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创新
②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凸显中华文明优越性
③深化人们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
④彰显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
①坚持守正创新,固守文化成果
②吸收外来文化,坚持兼容并包
③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④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①能发挥中华文化的作用,为解决世界发展问题提供借鉴
②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延续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
③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繁荣中华文化
④做到了推陈出新,批判继承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文化成果
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功能
②文化振兴能够引领和推动乡村振兴
③立足地方特色能助推旅游产业发展
④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①彰显了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具有催人奋进的艺术张力
②体现了以伟大梦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直抵人心
③展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和中华儿女坚定不移的崇高信仰
④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有利于提振中国精神
①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的认识
②表明不同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③反映了年轻一代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④表达了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社会条件
①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②量变必然达成质变
③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正确价值判断
④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①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不同认识
③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是科研的目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④经过科学理论反复检验的认识可以促进科学研究的推进
①种子认证属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②种子认证是检验认证标准和方案的唯一标准
③种子认证与农作物发展有着客观的必然联系
④种子认证是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①任何事物都有优点和缺点,人口负增长也会带来红利
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科学的方法应对人口问题
③解决人口负增长的问题要抓住主流,缓解各种矛盾
④矛盾有普遍性,我们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①立足关键部分,抓住了主要矛盾
②能从根本上变革我国金融服务体系
③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④坚持问题导向,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带有主观性
②利用交通便利条件实现矛盾的斗争性向同一性的转化
③坚持京津冀协同发展,把握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京津冀三地之间的紧密联系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①和平与发展的中国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②中国崛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力量再强大的旧事物也阻碍不了新事物的顺利成长
④美国遏制中国发展必然会经历曲折不可能一蹴而就
①忽视了联系的普遍性,没有认识到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②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没有按规律办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③忽视了联系的多样性,没有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④忽视了规律的普遍性,没有看到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①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受自然灾害等客观条件制约
②人能够把握深藏于极端异常天气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③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的工作发挥促进作用
④农机防灾救灾工作需要围绕意识活动构建的目标进行
[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人口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
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应该反映时代的任务要求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政策能如实反映时代要求
③世界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我们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④能动地反映存在的思维,才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新蓝图鼓舞人心,谋新篇踔厉前行。
2022年10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科学概括: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基于国情正走出一条超越“西方化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保证和关键,必须牢牢把握“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战略根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和“魂”。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待传统文化的过程经历了“否定—改造—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传承创新”的转变。近代以来,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下,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被认为是现代化的严重障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受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和排斥居于主导地位;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转变,认为要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化相融相通、协力共进。
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于2023年9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专门性法律。这部法律为新时代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2012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颁布实施后快速发展,为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参与融入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权保障的成就。但总的来看,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整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尚不匹配,需要制定一部专门法律,对无障碍环境建设进行集中规范。2022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法》。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如何落地?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长邵道新表示,目前已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1735家残疾人、老年人常用的网站和手机APP完成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深入一线开展专项调研,进一步摸清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生活背景残疾人和老年人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指导相关单位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造升级措施。
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我国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依据。
长江经济带事关全国发展大局。
材料一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江经济带腹地辽阔,地跨沿江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一条长江,关乎着近4亿人的饮水安全和健康。但沿江化工企业林立,污染废水排放,非法开发……正在一步步摧毁长江的生态环境。新时代,党和国家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开出药方:“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流域以“水”为引,勾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经济社会大系统,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材料二 2023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南昌市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久安之基,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长远来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要毫不动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要保持共抓大保护的战略定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激发全流域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以高水平保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把长江经济带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要更好发挥长江经济带的独特优势,更好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战略支撑。要坚持把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作为着力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高水平协同联动形成高质量发展整体合力。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一域之稳为全局之安作出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的本质的知识,说明新时代党和国家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开出药方的合理性。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扎实推进。
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推进《复兴文库》等文化工程;《长津湖》《山海情》等优秀影视作品广受好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不断推进。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000多个、文化馆3000多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万多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万多个,农家书屋58万余家。在城市,“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文化空间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在乡村,文化服务中心将农技知识、书报电影等送到农民群众身边;在线上,数字文娱、云端展览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获得精神食粮……
材料二 一部党史就是一部青年的奋斗史。1919年,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将中国大地唤醒,开启了觉醒年代;1921年,一批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开启了中国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1922年,一批有志青年凝聚起中国青年的志向,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此时应运而生……无论历史怎样变化,无论时代怎样发展,中国的青年总能在危难时刻挺起脊梁,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不惧危险,不怕挑战,在青春的画卷中为我青春之中国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字数在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