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重点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4-02-28 浏览次数:26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 1. (2023九下·青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客中初夏

    [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释】①客中:旅居他乡作客。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因而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职。诗中暗含了诗人对自己政治抱负的描写。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 第一句,描述了春尽夏初之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 B . 第二句,描述了雨后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青翠怡人了。 C . 第三句,诗人遗憾地感叹眼前没有柳絮随风飘舞的春日美景。 D . 第四句,诗人以葵花向日的特性含蓄地表达了对君王的忠心。
二、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
  • 2. (2023九下·青山月考)   阅读《简·爱》的节选部分,完成各题。 

     她(圣约翰家的管家汉娜)又用惊异的目光端详着我。“我相信,”她说,“我是把你看错了。不过现在骗子那么多,你千万莫怪我。” 

    “话虽这么说,”我口气有点严厉地继续说,“你在那么一个连条狗也不该关在门外的雨夜里,却一心想把我从门口赶走。” 

    “呃,这是有点狠心。可叫人怎么办呢?我倒不是为我自己,更多地是想着孩子们,可怜的人儿!他们除了我简直没人照料。我总得多留神着点。” 

    我继续严肃地沉默了好几分钟。 

    “你可别把我想得太坏。”她又说了一句。 

    “可我确实把你想得很坏,”我说,“我告诉你为什么,倒不光是因为你不肯收留我,或者把我看成了骗子,更主要的是因为你刚刚把我既没‘铜子儿’也没家看成了一种罪状。世上有一些最好的人跟我一样一无所有,只要是个基督徒,就不应该把贫苦看成是一种罪恶。” 

    “我也一样不应该。”她说,“圣约翰先生也跟我这样说过。我明白我是做错了,可我现在对你有了跟以前完全不同的看法。你看起来地地道道是个体面的小人儿。” 

    “这就行啦,我现在不怪你了。握握手吧。” 

     她把一只长着老茧、沾满面粉的手伸给了我,粗糙的脸上豁然开朗地露出了又一个更加真诚的笑容,从这一刻起我们就成了朋友。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2. (2)  请根据选段内容,概括简•爱的性格特点。(两点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 3. (2023九下·青山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直达本质的核心思维是什么?

    ①电影《教父》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②我们总以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是环境和机会,而事实上,面对同样的环境和机遇,思维方式不同,结果也就大相径庭。

    ③一对双胞胎兄弟,在相距不远的国道旁,各自开了一家饭店。开业后不久,两兄弟发现,虽然国道上车来车往,却很少有人愿意停下来吃饭。眼看生意要做不下去,哥哥对饭店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收效甚微。弟弟却什么也没做,只是在饭店旁边建了一间干净卫生的免费厕所,生意却一天天好了起来。原来,长途跋涉的司机们需要下车“方便”,而这些司机,刚好也是需要吃饭的“精准流量”。

    ④思维方式,实际上正是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简单来说,人类的创造力,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来源:一种是逻辑推理,通过预设不证自明的公理,用大前提层层推导出小前提,不断演绎出新的知识;一种是直觉类比,不受明确的因果限制,在多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表象间,直觉到一种深层的相似性,通过“类比”产生出突破性的洞见。

    ⑤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长期推崇逻辑推理,忽略直觉类比。但是,世界著名的认知科学家侯世达,在《表象与本质》一书中,却用大量的事实,动摇了这一成见,证实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观点:直觉类比永远是人类决策过程的核心。

    ⑥近代许多伟大的天才,都是通过“类比”,取得一生最重要的突破,连最伟大的爱因斯坦也概莫能外。在爱因斯坦之前,“光的波动说”已经垄断物理学长达100多年,所有物理学家都对“光是一种波”坚信不疑。而爱因斯坦通过将光和水类比,在两种表象之间,看见了一种深层的相似性:水可以由波纹传播,但水同时也由水分子组成,光会不会也是如此?循着这种类比,爱因斯坦最终证明了“光子”的存在,开启了物理学“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认知革命。

    ⑦为什么类比对于创造如此有效?侯世达在《表象与本质》一书中写道:表象与表象之间,有一条通往深层的线索,而类比,是把多个线索连接起来的钥匙,让我们得以瞥见中心深处的东西。换句话说,类比是一种思维上的利器,通过运用类比,思考者能把原本非常复杂的表象降维至日常层面,从而轻易洞见其本质。侯世达发现,类比并不专属于天才。恰恰相反,类比是人类普遍的底层思维模型,只是每个人对它的掌握程度都有所不同。

    ⑧天才之所以具备如此丰沛的创造力,在于他头脑中可用来类比的“概念库”比普通人更为宽广。因此,当他们面对未知事物时,可以用类比选择性地唤醒脑中的概念,从而把原本非常深奥的内容降维,变得更容易理解。一个普通人同样可以通过拓宽自己的“概念库”、训练自己使用类比的能力,来获得超乎往常的洞察力、创造力,在工作、生活中做出更为明智、长远的决策。

    1. (1) 下列对“思维方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不弱于环境机会等因素。 B . 思维方式的得当有助于人们看透事物本质。 C . 思维方式主要有逻辑推理和直觉类比两种。 D . 思维方式之间的好坏优劣一直存在着争议。
    2. (2) 下列对“直觉类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直觉类比是人类认知本质与做决策的核心。 B . 直觉类比直到近代才被科学家们广泛运用。 C . 直觉类比是借表象间的特殊联系看见深层。 D . 直觉类比在不同人群中的掌握程度不一样。
    3. (3)  作者眼中,直达本质的核心思维是什么?如何强化这种思维?
  • 4. (2023九下·青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各题。 

    半称心

    ①萧山南部有个很独特的习俗,每年的农历六七月份,要过一个半年节。 

    ②时值年中,梅雨刚过,油菜小麦收割不久,旱田里的花生刚刚开花,水田的稻子已经抽穗,墙上的镰刀,还沉浸在麦香中,等待着又一场收割季的到来。这是一年中,春收和夏收,两个收获季之间的短暂歇息。 

    ③农人们放下了铁锹和锄头,像过年一样,筹备着半年节。外出打工的人,也会赶回乡,与家人一起过半年。农历的年底过新年,农历的六月底,过新半年。这个“新”字,是我加上的,上半年过去了,是旧的,可以回望;即将到来的下半年是新的,可以展望。 

    ④我有幸受邀体验过一个半年。邀请我们的,是当地的一位副刊作者。我们的话题,就从这个“半”字打开。年过到一半,去年秋冬种下的庄稼,已经收割,归仓;春天播下的种子,业已开花、抽穗、灌浆,待以时日,就可以挥镰收割。他说,前有已经收割之果,后有遍地待结之实,不正是一年当中,最好的辰光吗?四五月份,既要春收,也要春播,忙碌得很,再过一两个月,到了伏暑,也是既要夏收,又要夏播,以前叫“双抢”,抢收抢种,同样是忙得脚不沾地。唯有这年中的几日,有几天难得的闲日,可以满怀期待地放松自己。 

    ⑤这位作者告诉我,白天他是个农民,弯腰在田里种庄稼;到了晚上,他是个写作爱好者,伏案耕耘文字。当地有很多人办厂,做生意,生活富裕,而他还只能自给自足,但他很满足于自己这种“半”的状态。他觉得种田满足了他的日常生活,看书写文章,则愉悦了他的身心。他的一半是尚可温饱的世俗生活,另一半则是充盈的精神世界,还有什么不称心、不满足的呢? 

    ⑥“半”这个字,很有趣味,什么事情,到了一半,就既没有了初始的忙乱、不安与焦躁,也还没有临了的张皇、无奈和失落。半是最好的状态。半是你已经走了一半的路,半是你做了一半的事,半是你吃了一半的饭,半是花苞刚刚打开……已经走到半路了,你还会害怕剩下来的路吗?事已经做成功一半了,你怎么好意思半途而废?吃到半饱,肚子有东西垫底了,不饿了,也不用那么狼吞虎咽了,正可以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半开的花,既存含苞待放之韵,也不失盛开之艳,又没有即将凋零之殇,岂不是一朵花最好的姿态? 

    ⑦半是什么?半是已经开始,到了半途,半因而不是一个空想家、臆想家,只停在原地做梦,它是个实实在在的行者。半是满怀了希望的,还有一半的路,等着它去走;还有一半的风景,等着它去发现,还有丰硕的果实,在另一半等着它去浇灌和采撷。半也是虚怀若谷的,它不会因为事已过半,就骄傲自满,也不会因为事才过半,而放弃放纵。半是在路上,正在路上,一旦你停止了,那就不叫“半”,而是废止;半是继续在路上,永远在路上,后面是它已经走过的路,前面是它即将踏上的路。 

    ⑧这真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和对话,在年中之际,我们有幸在萧山南片的一个小山村,过了一个特殊的半年节,并深切体味到了“半”的生命哲学。朋友环顾大家说,我们多已人到中年,为什么说中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就是因为我们的人生刚刚过半,我们已经体验了童年的天真,少年的懵懂,青年的绚烂,已经或即将迎来人生的巅峰,以及无法逃避的迟暮之年。说到这儿,朋友忽然抛出一个问题:你的生活称心吗? 

    ⑨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当然有过称心,有过如意,但也一定经历过诸多的不称心,不顺意。每个人都一样。这方面你称心了,另一个人或一件事,你可能就不如意了。喜忧参半,苦乐不均,这是人生的常态。 

    ⑩朋友说,杭州灵隐寺有副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半称心”,那就是人生最好的状态,人心最好的归宿啊。 

    (文/孙道荣,基于命题需要改写)

    1. (1)  读①~④段,请简要概括萧山南部每年农历六七月份要过半年节的原因。
    2. (2)  读第⑤段,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语意。 

      但他很满足于自己这种“半”的状态

    3. (3)  读⑥⑦段,说说作者为什么说“半”是最好的状态?
    4. (4)  读⑧~⑩段,谈谈作者对“半”的生命哲学有哪些领悟。
四、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 5. (2023九下·青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最近,大熊猫“花花”爆火,很多游客慕名前来观看,但一些游客为了吸引大熊猫的注意力,大声喊叫、用力拍打玻璃、往园区扔零食……游客们本无恶意,但其行为却让大熊猫们受到惊吓,纷纷躲起来不愿与人相见,结果反而使得更多游客失望而归。

    行有所止,言有所界,很多时候,保持适当的“边界感”,才能带来和谐。无论是与动物之间的互动,还是人际之间的交往,甚至是国家之间的相处,都是如此。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五、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 6. (2023九下·青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陕北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是路遥一生书写的主题。近日, 将目光投射向三秦大地,以人民作家路遥的一生为主线,用话剧体现路遥溯流而上、 ɡè)守信念的风骨与精神。

    ②该剧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和多媒体视觉效果,将大气磅礴的陕北高原呈现在观众面前,再加上铿锵有力的黄河号子,以及陕北特有的三弦说书,极大地丰富了舞台的表现力。特别是不断穿插的(qiàn)夫拉纤场景,以及转台和特殊灯光的使用,更是将路遥一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般的创作执念予以外化和观照。

    ③话剧《路遥》采用空间交错展示,让路遥与《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孙少安”等进行对话,把路遥的创作境界与人生境界相互 ____,使文学人物与戏剧人物互为____,将人物命运与时代变迁____,让路遥不断在事业荣辱与生活悲喜的大起大落中,为观众带去意蕴悠长的人生况味,衬托出路遥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强大;在路遥与其身边人物的不同抉择中,体现出改革开放大时代背景下,路遥面对诸多诱惑与生活磨砺依然坚守初心,不被世俗所____的坚定信念。 

    ④话剧《路遥》塑造了当代中国老百姓喜爱的作家路遥,既借路遥之口重温文艺工作者要扎根人民、( A)为人民写作的初心;(B)又向中华儿女高声呼告“活着,像牛一样劳动;(C)倒下,像土地一样奉献。(D)只要没有倒下,就该继续出发!”的路遥精神,为观众带去激励和触动。

    1. (1) 文中加点的词语的注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 (ɡè)守 B . 大气磅礴 C . 铿锵有力 D . (qiàn)夫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交织  照应  混为一谈  裹胁 B . 照应  交织  融为一体  裹挟 C . 交织  照应  融为一体  裹挟 D . 照应  交织  混为一谈  裹胁
    3. (3) 文中加序号处的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话剧《路遥》塑造了当代中国老百姓喜爱的作家路遥,既借路遥之口重温文艺工作者要扎根人民、(A)为人民写作的初心;(B)又向中华儿女高声呼告“活着,像牛一样劳动;(C)倒下,像土地一样奉献。(D)只要没有倒下,就该继续出发! 

      A . B . C . .; D .
    4.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将目光投射向三秦大地,以人民作家路遥的一生为主线,用话剧涌现路遥溯流而上、恪守信念的风骨与精神。 

      A . 将目光投射向三秦大地,以人民作家路遥的一生为主线,用话剧再现路遥溯流而上、恪守信念的风骨与精神。 B . 创作者将目光投射向三秦大地,以人民作家路遥的一生为主线,用话剧浮现路遥溯流而上、恪守信念的风骨与精神。 C . 将目光投射向三秦大地,以人民作家路遥的一生为主线,用话剧表现路遥溯流而上、恪守信念的风骨与精神。 D . 创作者将目光投射向三秦大地,以人民作家路遥的一生为主线,用话剧展现路遥溯流而上、恪守信念的风骨与精神。
    5. (5) 将“漫天飞舞的雪花、奔腾不息的黄河、一望无际的黄土……”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A . 第①段结尾 B . 第②段开头 C . 第②段结尾 D . 第③段开头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