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4-01-26 浏览次数:37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 1. (2023高一上·惠来期中)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繁《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也是盛唐诗歌与其他时代的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B . 有思想性的作品应是属于人民的,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多歌唱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 C . 盛唐气象鲜明、开朗、深入浅出,思想性和艺术性获得高度的统一,所以盛唐气象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 D . 在儒、释、道三教并行的唐代,诗人们可以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关。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几句虽写愁之多,愁之长,但形象充沛饱满,千愁万绪仍然开朗,给人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享受。 B . 从发展的角度看,文学有其独立性,因而任何时代文学的发展都不会与政治盛衰的发展阶段合拍,盛唐气象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C . 盛唐气象在于形象飞动、想象丰富、情绪饱满,要有“浑厚”的风格,也就是说形象夸大且充沛饱满的作品才算得上是盛唐气象。 D . 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成长起来的文化新人敢于冲破旧的藩篱,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
      A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C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D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 (4) 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分析。
    5. (5) 假如你是青少年盛唐文化研究会的一名成员,你需要为课题“盛唐气象的成因探析”写一份报告,请结合材料二列出提纲。
  • 2. (2023高一上·惠来期中) 现代文阅读Ⅱ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个伤、病、弱的同志。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在后面慢慢地走。上级规定,明天傍晚前,小队定要赶到总集合地,与大队会合。

    周玉兆是领队,一连两个月的恶性疟疾,加上头部又挂了轻花,人瘦落了形,但样子十分剽悍。他搀扶着文工团里的小余,走在队伍前面。

    近黄昏的时候,小队来到了澄河边上。乌云从四面推来,天色越来越昏暗,不一会儿暴雨从天上直泻下来。澄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

    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并搞些吃的,其余的同志留在河边,用绑腿、用背包带子连接起来,试验拉绳过河。周玉兆带了文工团的小余,就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忽然,周玉兆停住脚步,他听见有一个声音,便小心地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

    两个人仔细一看,原来他们脚跟前是一片瓜地,在瓜地的那头,有一个老人正光着头,弯着腰,在瓜地里走着。

    “老大爷。”周玉兆走过去轻轻地叫了一声。这老人年纪相当大了,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头发也白了。他满脸泪痕,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了半天,才颤巍巍地说道:

    “同志,你们来啦?”

    “是,老大爷。我们……,前面部队过去多少时候了?”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的情况说了一遍。

    老人听后,沉吟了一会,便说:“不怕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留在河边的同志拉绳过河没有试成功。这时老人急忙地把他们叫了来,又不知从哪里挖了一篮地瓜,点起火,要大家烤衣服、煮地瓜吃,安排完这一切,老人便不见了。

    忽然,河堤那边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一步抢过去夺下锄头,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颤。

    老人不言语,只是把锄头又夺过去,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淌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

    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

    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老百姓,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

    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你们坐下来听我说:“这澄河向来就是水猛流急,有一年夏天,雨水多,也象今年这样,我下到水里,被河水冲着,命已去了半条。正在这紧要关头, 我忽然想起河堤上横生着一棵老树。我一想到这棵树,心里顿时有了指望,一有了指望,人也不慌了,心也定了,力气也生出来了,就拼命坚持,淌到那棵大树跟前,抱住了那根树枝。你们看,'指望’这东西,看不见,抓不着,可是有多大的力量。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现在,你们就是老百姓的指望。这个道理,你们懂了吧!”

    “懂了,老大爷。”周玉兆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周玉兆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一条沟填得结结实实。

    枪炮声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这也许是个不好的征兆。堤下面,澄河不平静地奔流着,满河闪动波光,河滩边露出一排半截的杨柳树,柳丝浸在水里。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凛然不动。过了一会儿,他站起来说道:“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高地上的水,都在汇流入河。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肩担。

    “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做“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

    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态又变得冷静、严峻。他嘴唇动了一阵,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你们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明年我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

    周玉兆站在水里,仰面望了望河堤上的老人,在这一刹那间,他忽然感到自己不是在把退,而是在向前挺进。

    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

    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九曰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写“敌人乘机前阻后追”“明天傍晚前”,点明解放军小队与大部队会合的形势危急、时间紧迫,为下文渡河的情节作铺垫。 B . 周玉兆阻止老人挖沟时,“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并不是不讲人情,而是心系百姓,同时也契合了他解放军战士的身份特征。 C . “澄河水在猛涨”“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构成了小说的特定环境;澄河水流湍急,加大了小队渡河的难度,使情势更加危急。 D . 与《百合花》关注连名字都没有的通讯员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多次写到“枪炮声”,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既强化了小队急于渡河时内心的焦灼,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B . 小说以小队要渡河开头,以顺利渡河结尾,张弛有度,整体色调由阴郁转向明朗;这使小说富于变化,耐人寻味。 C . 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讲述小队在老乡帮助下渡河的故事,视野开阔,自由灵活,给人以统观全局的感觉 D . 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大多较简短,朴实无华,塑造的人物形象却生动鲜活,跃然纸上。
    3. (3) 本文对老人的“眉”有几处动作描写,细腻地表现了老人的心理,请分别找出并赏析。
    4. (4) 请分析小说结尾段的妙处。
二、古诗文阅读(共 44 分)
  • 3. (2023高一上·惠来期中) 文言文阅读

    王晏字休默,仕宋,初为建安国左常侍。晋熙王燮安西板晏主簿,时齐武帝为长史,与晏相遇。府转镇西,板晏为记室。沈攸之事难,随武帝镇盆城。齐高帝时威权虽重,而众情犹有疑惑,晏便专心奉事,军旅书翰皆见委,渐见亲待,常参议机密。建元初,为太子中庶子。武帝在东宫,专断朝事,多不闻启,晏虑及罪,称疾自疏。武帝即位,为长史兼侍中意任如旧。侍中祭酒,遭母丧,起为司徒左长史。晏父普曜藉晏势,多历通官。普曜卒,晏居丧有礼。永明六年,为丹阳尹。晏位任亲重,自豫章王嶷、尚书令王俭皆降意接之,而晏每以疏漏被责,连称疾。久之,转为江州刺史,泣不愿出,留为吏部尚书,终以旧恩见宠。时尚书令王俭虽责而疏,晏既领选,权行台阁,与俭颇不平。俭卒,礼官欲依王导谥为“文献”,晏启上曰:“导乃得此谥,但宋来不加素族。”武帝 , 遗旨以尚书事付晏及徐孝嗣。

    郁林即位,转左仆射。及明帝谋废立,晏便响应接奉,转尚书令,封曲江县侯,给鼓吹一部.甲仗五十人入殿。时明帝形势已布而莫敢先言萧谌兄弟握兵权迟疑未决晏频三夜微步诣谌时人以此窥之 , 明帝与晏东府语及时事,晏抵掌曰:“公常言晏怯,今定如何?”建武元年,进号骠骑大将军,给班剑二十人,又加兵百人,领太子少傅,进舞为公。晏骂于亲旧,为时所称,至是自谓佐命惟新,言论常非武帝故事,众始怪之,明帝虽以事际须晏,而心相疑斥,料简武帝中诏,得与晏手诏三百余纸,皆是论国家事。永明中,武帝欲以明帝代晏领逸,晏名曰:“鸾清干有余,然不谙百氏,恐不可居此职。”乃止。及见此诏,愈猜薄之。晏性;动,志欲无 , 自谓旦夕开府,人或讥之。

    (节选自《南史》)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明帝形势已布/而莫敢先言/萧谌兄弟握兵权/迟疑未决/晏频三夜微步诣谌议/时人以此窥之 B . 时明帝形势已布/而莫敢先言萧谌/兄弟握兵权/迟疑未决/晏频三夜微步诣谌议时人/以此窥之 C . 时明帝形势已布/而莫敢先言萧谌/兄弟握兵权/迟疑未决/晏频三夜微步诣谌议/时人以此窥之 D . 时明帝形势已布/而莫敢先言/萧谌兄弟握兵权/迟疑未决/晏频三夜微步诣谌议时人/以此窥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建元,南齐高帝萧道成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在汉武帝时始设。 B . 迁,指贬官或降低官职。此处与《琵琶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迁”字含义相同。 C . 崩,指帝王去世。古代把国君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陵塌陷来比喻,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周代。 D . 厌,在文中为“满足”之意,与《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中的“厌”字意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高帝称帝前就已经威权很重,但众人心里仍然有疑惑,王晏则专心侍奉他,逐渐受到宠信。 B . 齐武帝做太子时就常独断朝政,很多事情都不上报,王晏担心这会牵连自己,便自动疏远他。 C . 王俭去世,礼官想给他加“文献”的谥号,王晏不同意,认为自宋以来就不给寒族加此谥号。 D . 明帝虽然在关键时刻需要王晏,但心里却怀疑他,直到翻阅武帝给王晏的手诏后才消除疑虑。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久之,转为江州刺史,泣不愿出,留为吏部尚书,终以旧恩见宠。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4. (2023高一上·惠来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

    十四夜月与李二献吉

    王九思

    万户秋风砧杵哀,殊方今夕故人来。

    竹间凉露潇潇下,楼上浮烟细细回。

    地僻柴门无过客,家贫樽酒有余杯。

    疏帘碧簟须同醉,明月青天为尔开。

    【注】①李二献吉:即明代文人李梦阳。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万户秋风砧杵哀”中“哀”字奠定了全诗表达哀伤之情的基调。 B . “殊方今夕故人来”,诗人在异乡为客却突有故人来访,写出了真挚的故旧感情。 C . 颔联描写诗人的居住环境,既抓住秋天景物的特点,也从侧面烘托了主人的高雅性情。 D . 颈联“家贫”句化用了杜甫的“樽酒家贫只旧醅”,但表达的意味有所不同。
    2. (2) 这首诗的尾联颇具艺术感染力,请分别从修辞方法和抒情方式的角度加以赏析。
  • 5. (2023高一上·惠来期中) 名篇名句默写
    1. (1)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就印证了这句话。
    2. (2) 白居易《琵琶行》中以比喻手法摹写琵琶的声音,其中表现声音婉转流利的“”。
    3. (3) 中国古诗重视“兴发感动”,如杜甫《登高》中“”以叶落纷纷生发悲秋之意,李清照《声声慢》中“”则由菊花零落之景触发自伤之情。
    4. (4) 韩愈《师说》中点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的两句是:“。”
  • 6. 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C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余嘉其能行古道
  • 7. 下列对划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圣心焉     备:具备   而闻者   彰:清楚 B . 风雨兴   焉:句末语气词。  金就则利   砺:磨刀石 C . 吾从而之   师:以……为师   圣圣,愚益愚   益:更加 D . 吾未见其也   明:明智   郯子之   徒:同类的人
  • 8. 下列句子中,与“而耻学于师”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 𫐓以为轮 C . 不拘于时 D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小题共3小题,12分)
  • 9. (2023高一上·惠来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面对美食的诱惑,吃,还是不吃?传统认为吃夜宵睡觉并不健康,因此许多人宁愿晚上饿着肚子睡觉,也不愿意吃夜宵。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血糖降低,下丘脑外侧区会分泌食欲肽。食欲肽是一种很神奇的激素,它不仅与食欲相关,更与情绪、学习和睡眠密不可分。当它分泌时,人们         , 还会保持清醒,睡不着觉。因此,睡前少量吃些夜宵平衡食欲肽可能反而有助于之后的睡眠。

               ? 研究表明,睡前少量食用营养丰富的高蛋白食物(约150大卡)可以促进夜间肌肉蛋白合成以及早晨的新陈代谢,为健康、活跃的身体提供营养优势。但真的能忍住只吃这点食物吗?现实可能并没有想象中这么简单。一天繁忙的工作之后,没有什么比一顿丰盛的夜宵更能治愈心灵。         , 身体便会开足马力地消化。此时食欲肽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体内各种各样的激素崭露头角,内分泌和稳态平衡就此被打破。你可能反而不想睡觉,甚至控制不住地暴饮暴食导致肥胖。如此养成了习惯容易引发多种疾病。不顾一切地深夜暴饮暴食,不仅无法治愈受伤的心灵,更无法助你安享睡梦。

    1. (1)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加点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你如果认为这句话对升华文章主旨没什么作用,就删了吧。 B . 听了校长的话,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言不发。 C . 请你选四名学生参加今年一月的“我爱上春晚”才艺比赛。 D . 他是个很优秀的同学,“五育”全面发展叫你不得不佩服。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10. (2023高一上·惠来期中) 下面文段有三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②疫情发生以来,至少98.0%的受访者更加注重个人卫生了。③防疫期间,受访者养成了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和多通风等好习惯。④借助这次疫情,使人们认识到了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⑤此前,数次有关部门整治随地吐痰,但未起到根治之效。⑥“公筷公勺”数十年前便已倡导,但难以撼动传统习惯。⑦疫情过后,不仅国家要通过法律法规手段及时引导人们转变观念,个体也要更加重视文明生活习惯的养成。

四、写作题(60分)
  • 11. (2023高一上·惠来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 2012 年开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收尾处,都会专门设置一个寄语青年的段落。二十大报告的倒数第二段,号召广大青年“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最新一批成长起来的青年是00 后,这是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高速发展进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整体而言,他们成长于较 80 后、90 后更为优越的时代背景和家庭环境之中。那么,为什么在物质生活已很丰裕的今天,仍然强调青年要“能吃苦”?青年该吃怎样的苦才更有意义呢?

    前进中学团委将组织以“丰裕时代中的'吃苦’”为话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