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东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

更新时间:2024-02-28 浏览次数:148 类型:期中考试
一、(5小题,16分)
  • 1. (2023七上·越秀期中) 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落/陆 临/淅淅 B . 托/笑 草/咄逼人 C . 蓄/立 萏/人迹 D . /倒 桑/不求
  • 2. (2023七上·越秀期中)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蓑衣 屋檐 徘徊 箫瑟 憔悴 人声鼎沸 B . 嘹亮 并缔 铃铛 云宵 斑蝥 翻来覆去 C . 干燥 蝉蜕 天涯 朗润 菡萏 混为一谈 D . 遮蔽 萌发 博学 诀别 和蔼 小心冀冀
  • 3. (2023七上·越秀期中)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或俗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重新开放堂食后,来面店的顾客越来越多,老板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 B . 晚饭后,爸爸看书,妈妈烘焙,我写作业,大家各得其所 , 谁也不打扰谁。 C . 春天到来,桃花涧中桃花盛开,众多市民纷纷呼朋引伴 , 上白云山赏花。 D . 在赛场上,中国女排虽一度落后,但姑娘们始终不放弃,最终以咄咄逼人之势战胜了对手。
  • 4. (2023七上·越秀期中)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有些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购置了多功能电话手表,是一种可以双向通话,能准确定位,并具有防水功能的电子设备。 B . 随着学生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我校新成立的生态委员会的工作开展得越来越顺利。 C . 最近,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的在华留学生,评选出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 D . 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 5. (2023七上·越秀期中)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各题。

        ① 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② 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③ 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④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 ,将冷面笑成花面。

    1. (1) 按照语意连贯的要求,上面句子正确的排序是。
    2. (2) 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把下面语段的横线补充完整。

       春天是个好季节。假如我是画家,我就要画一幅油画来描绘她的绿意盎然;假如我是,我就要

二、(1小题,8分)
  • 6. (2023七上·越秀期中) 古诗文默写。
    1. (1) 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

      ,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3 水何澹澹,。(《观沧海》)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 (2) 同学做了“思乡诗”专题整理,请你根据批注,完成表格。

      诗句

      批注

      出处

          

      家书未知会被送往何处?唯有托付大雁。

      王湾《次北固山下》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想念亲友和故乡不得,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把乡愁寄寓在一段笛曲中。首首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三、(5小题,17分)
  • 7. (2023七上·越秀期中)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 (1) 解释加点词语: 

      不亦       不习乎

    2. (2) 把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认为,在学习上能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B . 孔子自述其人生经历时说自己到七十岁时做事才能不随心所欲,不越过规矩。 C . 从“一箪食”“一瓢饮”“饭疏食饮水”中可看出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 D . 孔子说的“博学而笃志”意思是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
  • 8. (2023七上·越秀期中) 阅读文言短文,完成各题。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馔(zhuàn):准备食物。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去:     ② 怪:

    2. (2)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王安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9. (2023七上·越秀期中)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四、(8小题,29分)
  • 10. (2023七上·越秀期中)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各题。
    鹦鹉鱼的睡衣

    欧洲地中海生活着一种鱼,它色彩艳丽,脊背是紫红色的,体侧是玫瑰红色,胸部和腹部的鳍是淡黄色的,背鳍是灰黄色的,尾部镶白色的边,就像鹦鹉那样漂亮,所以人们叫它鹦鹉鱼。

    罗马和古希腊人特别器重这种鱼,把它当作珍品,这倒不是因为鹦鹉鱼长得漂亮,而是它们的团结互助的精神。据研究这种鱼的学者发现,如果鹦鹉鱼一旦不幸碰上了针钩,在千钧一发之际,它的伙伴会很快赶来帮忙,咬断钓鱼线,从危险中救出同伙。如果有的被鱼筐围住了,别的伙伴就会用牙齿咬住它的尾巴,拼命从筐缝中把它拉出来。所以,一般的渔民很难捕获到这种鱼。

    虽然鹦鹉鱼能够互相帮助,一般的危险奈何不了它们,可是,这并不等于鹦鹉鱼永远没有危险。因为鹦鹉鱼很怕死,常常在没有危险的时候也忧虑忡忡,它们想,白天遇到危险了,有同伴来救助,如果晚上同伴们都睡着了,谁来救自己呢?于是,鹦鹉鱼们想出了一种办法。它们每天傍晚都会给自己织一件睡衣穿,这样便确保了晚上的安全。

    它们织睡衣的方法像蚕吐丝作茧似的,从嘴里吐出白色的丝,利用它的腹鳍和尾鳍的帮助,经过一两个小时就能从头到尾织成一个囫囵的壳,这就是它们的睡衣。每天晚上,它们睡在自己编织的睡衣里,确实能够防御敌人的侵害,并能安安静静地睡一晚。可是它们的睡衣织得太坚固了,第二天早晨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睡衣弄破,以便从里面钻出来。到了晚上,鹦鹉鱼再织一件新的睡衣穿在身上。

    有时候,鹦鹉鱼生病了,晚上躺在睡衣里,早晨想出来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力气钻破睡衣,这就麻烦了,时间一长它必死无疑。因为,鹦鹉鱼从不救助困在睡衣里的同伴,它们会认为同伴还在睡觉,不便打扰。

    所以,对于鹦鹉鱼来说,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

    1. (1) 根据全文的介绍,简要写出鹦鹉鱼有哪些特点? 
    2. (2) 为什么说鹦鹉鱼“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请简要回答
    3. (3) 文章结尾写道:“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人类有哪些作茧自缚的行为。
  • 11. (2023七上·越秀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稠李子花,稠李子果

    朱明东

    ①树叶黄,野果香,秋色映山梁。一串串豆粒般大小的黑果挂在树上。

    ②大兴安岭秋果并不多,稠李子算是一类。初到大兴安岭,家里的菜园子就栽着几棵稠李子树。它们其貌不扬,到了晚春,枝丫上才渐渐绽出白色的小花,一朵朵,一簇簇,散发出阵阵馨香。母亲问邻居大姐,这是啥花?邻居大姐说,树叫稠李子树,花就叫稠李子花,还结果呢,那果就是稠李子。

    ③一点一点,一粒一粒,稠李子树悄然出果,没几天,嫩嫩的幼果挂满了枝枝丫丫。可长着长着它就不长了。不长也就罢了,它却变黑了。结的那果还不如山里红大,样子也不比山丁子美。我跑到菜园子里摘了一颗放到嘴里。哎呀,可真涩。

    ④望着菜园子里的稠李子树,我心里长出一片不开心的草。我缠着父亲栽几棵樱桃树、沙果树或者杏树。父亲说:“没熟的果子咋能不涩?大兴安岭气温低,不是啥树都能活。”父亲缓缓坐到炕沿上,用火柴点了一支旱烟,深吸了一口后,为我讲起一个故事。刚开发大兴安岭时,正是数九寒天,岭上岭下到处飞雪。别说行走,就是想找条路都难。可铁道兵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爬冰卧雪,战天斗地,硬是在莽莽群岭中建出一条壮美的铁路。那时候,铁道兵们生活很艰苦,稠李子就成了他们打牙祭的主要秋果。正值稠李子熟时,呼玛河两岸结满了又黑又亮的稠李子,可上游却发起大水来。一时间,洪水滔滔而下,将岸边建桥用的木材都卷进了河里。为了挽救国家财产,几名铁道兵乘船打捞木材。行至河中,船不幸被激流打翻。岸上的副班长付铁虎见状,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的呼玛河中,在把一名战友救上岸后,又毅然向河中奋力游去。怎奈水流湍急,一个浪头过后,付铁虎就不见了踪影,最后战友们在下游找到付铁虎的遗体……

    ⑤父亲眼睛湿润了,我则抽泣起来。父亲告诉我,要在大兴安岭扎下根活下去,光好看不行,还要耐寒有毅力,这样才会茁壮成长。到了秋天,稠李子熟了,它就会变甜。我默默倾听,父亲娓娓叙说。付铁虎牺牲后,铁道兵们在营地附近栽了一排稠李子树。第二年春,这排稠李子树都开满了像雪一样白的花,离它们很远就能闻到馥郁的香。到了秋天,稠李子树叶黄了,每棵树的枝丫上挂满又黑又亮的果。

    ⑥能在大兴安岭生长的树,都是坚强的树。寒冷的日子,稠李子树忍寒受苦,任风雪肆虐,依然坚定生长。春风越岭,稠李子树绽放容颜,给大兴安岭回报灿烂的笑。风吹,它落花;雨落,它结果。当秋光洒满大兴安岭,稠李子不仅黑得明亮,也甜得醉人,颗颗吹弹可破。

    ⑦雨后出彩虹,北山公园越发清新。沿着林荫小道,我拾阶而上。静穆中,我发现北山公园除了郁郁葱葱的樟子松、落叶松等树外,还生长着一棵棵稠李子树。稠李子低调而随和,不显山不露水,平凡而朴素。山林中,河岸边,它都不独揽秀丽。它适应了大兴安岭这片土地,早已将自己的根坚实地扎了下去。

    ⑧稠李子本属落叶乔木,学名达乌里鼠李果,有药用功效。稠李子清热解毒,止咳祛痰。那年,母亲牙痛。邻家大姐告诉母亲,用温酒泡稠李子喝能止疼,一试,牙果然不疼了。打那以后,母亲每年秋天都要采一些稠李子,晾晒成干放入玻璃罐里以备药用。

    ⑨那年,我在湖北工作。母亲给我打电话:“想不想吃稠李子?要是想,妈给你邮点儿去。”我脑子里一下子涌出那圆溜溜黑乎乎的豆豆来。我连说:“妈,您可别邮了,怪难看的,还让人笑话。”放下电话后我才反应过来。母亲哪是要给我寄稠李子,分明是提醒我:无论走到哪里,都别忘大兴安岭,别忘在大兴安岭的爹和娘。殷殷切切,我终于在父母的召唤中,决定回到这片哺育过自己的土地。湖北朋友问,好好的为何要调回去?我笑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兴安岭的稠李子怎能离开脚下的山和岭啊。

    ⑩这些年,小城没少栽植稠李子树。稠李子树生命顽强,栽了就活。稠李子熟了,不需入山入岭就可随处相遇。与妻子在甘河公园散步,正走着,妻子用手指道:“瞧,稠李子!”路旁果真有一棵高大的稠李子树。它可比当年菜园子里的稠李子树高大许多,那上面结的果也比原来的黑,比原来的亮……

    (选自2020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1. (1) 作者笔下的“稠李子”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 (2) 文章题为“稠李子花,稠李子果”,为什么要写铁道兵的故事?谈谈你的理解。
    3. (3) 根据要求,结合上下文回答问题。

      ①春风越岭,稠李子树绽放容颜,给大兴安岭回报灿烂的笑。(赏析句子)

      ②它可比当年菜园子里的稠李子树高大许多,那上面结的果也比原来的黑,比原来的亮……(体会句子的含意)

    4. (4) 有人认为文章第⑧自然段可以删掉,你是否赞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五、(1小题,50分)
  • 12. (2023七上·越秀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朋友”是人生永恒的话题。你是怎样理解“朋友”这个词的?谁是你心中真正的朋友?你们之间发生过什么难忘的事情?

     请以“这才是真正的朋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字。

六、附加题(8分)
  • 13. (2023七上·越秀期中)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行者笑道:“老人家,茶饭倒不必赐。我问你:铁扇仙在那里住?”老者道:“你问他怎的?”行者道:“适才那卖糕人说,此仙有柄‘芭蕉扇’。求将来,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你这方布种收割,才得五谷养生。我欲寻他讨来扇息火焰山过去,且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也。”老者道:“固有此说;你们却无礼物,恐那圣贤不肯来也。”三藏道:“他要甚礼物?”老者道:“我这里人家,十年拜求一度。四猪四羊,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沐浴虔诚,拜到那仙山,请他出洞,至此施为。”行者道:“那山坐落何处?唤甚地名?有几多里数?等我问他要扇子去。”老者道:“那山在西南方,名唤翠云山。山中有一仙洞,名唤芭蕉洞。我这里众信人等去拜仙山,往回要走一月,计有一千四百五六十里。”行者笑道:“不打紧,就去就来。”那老者道:“且住,吃些茶饭,办些干粮,须得两人做伴。那路上没有人家,又多狼虎,非一日可到。莫当耍子。”行者笑道:“不用,不用!我去也!”说一声,忽然不见。那老者慌张道:“爷爷呀!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

    1. (1) 选文中孙悟空想借“芭焦扇”的目的是:
    2. (2) 结合选文中的语言描写,分析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
    3. (3) 联系原著,概述孙悟空三次借调“芭蕉扇”的经过: 

         孙悟空因(人名)与铁扇公主结怨,第一次借扇,就被铁扇公主扇得无影无踪;第二次借扇,悟空,却借得一把假扇,后来,悟空使诈,变成牛魔王骗得真扇,但又被又被牛魔王骗回;三借芭蕉扇,孙悟空请来天兵天将,降伏牛魔王,终于借到芭蕉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