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金桥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4-01-22 浏览次数:1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二上·广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二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节选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二

    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节选自《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三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含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节选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工作中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而不是单凭热情工作,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B .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 C . 毛泽东同志用“有的放矢”这一成语,生动形象地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应该用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的实践,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性。 D .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中国共产党人应从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出发,去研究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2. (2) 根据材料二、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们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其化学特性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元素周期表才被证实为真理。 B . 当勒维烈根据太阳系学说推算出太阳系一个未知行星的存在及其位置,而加勒在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成为公认的真理。 C . 人在观察现象时,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主体性,这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主体性是重要的,但它不一定是正确的。 D . 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可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因此可以说改造世界是对世界进行正确认识的基本条件。
    3. (3) 以上三则材料涉及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殚精竭虑 B . 格物致知 C . 学以致用 D . 知行合一
    4. (4) 材料一中画线的内容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5. (5) 材料三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女人说:“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懂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

    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文本(二)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娟《百合花》)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荷花淀》选文开头写女人在院里等丈夫回来,是因为水生外出开会,会带回来党组织最新的消息,而很晚未回家,说明斗争形势严峻,她为自己的丈夫担心。 B . 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荷花淀》风格清新淳朴,华美而真挚,其中选文中的夫妻话别时语短情长,“平中见奇,淡而有味”。 C . 《百合花》中医生“不用打针了”、“我”的“不要缝了”与新媳妇的“一针一针地缝”,形成对比,突出了新媳妇内心的悲痛。 D . 《百合花》中的“新媳妇”形象,其妙处在于突出“新”字,体现女性之美,写出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军民深情。
    2. (2) 《荷花淀》和《百合花》被称为“现代诗体小说的双璧”,下面结合文本对“诗体小说”进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荷花淀》和《百合花》,作为战争小说,它们风格清新俊逸,语言优美,富有抒情诗的意味。 B . 两篇小说叙述了宏大战争背景下发生的小故事,表现了人情美、人性美,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 C . 《荷花淀》和《百合花》两文中的场景描写,都刻意淡化血腥的战争场面描写,这种温馨情景具有田园牧歌式的诗意美。 D . 水生嫂、新媳妇有着美好的心灵,富于典雅诗性美,但二者的性格却截然不同,新媳妇柔弱而水生嫂刚强。
    3. (3) 《荷花淀》选文开头两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百合花》结尾“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脸”中,用“青年人”比用“小通讯员”和“小同乡”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二上·广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丧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选自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文本二:

    五代史者传论

    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及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 , 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安危出A其喜怒B祸患伏C于帷闼D则向之E所谓F可恃者G乃所以为H患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书》,指《尚书》,意为“上古之书”,与《诗经》《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B . 用事,指封建统治者当权执政或官员担当职责,与其意义相近的有“视事”“致仕”“当国”。 C . 忍,意为“毒辣、狠心”,与《鸿门宴》中“君王为人不忍”中的“忍”字意义相同。 D . 恃,意为“依赖、依靠”,与成语“恃才傲物”“恃才矜己”中的“恃”字意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欧阳修擅长写史论,文本二以宦官制度给国家带来危害立论,逐层剖析宦者祸国的行径,夹叙夹议,分析详尽。 B . 欧阳修认为宦者之祸更甚,是因为宦官终日随侍国君,关系日渐亲密,国君日益疏远忠臣,而重用宦官理政。 C . 有时国君发觉宦官危害已深,想要铲除祸患,却或因操之过急而被宦官挟持成为人质,或使奸雄们借机生事。 D . 唐昭宗亲近宦者,远离贤士,当他开始悔悟时,却为时已晚,因为此时宦官已经形成自己的势力,难以根除。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②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5. (5) 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和《五代史宦者传论》中都提到君主如果治国不当,就会有“身死国灭”的危害。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明君治国的做法。
  • 4.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蜀相》首联一问一答,从一开始就营造了强烈的情感氛围。“寻”字巧妙地表达了诗人追慕先贤的执着之情。“森森”形容柏树,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B . 《蜀相》颔联描绘了武侯祠内盎然的春意,“自”与“空”互文,表现了环境的清幽,也流露出作者对如此美妙的景色却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 C . 《书愤》颔联“楼船”两句由六个名词构成,通过意象组合,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将自己力图恢复中原之志具体化。 D . 《书愤》颈联中作者以“塞上长城”自许,可见他对收复失地的信心之大,但一个“空”字又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无心救国使自己的企盼一再落空的愤慨之情。
    2. (2) 这两首诗都提到了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但所表达的情感有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2023高二上·广丰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两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离骚》在阐明道理与治理国家方面的独到之处。
    2. (2)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诫后人要防微杜渐的句子是:。 
    3. (3) 《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突显他政治上功业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二上·广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把王维与李白、杜甫一比,就马上可以看出其间的差距。

    李白、杜甫是“大”的,王维显然是“小”的。大小之差的原因在于①     , 承担越大,境界当然也就越大。李、杜是以自己的心灵去承受这个世界的苦难与折磨的,他们甚至主动地把世界的荒谬与民生的不幸承担到自己身上,直至使自己的心灵不堪重负。此时他们发出的,就是震撼人心的黄钟大吕之声。而王维则一直在推卸,他连自己个人的一些生活挫折都难以承受,都要想方设法地躲避,直至最后躲到空门。当然,他也没有力量承受真正的空门的清苦,他只是一个在家的居士。正如他无法真正过一个清苦隐士的生活,而要亦官亦隐——家也要,官也要,禅也要,隐也要,在追求精神的同时,物质的一切也不愿放弃。

    李白一生求“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是躁动的,一刻不闲的,永远生活在别处。杜甫②    , 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就是要进入圈子,得入魏阙,从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永远生活在此地。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乃是他对自己终能入台阁的信心。李、杜二人,无论“出”“入”,都显示出对生命、对人生的热爱与执着,以及为了追求而付出的精神历练与承担。

    而王维则追求一个“归”字,这在盛唐,实在是较为罕见:“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牛羊归栏,③     , 雉雊蚕眠,田夫荷锄……句句写“归”,写自己受到感染,而欲归隐。实际上,王维的心中,总有一种回归平衡、恬静、安适的冲动。他要找到一个地方来安顿自己。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2. (2) 请各以两个四字句来分别概括上文第二、三、四段的主要意思。
  • 7. (2023高二上·广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1. (1) 下面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格的一项是(   )
      A . 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B .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 C . 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动起来。 D . 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3. (3) 文中对一群十五六岁正值花季的少女有多种称呼,极具感情色彩。请结合文段概括分析。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二上·广丰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百年前,10多位平均年龄28岁的“创业青年”一路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开创了一番不凡的事业。1917年,李大钊28岁,听闻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他看到了中国的出路;1919年,陈参一28岁,确定马克思主义为终身信仰后改名“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1921年,毛泽东28岁,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6年,周恩来28岁,在要求释放被监禁的共产党员的斗争中据理力争,却被缴械并遭软禁;1929年,邓恩铭28岁,因叛徒出卖再次被捕入狱……

    百年后,新一代的有志青年继承伟业,燃烧热血,续写时代新篇章。他们当中有公益路上的“先行探路人”,有坚守平凡岗位的警察、司机、记者、护士、教师、邮递员,有送蛟龙潜水、嫦娥飞天的科研工作者,有戍国卫边的国家英雄,有隐秘而伟大的国安尖兵……

    百年风云际会,在变与不变之间,一代代青年在时代的考场上回答着人生的信念与价值的答卷。今日,你在考场上,也将上交一份青春奋斗与成长的答卷。

    请以“我(不)想成为这样的青年”为题目,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⑴请给你心仪的那所高校的招生办老师写一篇个人陈述。

    ⑵请给你的同龄人们写一篇演讲稿。

    ⑶请给28岁的你自己写一封信。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