工业发展受政府政策影响 D . 民族工业发展体系日臻完善
  • 9. (2023高三上·贵州月考) 1918年12月,《北京大学日刊》刊登了新潮社会员的《新潮杂志社启事》,该文提道:“同人等集合同趣组成一月刊杂志,定名曰《新潮》。专以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为职司。”据此可知,该杂志( )
    A . 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 B . 深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 C . 呼应了当时的新思潮 D . 以唤醒民族意识为要务
  • 10. (2023高三上·贵州月考) 黄埔军校不仅创办了多种政治性报刊杂志,还在1925年成立“血花剧社”,成立两年内剧社共在校内外演出50多场,剧目有《血泪潮》《还我自由》《黄花岗》《鸦片战争》《革命军来了》《联合战线》等。由此可见,黄埔军校( )
    A . 注重进行革命宣传和教育 B . 号召群众支持北伐战争 C . 是反对北洋军阀的主力军 D . 是国共合作的必然结果
  • 11. (2023高三上·贵州月考) 1939-1942年,伴随着西南乐西公路的修建,新的国家和地方各级政权在西昌逐渐建立,与此同时教育体系、医疗卫生、工商业企业、电影等文化软实力以及报纸等大众传媒亦逐步在西昌建立。由此可知,乐西公路工程( )
    A . 解决了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 B . 有助于巩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C . 为现代民族地区建设提供了经验 D . 扩大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2. (2023高三上·贵州月考) 据1946年7月8日《解放日报》统计,当时上海的永安、新新、先施等大公司,美货占其全部出售商品的80%,上海成为“美化”的典型,“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 抑制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B . 反映出中美两国分歧逐步加剧 C . 表明战后世界经济秩序已形成 D . 说明美国商品广受民众的欢迎
  • 13. (2024高三下·湖南模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奖励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提倡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及国际事务;奖励优秀的社会科学著作。这些规定( )
    A . 构建起较系统的科教文化蓝图 B . 为中国科技文化事业指明方向 C . 推动中西科技文化建设的交流 D . 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建设色彩
  • 14. 李慕白于1958年所作的《边收边种》(如图所示)将女性作为主要描绘对象,画面中挽起裤脚的女子站在水田中,长期劳作使女子小腿和手臂呈现出肌肉线条美,齐耳短发也为女子增添了灵动感。这一绘画( )

    A . 彰显了健康向上的审美趋向 B . 反映了土地改革运动的进程 C . 折射出当时浮夸现象的盛行 D . 表明女性是农村劳动的主体
  • 15. (2023高三上·贵州月考) 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我国东中西部经济梯度发展态势日益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由南向北推进,相继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与环渤海湾地区三个经济圈,成为经济增长高地。这主要是由于( )
    A . 沿海经济迅速崛起 B . 经济模式的加快转型 C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 . 改革开放的有序推进
  • 16. (2024高一下·遂宁月考) 自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围绕推动危机的政治解决,中国外交部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提出尊重各国主权、摒弃冷战思维、停火止战、启动和谈等12点主张,得到很多国家的认可。这体现出当代中国( )
    A . 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B . 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C . 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 . 推行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
二、非选择题
  • 17. (2023高三上·贵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前期,统治者很重视对地方的监察工作,除了御史台不定期派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外,最主要的创举是使十道巡按使的派遣成为制度。十道巡察,是中央对地方州县的一种经常性的巡回监察制度,出使官员除御史大夫外,礼部尚书及内外五品官以上者也可担任。十道按察使的设立,使唐前期对地方的监察趋于完备。安史之乱后按察使开始演变成为掌握地方实权的行政长官,“兵甲、财富、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都府,权势不胜其重,能生杀人,或专私其所领州,而虐视支郡”。随着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削弱,监察御史出使地方等职权也遭到破坏。总之,唐中后期的地方监察权力被严重削弱。

    ——摘编自胡沧泽《唐代监察体制的变革》等

    材料二

    由于元朝地域广袤和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统治者特别重视地方监察制度建设。1268年,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负责纠弹朝廷百官;随后设置行御史台,作为地方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察各行省、宣慰司。虽然行御史台直属于御史台,但两机构在机构和官秩上相同,地位几乎平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监察官吏由其上级监察部门选任,有效地维护了监察系统垂直领导的体制,又保证了监察机构的独立性。《行台体察等例》等法规规定,其职权“以举贤才为纲,而以厚风俗、均赋役、重审理、汰冗官、选守令、出奉使、均公田为目,指摘割切,虽触忌讳,亦不顾也”。地方监察官有许多详细的考核制度予以约束,稍有劣迹,即被清除出监察机构。

    ——摘编自吴文涛《论元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中后期地方监察权力弱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及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启示。
  • 18. (2023高三上·贵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在一九三七年五月二日至十四日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指出,“三民主义有它的历史变化。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曾经因为孙先生与共产党合作加以坚决执行而取得人民的信仰,成为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胜利的革命的旗帜”。"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时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

    ——摘编自邓涛《<毛泽东选集>中关于孙中山先生的内容》

    材料二

    1928年10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案。这个决议案的第一部分“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即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 文。在该文中,毛泽东首次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 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 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 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党在大革命失败后成功地把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 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孟艾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思想形成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与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相似意义。
  • 19. (2023高三上·贵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2年3月,中央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第三次视察鞍钢 (位于辽宁的鞍山钢铁公司)时指出,“国营工业不发展,资本主义就发展,我们就没有办法建设社会主义了”。1952年7月14日,无缝钢管厂工程率先鸣响了施工的“第一枪”。1952 年8月1日和1953年2月27日,大型轧钢厂和炼铁七号高炉破土动工。近5万名建设者投身到这场伟大的工程建设中,他们中有从抗美援朝前线凯旋的复员军人,有从辽南地区农 村抽调的村屯干部,也有从省内外各地工厂选调的技术工人,还有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派来的 一个测绘大队。1953年“三大工程”均提前竣工投产。这标志着新中国的第一座钢铁基地诞生,为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也为顺利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创了一个良好开端。

    ——摘编自鞍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第一块基石——“一五”期间鞍钢建设发展情况》

    材料二

    近年来,鞍钢着眼于建设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钢铁集团的战略目标,制定实施了“四个转变”战略,积极“走出去”拓展国际化经营,在海外投资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与全球最大的独立钢铁贸易公司英国斯坦科集团共同出资建立了鞍钢西班牙有限公司和英国控股公司。随着国际化经营进程的不断推进,鞍钢的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日渐提升,一个跨区域、多基地、国际化的鞍钢正日益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实施境外投资战略是一把“双刃剑”,有机遇也有风险。

    ——摘编自吴桂梅等《鞍钢境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及对策》(2016年)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鞍钢建设对我国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21世纪鞍钢集团公司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获得新发展的 有利条件。
  • 20. (2023高三上·贵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王韬(1828—1897)的思想主张                                                                                      

    阶段

    主张

    墨海书馆时期

    (1849—1862年)

    1849年秋,他进入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墨海书馆”担任中文编辑。在他看来,西人“藐视傲睨而不为礼”,与西人通商“即大害之所在”,长此以往“华风将浸成西俗,此实名教之大坏也”,“如徒颂美西人而贬已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西国所行者……近于杂霸之术,非纯王之政”,“政教一体”和“君民同治”为立法大谬者

    流亡海外时期

    (1862—1874年)

    1862年,王韬因受太平天国运动牵连,被迫流亡海外。王韬首先批评了鸦片战争后国人的虚骄之气,明确提出因势利导,利用西方之利,师其所长,学习内容多为历算、格致、轮船、织具等。1867年后,他游历英国和参观议院后,称其是“国中遇有大政重务,宰辅公侯、荐绅士庶,群集而建议于斯,参酌可否,剖析是非”的重地

    重回故土时期

    (1874—1897年)

    他创办报刊,撰文称中国传统政治症结在于“民视君阀如九重之远矣”。英国立国之基并不在于时人所说的“船坚炮利”,而在于“君民共主,上下相通”的法政制度。“英不独长于治兵,亦长于治民,其政治之美,驳驳乎可与中国上古比隆焉”“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

    ——摘编自李栋、杨莹《洋务运动时期王韬对待西方法政知识的认知与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王韬思想观念的“变与不变”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