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3-2024...

更新时间:2024-01-08 浏览次数:16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语文语言基础知识(本题共10小题,31分)
  • 1. (2023高二上·官渡月考) 下列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癫簸  恫吓  悬崖勒马  长歌当哭 B . 杜撰  桀骜  不落窠臼  陨身不恤 C . 磨砺  斜睨  好高骛远  千钧雷霆 D . 喋血  萃炼  孑然一身  时来运转
  • 2. (2023高二上·官渡月考) 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别具一格 B . 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作为不孚众望 , 最终他落选了。 C . 矮桩水稻成熟期参差不齐 , 不宜用机器统一收割。 D . 对于科学精神匮乏的国度来说,对常识和理性的呼唤,才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闻也叫消息,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四部分。新闻主要的特征通常有真实性、时效性、简洁性。新闻报道《别了,“不列颠尼亚”》表现了祖国统一大业不可阻挡的趋势。 B .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提出了“仁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观点。在百家争鸣时期,有“非道即墨”之称。 C . 托尔斯泰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是三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人间喜剧》和《复活》。“心灵辩证法”是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不同于其他心理描写大师的突出特点。 D . 《老人与海》是由美国现代小说家海明威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是一曲打不败的失败者的赞歌。
  • 4. (2023高二上·官渡月考) 下列各组句子中,文言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 始于足下        生于毫末 B .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请买其方百金 C . 当察乱何自起         主人何为言少钱 D .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 5. (2023高二上·官渡月考) 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蟹六跪二螯 B . 其身也,则耻师焉              内惑郑袖,外欺于张仪 C . 师道不传也久矣               邪曲害公也 D . 身客死于秦,天下笑           如今人刀俎,我为鱼肉
  • 6. (2023高二上·官渡月考)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人之有是四端也,其有四体也           文质也,质犹文也 B . 大学之道,在明德                         自是者不彰,自见者不 C .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                        知足者富,行者有志 D . 屈平草稿未定                             予作文以记之
  • 7. (2023高二上·官渡月考) 下列对课文章句的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老子》四章)

    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提高难以得到的货物的价格。

    B .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五石之瓠》)

    先生您太固执,不善于发挥事物“大”的功用。

    C .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屈原行为正直,竭尽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是贫穷潦倒了。

    D .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之道》)

    想要使心意真诚的人,要先到有智慧的人那里去,智慧的人才能推究事物的原理。

  • 8. (2023高二上·官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机器翻译到智能教育,从刷脸支付到无人驾驶……人工智能已渗透人类生活各领域,并不断刷新人们的想象力。人工智能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领域,    ①    。不过,人们不必对此过于担心,人工智能在替代一些人类职业的同时,    ②    。未来,一些重复性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就像自动集装箱出现以后,搬运工人担心会失业,在港口却出现了很多吊桥工人。

    人工智能不是谁都能够驾驭的,它是能为人类的发展插上翅膀,还是将人类重重摔在地上,现在还不得而知。既不沉迷于科技带来的红利,也不低估风险因子的破坏能力,对科技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才能将发展的钥匙紧紧抓在我们手里。

    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人类如果缺乏创新,一味依赖机器,就会导致工作的同质化、低端化,人类很可能在未来败下阵来。我们应该意识到,不断创新才能引领人类在未来高质量发展,才能让人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1. (1) 下列各句中的“谁”和“人工智能不是谁都能够驾驭的”中的“谁”,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B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C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 (2) 在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 (3) 请以“人类”为开头将上面画波浪线的句子重组,句中使用设问并体现因果关系。可适当增删词语,但句子要保持连贯。
二、名著阅读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9分)
  • 9. (2023高二上·官渡月考) 根据《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土中国》中提到,“乡土社会的信用”是对契约的重视,而不是出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B . 《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中,作者认为推行“文字下乡”并不十分迫切,因为文字和语言,是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也可以通过“眉目”等其他方式来传递情感。 C . 《家族》一章中,作者认为中国家庭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在西洋家庭中,夫妻是主轴;而在中国,父子是主轴。在乡下,同性别、同年龄的人喜欢待在一起,这是乡土社会养成的性格。 D . 在《乡土本色》一章中,作者指出,中国农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这几个:一是每家农耕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二是合作的需要,三是为了安全,四是有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人口一代代积多,故而形成大村落。
  • 10. (2023高二上·官渡月考) 下列各项有关《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堪怜咏絮才”,借用典故赞美林黛玉才思敏捷;“玉带林中挂”用谐音与倒置的手法暗示林黛玉的命运结局。 B . 曹雪芹善于以人名隐喻,贾府的“四春”:精明的贾元春,孤独的贾迎春,懦弱的贾探春,冷僻的贾惜春,便暗含着“原应叹息”之意。 C . 为了突出主要人物的独特性格,作者采用了“影子描写术”,即写主要人物在另一个品位层次的影子。例如晴雯和袭人就是黛、钗的影子。 D . 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作为故事主线,展现了世间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 11. (2023高二上·官渡月考) 分析下面人物关系图,推断这一图示结构最能体现的是《乡土中国》中的哪一概念(    )

    A . 礼制秩序 B . 差序格局 C . 长老统治 D . 乡土本色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5分)
  • 12. (2023高二上·官渡月考) 请在横线上默写古诗文原句。
    1. (1)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当其无,有室之用。,无之以为用。(《老子》)
    2. (2) 《老子》中以高台为喻,来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壮大起来的名言是:“。”
    3. (3)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4. (4) 班级展开了“学习之道”的主题讨论。你发现《论语》中有很多章句可以引用,如用“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去谈好学的表现,或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谈谈《诗经》的学习价值。
    5. (5) 《将进酒》中,作者由悲而乐,表面上宣扬及时行乐,实为宣泄激愤之情,暂时沉醉酒乡的诗句是:“”。
    6. (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两句写孤月徘徊像是等待着谁,江水奔流如时光无情,引出下半篇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
    7. (7) 高适的《燕歌行》中揭露“汉军”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暗示了必败原因的句子:“。”
    8. (8) 在《屈原列传》中,“”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 13. (2023高二上·官渡月考)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标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注重文艺的政教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术本身。《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既有结构逻辑,又有各自功能,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以“兴”引譬连类,发出对社会现实的观与感;以“观”认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量度国家政治的兴与败;以“群”实现互更交流,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怨”美刺不足,期于政治修明,社会和谐。这一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化危为机。

    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无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理解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有助于全面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历程与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取材于蔡美云、张含、刘凤泉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学者强调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因为他们发现那些产生于西方创作实践之上的文艺理论并不适合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更重要的是,用西方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中国古代文学成就高低的做法,既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学的真实面貌,也难以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因此,必须找到一种既符合现代文学观念,又能涵盖与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的研究方式。

    事实上,中西方的文艺观念在基本理念上存在着一定共性。比如说文学应该是审美的,应该是作者的精妙构思与出众才华的体现,应该是用语言去进行形象与意象的创造等。但是中国古代对文学构思与文采的重视,并不是在任何朝代与任何作家、批评家那里都能被无保留地认可的。比如,汉代以前人们比较重视文学的政教意义,而中唐以后古文运动的兴起就是以批判骈体文为前提,反对只讲究形式美,更强调文学作品的政教功用,对其文学特征则有所忽视,从而减弱了文章的审美色彩。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可以确定中心,但又边界相当模糊的领域。就像一棵树,人们能够看清其树干与枝叶,却并不能轻易弄清其根须究竟伸向何处。根须不是整个树,但没有根须,却永远不可能长成真正的树。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既要紧紧抓住其审美的基本特征,从而总结出适合于世界的共同文学经验与文学理论;同时又要深入探讨各家思想学派对文学不同看法与复杂影响,像儒家诗教观念、道家解脱理论、禅宗妙悟境界等,都是中国所独有并且曾经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观念。

    回归中国本体与建立中国话语,既需要照顾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又需要广阔的世界视野,需要现代学者以更为弘通的视野与严密的思维能力去进行重新选择、深入研究与公允评判。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面对各自的传统文艺观念及其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文学现象时,都必须要作出自己的选择,以寻找出文学据以成立的核心观念与发展推进的主要线索。

    (取材于左东岭等人的文章)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认识不符合中国古代“文治”观念的一项是(    )
      A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B .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一章无补。(王充) C .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 D .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2.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文中“文以载道”观念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 . 根本目的是要彻底清除“文胜于质”的积弊。 C . 主张关注生活现实,强调传递主流价值思想。 D . 有利于创作者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
    3.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于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文化入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有助于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 B . 中西方文艺观念的价值尺度存在较大差异,但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C . 相关的文化研究表明,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因素多而且复杂。 D . 回归中国本体与建立中国话语,要尊重本体实际,也要广泛借鉴。
    4.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文运动对骈体文的抵制和批判,影响了当时社会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 B . 从文艺观念及其创作实践来看,中国古代对作品政教功用的认同最为普遍。 C .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思想学派对中国文学的看法和影响完全不一样。 D . 面对各自的传统文艺观念及以此为基础的文学现象时,中西认识的冲突会加剧。
五、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 14. (2023高二上·官渡月考)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②取典于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薤(xiè),植物名。③垅:指坟。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鹧鸪天》一词,“同来何事不同归”劈头一问,看似无理,却极有情,道出了词人失去妻子后强烈的悲苦之情。 B . 《鹧鸪天》下片运用对比手法,“露初晞”与“新垅”形成对比,更让诗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 C . 苏轼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 D . 苏轼以“尘满面,鬓如霜”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词人外部形象,在悼亡之中还带有岁月沧桑的慨叹。
    2. (2) 以下两句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典范。请从文中划横线的两句中自选其一,进行赏析。
六、文言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16分)
  • 15. (2023高二上·官渡月考)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哀公命席,问于孔子,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待举,力行以待取。自立有如此者。儒有居处齐难 , 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儒有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取材于《礼记》)

    【注】①齐难(zhāi nǎn):庄重恭敬的意思。②和:舒适。③沮:恐吓。④干橹:盾牌。

    材料二: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子贡以所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

    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

    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

    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取材于《孔子家语》)

    【注】①埃墨:灰尘、尘土。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死以有待也  爱:吝惜 B . 儒有之以货财  委:推托 C . 子贡以所货  赍:携带 D . 穷改乎  节:操守
    2. (2)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怀忠信待举  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B . 自立有如此者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 子贡以饭告孔子  复众人之 D . 信回也  吴王使
    3. (3)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但按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一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见利 A 不亏 B 其义 C 劫之 D 以众 E 沮之 F 以兵 G 见死不更 H 其守

    4. (4) 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

  • 16. (2023高二上·官渡月考) 阅读下列《论语》章句,谈谈仁者在治国理政上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②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③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

七、作文(60分)
  • 17. (2023高二上·官渡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并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citywalk最近火遍大江南北,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城市的“钢铁森林”里寻找安放心灵的地方,在繁忙的生活中努力调整呼吸的节奏。以往人们总说,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但是,城市漫步的风靡恰恰是一种提醒:心仪的景可能就在身边,入目的美可能就在平时。

    “citywalk”起源于英国伦敦的“London Walks”(伦敦漫步),翻译成中文便是“城市漫步”。指在城市里或随意漫步或探寻一些特色的景观路线,深度体验该城市的历史、人文、景观等随意和无目的旅游方式。

    ①请以“安放心灵”为题写一篇文章。

    ②请以“风景竟在眼前”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