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4-03-13 浏览次数:1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 合题目要求,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2023高一上·宁波期中)  考古发现证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下列考古发现属于辽河流域的是( )
    A . B . C . D .
  • 2. (2023高一上·宁波期中) 成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这一成语最早可能出现在(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春秋 D . 战国
  • 3. (2023高一上·宁波期中)  明清时期,松江因为技术创新,最早形成棉布产业基地。佛山因为掌握了先进的制铁技术,虽然并没有原材料和市场,还是成为了最大的制铁业基地。类似还有景德镇的制瓷业、温州的皮革业、台州的印刷业等。上述材料主要反映明清时期( )
    A . 手工业生产出现专业化和区域化 B . 技术创新推动生产方式变化 C . 手工业生产技术地方保护性较强 D . 市场开拓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 4. (2023高一上·宁波期中)  秦国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等爵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下表所示,“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 ( )

    A . 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 B . 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 C . 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 D . 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 5. (2023高一上·宁波期中) 相扑源于中国春秋时代,初名“角抵”,带有武术性质,南北朝到南宋时期叫“相扑”。下图是在敦煌发现的唐代《白画相扑图》(局部),该图( )

    A . 体现唐代绘画风格胡化 B . 可用于研究中国传统体育 C . 反映唐代尚武之风盛行 D . 能证明日本相扑源于中国
  • 6. (2024高一上·唐县月考)  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A . 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 . 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 . 属于个人私有财产 D . 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 7. (2023高一上·宁波期中)  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与自然打交道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技术。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科技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东汉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B . 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C . 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的宋朝成熟,推动了文明进步 D .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技术进行了总结
  • 8. (2023高一上·宁波期中)  下图表中,有关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之间的史实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 9. (2023高一上·宁波期中)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英法等西方国家获取了在长江各口岸及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但直到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却是东三省、天津和北京一带。这最有可能是因为( )
    A . 洋务运动新式军事工业建立 B .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 C . 列强遵守“东南互保”协议 D . 传统的经济模式具有排它性
  • 10. (2023高一上·宁波期中)  清朝《福建通志》是谢道承等奉敕修纂的地方志。雍正七年始修,乾隆二年(1737)成书。 该书记载了清朝时期福建的建制、管辖区域与风俗物产等。当时福建省的管辖范围包括 ( )

    ①台湾岛 ②钓鱼岛 ③赤尾屿 ④南海诸岛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1. (2023高一上·宁波期中) 周礼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于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这一规定意在( )
    A . 维护分封统治秩序 B . 巩固西周礼乐制度 C . 稳定贵族政治基础 D . 构建良好社会风尚
  • 12. (2023高一上·宁波期中) 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迁就之计。”这表明( )
    A . 《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重大危害 B . 中日战争爆发的当时已不可避免 C . 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 D . 清政府在和或战问题上仍举棋不定
  • 13. (2023高一上·宁波期中)  “主之所用也七术,所察也六微。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绣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下列成语最能反映该派思想的是 ( )
    A . 郑人买履 B . 福祸相依 C . 舍生取义 D . 墨守成规
  • 14. (2023高一上·宁波期中)  19世纪初,英国对华贸易商A·马塞松在回答议会中国贸易特别委员会质询时坦承:“如果没有鸦片贸易,棉织品贸易也就不会发展;如果装载棉织品的船不携带鸦片的话,该船恐怕连路费都赚不回来。”这一对话反映了当时(    )
    A . 鸦片走私已取代棉纺织品贸易 B . 中国处于贸易逆差大量白银流出 C . 英国以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D . 中国禁烟运动严重损害英国利益
  • 15. (2023高一上·宁波期中) 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

    A . 秦汉时期 B . 隋唐时期 C . 宋元时期 D . 明清时期
  • 16. (2023高一上·宁波期中) 下图是《瀛寰志略》中的插图,该图可用于探究( )

    A .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B . 晚清士大夫的世界意识 C . 清朝统治阶级上层的封闭与愚昧 D .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 17. (2023高一上·宁波期中)  下图为公元12世纪中国多民族政权并立图。关于这些政权表述正确的是( )

    A . ①实行南北面官制体现因俗而治 B . ②将燕京改名为中都,入主中原 C .  ③实行猛安谋克制度,耕战合一 D . ③对④称臣纳贡,保持事实独立
  • 18. (2023高一上·吉林月考)  汉文帝时贾谊上《治安策》,指出:现在就像一个人得了肿胀病,“一胫之大几如要(腰)”,建议“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于是,文帝封齐王六个儿子为王,将齐国分为六个小王国。又立淮南王的三个儿子为王,将淮南分为三个小王国。据此可知,贾谊的建议和文帝的举措( )
    A . 直接引发西汉的“七国之乱” B . 佐证了汉初地方制度的弊端 C . 表明西汉正式推行“推恩令” D . 吸取了秦朝实行暴政的教训
  • 19. (2023高一上·宁波期中)  南宋某思想家指出:“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这说明他主张( )
    A . 为政以德 B . 尊崇儒术 C . 心即理也 D . 知行合一
  • 20. (2023高一上·宁波期中)  以下有关中国古代选拔官员方式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
    A . 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B . 品行——军功——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C . 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 . 军功——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
  • 21. (2023高一上·宁波期中)  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方法之一。表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 22. (2023高一上·宁波期中)  宋元之际的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田赋考》中写道:“人之贫富不齐,由来久矣。今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贫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缪”。马端临此处批评的是(   )
    A . 井田制 B . 租庸调制 C . 两税法 D . “摊丁入亩”
  • 23. (2023高一上·宁波期中)  1644年紫禁城史无前例地出现过三个皇帝。李自成的军队攻破北京外城后,明思宗于4月25日自缢殉国。6月3日李自成举行登基大典,但第二天就退出北京城。6月5日多尔衮率清军进占北京。10月30日,清顺治帝行定鼎登基礼。以上史事相关的正确结论是( )
    A . 李自成登基标志着大顺政权建立 B . 明思宗自缢标志着明朝灭亡 C . 顺治帝定鼎标志着清朝开始建都 D . 多尔衮入京标志着清朝统一
  • 24. (2023高一上·宁波期中) 下图为宋高宗赐岳飞手札。该手札约书于绍兴四年(1134年)前后,是宋高宗回复岳飞对边防的呈报,并加冕其恭忠体国。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 . 宋高宗选择“绍兴”作为评价自己的谥号 B . 以文献记载为依据的历史解释才具说服力 C . 该手札可作为研究北宋边防的第一手史料 D . 该手札不仅是重要历史材料也是艺术作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5 小题 23 分,第 26 小题 17 分,第 27 小题 12 分,共 52 分)
  • 25. (2024高一上·郴州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饮食行为被纳入“礼”的范畴。君臣宴乐之时,按照不同等级、身份配置不同的餐具以及餐食,一人一案,跪坐而食。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给中原传统的礼制带来了 冲击。

    材料二 唐代,中原地区传统的低矮餐案逐渐被北方游牧地区更为舒适、便捷的高足桌椅取代,传统的跪姿习惯也逐步变成了更舒适的垂足而坐。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新兴社会力量,不拘一格,敢于挑战传统礼制,在饮食生活上饮宴成风,聚会成群。统治阶级也推崇并引领宴会社交之风气,人们渐渐习惯于围桌而食,同桌不同器,聚食而分餐。 

    材料三 宋代,文人士大夫可以自由结社、朝堂论争,也可以归隐自然、追求自我。各个阶层的接触机会增多,社交活动频繁。临安等地“买卖昼夜不绝”。传统的分餐制,已不符合饮食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特色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聚会需求。 

    ——摘编自周扬《“分餐”与“合餐”的衍变》、陈伟明《分餐传统为何在唐宋时期发生改变》、 田芬《唐朝饮食文化中“合食制”流行成因探析》等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唐代与周代餐饮习俗的差异,结合所学说明差异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餐饮习俗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3. (3) 为进一步深入认识周唐宋三代餐饮习俗,你认为还可以补充什么材料?各举一例说明。
  • 26. (2023高一上·宁波期中)  “狼狈西逃”还是“微服西狩”?

    注:“西狩”一词,出自《左传·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说的是鲁哀公去西边打猎,猎获了麒麟。

    材料1 《狼狈西逃的慈禧》(1900年8月29日法国画报《笨拙》)

    材料2  1901年1月29日,在西安“蒙尘巡幸”的慈禧太后以朝廷名义颁布一道上谕,内称:“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大抵法积则弊,法弊则更,惟归于强国利民而已。……自丁戊以还,伪辩纵横,妄分新旧,康逆之祸,殆更胜于红巾……

    ——余丽芬《清末新政评议》(浙江学刊,1991年04期)

    材料3 庚子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两宫微服出狩,行二日,至榆林堡。怀来县知县吴永具衣冠恭迓于道旁。于是帝后始得进饘粥、备供帐。……丁卯之秋,余与公相遇客邸。有以前事询者,公为述其大略,乃与外间所传迥异。同坐刘治襄先生,瑰奇人也,因就公所述,草具其事,立成数万言……

    ——《庚子西狩丛谈序》

    材料4 《庚子西狩丛谈》封面

    1. (1)  干支纪年法中“丁”和“戊”均属天干,是不能相互搭配来纪年的,那材料2中的“自丁戊以还”大意是什么?
    2. (2) 材料2中的“康逆之祸”、材料3中的“乱民肇衅”指代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材料2中“红巾”指代哪一类历史现象?
    3. (3) 以北宋时期的改革为例,说说“法积则弊,法弊则更”是如何体现的?
    4. (4) 慈禧及皇室西安之行,材料1、材料3有着完全不同的记录。如何看待材料1、材料3的证史价值。
    5. (5) 慈禧及皇室西安之行,“微服西狩”“蒙尘巡幸”“仓皇出逃”说法都有。你认该称作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 27. (2023高一上·宁波期中)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

    ——摘编自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

    1. (1)  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
    2. (2) 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