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②事物的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③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④人和其他动物一样也是机器一般的物质实体
①产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奋进新时代的根本遵循
②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③为解决我国主要矛盾提供了科学的具体的方法指导
④立足时代之基,回答了人民之问、中国之问、时代之问
①任何矛盾都具有利和弊两个方面,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②经过实践验证的人工智能具有超前思维,克服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③对智能技术不能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要辩证看待人工智能技术
④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科研能发现未知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③自然界按其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存在和发展
④意识的能动作用受到客观规律的支配制约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把握联系的普遍性更有利于攀登高峰
④事物的长远联系决定事物的发展过程
①看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②分清主流与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③把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矛盾问题的精髓
④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①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不同认识
③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是科研的目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④经过科学理论反复检验的认识可以促进科学研究的推进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真理性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会被不断证实或推翻
③认识工具延伸人的认识器官
④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①社会意识变化的根源在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②调整生产关系可以更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
③上层建筑的调整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④先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①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④群众路线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没有客观标准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③事物的“变”与“不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必须把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
①该作品传达出来的价值观彰显了当前社会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
②人民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③应摆脱狭隘的自我,把个人价值的实现置于国家发展的潮流中
④树立崇高理想,作出正确价值选择,才能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
①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该诗词反映了当时经济状况
②诗词可以离开物化形式,呈现出恒久的艺术魅力
③优秀文化能教化育人,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和指引
④诗词作为经济政治的派生物,独立于实践之外
①融通古今中外资源,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②取材积极向上,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全面学习和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④其传播手段的创新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前提
①主权是国家对其辖区所拥有的至高无上、排他性的权力
②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管理形式,台湾服从中央统一领导
③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立场,内政外交不受任何干涉
④领土完整是一个国家的最高利益,主权是国家安全的核心
①我国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②我国为世界人权保护事业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③我国用实际行动开创了人类人权文明形态新纪元
④我国人权成功实践为全球人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材料一 从2013年出访期间提出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到2015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的总体路径;从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进一步提出建设“五个世界”的总体布局,到2020年倡导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再到2021年9月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首次提出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需要各国坚定不移地共同抗疫;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世界各国必须携手应对;军事冲突、贫困以及恐怖主义等问题也需要全人类携手解决。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积淀丰厚、博大精深,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传承发展“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理念,我们要坚持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的自然观:合理借鉴“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理念,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发展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中国人民正在为全球生态环境改善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来,已与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打造了一个可靠的“朋友圈”。强化了全球互联互通的网络,重构了交流合作的桥梁,助力解决了人类在绿色低碳发展、健康卫生合作、国际减贫等方面的共同问题,极大提升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和水平,促进中西部对外开放,促进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十年共建“一带一路”,仍处于“少年时期”。要认识到“一带一路”是长周期和跨国的、系统性的重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前十年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受疫情、逆全球化等因素交叠影响,第二个十年挑战远大于之前。当然,我们的经验、能力也大于前十年。未来的“一带一路”,我们将会在不断地克服挑战和障碍的基础上,打开新的机遇之窗,实现更高质量的共商、共建、共享。下一个十年我们要巩固现有的合作成果,稳固基本盘。要拓展新的领域,持续地为共建“一带一路”增添新活力、新动力,才能把“一带一路”的愿景变为现实。
结合材料,运用量变与质变的知识,分析“一带一路”的发展历程。
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注重合作共赢。这一现代化模式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式现代化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行动指南。
放眼全球,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与经验,为人类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新的选择。
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老手艺,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似乎是陈旧的事物,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在近几个月的调研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非遗“老手艺”,遇上了一群“新匠人”。
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会办成了“人类想象力大赛”,很多风筝代表性传承人把传统手艺“玩出了国际范儿”,用造型新颖、科技含量十足的风筝赢得国内外游客的赞许;苏绣的青年传承人把传统技艺与新理念相结合,把苏绣扇子做成了手机游戏中的道具,年轻的游戏玩家在游戏中能看到国家级非遗的展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剪纸艺术的青年传承人不仅把剪纸产品卖到全世界,而且开展直播教学,带着网友在镜头前剪纸,一边实现“粉丝”在弹幕和留言区提出的创意,一边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新一代的非遗手艺人,正积极地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为“老手艺”插上时尚潮流的翅膀,为传统的文化记忆赋予当代的审美内涵,让它们重回当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