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六校联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01-09 浏览次数:23 类型:期中考试
一、前言
  • 1. (2023八上·吴兴期中)  阅读“前言”,完成各题。

    语文学习,是一段且行且歌的旅程。我们品读了古朴典(yǎ)____的诗歌、意蕴丰富的散文、各具风情的山水小品、真实生动的传记、客观鲜活的新闻……这些作品浸(rùn)____着智慧,承(A.zài B.zǎi)着文化,滋养每一个中国少年!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学们,让我们梳理不同文体的阅读路径,走进异彩纷(chéng)____的文本世界。

    1.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典(yǎ) 浸(rùn) 异彩纷(chéng)

    2. (2) 给文中加点字“载”选择正确的读音( )
      A . zài B . zǎi
    3. (3) “信”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请以“诚信”为主题给自己选个座右铭,下列名句中适合主题的选项是( )

      ①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②位卑未敢忘忧国。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④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

      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⑥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A . ① ② ④ B . ① ③ ⑥ C . ② ④ ⑥ D . ① ④ ⑥
二、古诗词阅读路径梳理
  • 2. (2023八上·吴兴期中)  古诗词填空。

    阅读古诗词,我们可以通过意象把握情感。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蓬”“雁”带有飘零之感;又如“”(刘祯《赠从弟》)中的“松”有“风声”之“盛”的衬托,更体现了松柏挺立风中不倒,经历严寒不凋的高风亮节;

    阅读古诗词,我们可以通过直抒胸臆的词语把握情感。如“。”(《钱塘湖春行》)中的“爱”流露出白居易对早春西湖的喜爱;

    阅读古诗词,我们可以通过典故把握情感。“。”(《野望》)作者运用伯夷、叔齐隐居采薇之典故,追怀古代的隐士,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慰藉心灵!

  • 3. (2023八上·吴兴期中)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余干古县城①

    [唐]刘长卿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②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____。

    飞鸟不知陵谷变③ ,朝来暮去弋阳溪④。

    【注释】①余干:即今江西省余千县。②女墙:城墙上的城垛。③陵谷变:山陵变成深谷,深谷变成高山。语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的诗句:“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僭莫惩。”《十月之交》意在激烈指责周幽王荒淫昏庸,误国害民。④弋阳溪:弋阳与余干相连的一条小溪。 

    1. (1) 请从下面选项中选择合适的一项将上面的律诗补充完整,并说明理由。 

      A.落日亭亭向客低 B.亭亭落日低向客

    2. (2) 《登余干古县城》的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三、纪实作品阅读路径梳理
  • 4. (2023八上·吴兴期中) 阅读纪实作品,要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小语同学整理了1936年6月至10月斯诺采访“红色中国”的主要行程,请补全横线处的内容。

    1. (1) (填地名) 
    2. (2) (填人名)
  • 5. (2023八上·吴兴期中) 完成小语《红星照耀中国》的读书笔记。 

    “中国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性命去拥护这种政见?”斯诺带着大量问题,一路深入采访、探究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他用较多笔墨描写共产党人童年反抗的经历:徐海东反抗富家子的欺凌;毛泽东 ;彭德怀:踢翻霸道祖母的烟盘。

    斯诺将它们记录下来,一方面基于纪实作品 的特点,另一方面也隐含观点:这些经历将不屈与反抗的品质浸润到共产党人的骨髓,是他们抗日、反围剿,走过长征之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 6. (2023八上·吴兴期中) 任何时代,先锋精神永远是照亮人们前路的灯塔。小文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用“心怀信念,无所畏惧”八个字概括书中的先锋精神。请你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并结合相关的情节内容,谈谈你对这八个字的理解。

    A.朱德 B.红小鬼 C.斯诺

四、传记阅读路径梳理
  • 7. (2023八上·吴兴期中) 阅读

     封闭的列车(节选)

    【奥地利】茨威格

    实现

         这一天,1917年3月15日,苏黎世图书馆的管理员感到十分奇怪。时针已经指向上午9点,而那位最准时的借书者每天固定坐的座位,现在却还空着。快9点半了,10点了,这个不知疲倦的读者还没有来,他不会再来了。因为在他来的路上,一位俄国朋友的谈话把他留住了,或者更准确地说,俄国爆发革命的消息扰乱了他的计划。

         列宁刚开始是不愿意相信这个消息的,他被这一消息惊呆了。但随后他便迈着急促而迅速的步伐,走向了湖边的书报亭。在那里,在报馆门前,他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一天又一天地等待着消息。事情是真的,消息是确凿的,而且他欢心地察觉到这消息一天比一天真实。起初,只是传言发生了宫廷革命,似乎还出现了内阁更迭,然后传来了消息:沙皇被废黜,临时政府成立,召开了杜马会议,俄国自由了,政治犯得到了赦免——几年来他所梦想的一切,二十年来他在秘密组织里、在监狱里、在西伯利亚、在逃亡过程中致力奋斗的一切,如今都实现了。A他顿时觉得,在这次世界大战失去生命的数百万人,并没有白白死去。对他来讲,这些死者并不是无谓的牺牲品,而是为了一个新的自由、公正、永久和平的国度献身的殉道者,这个平时清醒而沉静的梦想家如今却像迷醉了似的。现在,坐在日内瓦、洛桑和伯尔尼小小房间里的其他几百名流亡者也在为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欢呼:终于可以回俄国了!他们不需要假护照,不需要假名字,也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回到沙皇的帝国去,而是以自由公民的身份回到那片自由之地。他们已经准备好了自己少得可怜的行装,因为报上刊登了高尔基简明扼要的电报:“所有人都回家吧!”于是,他们向四面八方发出书信和电报:回家了,回家了!集合起来!团结起来!为了他们自觉悟以来就要奋斗毕生的事业——为了俄国革命而再次献身。

    封闭的列车

         上百万颗毁灭性的炮弹在世界大战中投射出来,工程师们在设计重量更大、破坏力更强、发射更远的炮弹。但是在现代历史上没有一颗炮弹比这趟列车射得更远、更能决定命运的了。这趟列车装载着这个世纪最危险、最坚定的革命者,此刻正从瑞士边境呼啸着穿越德国,前往彼得堡,到那儿去炸毁时代的秩序。

     这颗独特的炮弹、一趟有二等和三等车厢的列车在戈特马丁根停在线路上;妇女和孩子乘二等车厢,男人们乘三等车厢。一条粉笔线标明是中立区,它把俄国人的领地与两个德国军官的包厢分离开来,这两个军官是陪同运送这批活生生的烈性炸药的。列车没有发生任何情况,滚滚向前,穿越黑夜。只是在法兰克福,突然有几个德国士兵跑来——他们事先听到了俄国革命者要从这里经过的消息,而且还有几个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企图和这批旅行者攀谈,但都被拒绝上车。列宁知道得很清楚,在这德国的领土上哪怕只和一个德国人说一句话,也会替自己招来嫌疑。到了瑞典,他们受到热烈的欢迎,并在那里进了早餐,这些饿坏了的人都向餐桌拥去,餐桌上的黄油面包竟像奇迹般地出现在他们面前。早餐后,列宁才不得不为了换下那双沉重的矿工鞋去买一双新鞋和几件新衣服。现在终于到达俄国边境了。

    炮弹发射出了

         列宁在俄国土地上的第一个举动,充分显示出他的性格特点:他没有朝任何人看一眼,就一头埋进报纸堆里。虽然他已经有14年没有待在俄国,已经有14年没有见到自己的故土、国旗和士兵的军服,但是这位意志坚强的思想家不像其他人似的泪水泫然,也不像同来的妇女们似的去拥抱那些被弄得莫名其妙的士兵们。他首先要看的是报纸,是《真理报》,要检查一下这份报纸——他自己的报纸是否坚定地维护国际主义立场。不,它并未坚持足够的国际主义立场。B他气愤地把《真理报》揉成一团。报纸中还始终是“祖国”呀、“爱国主义”呀这样一些字眼,而他思想中的那种纯洁的革命却谈得很不够。他觉得,自己回来得正是时候,他要扭转舵轮,去实现自己的平生理想,不管是迎向胜利还是走向毁灭。但是,他能达到目的吗?他感到有点不安,也感到有点担忧。到了彼得格勒——当时这座城市还这样称呼,不过为时不会太长了——米留可夫不会立刻将他逮捕吗?对于这个问题,专程前来迎接他的两位朋友——加米涅夫和斯大林——在车厢里没有回答,或者说他们不愿意回答。他们只是在昏暗的车厢里露出明显的、神秘的微笑,在朦胧的灯光中显得有点隐隐约约。

         不过,事实却做了无声的回答。当列车驶进彼得格勒的芬兰火车站时,车站前的广场上已经挤满成千上万的工人和来保护他的带着各种武器的卫队,他们正在等候这位流亡归来的人。《国际歌》骤然而起,当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走出车站时,这个昨天还住在修鞋匠家里的人,已经被千百双手抓住,并把他高举到一辆装甲车上,探照灯从楼房和要塞射来,光线集中在他身上。他就在这辆装甲车上向人民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演说。大街小巷都在震动,不久之后,“震撼世界的十天”①开始了。这一炮,击中和摧毁了一个帝国、一个世界。

    注:①美国记者约翰•里德目睹十月革命,著有《震撼世界的十天》。

    1. (1) 本文记述了列宁在第二次遭流放后历尽艰难回到俄国的经历,小文对作者选取的镜头进行梳理,请你帮他一起完成。

      背景

      镜头内容

      实现……

       

      准备行装,奔走相告“回家去”

      封闭的列车

       

      在瑞典受到欢迎

      炮弹发射出去了

      回到国土后看报纸

       

    2. (2) 下面是同一个句子的不同翻译,结合全文,你认为哪一种译本更好?请简述理由。

      但他随即冲到湖边的一个报摊上,脚步短促、有力;在那儿,在报纸的编辑部门前,他一小时一小时地,一天一天地在等候着消息。 (高中甫译)

      可是随后他迈开短促迅速的步履,赶往苏黎世湖滨的报亭,以后他几乎每个小时、每天都在那里和在报馆门前等候。

      (舒昌善译)

    3. (3) 本文在叙述和描写中,加上了作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这是否违背传记真实性的特点?请任选一处划线句,简要阐述。
    4. (4) 请从以下名著中选择一部与本文进行联读,并阐述联读理由。(可从文体特点、内容主题、表现手法等任一角度阐述)

      A.《红星照耀中国》 B.《长征》 C.《飞向太空港》

五、山水小品阅读路径梳理
  • 8. (2023八上·吴兴期中) 阅读

    (甲)

    答谢中书书

    [南朝齐梁]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游斜川并序①(节选)

    [东晋]陶渊明

    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②,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③,鲂④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⑤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旁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⑥,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⑦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注释】①这是诗人陶渊明所写的诗《游斜川》的序文,写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诗人当时年已五十岁。斜川:地名,位置不详。②邻曲:邻居。③曾城:山名,在庐山北。曾同“层”。④鲂(fáng):鱼名。⑤南阜:南山,指庐山。⑥灵山:指昆仑山最高处的曾城,又叫层城。⑦疏:有条理地分别记载。

    【读懂文意】

    1.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夕日欲 ②未复有能其奇者

      长流 ④有爱

    2. (2) 下列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自康乐来 记其时日 B . 有能与其奇者 不乃为嗟叹 C .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悲日月之 D . 山川美 悼吾年不留
    3. (3) 山水无言,而美在字里行间。请选择你喜欢的欣赏角度,从甲、乙两文中各挑选一个句子,共赏自然山川之美景。

      欣赏角度

      ①视角多样:早与晚、昼与夜、春与冬,皆成风景。

      ②生机无限: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尽在短文的字里行间,动植物都是生机勃勃的。

      ③细节生辉:美感就在某个字眼里,美感就在句子细微之处。

      ④多种感官:风景可以看,可以听,可以触碰,更可以用心感受。

      ⑤色彩丰富:山色葱茏,花卉灼灼,其实云雾、夕阳、落叶有各自的颜色。

      ⑥……

    4. (4) 都是写山水风景,(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两文内容加以分析。
六、新闻阅读路径梳理
  • 9. (2023八上·吴兴期中) 阅读

    (一)

    大学生兴起“特种兵式旅游”:一天8个景点、晚上只睡3小时

    近日,红星新闻记者发现,“特种兵式旅游”“军训式旅游”等词条成为热门话题。

    大学生朱玳莹分享了自己已规划好的五一长沙之行。她告诉记者,目前已经独自前往9个城市,累计打卡景点破百,“最强的一次,应该是寒假八天跨越浙赣皖三个省份,打卡了几十个景点。”她还分享了去四川广元的一日军训式旅游体验,上午九点多到达广元,当天打卡了8个地点,包括皇泽寺、明月峡、千佛崖、凤凰山公园等,晚上23点左右才回到学校。

    (根据“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官方账号”2023.4.5整理)

    (二)

    “特种兵式旅游”火了!专家解析火爆背后原因

    记者:“特种兵式旅游”为何爆火?

    马世罕(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经历了疫情三年的相对封闭,不少大学生的出行计划都被搁置了。如今,“终于放开了,赶紧出去玩”的心理被放大,很多人对于旅游都抱有一种“补偿心理”,对于旅游的渴望和急迫感成为了“特种兵式旅游”迅速发酵的推手。

    其次,“特种兵式旅游”爆火的一大原因是依托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宣传和放大效益。“挑战24小时狂吃”“主打的就是一个极限”各类极具吸引力的标题,为这类短视频和帖子带来上亿的播放量,也引发了中国各地大学生的效仿。

    最后,“特种兵式旅游”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对于旅游消费“性价比”的渴望与追求。很多大学生可能会选择通宵火车或者红眼航班,以降低旅游成本。

    (根据“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官方账号”2023.5.6整理)

    (三)

    “特种兵式旅游”致受伤,旅游应遵循自己的节奏

    5月5日,一则新闻迅速冲上了热榜,引发关注。青年小胡在一天时间内打卡杭州7个热门景点,总共行进三万多步,最终导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无法走路。有网友留言:再也不敢“特种兵式旅游”了。

    “特种兵式旅游”指的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游览数量尽可能多的景点,具有时间紧,花费少,游览景点多的特点。笔者认为,它并非适合所有人,旅游出行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旅游的目的选择适合个人节奏的旅游方式。

    (根据“腾讯网”2023.5.5整理)

    【关注标题】

    1. (1) 从以上三个新闻标题中任选其一,分析这个标题的特点。
    2. (2) 如果你是记者,要采访新闻(一)中的大学生朱玳莹或新闻(三)中的青年小胡,请设计采访提纲。

      采访对象:  

      采访目的: 

      采访问题: 

    3. (3) 对于“特种兵式旅游”,你是否赞同?请写一则短评,要求100字左右,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达合理。
七、写作(50分)
  • 10. (2023八上·吴兴期中)  学校慧人慧语文学社准备推出“遇见值得”人物专刊,请你写一篇文章参与投稿。

    人物对象

    内容选择

    文体选择(任选一项)

    投稿要求

    名人

    通过典型事件,展现人物品格精神。

    A.​ 回忆性散文

    B.​ 人物传记

    C.​ 通讯/新闻特写

    任选一个人物,根据文体布局谋篇;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凡人

    家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