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份联考历史...

更新时间:2024-02-26 浏览次数:21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 1. 从4世纪初西晋永嘉年间到5世纪中叶宋元嘉年间,从黄河流域南迁的移民络绎不绝。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 阻碍了民族间交流融合 B . 源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C .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 . 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2. 2013-2017年,中国同100个左右的国家、地区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伙伴网”越来越密,实现了对世界各个地区、不同类型国家的全覆盖。这说明,中国(  )
    A .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B . 外交具有意识形态色彩 C . 遵循和平发展的理念 D . 努力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 3. 歌曲《爱在西元前》中道:“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这部“法典”(  )
    A . 诞生于尼罗河流域大平原 B . 宣扬了君权神授 C . 成为西亚文明起源的标志 D . 维护了种姓制度
  • 4. 10世纪,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木•马苏迪在其《黄金草原》中,记述了苏法拉的黄金交易情况,苏法拉是古代津巴布韦的重要港口城市。这可用来研究(  )
    A . 阿拉伯帝国对东非经济掠夺 B . 南部非洲文明的商业交易 C . 西部非洲港口城市发展状况 D . 津巴布韦沦为阿拉伯附庸
  • 5. 如图为近代一贸易体系示意图。对这一贸易体系解读正确的是(  )

    A . 为西欧积累了原始资本 B . 刺激了中国沿海经济发展 C . 使美洲丧失大量劳动力 D . 平衡了非洲多元文明格局
  • 6. 一战时,英国报纸评论道:“华工来到法国……不仅在各种场所出色地完成了各种类型的任务,比如在轮船和火车上从事装运和卸载工作,建筑铁路,维修公路,在石油厂和整个法国北部地区的许多补给站工作,而且他们还冒着枪林弹雨在前线修筑了数百英里的战壕。”这(  )
    A . 华工在法国社会地位低下 B . 英国舆论对在法华工歧视 C . 华工为一战胜利作出贡献 D . 一战中大量华工献出生命
  • 7. 如表可用来说明(  ) 

    1959年

    法国提议由美、英、法三国共同领导北约,美国拒绝

    1964年

    中法建立外交关系

    1966年

    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

    A . 法国积极维护世界和平 B . 美国军事力量衰落 C . 中国与西方关系正常化 D . 西方阵营出现分化
  • 8. 西周时举凡事关国之安危、迁都改邑、推选家宰重臣等重大决策,均须由小司寇征询国人意见。西周的基层官吏乡大夫亦掌有“大询于众庶,则各帅其乡之众寡,而致于朝”之职责。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 . 原始民主遗风仍存 B . 儒家德治理念盛行 C . 基层政权实行自治 D . 民主政治思想萌芽
  • 9.

    法案

    条款

    《权利法案》

    第一条: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为非法

    第十三条:议会时常召开的目的是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

    《王位继承法》

    司法官为终身职务,国王对议会弹劾案件无特大赦免权

    上表为英国部分法案的条款。据此可知,英国(  )

    A . 责任内阁制确立 B . 利用法律完善民主制 C . 权力中心多元化 D . 立法权与司法权合一
  • 10. 1939年1月的《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明确规定,“边区各级参议会为边区各级人民代表机关”。当时,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符合一定条件,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民以普遍、直接、平等、不记名的方式选举各级参议员。据此可知,边区参议会(  )
    A . 是中国共产党在边区的最高组织 B . 践行了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C . 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累了经验 D .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11. 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提出考成法,该法规定: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订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据此可知,该法意在(  )
    A . 整顿全国吏治 B . 裁减政府开支 C . 扩大内阁职权 D . 完善选官制度
  • 12. 如图是清嘉庆朝监察御史出身情况统计(单位:人)。这一统计可以用来说明(  )

    A . 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变化 B . 统治者重视监察制度 C . 清代官员考核制度严密 D . 清代选官方式单一化
  • 13. 英国专门设立独立的文官考试机构——文官委员会,由文官委员会独立负责考试事宜,在委员会组成上,坚持来源的多源性,既有文官,也有工商界人士,甚至还有工会人员。文官考试采用多种方法,如直觉测验、智力测试、心理测试等。这些措施意在(  )
    A . 使文官保持政治中立 B . 提升文官技能 C . 消除党派之间的矛盾 D . 维护公平公正
  • 14.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学部咨各省转饬各学堂毕业学生领有执照始准赴部就职文》规定:学堂考试合格的毕业生需要奏请奖励出身的必须先经过学部核准,领有学部颁布的执照才能到吏部就职,不得直接向吏部呈请。这一规定(  )
    A . 增强了清政府的统治力 B . 改善了学堂选官制度 C . 削弱了中央选官的权力 D . 巩固了科举制的地位
  • 15. 英国法常被称为“法官法”,而法国式的法典法则被称为“法学家法”。造成这一称谓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 . 发展阶段不同 B . 法官地位不同 C . 所属法系差异 D . 政治体系差异
  • 16. 1982年2月,中央办公厅转发《关于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报告》,规定每年3月为“全民文明礼貌月”,要学会说“文明礼貌三句话”(如图),如下: 

    1见面要说:“早上好!”“您好!”

    2道歉要说:“对不起!”“请原谅!”

    3致谢要说:“谢谢!”“给您添麻烦了!”

    这些规定(  )

    A . 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B . 进一步提升了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 C . 体现了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 D . 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为了贯彻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战胜日寇的纲领、方针和具体政策,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举行扩大会议。会议向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和全国人民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如图)。它全面概括了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主张,指明了争取抗日战争彻底胜利的道路。 

    (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

    (三)全国人民的总动员

    (四)改革政治机构

    (五)抗日的外交政策

    (六)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

    (七)改良人民生活

    (八)抗日的教育政策

    (九)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

    (十)抗日的民族团结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的意义。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史料一《旧唐书•职官志》记载:“辨天下之四人,使各专其业。凡习学文武者为士,肆力耕桑者为农,巧作器用者为工,屠沽兴贩者为商。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食禄之人不得夺天下之利。” 

    史料二《唐大诏令集•卷102》(贞观十五年)云:“可令天下诸州,搜扬所部。士庶之内,或识达公方,学综今古,廉洁正直,可以经国佐时;或孝梯淳笃,节义昭显,始终不移,可以敦风励俗;或儒术通明,学堪师范;或文章秀异,才足著述。并宜荐举,具以名闻。限来年二月总集泰山。” 

    材料二:中世纪的西欧,除教权与皇权之间的斗争外,皇权与地方领主贵族之间也不断发生权力之争,而朝廷又必须依靠这些领主(在地方又成为封主)获得税收,这些地方封建领主势力常常联合起来对抗皇权。这样,在教权、皇权、贵族权力纷争下,所有官吏职位均被教会、皇室和贵族分别垄断,官职设置和官吏任用方式根据他们各自的需要与可能来决定,多以封赐、恩赐、委任的方式来实施,任人唯亲,其他阶层人士做官的可能性极小。 

    ——摘编自卢坤建《略论我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与西方古代选官制度的比较分析》

    1. (1)  根据材料一的两则史料探究唐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以法家为代表的“法治”思想主张以法制为核心,提出富国强兵、以法治国,这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法家所主张以法治国的观念,成为统治者稳定社会的主要手段。儒家主张“德治”,认为无论人性或善或恶,都可以通过道德教化,这对于维持社会秩序起到一定作用,并成为中国古代统治者管理国家的正统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已经认识到仅仅依赖法制的强制与约束并不能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倡导据德而治,重在教化和引导。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中国在重视“德治”的同时排斥“法治”。 

    ——摘编自伍针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与“法治”思想探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相关史实,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