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中国革命的圣地、福地。在这里,各族儿女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终于挣脱了贫困的束缚 , 迎来这历史的巨变。在这里,条条通途让青山绿水触手可 ① ;在这里,数字经济发展风生水起;在这里,“中国天眼”正在探索苍 ② 宇宙的奥秘。这里,就是贵州!今天,充满活力的多 ③ 贵州,将继续创造属于这片土地的奇迹!
《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盖竹柏影也:
③晓雾将歇:④复有能与其奇者:
感念乔老师
①在我心目中,乔老师是值得我感念一生的人。
②36年前,我在一所联中上学。当时,我是让老师头疼的学生。
③那时,学校经常组织勤工俭学劳动,让学生做些拾麦穗、倒地瓜之类的事,来筹集教学经费。所谓捯地瓜,就是在收获后的地瓜地里,用镐头把土再深翻一遍,找出遗漏的地瓜。
④一天下午,老师安排我们捯地瓜,我却约了几个同学去捉鱼。快放学时,我才想起一点儿活也没干,于是打起了家中地瓜的主意。
⑤趁父母下地干活,我在院子里的地瓜堆上专挑个头大的地瓜装了半口袋,然后背到了学校。我的地瓜足足30斤,乔老师喜上眉梢,拍拍我的肩膀,说:“好样的,真能干!”
⑥一听夸奖,我心里乐开了花,感觉自己就像立了大功的英雄。我揪起口袋底,“呼啦”一下把地瓜倒出来,连蹦带跳往家跑。刚走出不远,就听乔老师喊道:“回来!”我跑到他跟前,他绷着脸问:“你这地瓜是从哪里来的?”捯来的!”“胡说!捯来的地瓜个头那么匀称,全那么大吗?”我一看瞒不过去,只好如实交代。乔老师的脸绷得更紧了,说:“你知道吗?地瓜必须是你劳动得来的。”他教导了我半天,最后,摸了一下我的后脑勺,微笑着说:“好了,小伙子,你大公无私,值得表扬;不过,偷懒了、撒谎了,这得严肃批评。”就这样,我只好把地瓜背回了家。
⑦乔老师的话,我似懂非懂。但是,这次“地瓜事件”让我对他既佩服又有些好感,觉得这老头儿不但眼光厉害,还不财迷,更特别的是,没一味地批评我,还说得我心里挺舒坦。不过,这些我只是记在心里,行动上依然故我;对于学习,仍然不当回事。要说大的改变,还是那次月考过后。
⑧那次月考,监考老师正好是乔老师。试卷发下来,我傻眼了,会做的题没几道。我吭哧吭哧写了半天,趁同桌一时疏忽忘了遮盖试卷,就斜着眼偷偷抄了他好几道大题的答案。我下意识地抬头,发现乔老师正使劲儿瞪着我,凶巴巴的。我脸上火辣辣的,赶紧把头低下去。奇怪的是,他只是用眼神阻止我,并没有当众呵斥我,更没有把我抓出来。
⑨月考结束后,乔老师喊我到他办公室。我心里忐忑不安,以为要挨一顿训斥,然而他却用很温和的语气说:“你抄别人的,说明你还有上进心,是个有希望的好孩子;但是,抄来的不是自己的,要想有好成绩,还得好好学。做人做事要真实,假了只会害自己。”
⑩今天想来,自己当年虽算不得“好苗子”,但这些年来,我却谨记乔老师的教诲与鼓励,说老实话,做本分人,扎实认真地迈出人生的每一步,面对困难和挫折,从未懈怠和退缩。
(作者:陈栋林。有删改)
事件 | 乔老师 | “我” |
“我”交了30斤地瓜 | 喜上眉梢 | 心里乐开了花 |
倒出地瓜 | ① | 如实交代 |
月考作弊 | 凶巴巴 | ② |
月考结束 | 温和 | 忐忑不安 |
【材料一】
截至5月23日10时,湖北省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3008.6611万剂次,其中第一剂次接种2063.7275万人次,占68.6%,第二剂次接种944.9336万人次,占31.4%。
湖北省自2020年12月15日开始对感染和传播风险高的重点人群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2021年3月25日起,在完成前期重点人群接种的基础上,全面扩大接种人群范围,对18岁以上人员,按照“应接尽接、梯次推进、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原则推进预防接种工作。4月10日,湖北省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超过1000万剂次,5月5日超过2000万剂次,新冠疫苗全人群接种率稳步提高。
(摘选自2021年5月24日《学习强国·湖北学习平台》,有删节,记者:尚大原 洪亚飞)
【材料二】
①人类第一个对抗传染病的疫苗是用于防治天花的“人痘”,是我国首创。
②天花,古称“痘疮”,大约汉代传入我国。晋代医药学家葛洪记载了天花的一次暴发:“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剧者多死。”在宋代,人们把沾有疤浆的患者衣物给健康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痂皮磨成细粉,让健康儿童吸入鼻孔,这叫做种“人痕”。种过“人痘”,天花感染率显著下降。这也是人类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免疫疗、法。
③现代疫苗的发明和使用可追溯到 1798年。那一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从一名感染牛痘病毒的挤奶工的皮肤病灶里提取样本,然后接种到一男孩身上。这次相对安全且有效的牛痘接种,是公认的现代疫苗使用的开始。19世纪中叶,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提出“微生物致病理论”后,细菌性病原疫苗开发进入黄金时代;1879年霍乱疫苗诞生,1882年狂犬病疫苗诞生,1927年抗结核病疫苗诞生……
④1949年,美国科学家建立了体外培养人致病病毒的方法。借助该方法,脊髓灰质炎疫苗于1954年研制成功;麻疹疫苗于1961年研制成功。
(摘编自2020年02月25日《科技日报》)
【材料三】
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响,从戏剧影视到文学出版,传统文化行业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与此同时,与疫情有关的文化创作渐渐产生,纪录片、纪实摄影、音乐、艺术、诗歌、戏剧等领域都出现了相关作品。这些作品变成了对疫情之下的人们最好的疗愈。
随着疫情在全球暴发,人类的文化和思想迎来了变革和动荡的关口。历史学家许倬云说,这种不安定和连连死亡的消息,“使大家对于自己正在建立的世界产生怀疑,觉得应该另外有更好的替代品”。东汉末年瘟疫前后,正是佛教思想输入中国最旺的时候。因此他认为,瘟疫不仅会带来经济上的冲击,更会造成极大的思想冲击。
西方思想界围绕疫情及各国政府应对模式发生,了激烈的争鸣。美国左翼知识分子乔姆斯基警告,新冠病毒“最令人震惊,最残酷的一面.,就是使用制裁,最大限度地增加痛苦,而且这完全是有意识的行为”。意大利学者阿甘认为一切的公共信条和信念都在崩塌,人们不再相信一切,他认为紧急状态结束后,人类无法重返从前的生活。
我们期盼更多的文化产品对疫情之下的人类文明有所反思,这一切还有待时间的催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慕克认为,许多有关瘟疫和传染病的文学作品把当权者的疏忽、无能或自私呈现为民众愤怒的唯一根源。然而,像笛福和加缪这样最杰出的作家,能够让读者瞥见愤怒浪潮之下还有着政治之外的东西,它根源于人类境况的本质。
(摘编自《南方周末)》2021年1月21日《不会忘记,不要忘记》李慕琰)
列夫·托尔斯泰(节选)
①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做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②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③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苍;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①述成长故事 ②看新旧照片
③
钟南山院士在两次抗疫斗争中,不顾个人安危,不顾年事已高,冲锋陷阵,亲临一线,实地调研,与同行交流,现场指导,言传身教指导年轻医生救治患者,其作风平易近人,是一位十分受人尊敬的长者。
上联:忆往昔,解放军锐不可当“横渡”扬军威
下联: :
花季少年的你,一定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或独自面对父母的出差,或协同伙伴探秘神奇的游戏,或拣拾瞬间的感动,或立志“少年强则国强”……记录分享时,便可骄傲地宣称:我,就是那善于发现故事、感悟生活、收藏美好的青春少年!
请以“我就是那少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600字左右;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