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更新时间:2023-12-20 浏览次数:30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27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 10. (2023八上·株洲期中) 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如图乙是测量时间的工具叫停表,它的示数是 s。

  • 11. (2023八上·中山期中)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常态化,体温测量也是常态化。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分度值是 ℃,如图体温计的读数是 ℃。

  • 12. (2023八上·中山期中) 口罩的主要材料为熔喷布,其结构能阻拦直径最小为5μm=cm的飞沫,所以能够防病毒;带着口罩的小刚在操场上散步,他所戴的口罩是 (选填“静止”或“运动”)的;若以小明为参照物,他所戴的口罩是 (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 13. (2023八上·中山期中) 一列火车的行驶速度为72km/h,合m/s;已知这列火车长为200m,则火车全部通过1000m长的铁路桥s。
  • 14. (2023八上·中山期中) 如图所示的是起源于三千多年前西非地区的林巴琴,用拇指拨动琴上的薄片可发出优美的声音,故又名拇指琴。拇指琴发声是由薄片 产生的,优美的琴声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用相同的力度拨动长短不同的薄片,发出的声音的 不同。我们能辨别出拇指琴的声音,这是通过声音的 来判断的。

  • 15. (2023八上·中山期中) 小明利用水结成的冰来给发烧中的爸爸进行物理降温,其主要利用冰熔化时要(填“吸热″或“放热”)。深秋,为避免树上的桔子在夜间气温骤降时被冻伤,果农经常在傍晚给桔子树喷水。虽然水在夜间结了冰,这是因为夜间气温骤降时,水(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成冰,(选填“放出”、“吸收”)热量,使温度不会降得太低,所以没有冻坏桔子。
  • 16. (2023八上·中山期中) 傍晚,小明在家做作业,听到楼下传来广场舞的声音,小明关紧了窗户,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从 减弱噪声。小明妈妈去楼下和跳舞的阿姨们沟通,将音乐声调小,这是从 减弱噪声。(均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
  • 17. (2023八上·中山期中) 地震时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发出声音,及时获救 ,这是利用声音传递;利用超声波技术能震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音能够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 18. (2023八上·中山期中) 用同一个示波器检测四个声音,得到如图所示四个声音波形图,其中属于噪声的是 图;甲与丙两图反映出两个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甲与乙两图反映出两个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

三、实验题(每空1分,共18分)
  • 19. (2023八上·中山期中) 如图所示是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1. (1) 根据实验的原理 可知,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
    2. (2) 图中AB段的路程sAB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m/s;
    3. (3) 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停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4. (4) 根据测量可知,小车全程做 直线运动(选填“变速”或“匀速”)。
  • 20. (2023八上·中山期中) 小明在研究声音产生与传播时,完成实验:

    1. (1) 如图甲,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 ,说明声音由物体产生;
    2. (2) 探究过程中,将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动转化成乒乓球的摆动,采用的思维方法是 (选填“转换法”或“控制变量法”);
    3. (3) 如图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 ,将听到响铃的声音(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传声。
    4. (4) 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与上述实验结论相符合的是 ____(填序号)。
      A . 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B . 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C . 近居民楼的高架路安装隔音墙 D . 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 21. (2023八上·中山期中) 晓轩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蜡和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1. (1) 要完成该实验,除了图甲所示的实验仪器外,还需要一种测量工具是 
    2. (2) 安装实验装置时要按 的顺序进行(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3. (3) 实验中利用烧杯中的水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的目的是 
    4. (4) 晓轩先探究蜡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在实验过程中,他每隔1min记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蜡的状态。他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蜡的温度是 ℃;

      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蜡的温度T/℃

      42

      44

      46

       

      49

      50

      51

      52

    5. (5) 晓轩向另一个试管中放入碎冰,继续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在实验过程中,他仍每隔1min记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冰的状态。他利用记录的数据画出如图丙所示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冰属于(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因为 。他还观察到:当时间t=4min时,该物质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 22. (2023八上·中山期中) 如图所示,这是小明骑自行车上学的情景。某天早晨,小明先以3m/s的速度匀速骑行了60s,接着在后4min内继续骑行1.2km后到达学校。求:

    1. (1) 小明前60s内骑行的路程;
    2. (2) 小明在后4min内骑行自行车的平均速度。
    3. (3) 小明从家到学校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 23. (2023八上·中山期中) 图所示,轿车从中山往深圳方向快速行驶,路牌表示的是距离目的地深圳的距离。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5:12,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5:42。求:

    1. (1) 轿车从A地到达B地的平均速度?
    2. (2) 轿车以80km/h从B地继续开往深圳,从B地到达深圳需要多少小时?
    3. (3) 若该轿车到达目的地后在停车场停车时,为避免倒车时车尾碰撞障碍物,车尾的倒车雷达发出超声波,则轿车车尾距离障碍物有多远?
五、综合题(每空1分,共10分)
  • 24. (2023八上·中山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然像喝醉酒一样,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选填“超声”或“次声”)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材料二: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拿一根细棒用相同的力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音调”或“响度”)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简单的乐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道理。
    材料三:许多年前,“马可波多”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频率较低,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丧生。
    材料四:气温影响着地面附近的空气状况,气温越高,地面附近空气变得越稀薄,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度越快,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速度较上层快,所以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
    问题:

    1. (1) 请你将上面材料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②
    2. (2) 材料三中的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3. (3) 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低于Hz。
    4. (4) 赤日炎炎,在沙漠里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清对方的大声喊叫。从材料四中可以知道,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声音传播时向(上/下)拐弯。
    5. (5)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的传播路径向(上/下)拐弯。
  • 25. (2023八上·中山期中) 小明和几位同学利用国庆假期尝试自制温度计,用玻璃小药瓶、透明吸管、红墨水等器材制成了图中A、B、C、D四支温度计并标有刻度,其中A、B、C三支温度计的小药瓶中装满红色的水,D的小药瓶是空的,液柱用的也是红色的水;

    1. (1) 玻璃小药瓶相当于普通液体温度计构造中的 ;使用透明吸管是为了能够明显地观察到测温物质 (温度或体积)的变化;
    2. (2) A、B、C三支温度计最初液面高度相同,其中 温度计的精确度最高(A或B或C);
    3. (3) 当气温升高时,D中液柱ab会向 (“左”或“右”)移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