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竺可桢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01-04 浏览次数:20 类型:期中考试
一、专题一:寻精神之源(25分)
  • 1. 小语在回顾先辈伟业时,有个别字用拼音代替,请你帮忙将正确的汉字填写上。

    202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4周年。74年的历史犹如一幅画卷:1949 年长江前线,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2012年,浩(hàn)的渤海某海域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那惊天一着,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juān)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2017 年,国行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kuì),让一切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 2. 小语同学准备了相关资料,不过并不完整,请你根据内容提示帮她补充完整。

    古诗文中有自然美景,白居易的“①, ②”(《钱塘湖春行》)展现了西湖早春花草向荣、生趣盎然的美好画卷;古诗文中有伟大抱负,曹操的“③, ④”(《龟虽寿》)用比喻手法表达他年老而壮志犹存;古诗文中有情怀,“⑤,⑥”(《使至塞上》),一缕烽烟,一轮落日,引发起王维的豪迈情怀;古诗文中有哀愁“ ⑦,⑧”(《野望》),一丛丛树,一座座山,投射着王绩的哀伤心绪。

  • 3. (2017八上·厦门期中) 下列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答谢中书书》中的“书”和《与朱元思书》中的“书”都是指古代的书信。 B . 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的特点。 C .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敬仰之情。 D .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怀着悲痛心情写下的回忆性文章,全文按照不同的空间顺序概括了母亲勤劳的一生。
  • 4.  小文组绘制了一张名著阅读单,请你帮她补充完整。

    阅读有方法

    学习有成效

    把握作品事实

    阅读纪实作品,首先要学会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①下列有关纪实作品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斯诺通过采访红军将领、深入红军生活、对话农民、拍摄照片等方式,搜集到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B.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深入分析和探究“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出宣扬和评价,融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从而瓦解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C.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长征》使用了全景式的写法,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

    D.《飞向太空港》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

    明确作者立场

    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学会阅读作者对于事实的感受和印象。

    ②在陕北,斯诺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请选择下面的一个人物,结合具体事例说说他的性格特征。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彭德怀

    领悟故事精神

    从事实中汲収营养,从观点中辨别立场,最终要从中收获启迪。

    ③《长征》前言中记载:“参加长征的红军队伍,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年龄平均不足20岁,14岁至18岁的战士至少占百分之四十。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历经千难万险,支撑起了新中国的光明未来。”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从内在精神、士气斗志、战略战术等方面,任选一个方面,说说红军这样一支队伍,为什么能够从长征路上坚持下来?

二、专题二:悟家国情怀(50分)
  •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母亲(节选)
    邹韬奋

    ①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

    ②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③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朦胧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徽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幢幢往来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大概是元宵吧,这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谈笑着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那时我的父亲还在和祖父同住,过着“少爷”的生活;父亲有十来个弟兄,有好几个都结了婚,所以这大家族里看着这么多的孩子。母亲也做了这大家族里的一分子。她十五岁就出嫁,十六岁那年养我,这个时候才十七八岁。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松所见着的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生平所见过的女子,我的母亲是最美的一个,就是当时伏在母亲背上的我,也能觉到在那个大客厅里许多妇女里面:没有一个及得到母亲的可爱。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我出去一饱眼福。这是我对母亲最初的感觉,在当时的幼稚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

    ④母亲喜欢看小说,那些旧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A)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和在上面看到穷的景象一样地不明白其所以然。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⑤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读的是《三字经》,第一天上的课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点儿莫名其妙!一个人坐在一个小客厅的炕床上“朗诵”了半天,苦不堪言!母亲觉得非请一位“西席”老夫子,总教不好,所以家里虽一贫如洗,情愿节衣缩食,把省下的钱请一位老夫子。说来可笑第一个请来的这位老夫子,每月束修只须四块大洋(当然供膳宿)。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教师的每月束修已加到十二元,算增加了三倍。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的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B)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和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由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于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⑥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工来做,所以很忙。我在七八岁时,看见母亲那样辛苦,心里已知道感觉不安。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但是小孩子深夜不好好的睡,是要受到大人的责备的,就说是要起来陪陪母亲,一定也要被申斥几句,万不会被准许的(这至少是当时我的心理),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搭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才坐了一会儿,又被母亲赶上床去睡觉,她说小孩子不好好的睡,起来干什么!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段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⑦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

    一九三六年一月十日深夜

    1. (1) 【事件·梳理】回忆性散文通过对典型事件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本文回忆了母亲很多事情。请你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句概括事件。(每件不超过15字)
    2. (2) 【语言·批注】精彩的细节描写能为人物添彩,质朴无华的句子同样饱含深情。请从A、B两个划线句中任选一处进行赏析,完成批注。

      我选,批注:

    3. (3) 【材料·辨别】有读者认为文章重在刻画母亲的形象,因此第⑤段中写父亲的文字和请老师的内容可以删去。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4. (4) 【写法·探究】小组同学对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方法进行探究交流,请你补全下面的对话。

      小语:名家文章是写作最好的例子。《藤野先生》中写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等多个事件,让读者很快感受到藤野先生的伟大形象,朱德《我的母亲》也写了关于母亲的一些事情,从中我学到了①的好方法。

      小文:作为回忆性散文,要关注语言表达的特点。比如朱德《我的母亲》中“母亲是个好劳动”直接点明了母亲勤劳、能吃苦的性格品质;本文第④段的最后两句,突出了母亲善于讲故事,善于影响别人,感情特别丰富。我们写作时也可多运用②的语句。

      小语:回忆性散文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③,像《藤野先生》,明线写藤野先生,暗线写鲁迅自己的思想发展,心路历程。本文第③段在回忆儿时的事情时,最后句写了现在“我”的感受。

      小文:我要好好读读这些文章,学习他们的写作方法,也来写一篇回忆性散文。

  • 6. 围绕以下材料,请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第六感官”。中国青年日益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技术推动者,深刻影响了互联网发展潮流。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国青年在网上积极弘扬正能量、展示新风尚,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摘编自《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2022年4月21日)

    材料二: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阅读向好。从图书阅读率来看,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9%,较2020年的83.4%提高了0.5个百分点;从图书阅读量来看,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93本,比2020年的10.71本增加了0.22本;从阅读时长来看,未成年人平均每天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增长。同时,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2.5%,听书率为32.7%。

    ( 摘编自“中国消费网”2022年4月24日)

    材料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1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指出:“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内容构成和价值内核。

    “Z世代”已成为网络文学读者增量的主力。作为“网生”一代,他们拥有与生俱来的数字化生存体验,具有更灵活、敏锐和前沿的“网感”,和同年龄段作者之间也更容易交流。“Z世代”的加入,更加凸显了网络文学对于全民阅读的意义。“Z世代”成长于崛起后的中国,民族自豪感强、爱国热情高涨,他们通过评论反馈,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报告》指出:“Z世代”的涌入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取向、精神风貌和价值功用。网络文学不仅创造了年轻人爱看的中国故事,发挥着文学作品的正向价值引导作用,也在不断吸纳新读者、新作品,拓宽全民阅读的疆域和内容。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4月13日)

    1. (1) 根据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20年底,中国未成年人网民超过1.8亿,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第六感官”。 B . 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9%,较2020年的83.3%提高了0.5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我国未成年人阅读向好。 C . “Z世代”拥有与生俱来的数字化生存体验,具有更灵活、敏锐和前沿的“网感”,和同年龄段作者之间也更容易交流。 D . “Z世代”作为“网生”一代,将成为网络阅读的主力,他们民族自豪感强、爱国热情高涨,通过评论反馈表达家国情怀。
    2. (2) 阅读材料一的图和材料二,你读出哪些信息?
    3. (3)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Z世代”下的中国青年对于网络文学有哪些深刻影响。
  • 7.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游沙湖》两文,完成各题。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游沙湖

    宋•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城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往相田得疾       因:介词,根据,按照 B .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    绝人:没有后代 C . 书不数字,辄深人意    了:懂得,了解 D . 是日,剧饮而归     剧饮:艰难,艰巨
    2. (2) 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B .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C .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D .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4. (4) 两文都是苏轼贬官黄州时所写,《记承天寺夜游》写了两个“闲人”,《游沙湖》则写了两个“异人”,但两文所展露的作者的胸怀是一致的。请加以分析。
  • 8. 古诗阅读。

    南湖早春

    白居易①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②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纸山杏发,平铺断绿水蘋③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④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当时作者已经被贬谪为江州司马。②返照:阳光倒影。③水蘋:水上浮萍。④不道:不是说。

    1. (1) 诗歌前几联展现了一幅明媚动人的南湖早春图,请你描绘出颔联中美丽的画面。
    2. (2) 此诗与《钱塘湖春行》都写的是早春之景,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三、专题三:说身边英雄(45分)
  • 9. 班主任曾老师决定在班上组织一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小玲向老师提出,她爸爸有位陈姓女校友,是本市一位知名的古琴艺术“非遗”传承人。曾老师请小玲回家咨询她爸爸,是否能邀请到该传承人参加班里11月14号的班队活动,并现场演奏一曲。假如你是小玲,该怎么转述曾老师的话呢?
  • 10. (2023七下·义乌月考) 按要求写作。

    “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

    “谁说对弈平凡的不算英雄?”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孤勇者》

    无论是平凡人还是伟人,散发的人性光辉始终照亮着我们的生活。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哪些思考与感悟?请以“英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准备向校刊“榜样的力量”专栏投稿。

    【写作提示】①明确你对“英雄”的定义;②注意刊物的受众;③发现身边的榜样。

    【写作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体裁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得套写、抄袭;④不少于600字;⑤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