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太空一日》 致敬航天人—“发射、入轨、着落,九天探梦一气 呵成!赶赴苍穹, (shè)足八荒, 凛冽寒风中,是他们让五星红旗闪耀 太空!” | 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致敬教育家——“诲人不倦,桃李天下。说最质朴的话, 传递最动人的风雅。是他们续中华文脉, 勾勒教育的轮 (kuò) |
读《驿路梨花》 致敬解放军——“祖国的坚盾,巡疆为国。山河的勇士 , 一以抵十。于国于民,坚守使命初心, 是他们扛起千 ▲ (jūn)重负,撑起我 们的山河无样!” | 读《邓稼先》 致敬科学家—“一句誓言,许下了一生。 ▲ (wèi) 蓝的天空下,是他们。立心于天地,把 青眷献于科学,用生命担当使命,书写 祖国的锦绣未来!” |
① (shè)足 ② 轮 (kuò)
③ 千 (jūn)重负 ④ (wèi)蓝
改为 改为
小新:制作读书卡片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伟大的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标志。比如杜甫是诗圣,他的诗沉郁顿挫。
老师:你很善于发现总结,但也不能随意贴标签。在人生不同阶段,文人的心境会不一样,所呈现的趣味也不相同。
人物 | 一般印象 | 古诗文名句/小说情节 | 丰富认知 |
陆游 | 慷慨豪迈 | 从今若许闲乘月,①____。(《游山西村》) | 悠然自得 |
李白 | 率真烂漫 | 此夜曲中闻折柳,②____。(《③) | 惆怅忧愁 |
李商隐 | 深情绵 | ④____,⑤____。(《贾生》) | 忧心国事 |
杜甫 | 忧国忧民 | ⑥____,⑦____。(《望岳》) | 意气风发 |
刘禹锡 | 豪情满怀 | 斯是陋室,⑧____。(《陋室铭》) | 安贫乐道 |
王安石 | ____ |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初夏即事》) | 乐享田园 |
祥子 | 自尊好强 吃苦耐劳 | [甲] | 小农意识 愚昧固执 |
我选择▲图,因为▲
[甲]
《赠荷花》
[唐]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① ,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蒸,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注]① 伦:同等,同类。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产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襄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丙]
周敦颐,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四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宋史 周敦颐传》(节选)
[注]① 手版:筋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①不蔓不枝 ②陶后鲜有闻
③有狱久不决 ④熟视其所为
逵 酷 悍 吏 也 众 英 敢 争 敦 颐 独 与 之 辨
①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裹玩焉。
②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①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材料一:
在没有复杂工具的远古时期,先民们又如何观察和记录太阳的行动呢?聪明的古人意识到 ,虽然观测太阳本身难度很大,但是观测太阳在地上投下的影子并不麻烦。正所谓“立竿见影“,只要在平整的地面上树立一根笔直的杆,就可以在晴天得到清晰的日影,只要观测者耐心地把日影长期记录下来(计量日影长短的工具称作“圭”),就不难总结出太阳的运行规律。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4000多年前陶寺文化中晚期M22大墓中,考古工作者曾发现一根漆木杆,杆长1.7米,木杆表面积有黑、绿、粉三色彩漆,装饰极为考究,显然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发据者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等人认为,陶寺的漆木杆实际上就是观测日影的“表”。何努进一步计算,发现这根漆杆在陶寺本地冬至、夏至日的影长正与古代著作《周髀算经》中夏至一尺六寸“”冬至一丈三尺五寸“相符合,这也许并非巧合。学者推测,早期测影可能使用的就是普通的直木杆或者笔直的腿骨,如《周髀算经》中,称表为“周髀”,而“解”在《说文解字》中记为“股也,从骨卑声”。换句话说,“髀”的原意便是股骨,虽然测影工具材质变化,“周髀”越来越精关,不再使用股骨,可这段记忆依然被保留在名称中。
古人在观测日影时,发现两至日日影极为特殊,冬至日白昼最短,正午日影最长;夏至日白昼最长,正午日影最短。当他们将两至日正午日影描绘在地面上时,就会发现两天的日影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且方向相反。进一步观测,就会发现昼夜平分的春、秋分,日出和日落时的日影也同在一条直线上,且正好与两至日正午日影所在的直线相垂直,当古人将两条直线放在一起时,便呈现出一个标准的“十字”,而这个“十字”正好又分别指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被称为“四方”。进一步,古人又在四方的基础上,以每两方之间的平分线再做一个倾斜的“十字”,即确定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被称为“四维”。在“四方”和“四维”确定后,古人再将正斜两个图案重叠在一起,便可以得到一个鲜明的八角星图案。在凌家滩玉板纹饰中我们可以看到八角星纹外那一圈长锥形纹饰,其形状与表相似,可以作为八角星纹与测影活动关系密切的佐证。如此来看,通过测影,新石器时代的华夏先民不仅确定了历法的框架,也同时获得空间坐标的重要参照点。在后来的日子里,人们进一步将5000多年前确定的“四方”“四维”体系加以切割,最终确定了二十四个分布均匀首尾相连的日期,今天的二十四节气便由此而来。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3年3月)
材料二: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偶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骨肉所浸,生邓林。
(摘编自《列子·汤问》)
材料三:
孔子的泗水
李青松
① 水与山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② 孔丘,因山得名。而山,则涵养了水源,也涵养了文脉。
③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此言道出了孔子对山水的认识,对自然的感悟;也道出了孔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④ 我在尼山脚下住过两个晚上,此处安静至极。在这里,我的举步投足,都是谨慎谦卑的,不敢有丝毫造次。徜徉于尼山水库岸边,凝望库中碧水,我不觉陷入久久的沉思。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孔子意味着什么?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与水是什么关系呢?
⑤ 何谓泗? 酒者,从水从四。泗水源于四泉。四泉涌作洒水源。哪四道泉呢?一曰趵突泉,二曰红石泉,三曰洗钵泉,四曰响水泉。此四泉全在陪尾山下。
⑥ 泗水县城往东50里,即是陪尾山了。陪尾山不过是个小丘。丘上立了一块石碑——“子在川上处“。”____________“就是指这里吗?答曰:”然“。孔子这句话,说的是时间若流水一般,汨汩流淌,奔腾不息。他告诫我们,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珍惜自己的年华。
⑦ 陪尾山是泗水发源地,陪尾之山,洒水出焉。那日,我与当地朋友察水脉,观流向,访闸口,辨碑文,考史料,在笔记本上录下这样一段文字:“陪尾之麓,泉布若林,或从地涌,或从旁溢,更玉敲金,滔滔不竭,蛟龙吐沫,五步成溪,百步成河,奔腾万里,终始天地。“
⑧ 再探,陪尾山阴面有湖,谓之“漏泽”,亦谓之“雷泽”。有文字记载,[A]此处春夏成湖,至秋,地窍自开,隆隆之,轰轰然,湖响如滚雷,三日后湖水漏酒。甚奇也。
⑨ 又探得,陪尾山下有一庙,即泉林寺。寺之左右,泉有数十,喷涌灌激,合而成流。河流经下城,有桥跨之,名曰“广桥”。桥之南,有泉二十一眼,北流入泗。桥之西北,有泉十三,而南流入酒。“那条河叫什么?”站在下桥上,我指着远方泛着亮光、蜿蜒流入泗河的那条河问道。“那就是洙水呀!”当地朋友平静地说。“洙泗洙泗,原来洙水就在这里呀!”我一下兴奋起来。
⑩洙二水异源而同流,流着流着,忽地一下分开,分开之后左旋右转,又缠缠绵绵地合在一起,如此,从东往西,反反复复,合焉分焉,分焉合焉。[B]沐水流至曲阜,径从孔子墓前而过,可泗水呢,在此颇费心思,闪身腾抓绕共背后而行。所谓“圣人门前倒流水”,即是指洙水和洒水在此处的流向吧。
⑪为什么叫“洙”而不叫“泗洙”呢?望着二河的流向,我顿悟了:流经圣地曲阜时,洙水在南,泗水在北。就流向而言,南在左,北在右,排位次序当然是先左后右,故曰“洙泗”,而非“泗洙”。尽管流过孔林之后,洙水与泗水聚而合之,总谓之洒水。
⑫泗水,汩汩滔滔。然而,水是水,水亦非水了。
⑬泗水流域是“圣源”之地,儒家圣人,包括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和圣柳下惠以及仲子等诸多儒家先贤都出生在泗水流域。据说,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中,就有六十人是生长和活动于泗水流域。在地理上,它是一个灵动的流域,更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它的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都是惊人的。它每时每刻都处在动态变化中,它涵养着生命,也创造着生命。
⑭春秋时期,孔子在“沐泗之间”讲学授徒,周游列国,后人遂以“洙”“代指儒家学说。泗水流域产生了中国最为璀璨夺目的儒家文化,并以自身的不断交融、创新和升华,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寻根溯源,文脉流长,绵延不绝。故此,泗水又被西方人称为“东方圣河”。
⑮是的,这是孔子的洒水,这是先贤们的洒水,这是泗人的洒水。
⑯这是我们的泗水。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有删改)
在平凡的生活琐事里,父母的言行影响了你;在迷茫无助的时候,一本好书启迪了你;在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奋斗者们无声的奉献精神震撼了你;在无数个成长的日子里,那些了不起的先生“引领着你…这些言行、精神、思想像一束光,照进你的生活,伴你前行。
请以“在▲ , 遇见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自选角度,将横线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② 文体不限,诗歌、剧本除外。
③ 文中不要出现真实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