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3-12-26 浏览次数:30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3八上·江城期中) 1800年前后,铜钱一千文,可换白银一两;到了1838年前后,则需要铜钱一千五六百文,才能换白银一两。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 晚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C . 鸦片走私使白银外流 D . 清政府闭关锁国
  • 2. (2023八上·茂名期末) 1839年,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他雷厉风行,沿途拜访有经验的士绅,了解和掌握鸦片贩子的活动情况。到达广州后,他与邓廷桢、关天培等研究和商讨有效的解决办法。这表明,林则徐禁烟时( )
    A . 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B . 英勇善战,知难而进 C . 办事干练,善于合作 D . 清正廉洁,成效卓著
  • 3. (2023八上·江城期中)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这里“遭遇极大的困难”准确的说法是( )
    A . 闭关锁国局面被西方殖民者打破 B . 洋务运动昙花一现以败而告终 C . 西方列强人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D . 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 4. 1856年12月,《北华捷报》详细梳理并刊载了当时发生在广州的一系列事件,公开了十多篇英国领事与两广总督来往书信的全文,并在评论中有意突出中国官员的“傲慢”,以佐证其“外国人长期受到中国人的蔑视和侮辱”的立场。此举旨在(    )
    A . 向在华洋人介绍中国时局进展 B . 指责中国外交上的傲慢行为 C . 配合英国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 D . 为英法火烧圆明园进行辩护
  • 5. (2023八上·江城期中)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种说法的原因不包括:(   )
    A . 作战双方没有变化 B . 性质一样 C . 原因一脉相承 D . 结果大同小异
  • 6. (2023八上·江城期中)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人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材料所反映事件最终导致了( )
    A .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 B . 中国很多宝贵的文物流失海外 C . 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 D . 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 7. 金田起义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徘徊在紫荆山周围,缺乏进取;起义之后,没有尽一切可能争取知识分子,……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犯了兵家大忌。北伐西征,形同流寇;后期作战,屡失良机。可见,引发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   )
    A . 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 B . 领导集团内部的争斗 C . 体制的不均等性 D . 战略上不断失误
  • 8. (2023八上·江城期中) 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正是资本主义列强侵人中国的时候,列强和封建势力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比较顽强的敌人。单纯的农民战争遇到这样的敌人,就不能不再失败。该观点反映出太平天国( )
    A . 把反侵略作为革命的侧重点 B . 肩负着双重的历史使命 C . 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的指导 D . 失败的根源是内外夹击
  • 9. (2023八上·江城期中) 19世纪60-90年代,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书籍;派遗留学生出国深造等。洋务派的这一系列措施( )
    A . 目的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 . 实现了教育全盘西方化 C . 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D . 促使义务教育普及全国
  • 10. (2023八上·江城期中) 有人用《增广贤文》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来比喻洋务运动。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指( )
    A . 维护清朝统治、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B . 自强求富、抵制西方列强侵略 C . 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中国近代工业 D . 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11. (2022八上·佛山月考) 洋务运动30年间,由洋务派创建的较大规模企业有10个。海军方面,北洋舰队购置西方先进战舰14艘。国人自办约20余种近代报刊。由此可见,洋务运动(   )
    A .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B . 重视海防建设 C . 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 . 使国家走向富强
  • 12. (2023八上·江城期中)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抬棺出征”“创办福州船政局”这些关键词句反映的人物是( )
    A . 李鸿章 B . 张之洞 C . 左宗棠 D . 曾国藩
  • 13. (2023八上·江城期中) 致远舰受重伤后,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猛冲,意图撞毁日舰“吉野号”,不幸中鱼雷沉没,邓世昌和全舰200多人壮烈牺牲。“经远号”管带林永升力战牺牲,全舰官兵继续战斗, 坚持到最后一分钟。材料描述的场面发生在( )
    A . 鸦片战争期间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 14. (2023八上·江城期中)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生存。西方列强在华取得的下列权益中,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
    A . 割香港岛给英国 B .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C .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 15. (2023八上·江城期中) “此次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世界秩序崩溃,新亚洲霸主产生。触发当时在东亚地区角逐的英国和俄罗斯等帝国主义列强展开领土分割竞争的契机,因此具有世界意义。”材料表明( )
    A . 清政府统治全面走向瓦解 B . 中国封建社会完全崩溃 C . 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降低 D . 中国被迫开始了近代化
  • 16. (2023八上·江城期中) 一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人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 )
    A . 舰船数量的劣势 B . 洋务运动的贡献 C . 甲午战败的原因 D . 维新变法的成效
  • 17. (2024八上·期末) 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冒着千夫所指、身败名裂的风险,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他们的意图是(    )
    A . 吸取经验进行革命 B . 仿效日本变法强国 C . 维新变法推翻清朝 D . 学习西方抵御侵略
  • 18. (2023八上·赵县期中) 1898年,《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渐成为报纸文章的常用语,许多爱国志士爱用这类术语作为子女的名字。这主要表明《天演论》在当时中国的宣传(    )
    A .   开启了西方学术成果的传播 B .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C . 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 . 阻碍了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
  • 19. (2023八上·江城期中) 义和团运动中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顺口溜,如“七天不梳头,砍下洋人头;七天不洗脸,能把洋人赶;七天不裹脚,天下洋人杀尽了”。这些顺口溜反映了义和团( )
    A . 具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B . 以农民为运动主力 C . 把反帝作为主要目标 D . 具有盲目排外的特点
  • 20. (2023八上·江城期中) 据统计,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开办期间,销售西书83 454本。另据1878年汇编的译书《事略》,西书主要涉及技术工程领域。读西书、求西学的时尚新风反映了( )
    A . 甲午战争后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B . 洋务运动将学习西学付诸“自强”实践 C . 戊戌变法在思想方面产生广泛影响 D . 新文化运动利用“科学”思想启迪民智
  • 21. (2023八上·江城期中) 岁月沧桑,百年屈辱,下图这张合影拍摄于120年前的北京城。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再次签到不平等条约。这次条约中,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内容是( )

     

    A . 巨额的战争赔款 B . 东郊民巷划为使馆界 C . 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斗争 D .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 22. (2023八上·江城期中) 近代以来,腐败的清政府多次被西方列强惩罚。下图漫画《在中国的战争》中用德文写道:“我们团结在一起不停地鞭打他。”漫画反映的战争导致( )

    A . 清廷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 .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 .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 . 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 23. (2023八上·石家庄期末) 清帝退位诏书,起草人为近代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张謇,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颁布的退位诏书,从此清朝正式灭亡。该退位诏书颁布的首要原因是(   )
    A . 武昌起义及各省的响应 B . 各地纷纷掀起发展实业的热潮 C . 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 D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 24. (2023八上·江城期中) 毛泽东盛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据此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
    A . 标志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B .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 . 明确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 D . 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 25. (2023八上·江城期中) 1905年,有一群中国人喊出了如下宣言:“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对这一宣言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 宣言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 应该是同盟会政治纲领 C . 体现了民族独立的愿望 D . 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
  • 26. (2023八上·道县期中) 鲁迅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里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 . 反封建不彻底 B . 没有唤醒民众 C . 没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 . 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 27. (2023八上·江城期中) 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而后袁世凯决定武力镇压国民党,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了( )
    A . 安庆起义 B . 护国运动 C . 护法运动 D . 二次革命
  • 28. (2023八上·江城期中) 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指出:“一日,须言之有物。二日,不摹仿古人。三日,须讲求文法。四日,不作无病之呻吟……”该言论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 )
    A .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 .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C .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 .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 29. (2023八上·中江期中) 从“自强求富”到“变法维新”,再到“民主共和”,再至“德先生”与“赛先生”,这展现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理解和选择。在这一过程中,一以贯之的主题是(   )
    A . 否定儒家正统思想 B . 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C . 弘扬科学与民主精神 D . 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
  • 30. (2023八上·鼎湖期中)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从器物上……第二期是从制度上……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与第三期有关的事件是(   )
    A . 洋务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戊戌变法 D . 新文化运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各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 31. (2023八上·江城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在此以前,中国是东方的庞然巨物,是亚洲最大一个封建制度的堡垒。但是,英国兵船鼓浪而来,撞倒了堡垒的一壁。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894-1900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简表

    时间

    项目

    1894年前

    1895- 1900年

    外国在华开设工厂

    80家

    933家

    外国资本在华投资总额

    2800万元

    5.2亿元

    ——摘编自周一良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三:《辛丑条约》是清统治者给自己立下的空前的卖身契,标志着清统治者完全向帝国主义投降,彻底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巨额赔款,按当时中国人口计算,平均每人摊1两白银,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赔款,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空前大规模的勒索。中国的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全部被帝国主义所控制。使馆界的设立,成为中国的“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干涉内政的反动据点,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大沽等炮台的拆除,京榆铁路驻扎外国军队,并可随时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活动,清政府亦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控制之下了。

    ——摘编自周一良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的名称和根本原因,并说明“这场战争”成为“一块界碑”的理由。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1894-1900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趋势。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条约对近代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影响。
    4. (4) 综合以上材料,分析造成近代中国历史现状的根本原因。
  • 32. (2023八上·江城期中) 严复,清末最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民风之腐,实乃亘古未有之。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乙。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

    ——严复《候官严先生年谱》

    今吾国之所最患者,非愚乎?非贫乎?非弱乎?则径而言之,凡事之可以痛此愚、疗此贫、起此弱者皆可为。而三者之中,尤以瘠愚(治疗愚昧)为最急。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材料二:严复生平

    时间

    严复的主要活动

    1867年(同治六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福州船政学堂1866年由左宗棠创办,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也是中国近代航海教育和海军教育的发源地)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

    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

    1897年,严复等人创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维新,并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在书中,他阐述了“优胜劣败、弱肉强存”也是人类社会的规律等思想,举国震动

    1915年(民国三年)

    1915年,严复做了一件“惊骇”世人的事情,他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8月23日筹安会宣布成立,严复列名为筹安会的发起人。他从开启民智的启蒙学者,变成了思想保守的守旧派,被国人痛斥为帝制“祸首”

    1. (1)  根据材料一,找出两则材料中可互相印证的严复的主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州船政学堂设立的时代背景。1895年哪一事件的发生,促使严复主张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在1897年发表“优胜劣败、弱肉强存”这一观点的目的。这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
    4. (4) 1915年,严复做了哪件“惊骇”世人的事情?(不得照抄材料)你认为评价像严复这样的历史人物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 33. (2023八上·江城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体西用论”的提 出在洋务运动时期具有进步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突破了传统的“华 夷之辩”,实现了从“鄙夷”到“师夷”的转变,突破了不识西学、轻视西学的观念,开始向引进西学、重视西学的观念转变。它作为洋务运动的思想路线,为洋务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为洋务运动开启近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开辟了道路。在“西用”的指引下,洋务运动掀起了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摘编自王哲《论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文化语境的合理诉求》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并概括洋务派提出该指导思想的根本目的。
    2. (2)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