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 | 阐释 | |
A | “制诏,三代无文,秦始有之”“秦并天下,改命曰‘制’,令曰‘诏’,于是‘诏'兴焉” | 秦朝开始确立文书制度,并建立起文书传送系统 |
B | “(唐)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凡制,敕施行,京师诸司有符、移、关,牒(公文统称)下诸州者,由都省(尚书省)以遣之” | 官方文书种类繁多,由三省共同签署并负责执行 |
C | 《大明律》规定;“凡增减官文书者,杖六十”“兄官文书稽(耽误)程者,一日吏典笞一十,三日加一等,罪止笞四十” | 以法律手段保证文书工作的正常进行,严惩擅改或延误 |
D | 雍正谕内阁:“是以令其密折具奏。及发与廷议有裁去本人姓名者,无非欲诸臣无所回护,直言无隐” | 官员上奏密折不必署名,体现决策机制的规范化 |
材料一 纵观唐代儒学,曾出现过两次复兴高潮。第一次是在唐初贞观年间。当时唐政权建立不久,隋弊未除.唐太宗听取魏征建议,推行重儒的政策,反对霸道实行王道,于是儒风大行。第二次是在唐中期贞元、元和年间。自安史之乱以后,由于藩镇割据,财赋不输中央,造成政府财政拮据。又因土地兼并加剧,农民大量逃亡,而寺院经济却得到了恶性发展,导致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加深,加之边疆多事,朝廷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因而急需整顿颓坏的封建统治秩序,强化社会纲纪,进而加强中央集权政治。这就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有力的思想武器……韩愈提出以儒家的“道统”对抗佛家的“法统”,开启了“道学”的先河;柳宗元等人则提出“统合释儒”,其目的是取佛教之长,补儒学之短,用以改造、丰富、振兴儒学。
——摘编自杨荫楼《试论唐代儒学的复兴》
材料二 程朱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表态,是继魏晋把儒学改造为玄学之后,对儒学的佛(佛教)老(道教)化改造,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是一种以儒学为主干,兼收佛教与道教,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其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新的思想内涵,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发愤图强等性格。同时应该看到程朱理学中的消极因素,即理学家重建礼制的努力也是对人性的泯灭。
——摘编自宋钦顺《浅谈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发展和影响》
材料 美国学者诺思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写道:“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制度创新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制度的变革过程,是支配人们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则、规范和惯例的进步,并改善个人、组织与其外部环境,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各种社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有更大提高。可见,制度创新在整个社会创新体系的运行中居于基础和保证地位。制度创新有助于政治观念更新,有助于政治结构合理化,有助于政治行为进步,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度创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新的制度代替旧的制度,良性制度代替非良性制度,效率高的制度代替效率低的制度的过程。
——摘编自李景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制度创新》
根据材料,围绕“制度创新”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材料一 进入21世纪,全球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全球化逐渐形成,出现了经济一体化。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全球互动只会越来越剧烈,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与民族来讲,文化全球化则可能成为强势国家推行其国家意志的一个手段。……近两年来,受欧美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逆全球化”潮流不断涌现。……经济全球化在带来繁荣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贫困、冲突、分配不公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摘编自韩雅楠《论文化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家主权面临限制的问题日益突出。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及一些地区性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国家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各民族国家在申请加入或想得到援助、贷款时,就不得不接受其强制性的有时甚至是苛刻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是民族国家将部分主权移交了出去。面对急于摆脱贫困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动辄以阻碍资金和技术的流入为要挟,迫使东道国政府为其在当地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创造便利。全球化时代的经济本质上是知识经济,当前新的有生命力的技术大多被主要的工业化国家掌握,发达国家权力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权力越来越小。技术侵略、技术殖民、技术霸权等政治欺压现象也会相应而生,使强势国家有机会压榨、胁迫弱势国家,限制和削弱弱势国家的主权。在理论上,一些西方学者甚至提出了国家主权过时论,对发展中国家维护主权、反对霸权的立场横加干涉和无理指责。
——摘编自戴轶《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矛盾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