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宣汉县双河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

更新时间:2024-01-09 浏览次数:24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1987年联合国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下面与虎门销烟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 . 黄爵滋 B . 林则徐 C . 郑成功 D . 乾隆帝
  • 2. (2024八上·秦州期末) “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分水岭。”对这句话这样理解的依据是鸦片战争导致(  )

    A . 中国由闭关锁国转为开放 B . 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 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 . 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 3. (2023八上·宣汉期中) 中国近代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
    A . 英国 B . 法国 C . 俄国 D . 美国
  • 4. (2024八上·福田月考) 1861年11月25日,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在《致巴特力尔上尉》中写到:“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在历史的审判台前,一个强盗叫作法国,另一个则叫作英国。”这“两个强盗”的罪行是(    )
    A . 火烧圆明园 B . 旅顺大屠杀 C . 镇压义和团运动 D . 南京大屠杀
  • 5. (2024八上·福田月考) “国中无人”、“朝中无将”、军事危机、政治危机、信仰危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而衰的标志是(   )
    A . 永安建制 B . 定都天京 C . 天京事变 D . 天京陷落
  • 6. 《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

    A . 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 . 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C . 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D . 贯彻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 7. 图示法是研究和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下面空白方框处应填(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洋务运动 C . 义和团运动 D . 戊戌变法
  • 8. 学校开展爱国主义电影观摩周活动,有以下四部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影视作品,请你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向同学推荐观看的先后顺序(    )

    ①《鸦片战争》    ②《末代皇帝》  ③《甲午风云》  ④《火烧圆明园》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② C . ①④②③ D . ①④③②
  • 9. 《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哪些议论符合史实:(    )

    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②英国:我们可以在东交民巷设大使馆了。   ③法国:我们的机器也可以搬到中国去了。   ④德国:我们的军队可以驻扎山海关了。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③
  • 10.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 “自强求富梦”——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B . “变法强国梦”——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C . “民主共和梦”——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实现中国历史第一次巨变 D . “民主科学梦”——促进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
  • 11. (2023八上·赵县期中) 1898年,《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渐成为报纸文章的常用语,许多爱国志士爱用这类术语作为子女的名字。这主要表明《天演论》在当时中国的宣传(    )
    A .   开启了西方学术成果的传播 B .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C . 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 . 阻碍了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
  • 12. (2023八上·宣汉期中) 下表为近代史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些活动。由此可知,这些活动(   )

    阶级

    派别

    宣传思想

    实践活动

    民族资产阶级

    维新派

    设议院、开国会君主立宪

    百日维新

    革命派

    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

    辛亥革命

    A .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B . 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C . 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 D . 推进君主立宪走向民主共和的步伐
  • 13. (2024八上·珠海期中) “中国的首都几次被西方的武装力量所占领,这是近代中国最痛苦的一个时期。”“中国的首都”曾在下列哪两次战争中被“占领”(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14. 义和团运动中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顺口溜,如“七天不梳头,砍下洋人头;七天不洗脸,能把洋人赶;七天不裹脚,天下洋人杀尽了”。这些顺口溜反映了义和团(    )
    A . 具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B . 以农民为运动主力 C . 把反帝作为主要目标 D . 具有盲目排外特点
  • 15. (2024八上·期末) 1902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他这么说是因为(    )
    A .  总理衙门的设立 B . 外国势力控制了中国官员的选拔 C .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D . 清王朝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6. 1894年,某人加入一革命组织,盟誓誓词为“联盟人某省某县人某某,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此组织是指( )
    A . 兴中会 B . 华兴会 C . 光复会 D . 同盟会
  • 17. 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被阐发为

    A . 民族主义 B . 民权主义 C . 民主主义 D . 民生主义
  • 18. (2023八上·静海期中) 1912年元旦,孙中山创立中华民国;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按照中华民国纪年方法计算,孙中山逝世于(  )
    A . 民国十二年 B . 民国十三年 C . 民国十四年 D . 民国十五年
  • 19. (2024九下·辉县市期中) “中国历史上的多次革命,唯有辛亥革命在破旧与立新两方面,堪称历史性的首创之举。”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是(    )
    A . 创立了中华民国 B .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C .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 20.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行法令,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民间争相效仿。这说明当时(   )
    A . 人人享有充分自由 B . 政治影响社会生活 C . 实现社会民主平等 D . 借鉴西方文官制度
  • 21. (2023八上·宣汉期中) 《讨袁檄文》称:“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此后发生的“戮此民贼”的事件被称为(   )
    A . 武昌起义 B . 二次革命 C . 护国战争 D . 北伐战争
  • 22. (2024八上·澧县期末) 沈从文曾让儿子读胡适的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儿子没看完便说:“这种诗像小孩写的!”沈从文说:“那时候能写这种小孩子东西已经很了不得。没人提倡这些,你就读不到那么多新书,我也不会写小说。”这个故事与新文化运动内容联系最紧密的是(   )

    A .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 .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 .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 .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23. (2023八上·宣汉期中)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当时的情况,下列刊物中你首先应该查阅的是(   )
    A . B . C . D .
  • 24. (2024九下·陈仓模拟)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先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这反映出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是(    )
    A . 学制度→学技术→学思想 B . 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C . 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D . 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 25. (2023八上·祁东期末) 下列口号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是(    )
    A . 取消“二十一条” B .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 .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 . 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 26. 下列历史事件中同时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是(  )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⑤五四运动.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②③ D . ③⑤
  • 27. (2024九下·辽阳模拟)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准备,为新的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新的革命斗争”是指(   )
    A . 旧民主主义革命 B . 人民解放战争 C . 新民主主义革命 D . 社会主义改造
  • 28. (2023八上·宣汉期中) 如图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刊物。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   )

    A . 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B . 成为队伍庞大的革命政党 C . 确定最低纲领是建设共产主义 D . 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党组织
  • 29. (2024·云南会考) 习近平主席曾经把“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发祥于(   )
    A . 北京、江西南昌 B . 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C . 广州、江西井冈山 D . 湖北武昌、河南郑州
  • 30.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对于这句话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①《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③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④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⑤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⑤ C . ①②③⑤ D . ①②③④⑤
二、材料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
  • 31.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三:试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袭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利用传教伪善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

    ——列宁《对华战争》

    1. (1)  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后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界碑”的含义是什么?
    2. (2)  “往事惊心泪欲潸”中的“往事”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件史事?这一史事对中国有何影响?
    3. (3)  请问“英国人、法国人……疯狂镇压”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有何恶劣影响?
    4. (4)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面对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 32.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沉沦与抗争、奋斗与崛起,不断追逐同一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势力在政治舞台上初露头角,……他们以为由一个封建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封建主义的束缚就会解脱,这只能是一种幻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稿》

    材料三 在1840年—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1901年—1920年期间……是为上升积聚力量的时期……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的特点。
    2. (2)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势力在政治舞台上初露头角”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的“封建皇帝”是谁?
    3. (3) 根据所学,结合材料三,中国从开始“沉沦”到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1901年以后,孙中山等人是如何为挽救民族危机积聚力量的?
    4. (4)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经历了怎样的近代化历程?
  •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1919年6月12日《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材料三:“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1964年4月5日董必武同志题诗

    1. (1)  材料一的画作比较真实地再现这场爱国运动,该运动的导火索是什么?
    2. (2)  结合所学,材料二表明五四运动的主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取得哪些成果?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3. (3) 材料三的诗中“画舫”因为召开了哪一次重要会议而闻名天下?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