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合肥市庐巢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更新时间:2024-03-22 浏览次数:10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 1. (2023高一上·合肥) 在距今4000年前后,陕西神木地区进入繁盛期。在当地的石峁遗址考古中发现了良渚遗址的玉琮、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的玉鹰、玉人头等众多文物。这说明当时(   )
    A . 阶级分化日趋明显 B . 存在地域文化交流 C . 玉器成为权力象征 D . 各地迈入国家阶段
  • 2. (2023高一上·合肥)  春秋时期,鲁国拥有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如风姓的须句和颛臾、姜姓的向、祁姓的祝、姒姓的鄫、妘姓的鄅等,这些族姓的人都以“鲁人”自称。这反映了当的( )
    A . 分封体制有所发展 B . 鲁国建立起地区霸权 C . 民族交融走向深入 D . 区域共同体逐渐形成
  • 3. (2023高一上·合肥) 《资治通鉴》载:文景时期“安养天下,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但江陵凤凰山出土的简牍记载了文景时期农民的主要负担有算赋、田租、刍稿等等,还不包括繁多的徭役,这说明当时农民所受的剥削相当沉重。以上史料所述差异说明(    )
    A .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 B . 简牍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C .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 . 文献记载不能够还原历史的真相
  • 4. (2023高一上·合肥)  西汉初年,汉惠帝曾诏令女子到十五岁不出嫁者就要缴纳六百钱的税额。对于妇女的再嫁法律也予以保护,“夫死无男,有改嫁之道”,“夫死未葬,就嫁之妇,亦不干法规”。这表明当时( )
    A . 婚姻观念自由开放 B . 国家加强对基层社会控制 C . 农民田赋负担沉重 D . 政府重视社会经济的恢复
  • 5. (2023高一上·合肥)  西汉立国之初,听民私铸钱币,遂有将铅、铁等掺入铜钱内铸作“伪金”者。公元前144年, 汉景帝颁行《铸钱伪黄金弃市律》,禁止民间私铸货币,只准郡国铸币。这一转变( )
    A . 反映国家指导思想发生转变 B . 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 C . 推动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改变 D . 有利于铸币权逐步收归中央
  • 6. (2023高一上·合肥)  汉武帝元朔五年始设太学,只有“博士弟子”五十人;昭帝时,增加至百人;宣帝时,增加到二百人;元帝时,增加到一千人;成帝时,已到三千人。太学的发展反映了( )
    A . 儒学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B . 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 . 国家教育体系日趋完善 D . 文人学士备受社会尊崇
  • 7. (2023高一上·合肥)  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五胡视自己为“炎黄子孙”,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开始自称“中国”,由此出现了少数民族政权从承认东晋“正统”,到纷纷自称“中国”、“中国正统”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 . 中原农耕经济遭到破坏 B . 统一的民族心理渐趋形成 C . 中原王朝权威受到挑战 D .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 8. (2023高一上·合肥) 表中诗句反应出两税法(   )

    白居易

    “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柳宗元

    “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

    杜荀鹤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A . 简化税目,统一税制 B . 将役折钱,赋役合并 C . 制度缺陷,现实困境 D . 取消户税,夏秋两征
  • 9. (2023高一上·合肥) 东晋时期,“二王”的楷书笔法清新脱俗,结构玄远天然,带有一种“山林气”;唐代楷书则形成了严谨、理性、节制、庄严的风格,表现出端正严谨的“庙堂气”。由此可知(   )
    A . 道德观念影响艺术评价 B . 科举制影响书法风格演变 C . 思想演变影响书法特征 D . 唐代书法受佛教影响较深
  • 10. (2023高一上·合肥)  科举制从隋朝创立,直至1905年废除,这期间统治者都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这反映( )
    A . 学优则仕的儒家文化利于巩固统治 B . 儒学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C . 科举制的不断发展助推社会公平化 D . 科举制的推行使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 11. (2023高一上·合肥)  《史记》载,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齐鲁会盟中,鲁国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要求齐国退还占领鲁国的土地,齐桓公不得已订立了盟约。随后,齐国按盟约退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这反映了当时( )
    A . 齐国确立霸主地位 B . 重诺守信成为社会主流观念 C . 传统礼制影响犹存 D . 会盟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 12. (2024高一上·云阳县月考) 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
    A . 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 .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 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 . 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 13. (2023高一上·合肥)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下诏州郡“度田”,触及了豪强地主的利益,引起了叛乱,东汉政府只能与之妥协。自此西汉中期以来的土地私有制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趋势。此事造成东汉时期( )
    A . 田庄经济逐步形成 B . 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C . 小农经济极度衰退

    D 流民问题不断出现

  • 14. (2023高一上·合肥) 汉唐时期,官员逢父母丧,往往停职守孝,甚至有“哀毁”的自残行为。唐末宋初以后,“哀毁”的现象减少,匿丧和利用各种手段不守丧者越来越多。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选官制度演变 B .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 . 域外文化的影响 D . 理学兴起引发伪善之风
  • 15. (2023高二下·辽宁期末) 唐代两税法实行“量出为入”原则,先预算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额,再把总税额分摊给各个地方它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税收标准,而是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征收。这表明两税法旨在( )
    A . 确保财政收入 B . 减轻地主负担 C . 消除地方割据 D . 强化人身控制
  • 16. (2023高一上·合肥)  西晋时期在九品中正制外,还有“拔寒素”,即不以出身、门第等“资”为限制,而是以乡论、清议方式对候选者进行德、才评定,中正官全程参与并主导对“寒素”的选拔。“拔寒素”的实行( )
    A . 为科举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B . 有利于消除士族与寒门差异 C . 打破了士族对选官权的垄断 D . 旨在弥补九品中正制的不足
二、材料解析题(本部分共4题,17题12分,18题16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计52分)
  • 17. (2023高一上·合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透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融合过程,其中最主要的推动力是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之间的互动(不同文明如何协调自身,如何呼应对方,如何选择文明的发展方向)。……虽然在人口和物产上,农耕的“禾的世界”一直拥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草原的优势在于以骑兵为主的强大军事力量,这足以使草原与华夏成为对等的两大区域文明,忽视任何一方区域文明的影响力和历史贡献,都无法清晰解释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摘编自波音《草与禾——中华文明4000年融合史》

    注:作者波音所说的“草的世界”(草原文明)是较为广义的概念,包含了北方蒙古草原及其两侧的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或者粗略地说,是长城之外的区域。“禾的世界”(华夏文明)同样不止包含了狭义的平原农耕区,而是指长城之内,以农耕平原为主干,囊括了山川河湖的区域。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与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 18. (2023高一上·合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并建都大都(今北京),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元朝政府重新规划线路,贯通了五代十国以来因政权分裂而阻塞的京杭大运河,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明清两代继续对大运河进行维护与完善。大运河采用了由宋人发明的复闸技术,又修筑了很多弯道,以拉长河道距离解决了爬坡的难题。大运河沿岸一些城镇兴起,一批古老城市焕发了青春。

    ——据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等

    材料二: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 19. (2023高一上·合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一中的“共主”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1. (1) 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影响。
  • 20. (2023高一上·合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月氏王)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2015年底江西省南昌市汉武帝之孙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震动全国。墓中出土了有孔子及其弟子画像,生平故事的屏风和竹书《论语》等珍贵文物上万件。

    ——摘编自相关考古发掘报道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出使西域目的和历史意义。

    1. (1) 材料二出土文物反映了墓主人喜好什么思想?这可能与汉代哪一项政策有关?该政策是谁推行的?带来了什么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