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教学质...

更新时间:2024-03-29 浏览次数: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三上·顺德月考)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我讲讲我怎样研究中国的文字学和中国文化,我开始研究汉语是在1945年,在法国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校。研究中国的学问。我最关注的是中国文化精神。而不是文学,也不是文献学。我的方法是通过中国文字开展研究。我想知道,中国文化怎样从甲骨文开始,走上一条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特殊道路。

    下面我使用“卦”和“王”两个汉字说明我的研究方法。

    怎样研究汉字的本意?用我的方法得出来的结论,与《说文解字》有所不同。比方说。汉字中的“卦”字。它的意思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呢?

    按《说文解字》的解释,这个字的笔划中有个“下”字。是占卜的“卜”,在这里是部首。在右半部分。这个字的左半部分是声符,是主(龟)的声音.所以按许慎的说法。“卦”是个形声字。但我不赞成这种讲法。我认为,“卦”字代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系统中,《易经》十分重要。“卦”字是《易经》中的重要文字,它应该有特别的讲法。不可能只是比较简单的形声字。我的看法是,“卦”本来不是形声字。应该是会意字。会意字是最有力量的表意文字。你们看。“卦”如果是形声字,就会很奇怪。为什么?因为它的部首“卜”在这个字的结构的右边。按许慎造字六书的说法,形声字的形部一般都在字的左边或上边,那里是汉字起笔的地方。字的右边是汉字运笔的最后一部分,人们不会从最后的部分去倒写一个字。这么看。《说文解字》对“卦”的解释就显得不合常理了。再看这个字的结构。一方面有占卜的“卜”;另一方面有声符的“主”。按《说文解字》的逻辑,声符也是表意的一部分。但“主”在这里怎么表意呢?

    我认为这个声符的意义是从数学来。你们用古代的写法就可以明白,“卦”的声符是由“七一七一”的数字构成的。那么为什么用数字可以代表“卦”?我们知道,在《易经》的“卦”之前,中国已有数字卦,这是张政烺先生最早解释的。在殷朝末年,占卜专家把龟甲放到火上烧,用数字表示龟甲灼烧的裂纹。我个人认为,对“卦”字的解释,可以用张政Ⅰ的讲法。

    为什么选择“七一七一”这组数字?在我看来,很可能是古时创造“卦”字的人,他们选择这组数字的意义,并不是从数学角度选择的。而是从书写的角度选择的。你看它只有两种笔划:一种笔划是水平的,另一种笔划是垂直的,这就构成了一种很好的平衡。这个平衡也可以代表阴阳的平衡。中国古人关心世界万物的阴阳五行,在数字卦上就会去关注奇数和偶数,于是这就与阴和阳的概念产生了联系。

    再比方说。国王的“王”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国王的“王”字是三个水平的笔划,再用一个垂直的笔划,就创造了三个水平笔划的关系。三个水平的笔划,一个代表天,一个代表地。一个代表人:垂直的笔划就代表王。王可以创造天、地和人的关系。董仲舒也有这种讲法。而我的看法是,“王”字的来源不是这样的,看甲骨文就明白了。

    (摘编自(法)汪德迈《我的中国文字学研究方法》)

    材料二:

    以夏、商、周王朝为代表的时代,掌握政治上最高权力的人被称为王。王权虽是种颇为抽象的概念。却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或国家所必须有的制度。在有文字的社会。人们一定要想办法用文字去表达其权威与地位。如此抽象的概念,中国是用什么具体事物去创造的呢?

    “王”的甲骨文字形很简略,较早字形作高窄的三角形上有一短横。很难看出其创意()。或以为它像火炎形、斧钺形、君王端坐或冠冕形。它们都可以与王的权威取得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果不以之与其他字形和字义相近的字进行比较。就很难确定何种说法较接近原来的创意。甲骨文及金文的“皇”,不论在字形、字义、字音上都和“王”字相近,宜于进行比较的研究。商代的“皇”字作中等形。创意是什么呢?晚商一块骨板上的图案可以帮助我们。骨上的图案表现出一位戴高帽的神祇或贵族,其帽上装饰着角状东西和高翘的羽毛,羽毛上端有孔雀眼花纹及三簇分歧的羽梢。它正是“皇”字所表现的形象:下半部分是头戴的帽子本体,上半部分是孔雀眼花纹羽毛的特写。“皇”字着重于事物的羽毛装饰.故古籍中“皇”字被用为五彩染羽装饰的帽子或舞具。“皇”本义为有羽毛装饰的美丽东西。故在铜器铭文被引申为伟大、壮美、崇高等形容词。而甲骨文的“王”字就是去掉羽毛的帽子形。黄帝时代已有帽子。但到了有国家组织的多阶层社会,才以帽子代表最高权位的统治者。冠冕可能在衣制中最不具实际效用。但却是很多民族的权威象征。自旧石器时代以来,人们就晓得借用他种东西来装扮自己。时代越晚,花样也越多。到了岔富有差距、阶级有区别的时代,人们就以罕见、难得的饰物来表现其高人一等的身份,帽子也自然演变为地位的表征之一。

    (摘编自许进雄《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根据许慎造字六书的说法,形声字的形部往往是书写起笔的第一部分,而形声字的声符不仅要表音,也要表意。 B . 如果把“卦”字的声符理解为数字“七一七一”,这既与古时的占卜之法吻合,也能体现中国古人的文化精神。 C . “王”字创意有多种说法,其中“冠冕说”借助形近字“皇”去理解,其他说法则需借助与王权的关联去推断。 D . “皇”字与有羽毛装饰的帽子有关联,而“王”字是去掉羽毛的帽子形,二者象征权威和地位与帽子形象有关。
    2. (2) 根据本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分析“卦”字看出,汪德迈的研究更注重中国文化精神,结合“占卜与表意”揣度古人思维。 B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关注到甲骨文的字形和书写特点,通过构型来分析汉字的创意,探究中国文化。 C . 《说文解字》在解释“王”字内涵时,基于垂直笔划和水平笔划之间的逻辑关系,推出其本原义。 D . 中国文字因受文化影响,走上与西方不同的道路;西方文字因其表音的特点则不受本土文化影响。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汉字可以用具象的事物创造抽象的概念”的一项是
      A . “车”字,在《甲骨文编》里有20名种写法,有繁有简,相差很大,繁体的车有车轮、车厢等,而简体的车就只有车轮。 B . “畜”的甲骨文 , 作动物的胃连带着肠子的形状,古时人们常以动物的胃袋作为天然容器,故以其表达储藏的意义。 C . 大禹曾收九牧乙金铸造九鼎。从而象征九州。从此青铜鼎被视为国家及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的意义。 D . “易”字金文写作 , 是有脚有星的爬虫的样子,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蜥蜴,后假借为容易的“易”,另加虫旁表示本义。
    4. (4) 材料一作者反驳许慎关于“卦”空造字解释的理由有哪些? 
    5. (5) 两则材料中文字学时研究过程,对我们的学习探究有何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 2. (2023高三上·顺德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一瓦一世界

    王剑冰

    过了潇贺古道,一路走来,一路是荒川野岭。但还是要走,只有走,才能听到呼唤,找到故乡。

    这里曾是蛮荒之地。离乡背井的人,以一片片的瓦。抱团取暖。黄姚,也就成了汪洋里的一条船。当有人再次从这里出走。怀揣着的。一定是一次次的无奈与顾盼。

    天还未亮的时刻,母子相送相别的身影,投射在村子的石板上,投射在村外的小桥上。①游子的离去,从此成了游离于屋顶的一片瓦,使得母亲的心里,漏风漏雨,长时间潮湿。

    走过无数的荒川,无数的野岭,终于在一个早上,随着一缕霞光。看到了一片瓦的世界!还有什么比这缕霞光。更为让人惊喜?

    对于荒川野岭,这片瓦的世界小了点儿。但在游子的心里。却是宏阔无限。他知道,哪一片瓦下有母亲的泪眼,哪片瓦下,藏着童年的梦幻。

    故乡的瓦呀,什么时候都是游子牵系的一只风筝,飘得再远,也不会失散。

    一群鸽子,在瓦的上空旋飞。它们就像是一朵花,每一叶花瓣都保持在自己原有的位置,无论怎么旋转。都不会分散。它们一会儿飞到这边,一会儿飞到那边。简直是撒网一般,打开,收回,再打开,再收回,自在极了。九点的阳光照过来.成片的瓦与成片的鸽子被瞬间照亮。灰白对立而分明。鸽群撒出去,是一片闪烁的银色面片.回转过来,又显现出羽翅下的暗影。它们就这样不厌其烦地重复着。我后来在高处看到了鸽子的栖息处,那是瓦房下边的一个平台。鸽子早上就从那里,像散弹发射出来.带着悠悠的声音。看不到子的主人,他似乎悠然于鸽子的出发与回归。

    古戏台矗立在村口。那些瓦为戏台遮挡了风雨,也聚拢了戏台的声音。戏台是人生的缩影,戏台上的瓦。也是人生的见证。

    晚上在戏台一角。听几个老者闲聊,其中就聊到了瓦,瓦带出的一个故事,就像是舞台上的戏曲。

    一个人半路上遭了蛇咬。被黄姚的一户人家救下,并且背到室里去养伤。蛇咬在小腿上,主人用嘴吸出蛇毒,又熬药敷治,使得昏迷的那人起死回生。调养几日后,那人能走了,便拜谢主人离去。

    此后主人依然撑船下河。耕田作息。人们都说主人太实诚,人家给钱都不要。主人一笑了之,一个人的乘性,本就不是要图什么。

    过了月余,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村里的狗叫了半宿,终于让鸡鸣压了下去。主人打开屋门的时候,看到了一堆瓦。

    那些新瓦,摞了一层又一层。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门口。

    消息传开,众人都来看稀罕。有人看到一片瓦上有字:萍水相逢,舍命相救,金钱不受,添瓦致意。

    原来别人家都已建起瓦房。主人却一直住在草屋里。那人问过主人,主人说不急。

    主人等不来那人,又长期寻找不遇,在村人的劝说下,只好将一房茅草,换成了新瓦。自此添了一个瓦缘佳话。

    一片瓦,是指的小概念,也是指的大概念。小概念就是一叶瓦片。大概念,可就是一个瓦的世界了。

    瓦在黄姚成为利用率极高的器物。

    一个小店门前,③块块的瓦,变作了块块的田地,田地里生出各种事物,玉米稻穗,桃花,它们装点了小店的氛围。

    这是瓦的作用,瓦同田地的性质一样,都能体现出乡愁意味。

    看到了一种筒瓦,两块筒瓦即可成为圆圆的一个筒子,放在屋檐或墙根特殊的位置,会圆满地完成对雨水的输送。它们实际上是建立了一个秘密通道。

    让人想到,一切都是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有一个特别的通道,而这个通道砖石不可取代,就会做成这样的物件,再来修饰生活。

    这种简瓦,很容易让人想到南方蒸米的竹筒,米放在竹筒子里,蒸熟了再打开来,热腾腾的米就有了竹子的清香。那么,把筒瓦也用绳子扎起来,放进白米上锅,也应该蒸出暄暄的白米饭吧?那可能是另一种香味,瓦的香味。

    我很期待这种香味,我觉得那也是乡村的香味。过去人们会把瓦片放在炉子上烧,瓦片上是鸡胗或是蚂蚱。瓦的受热力很强,瓦上的食物熟了,瓦还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一溜的瓦,到了屋子边檐,都是由两片瓦合起来支撑,而反扣在两瓦之间的瓦,也是大方地用了两片。瓦檐处生出了一篷篷的粉色小花。近前还是看不清楚是什么花。手机拍下来放大了看,竟是薄如蝉翼的三角梅。它们在瓦上跳荡着。是风,让瓦与花如此合谐而愉快。一般的花上不到瓦上,或者说,瓦一般是不让这种花上来。

    恰好这里是一高一低两座屋子的错落处,粉色的花便有了一个机会,瓦与阳光雨露,共同收留了它。

    这是一座颓毁的老宅,老宅的屋后,会看到一小撮瓦砾。我知道,那是一片瓦。

    我不知道瓦挺立了多长时间,这些都属于明清时期的老宅,④瓦能挺立多久即会挺立多久,瓦不会偷懒。只要条件允许,它会尽可能地托起一袭岁月,一片风云,它甚至会托起鸟带来的一粒种子,让它长大,开花。

    院子里空无一人,而且能够看出,已经空了很久。门窗都已老朽,一些蜘蛛找到了这里。

    窗下却堆积着一堆瓦。堆得很整齐,没有丝毫的零乱。似乎还在等着主人回来,主人曾经将它们安妥在这里,必然是有着什么想法。

    我不知道主人去了哪里,瓦更不可能知道。

    一只喜鹊飞下来。叽叽喳喳地在瓦上跳着,引来另一只喜鹊,也飞下来在空旷的院子里跳。

    瓦不动声色,也许喜鹊曾是院子的旧主,但是喜鹊不是为瓦而叫。喜鹄很快就飞进了

    屋子,又从塌了的屋顶飞出去。

    瓦泛着瓦蓝的光。它们或许在等待着一个时刻……

    (节选自2021年第7期《北京文学·瓦的地方志》)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游子“随着一缕霞光,看到了一片瓦的世界”时,十分“惊喜”,因为那一片瓦让他想起母亲和童年生活的点滴。 B . 古戏台上的瓦片,不仅聚拢戏台的声音,为戏台遮挡了风雨,也是黄姚民众人生的见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气息。 C . “一片瓦”的大概念包含着外乡人知恩图报、黄姚人扶危济困的品质,也蕴含着以“瓦”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乡土文化。 D . 南方用竹筒蒸出的米饭,具有竹子的清香;热爱生活的黄姚人,用筒瓦蒸出的米饭,别具特色,具有瓦的香味。
    2. (2) 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以“漏风漏雨,长时间潮湿”,形象写出了母亲对游子的无限牵挂。 B . 句子②把“故乡的瓦”比喻成“游子牵系的一只风筝”,突出了乡愁绵长。 C . 句子③用“一块块瓦变作一块块田地”,歌颂了黄姚人的辛勤劳作和智慧。 D . 句子④用“瓦”的坚守尽责,表达了作者对当下民众担当精神缺失的批判。
    3. (3) “一群鸽子.在瓦的上空旋飞”这个段落,描写了鸽子的多重生活状态,请据此分析其相应的隐喻内涵。
    4. (4) 选文以“瓦泛着瓦蓝的光,它们或许在等待着一个时刻”结尾,具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三上·顺德月考)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赵王将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攻王,王无救矣。”赵王计未定,楼缓至赵,赵王与之计之。楼缓曰:“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敝,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虞卿闻之,复见曰:“危哉楼子之计是愈天下而何秦之心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与者,非固勿与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仇也,其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至赵而反媾于王也。从秦为 , 韩、魏闻之,必尽重王。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使虞卿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赵王封虞卿以一城。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

    材料二:

    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皆非所以持国也。今人臣之言衡者,皆曰:“不事大。则遇敌受祸矣。”事大未必有实,则举图而委,效而请兵矣。献图则地削。效玺则名卑。事大为衡,未见其利也,而亡地乱政矣。人臣之言从者,皆曰:“不救小而伐大。则失天下。失天下则国危,国危而主卑。”救小未必有实.则起兵而敌大矣。救小未必能存,而伐大未必不有疏,有疏则为强国制矣。救小为从,未见其利,而亡地败军矣。治强岂独责于外,内政之有也。今不行法术于内,而事智于外.则不至于治强矣。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危哉楼A子之B计C是愈疑D天下E而何慰F秦之心G独不言其示H天下弱乎?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赂,财物,与《苏武传》“因厚赂单于,答其谢意”中“赂”的意思不同。 B . 媾,交互为婚,文中指讲和:“从秦为媾”意即“依从秦国要求与之讲和”。 C . 东,作状语,往东,向东,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中“东”的用法相同。 D . 玺,君主大印,“效玺”的意思是国君献出自己的大印,表示臣服于对方。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虞卿看来,当下秦国是因为军队疲倦而停战,赵国如把秦国凭借实力都无法攻取的城邑送给秦国,将助长秦国攻打自己的气焰。 B . 楼缓向赵王指出,秦国和赵国如果结怨,那么其他国家都会很高兴,因为他们可以趁机分一杯羹,可见楼缓并不认同虞卿的观点。 C . 虞卿认为,可以利用秦国和齐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将秦国索要的城池送给齐国,换取齐国帮助,以缓解来自强秦方面的压力。 D . 赵王最终采纳了虞卿的建议,在虞卿主动请缨出使齐国尚未返回时,秦国就已派遣使者到赵国求和,赵王因此赏给虞卿一座城邑。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敝,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

      ②救小未必能存,而伐大未必不有疏,有疏则为强国制矣。

    5. (5) “强秦时代该如何持国”,虞卿、楼缓和韩非子对这一问题各有见解,请简要概括。
  • 4. (2023高三上·顺德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寄萧颖士补正字

    邹象先

    六月度开云,三峰玩山翠。

    尔时黄绶屈,别后青云致。

    答邹象先

    萧颖士

    桂枝常共擢,茅茨冀同荐。

    一命何阻修,载驰各川县。

    壮图悲岁月,明代耻贫贱。

    回首无津梁,只令二毛变。

    注:邹象先任临涣尉,萧颖士自京邑无成东归,来年萧颖士补正字(正字,官名),邹象先寄诗,萧颖士后有答。

    1.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中“黄绶”“青云”“桂枝”等意象,表现出仕途追求之志。 B . 邹诗和萧诗开头两句彼此呼应,展现两位友人昔日游处的经历。 C . 萧诗颈联表达了诗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回首峥嵘岁月的无尽喟叹。 D . 萧诗尾联中的“只令二毛变”一句表达了时光易逝的感慨之情。
    2. (2) 曾巩说“诗当使人一览语尽而意有余”,结合两首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 5. (2023高三上·顺德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以“”批评当时存在的不正“士风”。
    2. (2) 调查研究是成事之道,苏轼“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探求石钟山得名由来,否定陋者“
    3. (3) 中华文化润物无声,总能激发我们在困境中看到希望,比如诗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三上·顺德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

    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健康的睡眠可以恢复体力和能量,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生长发育,巩固学习效果。____,具体时长因人而异,总的来说,年龄越小睡眠需求越多,多数健康成年人每天需要睡眠7~8小时。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熬夜”成了一种常见的行为现象。“熬夜”分为被动熬夜和主动熬夜。前者是指因工作学习需要不得不熬夜或“失眠”后不得不被动选择熬夜。③而后者是指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在经历了一天的学习和工作以后,夜晚成了难得的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因此“舍不得睡”。但是,当健康睡眠被偷走,不良后果便接踵而来。有实验反复证实。睡眠不足会影响记忆的巩固。如果努力学习一段时间后,立即进入睡眠状态,则对于所学的内容和记忆有加强作用。____。睡眠时大脑可高效清除白天积聚的代谢产物β-淀粉样蛋白,长期热夜,则会影响β-淀粉样蛋白的有效清除,而该物质在脑内的堆积与“痴呆”的发病有关。④研究发现,当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天时,睡眠时间每增加1小时,痴呆风险会降低27%

    因此,为了一个健康的大脑,请拒绝长期熬夜,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1. (1) 请在文中A、B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2023高三上·顺德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热了,我只爱吃冷的。”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得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呢!(甲)”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的,命人暖来方饮。

    黛玉嗑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乙)”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了两阵罢了。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

    1. (1) 请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中“你”和“他”独特的表达效果。
    2. (2) 文中甲、乙两处的感叹号均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 (3) 文中句式灵活多变,请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三上·顺德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生活是自己的事情,应努力达成自己的心愿,不必在乎别人的评判。

    有人认为,大家生活在一起,应尽量照顾彼此的关切,不要给他人带来不便。

    以上两种看法,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具体的体现,也有着更广泛的意义。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