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12-23 浏览次数:2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生活相依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地在山林里求生。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绝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团体的象征。在这样的神的观念下,派生出两个重要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与此相反,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仁”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屡次对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每当他积极地想要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又退到了“克已复礼为仁”“恭宽信明慧”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团体”缺乏,“天下归仁”就是一个无法清晰解释的观念。以私人关系维系的社会形态中,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样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可用于说明“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那就是“脆弱性论证”。与“崇高性论证”相比,后者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原因在于,就其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

    (摘编自《世界哲学大会专家谈》,《光明日报》2018年08月24日02版)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乡土社会讲究“差序”,讲究的是基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现代西洋社会注重“团体格局”,道德上强调公共秩序的规范。 B . 中国是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非常在乎熟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并不像西方民众一样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C . 西洋社会道德认为在神面前人人平等,神是全能的保护者;中国乡土社会道德讲究人伦与社会等级秩序,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私人联系。 D . 孔子对“仁”字的解释欲说还止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明显的团体概念,很难有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最后还得回到“孝悌忠信”等道德要素上来。
    2. (2) 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宗教的虔诚与信赖是西洋社会道德观念的来源,“克已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乡土中国社会道德的象征。 B . 乡土中国的社会是靠一根根私人关系线维系的,这种私人关系有别于团体道德,这一根根私人关系线就是乡土社会的道德要素。 C . 人类即使懂得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不能按照道德要求来行动,这不仅因为外界资源的局限性,也因为我们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向善。 D . 荀子强调“人性本恶”,人只有“化性起伪”,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去恶向善,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体现了道德的“崇高性论证”。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持费孝通“乡土中国道德观念”观点的一项是( )
      A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 C . 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物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 D .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4. (4) 同样是谈论“道德”,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5. (5)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的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 2.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现代文阅读Ⅱ

    逝去的夜(节选)  

    茹志鹃

    咖啡店,饮冰室,国货大贱卖,不认识的洋文招牌,一个一个地在侧面闪过,心跳渐渐恢复了正常,腿跑酸了,也根本没有跑的必要了,也宝放慢了脚步:“现在到哪里去呢?……”脱逃胜利的那阵兴奋,已经过去了。

    找哥哥去,当然是找哥哥去啦!一想到哥哥,也宝又振奋起来,把小花棉袄夹夹好,阿福拿拿牢,阿福脸上剥落了一块,破了相。也宝开始觉得有点心痛,不过阿福已经和自己一起逃出来了,总算还好。也宝记得哥哥送自己来的时候,就是坐这一路电车从那头来的,现在就该乘回那头去的车了。正好,身边还有五分钱。

    电车等来了,车票买好了,甚至还有一个座位,一切顺当。现在只要留心看着窗外,一看到那爿晒台上搭个草棚的洋铅皮店,望见一家新开张的酒菜馆,就可以下车,下了车再走一段,拐个弯,就看得见哥哥那个厂的弄堂了……“哥哥看见我会怎么样呢?”

    “一定奇怪,一定高兴。”也宝已经想象出来,哥哥如何从那些发出蓝色火花、飞转的铁轮旁边看到自己,又惊又喜地朝自己走过来的情景。哥哥看见自己会高兴,对于这一点,也宝是有把握的。

    也宝肚子有点饿了,车窗外面却还不见那条熟悉的马路。电车当当地响着,车上的人不知为什么突然少了起来,冷落落地只剩下了几个乘客。

    “法租界到了,喂,请买票。”卖票的朝也宝伸出手来。

    “我买过了。”也宝赶紧举起那张车票。

    “那是公共租界的车票,现在是法租界了,要重买。”

    “重买?”也宝捏了捏空空的口袋,“那……”

    “那你就下车吧!”卖票的开了车门。

    “下车就下车,走好了。”也宝并没有气馁。她下了车,就跟着电线走。原来,今天是个阴天,下午的时光,倒已显出了黄昏的模样。也宝在人行道上尽力疾走。走,总不要钱,总可以走到哥哥那里了吧!她多想马上见到哥哥啊!

    尽管也宝不肯气馁,终究也有点茫然起来了,“走吧,只要走,总会找到中国地界,找到哥哥的。”也宝拖了两条重得要命的腿,慢慢走着。又是公共租界,法租界……她夹着小花棉袄,抱了阿福,重新开始了租界上的旅行。她迷了路,她没有失掉勇气,她不过是累了,饿了,更迫切地想见到哥哥。一路上,哥哥在她心目中,已成倍成倍地长大了,她相信只要一见哥哥,便万事都有办法可想了。

    昏昏的天空,竟滴滴地洒起雨点来了,不一会儿,橱窗里的灯亮了,路灯亮了,住家窗户里的灯也一盏一盏地亮了。路上的行人多了起来,大幅霓虹灯广告,令人目眩地闪动着。也宝停住步,抖开小花棉袄,将阿福严严密密地包裹起来,只露一个头在外面。现在,她除了觉得饿、累以外,还有一点冷。到底是入秋的天气了,梧桐叶子偶尔也有几张飘落下来。

    不知道为什么,天黑,下雨,这使也宝心里发慌,她紧紧抱住阿福,努力走着,努力走得快。十一年来,饿,冷,累,她都习惯了,但是一个人走路,一个人在夜里走路,她还没有学会,还不习惯。雨下大了,汽车碾过处,嘶嘶地飞起了水珠。走路的,匆匆顾自赶路;要等车的,车来了;要下车的,急急下了车。也宝越发张皇了。

    突然,突然旁边响起了“嚯哩”的警哨,接着,她看见有两个人往自己面前一闪而过,窜进一条暗幽幽的横弄堂里去了。紧跟着,两个便衣警吹着哨子,追了进去。立即,弄堂口,马路上,塞满了看热闹的人。

    也宝被挤在人群外面呆住了,好像,她好像看见了哥哥,逃在前面的那一个,剪平顶头的,不是哥哥吗?……“他为什么在这里,他为什么要逃?……”

    “不,这个人不是哥哥,不过是有一点像罢了。”这一切发生得太快,太突然,也宝迷糊了。

    “没什么好看,是两个学徒。”挤在里面的人说。

    “哥哥,”也宝喊不出声音来,“哥哥!”她喊出来了,但是“这声音多古怪啊!”也宝想。

    穿灰夹袄的人转过头来了,十六七岁的年纪,蜡黄的脸上流着雨水,什么表情也没有。

    不是哥哥,也宝看清楚了,的确不是。但是,也宝却一点也不觉得轻松。相反地,她越发紧张,也越发地担忧了,哥哥不也是一个学徒?哥哥也会给开除的,也会给警察追赶……

    便衣警押着人上车走了,人群也很快散了。雨下得更大了。雨水在空荡荡的马路上流,雨滴在也宝头上,滴在阿福脸上,阿福脸上的红晕没有了,小红嘴唇也不见了,墨画的头发,变成一条一条的黑水挂在土色的脸上。也宝紧紧地抱着她,抱着圣信的小花棉袄,站在人家的屋檐下。②她明白了:怪不得自己逃出来,逃得这么容易,原来并没有逃得出来,世界上还有这么许多罗网。

    橱窗里的灯灭了,住家窗户里的灯也一盏一盏地灭了,只有暗淡的路灯在雨中摇晃。一个警察踱过来,对也宝看了一眼,又怀疑地朝她手上的棉袄看了一眼,也宝赶紧离开了屋檐,她累了,但她还得继续逃。

    空荡荡的马路上,一个小小的身影在走,走得很慢,她疲惫了?她在想前面有什么在等她?或许,她已学会了一个人走路,一个人稳稳地在夜里走路。

    “路是长的,但不能没有一个尽头!”她走着想着。

    (有删改)

    [注]①十一岁的也宝成为孤儿,被无力抚养她的哥哥送进了教会的孤儿院。后来也宝因为不愿签订终身入教的合同,从孤儿院逃走。本文节选自也宝出逃后的情节。②阿福,哥哥送给也宝的泥娃娃。③圣信,也宝在孤儿院的朋友。圣信签订了终身入教的合同后,将自己的小花棉袄送给了也宝。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也宝从孤儿院逃出来,只带了小花棉袄和阿福,说明也宝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孩子。 B . “只要走,总会……找到哥哥的”这是也宝前进的动力,她急迫地想要见到哥哥。 C . 电车到了法租界需要重新买票,也宝已经身无分文,被赶下了车,这令她很沮丧。 D . 天又黑,又下雨了,小说营造了凄清寒冷的氛围,表现了也宝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2. (2) 关于文中两个学徒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也宝遇到两个便衣警吹着哨子,追赶着两个人,其中一个人很像哥哥,这样的设置使情节陡生波澜,引人入胜。 B . 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也宝一时之间判断不了逃跑者的身份,好在最后虚惊一场,也宝庆幸不已,并因此而开心。 C . 两个学徒的被捕,让也宝为同样身为学徒的哥哥担忧,这也让她意识到并不是只要见到哥哥,便万事都能解决。 D . 也宝一路前行,遇到了很多困境,让她更加坚强。尤其是目睹两个学徒被捕的经过,让也宝从思想上更加成熟。
    3. (3) 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含意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本文是一篇小说,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劝学(节选)  《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材料二:

    《精骑集》序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不如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颇发愤自惩A艾B悔C前所为D而聪明E衰耗F殆不如G曩时H十一二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而绝江河”的“绝”,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绝”意义不同,用法也不相同。 B . “用心一也”的“一”,与“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一”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C . 精骑,意思为指精锐的骑兵,文中秦观把自己精心挑选的有价值的文章称之为“精骑”。 D . “如之何”可理解成一个固定词组,意为“如何、怎么办”,文中用来表达反问的语气。
    3. (3)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劝学》第一段,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 . 《劝学》最后一段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勉励人们学习应注重积累,要持之以恒。 C . 《〈精骑集〉序》中作者以对比的方式讲述了自己不同时期的读书感受,发人深省。 D . 《〈精骑集〉序》是一篇书序,序中交代了编选的因由、选本的内容和题名的意义。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

    5. (5) 秦观《〈精骑集〉序》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 4. (2023高二上·龙川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 , 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人事:指与人结交来往。②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代指车马。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③墟曲:犹乡野。墟,隐僻之地。④披:拨开。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了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在一片“静”的境界中,飘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B . 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反复强调乡居生活的清贫,暗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 C . 中间四句以外在的“动”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写作者往来于田间,打理桑麻,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 D . 本诗中的“野外罕人事”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都写出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
    2. (2) 虽然过上了向往的生活,但陶渊明的心情还是喜忧交杂。请结合诗句加以简析。
  • 5.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甫《登高》中“”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2. (2) 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写琵琶女结束演奏后的动作及神态,同时也引出下文对其身世的叙述。
    3. (3)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
    4. (4) 青色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颜色之一,如《短歌行》中的“”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都不约而同提到了这种颜色。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Ⅰ

    盛夏时节,花木葱茏,生机盎然,学校组织开展“诗意山水,人间草木”暑假研习活动。下面三则材料均出自研习活动相关报告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研习任务。

    材料一:

    在“天人合一”思想观念浸润下,文人墨客放眼青山绿水、泉石清音。他们亲近自然,在诗歌和文章中将自然之景与精神志趣完美契合。“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王维的眼里翠竹萋萋、明月皎皎,他将灵魂妥帖地安放于自然,将心灵升华到空明纯美的禅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经历了颠沛流离之后,归于淡泊,归于闲暇 , 刘禹锡借助《陋室铭》构建了一个恬静的“君子居之,陋室何陋”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归宿。

    材料二:

    “国色”不直接采用“青白黄赤黑”,“桃红、凝脂、细叶、群青、沉香”更能表达“吉祥寓意和美之色相”。其中,蓝色系用的群青,最早来自青金石,从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它们不只代表了沉淀下来的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审美意趣,还是色彩符号。

    材料三:

    赏花自古被视为一种雅兴。对于大众而言,绚丽的色彩、扑鼻的香气是花卉的价值所在,但文人士大夫却不以为然。文人赏花,重在品味花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比如菊花由于岁寒不折、枯而不落,与其他花卉迥乎不同 , 成为保持民族气节的象征。民间赏花习俗由来已久。当时的什刹海已是京城家喻户晓的赏荷中心。每年农历六月,大量游客慕名而至。到了秋季,京城再掀赏菊风潮,被色彩点燃的天宁寺最是耐人寻味

    1. (1) 材料一是文学社同学搜集的资料。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浸润”的“浸”应读为“jìn” B . “契合”的“契”应写为“楔” C . “颠沛流离”应写为“颠沛留离” D . “闲暇”的“暇”应写为“瑕”
    2. (2) 材料二是艺术社的同学查阅、整理的与“国色”相关的资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做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材料三是民俗社同学提供的材料,重点探究了人们爱花的原因,并描述了民间的赏花胜景。请你编审、校对他们提供的材料,选出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
      A . 不以为然 B . 迥乎不同 C . 家喻户晓 D . 耐人寻味
  • 7.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Ⅱ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滥用人脸识别说“不”。这一司法解释,对各级人民法院正确审理相关案件、统一裁判标准、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实现高质量司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____。但由于信息泄露风险大、安全漏洞难消除等问题,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在生活中强化人脸信息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百姓有所呼,____。从今年“人脸识别第一案”的宣判,到此次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解释,都彰显了遏制人脸识别技术滥用趋势的司法努力。

    然而,在人工智能发展的风口上,强化用户人脸信息保护,会不会影响数字经济发展?此次司法解释,____。一方面,在依法保护自然人人脸信息的同时,明确规定了使用人脸识别不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形,实现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另一方面,充分考量人脸识别技术的积极作用,明确不溯及既往的基本规则,以规范促应用,实现惩戒侵权和鼓励数字科技发展之间的平衡。(  )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可以说,既有利于数宇经济健康发展,又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这一司法解释的最大亮点。 B . 可以说,既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是这一司法解释的最大亮点。 C . 可以说,这一司法解释既有利于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又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D . 可以说,这一司法解释既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一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下,有不少人认为,青年学会反思比学会辩驳更有价值。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