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新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4-02-26 浏览次数:2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三上·广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派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鸴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写”和“不写”影响读者感受:“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若所有细节都交代清楚,作品就显得死板。 B . 小说创作中制造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 C . 《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 D . 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而以机械的方式理解其中的虚实空白艺术。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不写之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不能喧宾夺主;二者应主次分明,相得益彰。 B .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等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便有可能误解、曲解作品的应有之义。 C . 《红楼梦》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理的情节来制造表面上的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读者质疑,进而推想缘由,探求真相。 D . “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 )
      A . 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讯传出来后,身为公爹的贾珍“哭得泪人一般”,并表示“尽我所有罢了”来料理丧事;而对作为丈夫的贾蓉有何表现却未作交代。 B . 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后文只写宝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一事,却不再对嬷嬷作其他描写。 C . 第四十回,刘姥姥在宴会上逗笑,作者逐一展现了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等人的情态,却没有写宝钗和迎春二人的反应。 D . 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的诗,贾政“喜不自胜”并“讲与贾母听”;宝玉作完,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
    4.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不仅是小说有留白,戏剧语言也有大量的留白之美。《雷雨》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

      鲁侍萍:不敢说。

      周朴园:哦。

      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苦痛)哦!

      请结合以上材料,对周朴园对白中的三处“哦”,任选一处进行合理想象补充,并简要分析文本中设置的空白给读者阅读带来的效果。

  • 2. (2023高三上·广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凤姐听说,便回身同了探春、李纨、鸳鸯、琥珀带着端饭的人等,抄着近路到了秋爽斋,就在晓翠堂上调开桌案。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李纨是个厚道人,听了不解。凤姐儿却知说的是刘姥姥,也笑说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二人便如此这般地商议。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鸳鸯笑道:“很不与你相干,有我呢。”

    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着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敁敠人位,按席摆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众人听说,忙抬了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地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

    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等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问刘姥姥说道:“别忘了。”刘姥姥道:“姑娘放心。”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地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犟得过他。”说得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哈哈地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

    文本二:

    一提起刘姥姥,我们眼前就呈现出一个“村气”十足的老妈妈,插了满头的花朵,喝得酩酊大醉,层出不穷地闹笑话。“刘姥姥进大观园”久已成为人们常常引用的语言。

    那么刘姥姥是不是一个大傻瓜呢?作者一入手就说她是一个“久经世故的老寡妇”。她初次见到贾母,立刻想出一种奇特的称呼,她说:“请老寿星安!”多么巧妙而恰当。此后,和贾母的许多对话又多么得体。鸳鸯和凤姐设计取笑她,引起全场狂笑。但事后她对凤姐和鸳鸯说明:“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她为贾母和众姐妹讲乡村故事,什么下雪天一个红衣女孩儿抽柴草,什么九十多岁老奶奶抱孙子等等,完全为了迎合宝玉和贾母诸人的好奇心理。像这样见风转舵、信口开河、投其所好,叫人怀疑她是不是纯粹的农民老妇人所能擅长!

    按照性格,刘姥姥也许是出身于城市居民,她曾有都市生活见闻与磨炼。小市民固然常是身居下层的,但也常会具备庸俗、投机、狡猾、向上爬的品质,否则怎么有胆量到那“天堂”式的贾府去探险?她所谓到城里去“闯运气”“丢老脸”,总是多少有些估计的。当她初闯进大观园,必然有眼花缭乱手足失措的过程,可是略经摸索,就窥见了一些门径。自己目的是明确的,内心是沉重的。作者写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目的在于“告帮”,只是战战兢兢,十分紧张。第二次再来目的本是为了道谢,却不料受到人家的特别“欣赏”和“优待”,要她充当一个鼻子上抹着白粉的“女清客”,结果见机而作的刘姥姥不但大吃大喝,酒足饭饱,还得到许多恩赐的礼物,满载而归。从这方面看来她是的确具有丑角条件的。

    但这并不在于贾府上对一个乡下老太婆“出洋相”的嘲笑。当时林黛玉就不欣赏刘姥姥那一套粗俗的表演,而且一针见血地指出刘姥姥来此大吃大喝的本质,曾讽刺她为“母蝗虫”,黛玉又叫惜春画一张“携蝗大嚼图”,嘲笑贾府贵人们兴趣之卑俗。从我们读者看来,刘姥姥既不是一个油嘴滑舌的骗子,也没有像某些贪利受辱的人们在王凤姐面前“跪着打磨旋儿”。二进荣国府的时候,王熙凤要刘姥姥为自己女儿取个名字,说要靠靠老人家的福。这是作者预先安排下将来荣国府溃败时巧姐被卖出去投靠了她的故事。到那时,只有一个刘姥姥是有义气,敢担当的。到那时,刘姥姥的面貌就一点也不滑稽了。这足见作者既揭出了刘姥姥的自觉扮丑角为人帮闲凑趣的一面,也指出刘姥姥平日生活并非丑角的一面。

    刘姥姥在《红楼梦》主题中看来不重要,就是不写这个人物,对于整部故事的发展也并不生什么影响。是不是作者出生贵胄,享惯荣华,后来又受尽贫穷无援之苦,既知深锁朱门的生活空虚,也深知一切小人物的哀愁。于是让读者从刘姥姥的眼中看到了富贵豪门之奢侈浪费,饱暖无聊,不自知惭愧,反以穷人开心。试看贾府那些高贵的老太太、太太们以及那些有权有势的管家奶奶们,又谁能像刘姥姥这样心地淳厚?作者用这样一个乡村老妇人和那么多的城市贵妇人来对照,刘姥姥就成为贾府的一面镜子。

    (摘编自王昆仑《刘姥姥是丑角吗》)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凤姐与鸳鸯定计捉弄刘姥姥,既反映了凤姐善于逢迎、讨好贾母的一面,又突出了她的阴险狡猾。 B . 文本一在细节处彰显匠心独运,通过箸、桌、漱盂、麈尾等餐饮用具,反映了贾府奢华、排场的生活。 C . 刘姥姥进荣国府,给生活沉闷空虚的贾府带来些许生气,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刘姥姥的聪明能干。 D . 曹雪芹用白描手法绘了一幅“群笑图”,八位主子各具笑态,展现了人物的不同的处境、身份和性格。
    2. (2)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姥姥进大观园”指没见过世面的人来到陌生的花花世界,以讽刺人的见识短浅,与文本二观点一致。 B . 城市居民出身的刘姥姥,具备了小市民庸俗、投机、狡猾、向上爬的品质,所以才敢去贾府“告帮”。 C . 刘姥姥在荣国府看似滑稽的表演,与贾府溃败时收留巧姐的情节相得益彰,使刘姥姥的形象丰满动人。 D . 曹雪芹借刘姥姥这个人物,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慨,即使不写刘姥姥,对《红楼梦》的主题也没有影响。
    3. (3) 请从文本—最后一段选取两人,结合其“笑”辨析人物特点。
    4. (4) 王昆仑认为刘姥姥具备丑角条件,赢得了贾府的欣赏和优待,请结合两则文本概括其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三上·广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选文(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选文(二)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矣。”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逐东。

    (《左传·秦晋崤之战》)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B . 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C . 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D . 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2. (2)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B . 烛之武表示郑国今后作为东路上的居停主人招待来往的秦国使者。因郑国在秦国东面,所以称为“东道主”。这则成语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C .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寡、不谷等。 D . 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还有君、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B . 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但他能够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晓之以理。 C .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这里“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郑国。蹇叔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郑国伏击。 D . “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是,秦国一方面失掉了灭郑而分一杯羹的好机会,另一方面使“秦晋之好”名存实亡,为其后的“崤之战”埋下了隐患。
    4. (4)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②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5. (5) 烛之武和蹇叔都对秦穆公进行了劝诫,为何结果却截然不同?请简要概括其中原因。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六州歌头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 , 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 , 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注】①膻腥:牛羊的腥臊气,此指被金兵所玷污。②区(ōu)脱:汉时匈奴筑土室以守边,叫区脱,此指敌人哨所。③名王:少数民族中的著名将帅。④埃囊:尘封和虫蛀(指箭上的羽毛)。⑤干羽:干盾和翟羽,舞者所执的道具。怀远:用文德以怀柔远人,谓朝廷正在向敌人求和。⑥若为情:何以为情,即今语“怎么好意思”或“不难为情吗”。⑦翠葆霓旌:指皇帝的车驾。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写淮河成为边界,面对隔水国土沦为金兵占领区的形势,作者悲痛难抑。 B . “当年事”当指汴京失陷的“靖康之变”,“殆天数”中蕴含着无限沉痛。 C . 下片承上片渲染的景象而来,表达了空怀报国壮志却苟延岁月,一事无成的无奈。 D . “冠盖使”们为国事鞍马劳顿,相形之下,作者为自己不能为国分忧难为情。
    2. (2) 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样,这首词也是一首爱国豪放词。试分析这两首词所抒发的情感有哪些异同。
  • 5. (2023高三上·广丰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两句写神仙们驾着风云而来,画面神奇而飘逸。
    2. (2) 在《虞美人》,李煜用“ ”两句来抒发物是人非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
    3. (3)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酒器代酒,通过祭酒行为表达某种人生感受的两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三上·广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继《诗经》后,中国南方又产生了一种新兴诗体——《楚辞》。《楚辞》以屈原、宋玉的作品为主,也收集了后代一些文人模仿屈宋的作品。《楚辞》在形式方面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第一种形式是“骚体”。“骚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离骚》在内容和感情特色上,主要表现为以美人香草为喻托,表达了悲秋的摇落无成之慨、对理想的追寻以及殉身无悔的意志。《离骚》的句子较长,大致是“兮”字的前后各六个字。因为句法的扩展,篇幅也随之延长,这就使得这种诗歌有了散文化的趋势。于是《楚辞》中的骚体,就逐渐从诗歌中脱离出来,发展为赋的先声。

    《楚辞》的另一种形式是“楚歌体”。“楚歌体”主要指的是《楚辞》中的《九歌》这一组诗。它本是楚地祭祀鬼神时由男女巫师所唱的巫歌,多用爱情的口吻来叙写一种期待和召唤的浪漫感情,因而能够引发人们许多方面的联想。《九歌》的句子、篇幅都比《离骚》短,①最常见的是字前后各三个字为主。②后世的《九歌》成为七言诗的源头。

    总之,骚体楚歌体代表了《楚辞》中两种不同的形式。④无论是骚体或是楚歌体 , ⑤都大量使用了等语气词。⑥由于语气词的间用,给《楚辞》增添了一种飞扬飘逸的风采。

    1. (1) 根据以上文字提供的信息,概括《离骚》的三个特点,每处不超过8个字。
    2. (2)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四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加以修改。
  • 7. (2023高三上·广丰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II

    在看不到水的夜晚,我听到了水声。汩汩而动,像健壮有力的脉搏起跳;涌涌而行,像田垄上的猎猎大风。我以为窗外有井有泉有河有湖,但推开窗,冷凝澄明夜色中,还是归于冷凝澄明。我忘记了这里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缓平坡地,是黄河泛滥漫流沉积而成,盐渍化厉害。水声若隐若现,浮在耳际,我抓住聪敏的听力去捕获,搭载风的翅翼追逐,八方四面,杳无痕迹。水在黑暗中躲藏,却与喧哗的水声沉浮起舞,又在某处现身,拍击有边缘的物体,又像是来自远方的梦语。①____,而是流在一种叫“黑”的色彩里。

    当地朋友次日向我揭晓了夜晚的秘密,东阿的水大有来头,在地下潜行数千里而至,锻炼了阿胶的魂。在这“千年阿胶福寿乡”,阿胶的名声早已遮蔽了水,三千多年前就有了她的身影。《神农本草经》记录了她,南朝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孙思邈的《千金翼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谈论过她。②____。没有水,就没有她。所有的历史都起源于水,她的历史也不例外。水滴成溪流,合成大河,汇聚江湖,投奔海洋,人类的文明诞生于水。水记录,也保存了人类希望了解的一切秘密。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千年阿胶福寿乡”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海伦·凯勒用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B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行动写照。 C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D . 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
    2. (2) 下列各项中,与原文画横线句子修辞手法一致的是( )
      A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B .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C .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D .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3. (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三上·广丰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梁书》)

    ②富贵子弟无成者,失于姑息也;贫贱之弟易成者,习于严束也。(《修匿命编》)

    ③施恩勿念,受恩勿忘。(《朱子治家格言》)

    ④父之爱子,教以义方。(司马光)

    ⑤为子孙做富贵计者,十败其九。(林遴)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自后世,读了上面五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清远择其中两三句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