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第二次...

更新时间:2024-01-20 浏览次数: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 题。(9 分)
  • 1. (2023高三上·河西月考) 阅读

    从“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的“湄”,到“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的“洲”,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 人类同湿地有着 密切联系。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 发挥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 等生态功能, 与人类生存发展 ____。近年来, 受自然及人类活动影响, 我国湿地面积 总体上呈现减少趋势。很多湿地因保护管理不到位, 甚至产生缺水、无水的情况, 周围 生态环境也产生负面变化,许多生物失去生存环境。湿地退化成为了 ____ 的问题。

    2022 年 6 月,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    为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 共生, 保障生态安全, 加强湿地保护构建起法律屏障。    中国是全球第二个对湿地保护进 行专门立法的国家,在国际湿地保护中处于 ____ 的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行草原森 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湿地生态恢复是一个社会化、长期性的任务,保护湿地既 非一隅一域之事, 也非一时一事之功, 湿地保护既要 ____ ,又要久久为功。相信湿地 终会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恢复生态、重焕生机。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休戚相关        急于星火        至关重要        吹糠见米 B . 休戚相关        急于星火        举足轻重        行之有效 C . 息息相关        迫在眉睫        至关重要        吹糠见米 D . 息息相关        迫在眉睫        举足轻重        行之有效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  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保障生态 安全,加强湿地保护构建起法律屏障。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  保障生态安全,  加强湿地保护,  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起法律屏障。 C .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保障生态安全,加强湿地保护,实 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起法律屏障。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为加强湿地保护,保障生态安全,实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起法律屏障。
    3. (3) 下列与湿地与海洋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隰则有泮——以湿地有界喻爱情终结——《诗经》——西周至 春秋——现实主义 B . 夕揽洲之宿莽——借草木表达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屈原——战国——浪漫主义 C . 渺沧海之一粟——以沧海之大喻宇宙无穷与人生短暂——苏轼——北宋——骈赋 D . 海不厌深——借大海之宽容表达作者求贤若渴——曹操——东汉——四言绝句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 题。(9 分)
  • 2. (2023高三上·河西月考) 阅读

    【材料一】

    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复制原作内容和形式, 再现原作的艺术现实, 创造一个新 的艺术实体。作为一种再创作的文学翻译最重要的功能是满足社会的美学要求, 使译文 读者能够享受到和原文读者相同的美学感受。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用本族语言的 艺术形式,再现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

    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的基本单位,文学作品就是由众多的艺术形象组成的形象体 系。任何小说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 一部小说的美感也是同人物性格的塑造分不开的。 翻译文学作品时, 就要尽量把原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口气表现出来, 以让读者感知 人物的性格。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 使人受到启迪, 获得美的享受, 不仅是它的人物形 象具体可感, 更重要的是包含在人物形象中的情感。它体现的是作者的爱和恨, 传达了 作者的作品态度。文学作品的语言手段不只是语言外内容的中介, 而且是作品的美学手 段, 直接或间接地属于文学作品的美学结构。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既要注意语言 的准确性, 又要注意语言的表现力, 才不会影响原作美学价值的传达。拿莎剧的翻译为 例。莎剧是戏剧,同时又是诗,而且基本上是用有格律的韵文行所组成,叫做戏剧诗, 现今又叫诗剧。在翻译它们时就必须考虑它们的节奏声调之美。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 格, 选词造句都有自己的特色。原作者在英语原文中运用的语言形式, 是为了让他的读 者得到一种形式上的审美享受, 而我们的译作则应通过译者让中国读者也享受到同样或 相近的审美效果。

    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 语言转换的翻译, 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 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我们在翻译实践中 遇到的许多困难,正是由于语言对思维的支配作用而造成的。

    思维的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如思维风格不同, 句子中心各异, 会影响译文 质量,破坏原文美感。英语习惯把要点在句首先说, 而汉语习惯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 心。又如思维侧重点不同, 造成表达形式各异, 进而影响译文的自然、流畅。英语重形 合, 汉语重意合, 在翻译中如果我们忽视了这种由思维差异而造成的句式特点, 那么我 们的译文会支离破碎,或会冗长板结。如果把“Mary didn ’t remember her mother who died when she was two years old”译成“玛丽不记得她那在她两岁时死去的母亲了”, 就有悖于汉语表达法。

    (摘编自云虹《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审美》)

    【材料二】

    杜甫被国人尊为“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杜诗的翻译历来受到国内外翻译 家的重视,国内目前翻译杜诗最多的是许渊冲先生,而海外翻译最多的是宇文所安① ,他翻译了杜诗全集。

    对二人的杜诗译介也呈现两种大相径庭的观点: 一种对宇文所安翻译杜诗全集的努 力表示赞赏, 认为其翻译能较大程度地接近杜诗的原旨; 另一种则称颂许渊冲先生翻译 的都是杜诗的经典, 译出了杜诗的神韵。宇文所安与许渊冲的杜诗翻译, 哪一个更优美 和准确,是否有高下之分?他们的杜诗译介是否存在误读?

    不同译者对诗歌翻译的韵律、节奏以及思想感情表达等方面, 都遵循各自的原则。  许渊冲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他在翻译诗歌时,采取“三美” 原则。他认为翻译不仅要忠实于诗歌原意, 体现出音美和形美, 更重要的是再现原文的  意境美,比如象征意义、双关意义等,也就是要注重“意美”。宇文所安在翻译过程中 力求流畅通顺,采取直译的方法,他说:“多数情况下,我宁取表面笨拙的译文,以便 让英文读者能看出一点中文原文的模样。这种相对直译的译文自然僵硬有余,文雅不

    足。”实际上,直译和“三美”原则并不是完全冲突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所 融合,从而丰富译诗的形式。

    许渊冲曾说: “如果把作者比作父亲的话,那译者就可以比作母亲,那译诗就是父  母结合的产儿。产儿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像父亲, 也不会一点不留下母亲的胎记。译诗不 可能百分百等于原诗,也不可能不留下作者再创造的痕迹。”与许渊冲不同,宇文所安 以内容优先,希望能呈现杜诗多样的风格:“作为译者,我确信这些作品的“中国性” 会得以显现:我的任务是发现这个谱系差异的语言风格”。

    作为中国翻译家, 许渊冲虽然具有丰富的翻译经验, 但为了追求诗歌的音美、形美、意 美的极致效果, 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创造性翻译, 有时为了传达杜诗的意境美, 并没有 很好地表达出具体词句的原意。相比之下, 宇文所安的翻译策略是为呈现杜诗的完整性 服务, 在内容与韵律不能兼顾的情况下, 忠实于内容, 叙述出一个个逻辑合理、字词对 应、情节完整的故事,成为宇文所安杜诗英译的显著特色。

    翻译并不是一项仅涉及语言能力再现的活动, 而是实现不同文化交流的语言转换实 践性活动。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总会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 其过程必然伴随着某种程度的文化过滤。“由于接受主体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历史背  景、审美习惯等原因而造成接收者有意无意地对信息交流选择、变形、伪装、渗透、创 新等作用,从而造成源交流信息内在内容、形式发生变异。”

    【注】①宇文所安,原名 StephenOwen,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美国著名汉学 家,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

    (摘编自梅启波《杜诗英译的原则、策略与跨文化传播的话语权》)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翻译实际上是一种再创作,用本族语言复制原作内容和形式, 再现原作的艺术 美感。 B . 为了再现莎士比亚诗剧语言的艺术美,翻译者必须首先考虑的是语言的准确性和表 现力。 C . 对于许渊冲和宇文所安的杜诗译介, 有评论从“优美”和“准确”两方面一一对其 作出评价。 D . 相比起许渊冲的翻译, 宇文所安的翻译更加注重故事的完整性,这是他译作的优点 所在。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许渊冲的翻译和宇文所安的翻译,作者的态度是中立的,并没有做优劣之分。 B.为了说明思维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材料一以中英文的翻译进行了举例。 

      A . 材料二引许渊冲和宇文所安的话来说明二者翻译采取的不同策略,更具说服力。 B . 材料一侧重于比较两位译者的翻译原则与策略,材料二侧重于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 响。
    3. (3) 朱生豪与许渊冲在翻译上有着相似的审美追求, 极善于将莎剧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 相结合, 力求用汉语来表达莎士比亚戏剧的诗意。《罗密欧和朱丽叶》中的最后一句话 “For never was a story of more woe/Than this of Juliet and her Romeo”的四 种翻译,最有可能属于朱生豪译本的一项是( )
      A . 人间的故事不能比这个更悲惨/像朱丽叶和她的罗密欧所受的灾难 B . 没有故事能令人黯然伤神/像朱丽叶与罗密欧这样动人 C . 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谁曾见这样的哀怨辛酸 D . 人间的故事,哪儿有这般的哀伤/比起朱丽叶和她的罗密欧这一双
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 各 题 。(27 分)
  • 3. (2023高三上·河西月考) 阅读

    饮泉亭记

    【明】刘基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 曰吴君隐之, 出广州, 过贪泉饮之, 赋诗曰: “古人云此 水, 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 终当不易心。 ”其后, 隐之卒廉终其身, 而后世之称 廉者,亦必曰“吴刺史 ”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 ”,慕刺史也, 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 宪副之孙以时, 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 ”三字, 征予言。 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 或其为矫心, 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 有可以植正

    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   物所能易哉?    向使有泉焉, 曰饮之者死, 我乃奋其不畏之气, 冒而饮之, 死非我能夺也, 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是矫也,    是无益而沽名也,    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 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 礼以立之, 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    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 , 夫岂一勺 之水所能幻移哉?

    好利与好名, 皆蛊于物者也, 有一焉, 则其守不固, 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 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 惟其知道, 明而自信, 也, 故饮之以示人, 使人知贪廉之 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 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番禺在岭峤外, 去天子最远。故吏其地者, 得以其贪。贪相承习为 , 民无所 归咎, 而以泉当之, 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 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 而泉 亦得以雪其冤。夫民, 天民也; 泉, 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 而民与物皆受其赐。呜呼, 伟哉! 以时尚气节, 敢直言, 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 多不与相得。予甚敬其 有祖风也,是为记。

    (选自《诚意伯文集》卷六)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刺广州             出:出任 B . 其为矫心      病:认为……是错误的 C . 得以其贪          逞:放任 D . 贪相承习为 故:缘故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过贪泉饮之 籍吏民,封府库, 待将军 B . 人命修短系乎天 蚓无爪牙 C . 卒 廉终其身 暴霜露,斩荆棘, 有尺寸之地 D . 故吏其地者 不能喻之怀
    3.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为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 岂外物所能易哉 B .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 外物所能易哉 C .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 外物所能易哉 D .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已/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 岂外物所能易哉
    4. (4) 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 )

      ①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

      ②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③明而自信,笃也

      ④有一焉 , 则其守不固

      ⑤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

      ⑥敢直言 ,见贪夫疾之如仇

      A .  ①④⑤ B . ②③⑤ C . ①③⑤ D .  ②④⑥

    5.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 , 宪副吴君用“饮泉 ”给亭命名等事情, 为下文议论张本。 B . 第②③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吴刺史冒死饮泉 , 具有 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大丈夫之所为,值得世人学习。 C . 末段指出以“贪 ”命名泉的原因,表达了百姓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并点明写这篇记 的缘由。 D . 本文议论深刻, 且有针对性,驳斥小人“病其为矫心 ”的观点, 用“君子以身立教 ”, 与贪廉乃“ 自我作之 ”为论据 ,说明贪廉“ 由乎内 ”, 语言质朴自然,记述清晰,  议论深刻。
    6. (6)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

      ②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

    7. (7) 作者用“伟哉”概括吴隐之饮“贪泉”之事, 你认为其“伟”在何处?请结合原文 简要分析。
四、诗歌鉴赏(8分)
  • 4. (2023高三上·河西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池口①风雨留三日

    【宋】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 ,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注】①池口: 地名, 今安徽贵池。黄庭坚在做官赴任途中因风雨而留滞池口时写 下本诗。②属玉:水鸟名。③舂锄:水鸟名,即白鹭。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本诗采用随感录式的写法,触物兴怀,涉笔成趣,在寻常事物的形象中参以名理, 颇具理趣,写景淡雅而有风致。 B . “身闲心苦一舂锄”中这个“苦”字实际是诗人触景生情,而又将情感投射于外物 的结果。 C . 渔翁刚从屋舍来水边收网,这一极偶然的景象却触动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他由网 而联想到鱼,表达了努力仕进、不甘淡泊的心境。 D . 尾联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成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表 达的情感却和本句不同。
    2. (2)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3. (3) 本诗颈联反用典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手法及蕴含的情感。
五、默写(6 分)
  • 5. (2023高三上·河西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的部分。
    1. (1)  ,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
    2. (2)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亭集序》)
    3. (3) 千岩万转路不定,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4) 猥以微贱, 当侍东宫,  。 (李密《陈情表》)
    5. (5) 在《过秦论》中贾谊用“ ”两句, 形象描绘了秦始 皇为加强地理防务派遣得力的将领与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形。
六、阅读(21 分)
  • 6. (2023高三上·河西月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各 题。

    听海的心

    迟子建

           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 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 从一辆破烂不堪的 轿车下来, 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着腰, 耷拉着脑袋, 步态疲沓; 老妪则努力昂着 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 一幅庄严的姿态。

    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海上波涛翻卷, 鸥鸟盘旋, 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 可她伫立海边, 与海水咫尺之 遥, 双手抱拳, 像个虔诚的教徒, 祈祷似的望着大海。扶着她的男人, 不时在她耳边低 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

    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 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摒弃贫 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

    在我眼里, 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 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的 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 舌头是味觉之灯, 而手, 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 另外的 灯, 将会变得异常明亮! 站在海边的老妪, 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 但依赖听觉, 她依然 能听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 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 掬一捧海滩 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亮的。

    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 在那个静谧的午后, 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 因为 她有一颗苍桑的听海的心!

    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

    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样,与我紧紧相拥。

    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 一开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 雪花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落在屋 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

    在大雪纷飞的时令, 我们喜欢偎在火炉旁, 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故事中的人, 是 人, 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 是物, 又是人!在故事中, 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 突然就化 作彩云了。而一条明澈的溪水, 是一颗幽怨的少女的灵魂化成的。山川草木和人, 生死 转换,难解难分!听过这样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觉,怕一觉醒来,自己成了一棵树, 或是一条河。虽然树能招来美丽的鸟儿, 河流里有色彩绚丽的鱼, 但我更爱家人, 更爱 我家中院子的狗! 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 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 雪化了, 这样 的神话故事也就结束了。人们不必居于屋内, 用故事打发长冬了。大家奔向森林, 采集 一切可食之物, 野菜野果, 木耳蘑菇, 甚至花朵。 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 在用脚翻阅 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我们知道采花时怎样避开马蜂的袭击,又不扫它的兴; 知道去河岸采臭李子时,怎样用镰刀头敲击铁桶,赶走贪吃的熊;知道在遭遇蛇时,怎  样把它甩开;知道从山里归来时, 万一身上被蜱虫附着, 怎样用烧红的烟头把它们烫跑。

    热爱大自然的人, 一定会记得雷切尔.卡森的名字。她的不朽之作《寂静的春天》, 是这位伟大女性, 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 她是环境保护的先 驱者和实践者。她的《惊奇之心》,像一座魔法小屋, 吸引你走进, 不忍离去。雷切尔. 卡森曾说, 假使她对仙女有影响力, 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心, 而且终其一 生都无法摧毁, 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 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 不 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

    雷切尔·卡森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半个世纪了, 但她的作品带来的潮汐, 一直回荡在 我们耳畔, 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 看一眼头顶的月亮, 让我们能够满怀柔情, 把一颗清 晨的露珠当花朵来看待。看到她用朴素纯净的文宇勾勒的那片缅因州的海, 我蓦然想起 了在都柏林海湾相遇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 这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 给 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我心中,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

    雷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 把芬芳采集, 播撒给世人。所以她的音容失明于这 个世界了,但她作品的光辉,从未落入黑暗之中。

    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

     (选自《青年博览》2017 年第 19 期) 

    1. (1) 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疲沓 一幅                      老妪(yù) B . 伫立 咫尺(zhǐ) 祈祷(qǐ) C . 苍桑 摒弃(bìng) 清癯(qú) D . 静谧 幽怨                      蓦然(mò)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 文章开头对母子的动作、神态做了精细地描写,以中年男人精神的萎靡来反衬盲人 老妪精神的昂扬,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B . 文章说“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这一思想 洋溢着“万物有灵”的神秘气息,给本文带来了瑰丽的神话色彩,令人神往。 C . 文章看似散漫,其实匠心独运。从都柏林的海湾到作者故乡的雪原,再到那片缅因 州的海,文笔酒脱自如,而精神贯通,充分体现了现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D . 文章语言朴实,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起,娓娓道来,将诗性与智行有机结合, 细腻而又张扬。 E . 作者认为,拥有一颗“惊奇之心”,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 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
    3. (3) 作者在文中为什么描绘童年的“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   
    4. (4) 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横线句子。
    5. (5)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听海的心”的意蕴。立足文本,  联系现实,  谈谈你对“人与 自然”的认识。
七、语言运用(10 分)
  • 7. (2023高三上·河西月考) 下面是某广告公司创意春晚公益广告《筷子篇》有关内容,请根据文意,或描述生 活或陈述见解,将设计内容补充完整。要求:句式大致相同,语意相关。

    筷子, 是一个含蓄的中国人表达情感与爱很重要的工具。它所传达的, 是启迪, 是 传承,是明礼,是守望,是关爱,是感恩,是睦邻……

    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味道来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启迪;

    幼儿时,  ,; 孩提时,爸爸敲打你先下手夹菜的筷子,是一种明礼;

    长大后,  ,; 除夕夜,热气腾腾的饭桌上摆满了筷子,是一种团圆。

    一双筷子,承载中国数千年的情感。有滋,有味,幸福中国味。

  • 8. (2023高三上·河西月考) 阅读下面《红楼梦》中的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 一个旁边有一耳, 杯上镌着“颁瓟斝”三个隶字, 后有 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  妙玉便斟了一斝, 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 也有三个垂珠篆字, 镌着“点犀䀉”。 妙玉斟了一䀉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 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 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 道:“俗说‘隨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 此说, 十分欢喜, 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盒出来, 笑 道:“就剩了这一个, 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 虽吃的了, 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 ____ ’。你吃这一海 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 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 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 你来了, 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 我也不领你的情, 只谢他二人便 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

    1. (1) 填入上文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杯为解渴,二杯可视为饮牛饮骡,三杯方是品鉴 B . 一杯为品,二杯为饮牛饮骡,三杯为解渴之用 C . 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D . 一杯为解渴之需,二杯方能品鉴,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2. (2) 请结合文本从三个角度分析并写出妙玉所说的“这话明白”背后的潜台词。
八、写作(60 分)
  • 9. (2023高三上·河西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胸襟”“境界”“格局”是三个不同的词语。胸襟是指抱负、气量,也指心胸、心怀;境界是指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格局是指对事物的认知范围。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将这三个词语联系在一起,用来谈论关于待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

    请将上述三个词语结合起来,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