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

更新时间:2024-03-29 浏览次数: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3高二上·西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

    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原载《光明日报》)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B . 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C . 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 D . 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2.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容付费。 B . 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 C . 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 D . “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
    3. (3) 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先破后立,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B . 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C . 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 D . 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
  • 2. (2023高二上·西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1世纪以来,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环境”与“贫困”两大问题相互交织,生态贫困问题正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上的新“陷阱”。毫不夸张地讲,全球生态贫困问题不解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人类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更无从谈起。从本质上讲,生态贫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客观结果。从人的需求角度来看,生态贫困是由于人的基本生态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而导致的生活困难状态,比如缺乏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无污染的土地、安全的食物、多样化的物种、绿色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等。生态需求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人的生态需求具有合理性和有限性,当基本生态需求无法满足或被严重抑制时,人的生活就会陷入贫困状态。从人的权益角度来看,生态贫困是由于社会制度设计不公平、不公正,致使人们无法平等地获得生态福利和维护自身的生态权益而导致的社会后果,比如富人可以随意转移污染物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而穷人却不得不接受由此带来的恶果。

    (摘编自韩跃民《全球生态贫困的表现形式和发生机理》《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11月)

    材料二:

    在2020年的多事之春中,一场席卷北印度洋地区的蝗灾也飞入了人们的视线。此次蝗灾缘起于2018年5月,一场意外的台风光临了阿曼、也门和沙特部分地区,丰盈的降水造成了植被的兴旺,加了餐的蝗虫群顿时暴涨400倍。本来这里严酷的夏季会让植被枯萎。虫群自然萎缩,孰知天有反常,10月份又发生了飓风,进一步激励了虫群的繁衍。至2019年3月,增长了8000倍的蝗虫耗尽了当地可食用的植被,于是除了部分留守,其余的开始借助季风兵分两路迁徙,其中一路最终跨越红海进入非洲之角,逐步肆虐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极可能酿成非洲数十年来最大的粮食危机。

    蝗灾诞生在阿曼与也门,随后在也门南部完成了关键的种群扩大和迁徙准备,而这里在过去两年一直处于内战,根本无暇灭蝗。面对以几何数量增长的蝗虫,巨额的杀虫剂采购成本与洒药飞机等设备都成为非洲受灾国难以承受的负担。非洲的农业生态体系中丝毫没有对蝗虫的生态自我调节力量,而且东非广泛分布的单一种植农业生态对病虫害的抵御力格外赢弱,不要说穷凶极“饿”的蝗虫,异常的气象与一般虫害都可能酿成重大危机。

    对肯尼亚来说这是70年来最严重的灾害,数亿只蝗虫从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涌入了这个东非国家。在肯尼亚东北部,一个特别大的蝗虫群甚至达到了60公里长,40公里寬。联合国称,当三月份降雨到来并在该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带来新的植被时,速生蝗虫的数量还可能增长500倍。

    (摘编自澎湃新闻《非洲之难:从沙漠蝗灾说起》2020年3月)

    材料三:

    肯尼亚曾经是英国殖民地,这里的农业发展根本不是根据当地人的利益来决定的,完全是为了考虑它能给帝国的整体发展做出什么贡献。首先,白人殖民者不择手段圈地,从侵占土地开始,就想使用廉价的当地劳动力发展由自己掌控的大型种植园,尤其是单一种植经济作物如咖啡、剑麻和玉米。19 世纪后半期,大英帝国最主要的咖啡种植中心斯里兰卡遭遇了咖啡叶病,咖啡产量严重下降,只剩原来的五分之一。于是从1907年开始,英国在肯尼亚大力推广咖啡种植。到1922年,肯尼亚有700个以上的庄园种植了咖啡。此外,肯尼亚还大规模种植用来出口其他非洲殖民地的玉米。这种单一种植景观的扩大,意味着极为脆弱的生态体系,对自然异动的承受力也大大降低。

    (摘编自澎湃新闻《“环境正义”:理解第三世界环境史的一把钥匙》2020年3月)

    1. (1) 下列对“生态贫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解决全球生态贫困问题,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人类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十分重要。 B . 生态贫需求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当基本生态需求无法满足或被严重抑制时,人的生活就会陷入贫困状态。 C . 当新鲜空气、干净的水完备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等生态需求无法满足或被严重抑制时,人的生活就会陷入贫困状态。 D . 只有社会制度的公平公正才能保障人们平等地获得生态福利,并维护自身的生态权益,从而惩戒随意转移环境问题的行为。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生态贫困从本质上讲,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客观结果,生态贫困问题正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上的新“陷阱”。 B . 面对以几何数量增长的蝗虫,扑杀的巨额成本与设备都成为非洲受灾国难以承受的负担,致使蝗虫种群得以扩大和大范围迁徙。 C . 肯尼亚作为曾经的英国殖民地,它的农业发展根本不由当地人的利益来决定,完全要考虑它给帝国的整体发展做出的贡献。 D . 三则材料都与生态贫困有关,材料一从理论上阐述了生态贫困的多维原因,材料二和三以具体例子来展现生态贫困问题。
    3. (3) 为什么说一场蝗灾成为了肯尼亚70年来最严重的灾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3. (2023高二上·西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有一匹马

    鲍尔吉·原野

    这里是阳光小区,我和父母住在这里。大年初一早上,窗外雪片飞舞。我们仨聊天,我说四五十年前的事,他们在说六七十年前的事。而竟日开着的电视机,在播报当下的新闻,比如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这场景像话剧,我们轮流上场,讲述时光的往事。时光在某一瞬间重新组合时,平淡的生活会变得庄重起来,你成了历史的讲述人。

    父母老了,越来越想念自己的故乡。我不敢带他们外出旅行,我的任务是访问他们的故乡,带回照片和见闻跟他们分享。去年春天,我拜访我妈的出生地--宝木图村。村书记孟克白音带我看过我母亲出生的院落,面积二十亩许,当年是她祖父平乐爷爷的宅院,现在建成了养老院,叫平乐养老院。我妈听到后十分高兴。她说平乐爷爷一定赞成。她有五十多年没听过这个院子的消息了。今年1月,我到胡四台村探望病中的堂兄朝克巴特尔。这里是我爸的出生地。回来,我跟我爸说“经过胡四台全体村民的不懈努力,把你老家给建设没了。”我告诉他“你经常回忆的白茫茫的沙坨子没了,现在除了玉米地就是林地,没空地。狼和狐狸也没了,胡四台村五里外就是高速路。现在,你们村跟朝鲁吐镇连上了。”

    “咋回事?”他问。

    “房子和房子连在一起,变成一个大镇了。”

    他表情变化有如云影从草地上滑过,那是几十年的光阴倏尔而逝。

    我喜欢顺着江水流淌的方向在江边跑步,水快则快跑,水慢就慢点跑。我跑过汉中的江边,两只朱鹮一前一后从我头顶飞过,它们通体橘红兼带粉色,翅膀和尾羽舞动流苏。我看朱鹮融入天际,而它在天空俯瞰到什么呢?明代修造的梯田里长满金黄的稻子,稻子们此刻正隐藏在柔纱一般的白雾当中。在安康的江边,往左手看,莽莽苍苍的大山是秦岭;往右手看,莽莽苍苍的群峰是巴山。巴山秦岭终日对视竟千万年,由此雄浑。我在广州的珠江边上夜跑,被搅碎的灯光在江流里神秘眨眼。江边有卖水果的摊子,情侣们倚着栏杆相互对视。

    我把这些见闻讲给父母听,我爸说“嗨,咱们国家大啊。”我妈说“咱们国家好。国家不好,大有啥用?”在谈吐上,我妈每每显出比我爸水平高一些。我爸想半天,说“嗨,就是。”他们说的好是安宁,虽不能囊括当今中国全部的强大,但身为百姓,生于斯土,所求者不过斯民安宁。

    中国太大了,走也走不完。我坐车穿越大兴安岭,从车窗看到在森林里摘蘑菇的人,脚穿高腰红雨靴,左胳膊挎衬蓝布里子的柳条筐。我想下车变成他,从此生活在大兴安岭。有一位诗人说他喜欢抱树,我也是,见到那些粗壮带红色鳞片的松树,见到长着大眼晴的杨树,我就想上前拥抱并跟它们贴一贴脸。

    6月上旬,查娜花在牧区开放。雪白的、茶碗大的查娜花像天上的星星收拢翅膀留在草原过夜,忘记回家。七十三岁的牧民班波若指着窗外的山坡对我说,“这么好的花开了,我们的孩子却看不到。城里多了一个大学生,牧区就少一个年轻人。这么辽阔的草原,以后留给谁呢?”说着,他用掌根抹脸上的眼泪。我什么都说不出,听到我的眼泪落在采访本上。牧民们多爱自己的家园啊!

    几天前,我给我爸放了一段《骑兵进行曲》。我爸说,“嗨,我们这些骑兵,其实只有一匹马,一杆枪,一把战刀。我们那时候,除了人厉害,别的啥都不厉害。”

    我爸总结得多好--“除了人厉害,别的啥都不厉害。”我爸就属于那个时代的人。他念念不忘的,是他的老家和他的战马--“夏日拉咩饶”--带一点杂色的白马。1949年10月1日,我爸是开国大典受阅部队之一--内蒙古骑兵白马团方阵的受阅士兵,那年他二十一岁。

    近来我脑子里一直有一个东西嗡嗡响,它叫《诺恩吉雅》。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的名字,是一位蒙古族女人的名字。这首流传百年的民歌与《嘎达梅林》堪称双璧,俱为瑰宝。我把这首曲子听了上百遍,越听越觉得这不只是一个姑娘出嫁的故事,是思乡,是依恋父母,是河流与大地。歌者可以在歌声中放入所有美好的怀念。我发现,诺恩吉雅其实也是我,我或我们,同样爱着家乡,爱父母,爱草原上的万物。

    我有一匹马,这匹鬃发飞扬的蒙古马此刻正在贡格尔草原上吃草或奔跑。那是去年市里面奖励我的一匹克什克腾旗的铁蹄马。后来我看颁奖会直播的视频,发现我长相开始像马了,窄长脸,眼神机警而有野性。对我来说,马是更好的归宿。作为马,我已没有追风的神勇,我是草原上温驯的老马,低着头,驮着我爸我妈和我的文化使命,慢慢往前走。可庆幸者,这里有让马喜欢的草,风和流水、这里是我可爱的、飞速发展的故乡。这里是我的祖国。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选取自己跑过步的三处不同的江边的画面展开描写,以独特的视角勾勒出景物的典型特征,深情地讴歌了自然的纯净与人间的善美。 B . 作者通过喜欢抱树的细节,刻画一个诚挚朴实又豪放野性的蒙古汉子形象,与后文诺恩吉雅的女性形象遥相呼应,赞美故乡的人情之美。 C . 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灵活生动,对父母家乡前后变化的叙述形象凝炼,对时光的评议深刻而富诗意。 D . 本文的语言既优雅又幽默,有对朱鹮、对查娜花优美动人的描绘,也有“把你老家给建设没了”“我长相开始像马了”这样的诙谐调侃。
    2. (2) 请从散文“形散”与“神聚”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3. (3) 文章只在最后一段提及“我有一匹马”,却以“我有一匹马”为标题,作者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3高二上·西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道士,居邑中之天齐庙。多幻术,共名之“仙”。先子与最善,每适城,辄造之。一日与先叔赴邑拟访韩适遇诸途韩付钥曰请先往启门坐少旋我即至乃如其言诣庙发扃则韩已坐室中诸如此类。

    先是,有敝族人嗜博赌,因先子亦识韩。值大佛寺来一僧,专事樗蒲①,赌甚豪。族人见而悦之,罄赀往赌,大亏;心益热,典质田产,复往,终夜尽丧。邑邑不得志,便道诣韩,精神惨淡,言语失次。韩问之,具以实告。韩笑云:“常赌无不输之理。倘能戒赌,我为汝覆之。”韩乃以纸书符,授佩衣带间。嘱曰:“但得故物即已,勿得陇复望蜀也。”又付千钱,约赢而偿之。族人大喜而往。僧验其赀,易之,不屑与赌。族人强之,请以一掷为期。僧笑而从之。乃以千钱为孤注。僧掷之无所胜负,族人接色,一掷成采;僧复以两千为注,又败;渐增至十余千,明明枭色②,呵之,皆成卢雉③:计前所输,顷刻尽覆。阴念再赢数千亦更佳,乃复博,则色渐劣;心怪之,起视带上,则符已亡矣,大惊而罢。载钱归庙,除偿韩外,追而计之,并末后所失,适符原数也。已乃愧谢失符之罪。韩笑曰:“已在此矣。固嘱勿贪,而君不听,故取之。”

    异史氏曰:“天下之倾家者,莫速于博;天下之败德者,亦莫甚于博。入其中者,如沉迷海,将不知所底矣。夫商农之人,具有本业;诗书之士,尤惜分阴。负耒横经 , 固成家之正路;清谈薄饮,犹寄兴之生涯。试问赌中谁最善?群指无袴之公。甚而枵腹④难堪,遂栖身于暴客;搔头莫度,至仰给于香奁。呜呼!败德丧行,倾产亡身,孰非博之一途致之哉!”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三·赌符》,有删改)

    【注】①樗蒲(chū pú):古代一种博戏,后世亦以指赌博。②袅色(xiāo sè):指旧时博戏的胜彩名。③卢雉(lú zhì);古代樗蒲戏中两种贵采之名。④枵腹(xiāo fù):空腹,指饥饿的人。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日/与先叔赴邑/拟访韩/适遇诸途/韩付钥曰请/先往启门坐少旋/我即至/乃如其言诣庙/发扃则韩已坐室中/诸如此类 B . 一日/与先叔赴邑/拟访韩/适遇诸途/韩付钥曰/请先往启门坐少旋/我即至乃如其言/诣庙发扃/则韩已坐室中/诸如此类 C . 一日/与先叔赴邑/拟访韩/适遇诸途/韩付钥曰/请先往启门坐/少旋我即至/乃如其言/诣庙发扃/则韩已坐室中/诸如此类 D . 一日/与先叔赴邑/拟访韩/适遇诸途/韩付钥曰请/先往启门坐/少旋我即至/乃如其言诣庙/发扃则韩已坐室中/诸如此类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子,又称先公、亡父,多用于称呼自己的过世的父亲。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过世,用于敬称地位高或年长的逝者。 B . 得陇复望蜀,出自《后汉书·岑彭传》,东汉光武帝刘秀下命令给岑彭,叫他平定陇右以后领兵南下,攻取西蜀。后来用“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 C . 负耒横经,是“出而负来,入而横经”的简说,意思是耕种和读书可以兼顾,古人曾有日出扛着农具去耕作,日暮手执经书阅读的行为。 D . 异史氏,《聊斋志异》里记有许多怪异的事,不同于正史,因此后人称之为异史,著书人蒲松龄自然也被称为异史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被人称为“仙”的韩道士懂得不少幻术,这可通过他给作者的族人画了一道纸符并起了一定的作用来判断。 B . 作者族人中的赌徒具有先见之明,在参赌之前就央求“先父”认识了韩道士,为后来求助做了铺垫。 C . 作者族人中的赌徒在赌博中很难自控,甚至典当了房子与田产,却在一夜之间又输了个精光。 D . 作者不赞同赌博的行为,他认为赌博可以让人道德败坏品行不端,甚至倾家荡产身败名裂。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邑邑不得志,便道诣韩,精神惨淡,言语失次。

      ②载钱归庙,除偿韩外,追而计之,并末后所失,适符原数也。

  • 5. (2023高二上·西安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林和靖墓

    吴锡畴

    遗稿曾无封禅文,鹤归何处认孤坟。

    清风千载梅花共,说着梅花定说君。

    注:林逋,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北宋著名隐逸诗人。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的第一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抓住林和靖“无封禅文”,抒发诗人的胸怀。 B . 写“鹤归”,指林和靖死后,第二句意思是林和靖死后拜谒者找不到他的坟墓。 C . 梅花和林和靖紧紧联系在一起,就像陶渊明和菊花,梅花成为林和靖的文化符号。 D . 每当人们谈梅时,自然会想起、说起林和靖,诗歌语淡味浓,令人遐想万千。
    2. (2) 本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感情?
  • 6. (2023高二上·西安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求所说的“,”表现了他在对百姓施以教化方面的谦虚态度。
    2.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两句写出了阿房宫的建筑走向,指出了它的终点所在。
    3. (3) 苏洵在《六国论》开头以四个字指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后面又用六国破灭的教训来警醒北宋统治者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3高二上·西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走向民族复兴的我们发现,祖辈留存的文化瑰宝依然光辉璀璨,千年不辍的东方思维为生活与未来提供新的答案。于传统哲学中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诗词歌赋中感受东方审美的意境,在古典艺术中体空均衡细致的和谐……

    一段时间以来,词曲都带有浓厚中国韵味的“古风音乐”渐渐走红。事实上,除了古风音乐,宽衣博带的古风服饰,裙袂飘飘的古风舞蹈,野菜浊酒的古风饮食,甚至弹琴对弈的古风生活,都获得了不少____。或是对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或是被古典之美深深折服,选择古风,也是对华夏文明的归属与认同。年轻人钟爱的文化产品,绝非都是舶来品,绝非只有叛逆,古风音乐作为传统与现代的奇妙契合,恰恰证明了年轻人的文化创造力。

    但“古风”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集合,内涵也需要____。先秦诸子是古,魏晋风骨是古,宣德红釉成化斗彩是古,八大山人桐城古文也是古,到底哪一阶段应该蔚然成“风”?其实,古风不同于古史。后者讲究神似,前者但求准确。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宏阔,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建构与想象。所以,有的作品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夹杂了神怪小说、玄幻游戏,甚至____的爱情故事、堆砌辞藻的“大杂烩”时有出现。换句话说,“古风”走红,____的作品也就有了可乘之机,尤须受众提高鉴别力。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拥趸          甄别          无病呻吟          鱼目混珠 B . 拥护          甄别          矫揉造作          鱼龙混杂 C . 拥护          区别          矫揉造作          鱼目混珠 D . 拥趸          区别          无病呻吟          鱼龙混杂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后者讲究神似,前者但求准确。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宏阔,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想象与建构。 B . 后者讲究准确,前者但求神似。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宏阔,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想象与建构。 C . 后者讲究准确,前者但求神似。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宏阔,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建构与想象。 D . 后者讲究准确,前者但求神似。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悲欢,还是小人物的宏阔,都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想象与建构。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8. (2023高二上·西安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近日,欧洲航天局宇航员萨曼莎,在国际空间站掠过北京上空时,将心绪诉诸这一千古名句。①____。纵使未能亲临兰亭修禊,也不曾登上浩瀚太空,它的浪漫与博大依旧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享受。这正是中华文化经典魅力永恒的生动体现。太空中的中国诗句,既体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影响,②____。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各国理应携手合作,呵护好我们共同生活的星球。”我们期待更多交流互鉴、团结合作的暖心故事,在各国人民相知相通的桥梁上,开拓出一条光明美好的康庄大道。

    相信在不远的未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中国航天员将与外国航天员一道,③____。这正是:兰亭跨越重洋,诗句遨游天宫,文化浪漫交流,航天美美与共。

    1. (1) 根据上下文,补写横线上的句子。
    2. (2)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比喻句进行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 9. (2023高二上·西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梨园小冬皇、当代中国第一京剧女老生、余派传人王珮瑜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红出了戏曲圈,红遍大江南北;登上微博热搜榜、参加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以京剧念白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跨界歌王2》当评委、音顿分享平台喜马拉雅开京剧节目、《喝彩中华》当观察员、《传承中国》中担任评委……年轻、时尚的王珮瑜成为“戏曲网红”“时尚瑜老板”。

    材料二:国家级非遗“北京面人郎”第三传承郎佳子彧在传承老手艺的同时、通过探索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展示传统技艺,让更多人了解面塑。在今年大年初五的人民大会堂里,教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做的可爱的“冰墩墩”让郎佳子彧走入大众视野,也激起了更多人对面塑的兴趣和喜爱。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传统·探索·未来”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征文活动,以上材料给了你什么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你熟悉的生活、兴趣、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