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信丰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

更新时间:2024-10-09 浏览次数: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2023高一上·信丰月考) 《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指出,新石器时代的花瓣纹彩陶的流行范围,已经涵盖了今天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同时,各地区的花瓣纹彩陶又呈现出较强的地域特色,整个文化区就像一朵由花心和多重花瓣组成的史前中国之花。这说明早期中国(    )
    A . “花心”文化向“花瓣”扩展 B . 文化呈一体多元发展并相互交流 C . 中原文化一直保持领先优势地位 D . 文明时代始于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
  • 2. (2023高一上·信丰月考)  西周时期,天子率领百官扶犁亲耕成为国家大典,所谓“春籍田而祈社稷也”。周人允许殷商遗民经商,但周人子弟绝对不行,只能进行农耕。这表明西周时期( )
    A .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 . 注意笼络殷商遗民 D . 神权政治色彩浓厚
  • 3. (2023高一上·信丰月考) 春秋时期的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战国时期的荀子则主张隆礼重法。春秋时期老子主张退回小国寡民的时代,而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则主张顺应民时、轻徭薄赋。思想领域的这种演变(   )
    A . 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B . 体现了思想家理想化的社会诉求 C . 得益于儒道两家的融合 D . 集中体现了下层平民的内在要求
  • 4. (2024高三下·萨尔图月考)  秦王嬴政每征服一国,就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或迁往秦统治中心,或迁往边远地区。嬴政统一全国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由此可见,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 )
    A . 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 . 有利于贵族等级制的重构 C .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 . 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
  • 5. (2023高一上·信丰月考)  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形成了享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它的开通( )
    A . 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B . 延缓了少数民族内迁的进程 C . 造成了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 D .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 6. (2023高一上·信丰月考)  东晋时期,司马皇族与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建立起“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关系,“共”天下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争”天下只是个别的特殊现象,且为整个门阀集团所不容。强大的门阀势力,成为支撑这个政权的重要柱石。这表明当时门阀政治(   )
    A . 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 . 激化了士族之间的矛盾 C . 推动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D . 客观上维护了统治秩序
  • 7. (2023高一上·信丰月考) 孙吴时期,由于水陆商品转运的大量出现,逐渐在水陆交通便利之所形成了许多商品聚散地,当时称之为“会市”。到南朝时,“会市”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多、扩大,逐渐发展成为草市、小市等不同于官方正式市场的商业性市场。据此可知,当时(   )
    A . 商业活动空间得到了拓展 B . 经济重心逐渐开始南移 C . 政府对商业间接进行监管 D . 跨区域贸易异常的繁荣
  • 8. (2023高一上·信丰月考) 如图是在洛阳出土的隋朝官方粮仓——含嘉仓(第160号仓窖)。据统计,含嘉仓有粮窖约四百个,每个粮窖可存放多达五十万斤粮食。含嘉仓的发现可以说明,隋朝( )

    A . 农业商品化程度高 B . 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 C . 国力雄厚财政充裕 D . 穷奢极欲以致民不聊生
  • 9. (2023高一上·信丰月考)  史载,贞观十四年八月,唐太宗派侯君集率军平定高昌(今吐鲁番地区),置西州;九月,在西州进行普遍的户口和土地调查。在吐鲁番出土的唐朝户籍残卷上,有“小男”“小女”“丁寡”“课户”“不课户”等字样。据此可知,唐初( )
    A . 两税法已推广到西北地区 B . 政治统一促进了人口迁移 C . 加强了对西域的有效治理 D . 朝廷强化了对吐蕃的管控
  • 10. (2023高一上·信丰月考) 唐朝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这反映出唐朝这一政策( )
    A . 激化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B . 有利于各民族的交融 C .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 . 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
  • 11. (2024高二上·邢台期末) 下表表明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趋势是( )

    时期

    赋税制度

    内容

    北魏

    租调徭役

    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乘二十石

    隋至唐中期

    租庸调制

    凡丁岁役二句,无事则收其庸

    唐中后期

    两税法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A . 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B . 农民负担不断减轻 C . 土地兼并愈发严重 D . 政府赋税剥削沉重
  • 12. (2023高一上·信丰月考)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某一农学著作评价是“于农圃,衣食之法纤悉毕备,又文章古雅,援据博奥,农家诸书,无更能出其上者”。关于这一著作表述正确的是( )
    A . 体现出中华农耕文明领先于世界 B . 对传统科技工艺领域进行了总结 C . 凸显了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 D .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 13. (2023高一上·信丰月考)  宋朝强化了父母给女儿准备嫁妆的义务,以及女儿嫁到夫家后依然有支配嫁妆的权利。如果妻子和丈夫离婚,可以取回嫁妆。这折射出宋朝(   )
    A .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B . 经济发展影响传统观念 C . 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D . 女性社会地位空前提高
  • 14. (2023高一上·信丰月考)  《金史》载:“太祖入燕,始用辽南、北面官僚制度”。到1138年,实行“天眷新制”,在中央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同年,改燕京枢密院为行台尚书省,全面实行汉官制度,制定礼仪,从而结束了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据此可以说明( )
    A . 单一的汉法制度导致了金朝逐渐衰落 B . 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大加速封建化进程 C . 因俗而治的管理模式已经被彻底废除 D . 封建君主集权在金朝达到了新的高峰
  • 15. (2023高一上·信丰月考)  在南宋都城临安府,小商贩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吃的用的穿的戴的玩的看的,其方式都是“歌叫关扑”。所谓“歌叫”,就是用唱腔来叫卖,吆喝出来如同唱歌。至于“关扑”,则类似于有奖促销。这反映出宋代( )
    A . 城市商业的发展 B . 市民文化的丰富 C . 经营模式的突破 D . 音乐艺术的革新
  • 16. (2023高一上·湛江期中)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必遵从当地习惯,不仅如此,郑和团队还把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道里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等进行详细记载,并编撰成书。郑和下西洋,带动了亚非许多国家与明朝进行朝贡贸易。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 . 打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大门 B . 有效地抵御了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 C . 扩大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来源 D .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二、材料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2023高一上·信丰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酝酿于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至秦统一,已经转化为现实,大一统思想也体现在边疆治理思想上。但在汉初,对秦的边疆治理思想多持批判态度。例如,陆贾提出,“故治外者必调内,平远者必正近”,其意指休养生息,边疆无为。源自《公羊传》的“王者无外”思想因董仲舒的推崇受到汉武帝重视,使其破除“夷夏之防”观念,把生活于边疆的民族纳入到王化的范围之内。元帝以后随着儒生大批登上政治舞台,经学极盛时代的开启,回到夷夏之防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显。

    材料二 两汉在西北方累年作战,为妥善安置“四夷”,先后设置安定、天水、上郡、西河、五原、金城、张掖等属国,此后属国制度逐渐从西北边塞扩展至东北、西南方向。属国对归附民族进行集中管理,保留其原有的社会组织,这些属国至东汉时期已陆续郡县化。此外,针对西域与东北的边疆实际情况,两汉时期设置了西域都护、长使、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以及使匈奴中郎将等特定的边疆管理机构和职官。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卜宪群《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秦汉时期边疆政策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边疆治理的影响。
  • 18. (2023高一上·信丰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时,中国对外贸易以陆道为主,兼行海市。当时的对外贸易通道已四通八达,除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更早的“永昌道”,取道缅甸、印度半岛,与中亚大陆的古老商道交会,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朝鲜半岛有“乐浪道”,不仅送往朝鲜半岛的货物行经此道,转口日本的商品也由此道转运南行,被称为“东北丝绸之路”。

    ——摘编自倪方六《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二 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外贸易较发达的时期。宋元统治者为了取得海外奇珍异宝并征收外贸税收以助国用,积极鼓励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以“朝贡”“官本船”为名的官方贸易,凡属官方贸易的货物,免交商税;另一种是民间贸易往来,主要港口如广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温州,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负责管理商舶,征收舶税,收买舶货。

    ——摘编自马珺《浅论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 19. (2024高二上·罗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唐代儒学,曾出现过两次复兴高潮。第一次是在唐初贞观年间。当时唐政权建立不久,隋弊未除.唐太宗听取魏征建议,推行重儒的政策,反对霸道实行王道,于是儒风大行。第二次是在唐中期贞元、元和年间。自安史之乱以后,由于藩镇割据,财赋不输中央,造成政府财政拮据。又因土地兼并加剧,农民大量逃亡,而寺院经济却得到了恶性发展,导致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加深,加之边疆多事,朝廷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因而急需整顿颓坏的封建统治秩序,强化社会纲纪,进而加强中央集权政治。这就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有力的思想武器……韩愈提出以儒家的“道统”对抗佛家的“法统”,开启了“道学”的先河;柳宗元等人则提出“统合释儒”,其目的是取佛教之长,补儒学之短,用以改造、丰富、振兴儒学。

    ——摘编自杨荫楼《试论唐代儒学的复兴》

    材料二 程朱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表态,是继魏晋把儒学改造为玄学之后,对儒学的佛(佛教)老(道教)化改造,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是一种以儒学为主干,兼收佛教与道教,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其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新的思想内涵,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发愤图强等性格。同时应该看到程朱理学中的消极因素,即理学家重建礼制的努力也是对人性的泯灭。

    ——摘编自宋钦顺《浅谈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发展和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唐代两次儒学复兴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程朱理学的认识。
  • 20. (2023高一上·信丰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原因很多,其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由多民族形成统一的国家,华夏(汉族)起了主干作用,其他各民族也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各民族的特长的荟萃,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缔造,我国各民族都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的。中国各民族特点与特长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的发展,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某个或某些民族的特长,元旦为全国各民族或许多民族所接受,就变成为共同的特长,亦即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古老而又从未隔断其文化传统;也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统一帝国分裂以后经过一段南北王朝对峙与诸王、诸汗分庭抗礼以后重新走向更高度的统一。如此反复两三次,终于确立为不可分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种独特的历史,要从中国有众多民族内在联系不断发展当中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