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寒假作业(五)

更新时间:2024-01-01 浏览次数:13 类型:复习试卷
一、选择题
  • 1. 用口诀记忆历史内容效率高而且印象深刻,如:“公使进北京,内地可游历;军舰长江行,赔款且不论,搜刮老百姓,天津事没完,接着占北京。”该口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条约是(    )
    A .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C . 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D .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
  • 2. (2023八上·六盘水期中)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 . 使鸦片合法化 B . 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C . 让外国使节进驻北京 D . 获得更多的赔款
  • 3. (2023八上·高要期中) “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 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洋务运动 C . 义和团运动 D . 辛亥革命
  • 4. (2023八上·高要期中) 每年我国都会举行纪念辛亥革命的庆典活动,许多城市也展开了对庆典落户 权的争夺。其中,有人主张在武汉举行,也有不少人主张在南京举行。主张在武 汉举行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
    A . 中国同盟会成立 B . 中华民国成立 C . 武昌起义 D . 《民报》创办
  • 5. (2023八上·萍乡期中)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北洋军阀残酷镇压,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对此,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表文告称:“劳动者能有武器,岂能任他们如此杀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 )
    A . 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B . 打击封建军阀的紧迫性 C . 实行战略转移的可能性 D . 发起武装斗争的必要性
  • 6. (2023八上·南城期中) 1919年6月《新闻报》载,“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日将由劳动工人同盟罢工。初因青岛外交……后即以释放京师被捕学生,并罢斥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为要求条件。”这表明( )

    ①运动中心扩展到上海②学生是运动的先锋③工人成为运动后期的主力④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7. (2023八上·南城期中) 在福州一纪念馆的檐柱上,挂着一副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与楹联歌颂的历史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 . 金田起义 C . 黄海海战 D . 虎门销烟
  • 8. (2023八上·汨罗期中) 以下是某同学收集到的孙中山年谱的一部分

    1894年11月,通过起草的《兴中会章程》,会员发展到一百多人

    1899年,孙中山为自己亲手编写的《支那现势地图》作序

    1902年,孙中山在东京嘱留学生刘成禹撰《太平天国战史》(该书1904年在东京发行)

    1905年春,与严复辩论,坚持认为革命才是改革中国政治的良方

    1905年11月29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正式发行

    以上活动,表明孙中山( )

    A . 完成了推翻清朝的准备工作 B . 注重革命宣传与舆论斗争 C . 实现了民主共和的政治变革 D . 追求民权为本的大同理念
  • 9. (2023八上·常德期中)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下列与“第三次突破”直接相关的是(    )
    A .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 提倡实业救国 C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 . 提倡民主、科学
  • 10. (2024九下·南安模拟) 吴玉章在回忆五四运动时说:“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这段话说明五四运动(    )
    A .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 富有彻底的斗争精神 C . 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D . 依靠上层社会的力量
  • 11. (2023八上·顺德月考)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的著作是(    )

    A . 《海国图志》 B . 《天朝田亩制度》 C . 《资政新篇》 D . 《青年杂志》
  •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下列事件和内容或意义搭配正确的是( )                                                                                                                                                                                   

    选项

    事件名称

    内容或意义

    A

    南昌起义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B

    中共三大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

    遵义会议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八七会议

    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并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A . A B . B C . C D . D
  • 13. 我们说,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取得了初步胜利,对于这个“初步胜利”理解准确的是:( )
    A . 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 B . 结束了中国军阀割据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C . 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由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 D . 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的主力
  • 14. 在新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素尔兹·伯里的笔下,它是“前所未有”的事;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笔下,它是惊心动魄的史诗。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它”是
    A . 北伐战争 B . 长征 C . 抗日战争 D . 解放战争
  • 15. “台儿庄胜利之后,有些人主张徐州战役应是‘准决战’,说过去的持久战方针应该改变。说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了,日阀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据此可知 ( )
    A . 台儿庄战役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B . 台儿庄战役是正面战场获得的重大胜利 C . 人们对抗日战争艰苦性持久性认识不足 D . 台儿庄战役提升了人们抗战胜利的信心
  • 16. 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某中学暑期组织“红色记忆”考察团,分赴延安、会宁、井冈山、遵义四地实地考察。其中,陕西延安考察团考察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 )
    A . 生死攸关 历史转折 B . 长征会师 伟大胜利 C . 革命圣地 战略后方 D .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 17. 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指( ) 
    A . 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B . 淮海战役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C . 华东野战军消灭国民党整编第74师 D . 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 18. 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这段材料反映了土地改革的( ) 
    A . 背景 B . 内容 C . 性质 D . 影响
  • 19. 重庆不仅是十四年抗战时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中心,更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重要阵地。如今全国八个民主党派,就有四个先后在渝成立或筹建,陪都时期的重庆堪称民主党派的摇篮。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诞生地是在重庆的( )
    A . 桂园 B . 黄花园 C . 特园 D . 林园
  • 20. (2022八上·广东期末) 2015年5月,中国数百万网友掀起了一场“为老兵擦亮勋章”的活动,下图是一位老兵获得的勋章。据此可判断这位老兵经历过 (   )

    A . 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 B .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C .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 D . 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
二、材料分析题
  • 21. (2023八上·赵县月考) 救亡图存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时代主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族屈辱】 
    材料一: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通过接连不断地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饱受屈辱挨打的历史。 
    材料二:不甘屈服于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探索……因此,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历史。 
    【思维共鸣】 
    材料三: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有限地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摘编自雷颐《取静集》

    材料四:洋务新政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所培育出来的近代政治和伦理观念,所引进和传播的科学知识和观念……正是戊戌新政得以开展的物质的、精神的基础。但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 

    ——摘编自汪林茂《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自鸦片战争至20世纪初的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农民阶级不断抗争的重大史实。
    2. (2)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三“师夷长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运动的历史地位。
    3. (3)  根据材料四概括“戊戌新政”与“洋务新政”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新政”相比“洋务新政”的进步之处。
    4. (4)  综合上述材料,从各阶层人民的救亡奋斗历程中,你有何感悟?
  • 22. 历史课程目标就是要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阅读下列材料,探究核心素养的培育。 

     【史料实证】材料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的某文件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一年后,解放区有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后的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 

     【时空观念】观察如图 

     

     【家国情怀】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1. (1) 根据材料指出,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材料中的某文件指什么? 
    2. (2) 填出战役名称:①;③。 
    3. (3) ②战役中,采用和平方式解放的城市是哪里?①、②、③战役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该诗句中“天翻地覆”的原因有哪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