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4-01-22 浏览次数:20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计28分。)
  • 1. (2023七上·江岸期中) 以下是关于“北京人”的考古发现清单,这一清单能够帮助我们考证( )

    考古发现清单

    6个头盖骨化石
    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
    约10万件石器
    大量的动物化石
    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A . 人类的起源 B . 贫富的分化 C . 国家的产生 D . 民族的形成
  • 2. (2023七上·江岸期中)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距今约6000年至4000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长江中游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那里发现了陶器、石器、稻谷等重要史前遗存。这些遗存可以表明当时的居民( )
    A . 实行了禅让制度 B . 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 C . 掌握了纺织技术 D . 结成了部落联盟组织
  • 3. (2024七上·谷城期末) 有学者认为:大禹治水的传说,记录了远古先民治理黄河水患改造自然的重大工程。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记载了人类学会利用火的重大进步。该学者的观点表明( )
    A . 神话传说纯属虚构 B . 考古发现是唯一历史依据 C . 传说源于艺术想象 D . 传说中有一定的历史信息
  • 4. (2023七上·江岸期中)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内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这个遗址可以反映( )
    A . 夏朝的阶级分化 B . 商朝的社会矛盾 C . 西周的政治制度 D . 东周的生产关系
  • 5. (2023七上·江岸期中) 从夏朝起,中央王室就将青铜器中的一些器物种类看做是中央王朝权威的象征。殷城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王”字的字形也很像青铜钺。这反映出商周青铜器是( )
    A . 盛装食物的日用品 B . 国家权力的象征 C . 敬天法祖的祭祀品 D . 艺术风格的典范
  • 6. (2023七上·江岸期中) 西周初年通过两次分封,将商王遗族封为宋,并封建诸侯以分割殷商旧部。可见,周初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
    A . 加强思想控制 B . 稳定政治形势 C . 防范外族入侵 D . 改革户籍制度
  • 7. (2023七上·江岸期中) 春秋时期楚国人多年来一直殚精竭虑的想向吴越人学习铸剑之术。在吴国、越国相继被楚国灭掉之后,楚国全面吸收了吴越的技术精华,铸剑工艺后来居上。这说明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客观上( )
    A . 带来社会的动荡 B . 推动政治的变革 C . 促进技术的交流 D . 加速王室的衰微
  • 8. (2023七上·江岸期中) 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由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 )

    A . 早期国家的初步建立 B .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C . 统一国家的建立巩固 D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9. (2023七上·江岸期中)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趋势是春秋战国时期( )

    时间(公元前/年)

    770

    720

    620

    520

    420

    320

    270

    220

    诸侯国数量(个)

    123

    116

    58

    38

    23

    18

    11

    1

    A . 疆域不断扩展 B . 人口逐步减少 C . 战争日渐残酷 D . 国家走向统一
  • 10. (2023七上·江岸期中)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真正深刻地思考人的价值,把劳动群众作为人看待。下列主张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
    A . 顺应自然 B . 反对攻伐 C . 以德治国 D . 以法治国
  • 11. (2023七上·江岸期中) 如图是《诸子百家关系图》,能够反映( )

    A . 百家争鸣促进思想融合 B . 各陈其说带来思想混乱 C . 文化繁荣推动社会发展 D . 政治局势影响思想传播
  • 12. (2023七上·江岸期中) 如表措施共同反映了秦始皇重视( )

    地区

    措施

    东南

    迁民至岭南,与南越、西瓯人杂居共处

    北方

    巡视北边,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西南

    派使节到西南夷,加强联系,设置郡县

    A . 边疆治理 B . 经济发展 C . 制度创新 D . 工程兴修
  • 13. (2023七上·江岸期中) 秦朝统治者编织了一张严密的网络,将其触角伸展到最基层的乡村。秦朝编织的这张网络主要是指( )
    A . 继承西周分封制度 B .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C . 完成全国统一大业 D . 改变币制混乱状况
  • 14. (2023七上·江岸期中)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之后,“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山东一带的儒生也持孔氏礼器,投奔陈胜,一时间各地各阶层纷纷响应。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张楚政权的建立 B . 陈胜吴广的号召 C . 秦朝残暴的统治 D . 六国贵族的卷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其中第15题12分,第16题10分,第17题10分,共计32分。)
  • 15. (2023七上·江岸期中) 【社会的转型】

    材料一 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面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时期的形势图。

    材料二 变法明确把“农战”作为治国的根本方针,以法律形式肯定和维护土地私有制。发布“垦草令”,鼓励开垦荒田;为了鼓励农业的发展、规定用捐粟多少授予爵位和官职。这样,封建经济在秦国得到迅速发展。

    ——摘编自张荣铮《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

    材料三

    1. (1) 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两幅形势图对应的历史时期;并任选一幅图,运用图中有效信息及所学知识,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图一:         时期;图二:        时期。

    2. (2) 指出材料二中关于农业的变法措施,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作用。
    3. (3) 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战国时期秦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 16. (2023七上·江岸期中) 【汉字的魅力】

    材料一 作为秦始皇推广至全国的规范文字,小篆(如图的“马”字)字形整齐,结构规范,不像甲骨文那样,同一个字有各种各样的写法;小篆充分保留了造字的文化内涵,在它的字形中,蕴含着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奥秘。此外,从字形来讲,小篆也是一种比甲骨文、战国文字更漂亮的文字,它的线条细腻流畅,没有生硬的转折和突兀的变化,刚劲有力,十分优美,即使后来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也始终为书法家所青睐。

    ——摘编自孟琢《汉字就是这么来的》

    材料二 这种统一的文字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而且持久统一的粘合剂。(它)是所有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能阅读并理解的,尽管他们所操持的方言常常彼此听不懂。基于同一原因,这种文字也是外国人所能理解的,所以,受过教育的日本人、朝鲜人或越南人都能阅读汉文,但不会说一个字。这种文字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对中国文化对整个东亚的影响来说,其重要性是不难想象的。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小篆字体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秦统一文字的重要意义。
  • 17. (2023七上·江岸期中) 【“文景之治”】

    材料一 汉文帝从代地来到京城,当政23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架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凡是对百姓不利之事,就予以废止,以便利于民众。例如,他曾打算在新丰以南的骊山之上建造一座楼台,名曰“露台”,召匠计之,值百金。对皇帝来讲,“百金”实在微不足道,可文帝却说:“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连相当于10户中等人家产业的花费都感到太奢侈了,文帝之节俭可见一斑,为天下人做出了榜样。

    ——摘编自岳庆平《中国大通史(秦汉)》上

    材料二 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

    ——摘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围绕汉文帝、汉景帝的治国理政举措,自拟论题,结合所学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论题建议;论题可以从治国理政的背景、影响等某一方面展开,也可以综合概括。如;汉初的国情影响了文帝、景帝的治国理政;历史的经验教训影响了文帝、景帝的治国理政;文帝、景帝治国理政的举措推动了盛世局面的出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