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垣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

更新时间:2024-04-14 浏览次数: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二上·张家口月考)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材料一:

    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引。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繁袭来之际。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

    人文文化的不可或缺,还在于它能够提供人类所心向往之的审美情趣。从人类整体而论,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便是人文学者借鉴科学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二者之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

    材料二:

    半个世纪前,斯诺《两种文化》一书指出,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以及各自代表的文化正日益分化,彼此逐渐疏远,有无法沟通之势。今天,这一隔膜却似乎变薄了。相伴科学而发展的技术已渐渐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似乎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深研究。与此同时,人文学界开始从哲学、文学、史学各个角度,仔细审察科学在人类世界的角色。库恩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指陈一代又一代的科学研究经常受当时一些主题的约束。在主题转变时,科学研究的思考方式甚至表达思维的语言师也跟着转变了。于是,表面上看来是纯粹独立的科学研究,其实往往不能避免受社会的制约。

    相对地说,人文与科学两个文化之间的樊篱必须拆除。将来的世界,既是文化多元,而文化体系与社会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又会有更多的互依与纠缠。有些学者,尝试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以了解不同学科的语言观念。另一方面,科学家也正在从人文的角度,尝试说明数理科学的内容。杨振宁先生在《美与物理学》中借用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句,形容物理学的浓缩性与包罗万象的特色: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在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他认为,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就像是在茎处重叠的两片叶片,重叠的地方同时是二者之根,二者之源。人文与科学之间又何尝不是人类心智中分离而又叠合的两个园地呢?

    我们注意科学各部门间的对话,也在尝试使不同学科中已经发展的三些观念彼此对比,找出跨越学科的若干观念。我们的目的,只在提示同学们,学科的界限其实是暂设的,寻求知识的过程不过在设法了解自己及观察四周的世界;许多学术的术语,也不过是我们为了方便观察而设计的视角而已。

    (摘编自许倬云《人文与科学之间》)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学技术因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使人类产生了盲目崇拜。 B . 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能为解决现代人类的“意义危机”提供更大帮助。 C . 半个世纪前人文和科学彼此疏远,如今去者之间有了越来越多的沟通和融合。 D . 科学研究往往受到时代主题的影响和制约,这些都说明科学越来越依赖人文。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适应文化多元发展及将来文化和社会体系间的紧密互动,须减少科学与人文的对立。 B . 工具理性发展迅速,价值理性则相对滞后,所以关注点要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 C . 只要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文,用人文的方法开展科研,就能跨越人文与科学的鸿沟。 D . 学科间的界限是暂设的,想更好地求取知识,就要忽略学科的界限,抛开学术术语。
    3. (3) 关于材料中所引用的论据,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引用池田大作关于“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的论述,是为了证明科学思维法不如人文的思想方法好。 B . 叙述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的事例,是为了证明科学家无法保持价值中立。 C . 举费孝通用科学实证主义方法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事例,证明科学和人文完全可能实现良性互动。 D . 杨振宁在著作中借用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人文和科学在人类心智上是同根同源的关系。
    4. (4) 两则材料在讨论两种文化关系的过程中,侧重点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5) “相信科学的完美,视科学为万能,只关注科学自身的发展”是“科学崇拜”的主要体现,请结合材料探究,新时代青年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这种“科学崇拜”精神是否可取? 
  • 2. (2023高二上·张家口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怀念孙犁先生

    铁凝

    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父亲为我列了一个很长的书目,在父亲喜欢的作家中,就有孙犁先生。

    那时还没有“追星族”这种说法,我像许多文学青年一样,迷恋他的文字带给我的所有愉悦,却没有去认识这位大作家的奢望。1979年,我被李克明、顾传菁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作家韩映山嘱托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机会,可我却面露难色。我听人说起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都不敢乱叫。韩映山看出了我的为难,指着他家镜框里孙犁的照片说:“孙犁同志……你一见面就知道了。”

    在秋日的一个下午,我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看见有人来,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者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这是我与孙犁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很快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孙犁先生和《天津日报》的慷慨使我对自己的写作“路子”更加有了信心。虽然这篇小说在技术上有着诸多不成熟,但我一向把它看作自己对文学的深意有了一点真正理解的重要开端。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戴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我们就座。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我没有问过孙犁先生为什么总戴着套袖,若问,可能他会用最简单的话告诉我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以为,孙犁先生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瓜葛,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缝制袜子所付出的真诚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

    以我仅仅同孙犁先生见过几面的微薄感受,要理解这位大家是困难的。他一直淡泊名利,自寻寂寞,深居简出,粗茶淡饭,或者还给人以孤傲的印象。但在我的感觉里,或许他的孤傲与谦逊是并存的,如同他文章的清新秀丽与冷峻睿智并存。

    (有删减,选自《铁凝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5月版)

    文本二:

    孙犁,不是个大红大紫的作家,大家却都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当年,孙犁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荷花淀》,毛泽东看过后写道“这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孙犁却从未向人言说,只是独守芸斋,寂寞耕堂,以笔为犁,用作品说话。

    我读孙犁,深深地感受到他作品中的“唯真、唯善、唯美”。他总是那般真诚,他的作品都是从生活出发,对“美的极致”的发掘和诗意的表达。《荷花淀》是这样,《铁木前传》《风云初记》也是这样。孙犁对待作品是认真的,也是有感情的。

    孙犁对于文坛,一向是清醒的。他在给贾平凹的散文集《月迹》作的序中指出: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噪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忍受得污蔑和凌辱。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

    ……

    人生云水过,平常自然心。

    布衣孙犁,荷般高洁;清曲绝响,淡云长流……

    (选自周伟《耕堂荷韵布衣人》,人民日报2011年12月14日,有删改)

    注:①耕堂:孙犁的书斋。

    1. (1) 下列对文本一中加点字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追星族”在文中指作为文学青年的“我”像迷恋明星一样迷恋着孙犁先生的文字。 B . “高墙大院”一词与上文传言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形成呼应,也暗示众人所言非实。 C . “路子”的问题在文中体现为“我”的小说创作理念没有得到“看过的长者”的认可。 D . 临时“武装”在文中指孙犁为工作戴好套袖做好准备,说明孙犁先生非常爱护衣服。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运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真实地展现出“我”了解孙犁先生的过程,形成文章的抑扬,塑造了先生亲切敦厚的形象。 B . 文本二引用孙犁为贾平凹散文集《月迹》所作序言中的话,直接表现了他的严厉苛刻与清醒,引出“我”对先生的敬佩之情。 C . 文本一选取“我”与孙犁先生见面的多个场景,虽然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但细腻地描写出“我”的内心情感。 D . 文本二选自《耕堂荷韵布衣人》,该题目用语古朴典雅、简洁凝练,既指出了孙犁先生的身份,又概括了其创作及为人特点。
    3. (3) 请结合文本一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4. (4) 文本一为回忆性散文,文本二为人物传记,两个文本文体不同,都表达了对孙犁的怀念与钦佩之情。两个文本在艺术表现与艺术效果方面存在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二上·张家口月考)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 , 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媚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

    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常器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

    (节选自《明皇杂录》)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不肖A用事B为其僚者C爱身D保禄E而从之F不顾G国家之安危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谒告,在文中是请假的意思,姚崇曾经为了给儿子治办丧事,请了十多天假。 B . 谢,在文中是谢罪的意思,与《鸿门宴》中“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义相同。 C . 济,在文中是成就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意思相同。 D . 相与,共同的意思,与《赤壁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的“相与”意思不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姚崇为儿子置办丧事请假十余天,假满回来之后,很快就把积累的政事处理妥当,足以见得其理政的才能极高,深得皇上的信任。 B . 齐浣认为姚崇作为宰相,比不上古代“管晏”,是因为姚崇制订的法度总是随时更改,他只能算得上是一位“救时宰相”。 C . 司马光与“时人”的观点不一样,他认为唐明皇的太平盛世基业,是姚崇和卢怀慎两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对卢怀慎给予了肯定。 D . 卢怀慎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妻子儿女常挨饿受冻,他的亲朋好友经常慷慨地接济他们。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

      ②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

    5. (5) 有人评价卢怀慎谦逊让贤、清正廉洁、明察理政,也有人评价他理政才能有限,请任意选取卢怀慎两个形象特点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 4. (2023高二上·张家口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①府: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②伶俜:漂泊,流离。③一枝安:典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比喻自己入职严府,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独宿”是诗眼,“蜡炬残”既是写景,也是诗人为公务鞠躬尽瘁的写照。 B . 颔联“永夜角声悲自语”与“映阶碧草自春色”中“自”有异曲同工之妙。 C . 颈联“风尘荏苒”语义双关,既指诗人漂泊之艰辛,又指战乱延续时间之长。 D . 共末句用典抒情,委婉表达诗人身暂安而心不安的处境,“平枝”照应首句“井梧”。
    2. (2) 诗歌中“行路难”与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饱含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
  • 5. (2023高二上·张家口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2. (2) 《春江花月夜》中的“”体现了生命就个体、整个人类而言,都是代代相传,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的哲理。
    3. (3) “鹿”音同“禄”,世人喜好将其作为“长寿安康、憧憬美好”的象征,“鹿”幽居山林,生活习性恬淡安静,文人也常借其表达隐逸情怀,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二上·张家口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

    李白的诗大多豪迈奔放,富有想象力。他以无比的热情歌颂着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并将内容与艺术极其完美地统一起来。他的好友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描写的是壮丽的山山水水和内心的真情实感。所以,他的很多诗都具有一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迷人魅力。

    李白的诗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阳表达的是一种____、一泻千里的情感趋势。李白常常在自己的诗中运用多种手法,比如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从而营造出一种神奇奔放、瑰丽动人的心理意境,这就是李白的诗作之所以能够给人以飘逸若仙之感的真实原因。

    李白诗歌的语言多种多样,有的清新,有的豪放,有的则近于散文,但都会给人以____的自然之美。他的歌行打破了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达到了任意随性而又变幻多端的神奇境界。他的绝句给人以自然明快、潇洒飘逸之感,而且还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李白是一个诗歌高手,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黄河近两千年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 B . 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 C . 假期前7日全国电影票房近37亿元,创国庆“黄金周”票房新纪录。 D . 一般地讲,殴打的事情渐渐地少了,可是这种“幸福”只局限在外头工人身上。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2023高二上·张家口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火山爆发时喷射出大量炽热岩浆,____?原来火山爆发时就像地球打了一个“饱嗝儿”,烟尘会裹挟着矿物粒子及颗粒物形成庞大的蘑菇云,____,便会瞬间穿透对流层,进入相对稳定的平流层。其中一部分颗粒物很快会随风雨降落到地面,而另一部分以硫化物为主的物质在平流层中长期无法沉降,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后,形成的硫酸盐气溶胶会迅速扩散,像遮阳伞一样反射太阳光,也被称为“阳伞效应”。

    这些气溶胶颗粒又是形成云层冰晶的凝结核,这也导致火山灰波及之处多为阴雨天气。而水汽在向液态、固态水转化的过程中也会吸收大量太阳辐射。正是因为太阳辐射被大量反射或吸收,在强烈火山喷发活动后,地表会出现明显的降温现象,有时这二效应会持续数年,便会形成“火山冬天”,进而引发所谓的“无夏之年”。

    这种“阳伞效应”的降温作用能否帮助我们抵消全球变暖呢?火山爆发带来的危害远大于积极效益,靠火山爆发去解决全球变暖,不仅不靠谱,____。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根据材料内容分析火山爆发可能引发“无夏之年”的主要原因,要求表达清晰流畅,不超过80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二上·张家口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季文子[注】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

    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注]钱穆说:“季文子之为人,于祸福利害,计较过细,故其生平行事,美恶不相掩。”

    如何把握思与行?品读上述材料,对照现实的社会生活和人生体会,请你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