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稠州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86 类型:月考试卷
一、梳理与探究
  • 1. (2023九上·义乌月考) 阅读下面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

    君子之志泽天下,少年应养君子之正气,做时代最强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出自《周易》的zhēn(1)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尊重别人,Kè(2)守时间,宽容待人,有风度,有教养,便是“厚德载物”;心无旁wù(3) , 不忘初心,坚持不懈,敬业,乐业,便是“自强不息”。纵观中国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前仆后继,诠释着他们对自强不息的理解。

  • 2. (2023九上·义乌月考) 请补全诗文,理解“风骨”。

    处境

    诗句

    风骨内涵

    君王昏庸

    汉文有道恩犹薄,(1)

    (《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

    面对帝王的无情,仍对国家一片忠心。

    (2) , (3)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

    面对“左迁”现实, 不惜年老,忠君之心弥坚。

    多次贬谪

    (4),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5)

    (《定风波》宋·苏轼)

    面对贬谪的现实,固然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地方为官

    (6) , 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宋·范仲淹)人知从太守游而乐,(7)

    (《醉翁亭记》宋·欧阳修)

    虽处江湖之远,却忘怀个人得失,心系天下。

    国破家亡

    了却君王天下事,8)

    (《破阵子》宋·辛弃疾)

    (11)

    (9) , (10)

    (《临江仙》宋·陈与义)

    在笛声中追忆前尘旧事,抒写对故国的一片丹心。

  • 3. (2023九上·义乌月考)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 (1) 日星隐曜:曜:
    2. (2) 长风破浪会有时:会:
    3. (3) 佳木秀而繁阴:秀:
    4. (4)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 4. (2023九上·义乌月考) 对下列复句的类型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 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递进复句) B . 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因果复句) C . 有教养的人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他不会摆架子、“翘鼻”。无论何时何地,他的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条件复句) D . 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递进复句)
二、阅读与鉴赏
    1. (1) 文艺部征集青春主题赛事周边创意设计。请依据参考模板,介绍你的设计。

      要求:符合赛事主题

      【方案简述】把飞鸟元素印在马克杯上,配上《泰戈尔诗集》中有关飞鸟的诗句。

      【设计理由】泰戈尔常常借飞鸟歌唱生命,表达对世间万物的热爱和思考。将我的设计图案印制在马克杯上,用日常的杯子装上泰戈尔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在喝水时,能提醒我们生活平淡却不忘诗意和远方,达到宣传赛事的目的。

    2. (2) 《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鲁迅语),在刻画人物的同时,针砭时弊,揭露社会现象背后荒谬的本质。对比其他文学作品中类似的形象,该书的讽刺意味更强。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完成表格。

      人物形象特点

      人物代表

      情节概述

      趋炎附势

      张静斋

      高俅

      因踢球而窃居高位,玩弄权术,坏事做尽的地痞无赖。

      灵魂堕落

      匡超人

      骆驼祥子

      经历三起三落后,成了麻木,潦倒,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 6. (2023九上·义乌月考) 文学作品

    货到地头

    贺鹏

    黑云瞬间压了过来,丰州郊区的天气真是说变就变。

    迟军急了,冲着围在车旁的乡亲们大声说,你们不是说好要买的吗,怎么卸了货都不买了?

    老乡们相互瞅了瞅,诡异地笑了。

    迟军无奈地蹲下身,伸手向司机要了一支烟,含在嘴上,猛吸了一口,站起来对大伙说,这些芥菜已经晒了好几天,水分少,不压秤,如果现在买,我再便宜一毛钱。

    老乡们都摇了摇头,没说话,三三两两散了。

    这个村是迟军岳父所在的村庄,迟军知道村里有用芥菜腌制咸菜的习惯。因此,从外地贩了一车芥菜。

    迟军见人都散了,抬起头来看了看天气,无奈地对司机说,兄弟,今天只有辛苦你了,我再给你一百元,我们将这些芥菜就地掩埋吧。

    司机一惊,好好的东西,怎么能掩埋呢?

    迟军说,大伙儿不买,我们不埋还能咋办?

    司机叹了一口气说,我们的车还没停稳,大伙儿就嚷嚷快点卸车,可卸下来了,又没人要了。

    迟军说,这就叫货到地头死嘛!

    迟军和司机在旁边挖了一个大坑把足足五吨的芥菜硬是推进去,在上面埋了土,然从村里雇了个老头看护。

    第二天,正当人们津津乐道芥菜的时候,迟军坐着前村的一辆小四轮车来了,扒开掩埋芥菜的土,装车往外拉。

    村民们聚过去,你不是就地掩埋了吗?

    迟军笑了笑说,咱们村的人不买,我还不能卖给其他村了?人家一看这芥菜水分少,个头大,都争着抢着要呢, 我都涨价了。

    村民们笑了,我们才不信呢。

    迟军也笑了,不信就不信呗!

    于是,迟军一车一车往外拉,起初,村民们都不在意,眼看着芥菜拉出去不少了,突然,张嫂提了一个袋子冲着村民们说,你们就撑吧,撑不住了再买,我可不撑了,这么便宜的芥

    菜,到哪去买?

    张嫂转过身对迟军说,妹夫,我买200斤。

    迟军笑了笑,嫂子,实在不好意思,我大部分都卖给前村了,价格比这里的还翻了一翻,我不能卖给你了。

    张嫂一听就恼了,你不是说好卖给我们的吗?怎么说变就变?

    张嫂边说边蹲下身就要装芥菜,迟军立即拦住,说我卸车以后,你们谁也不买,本打算就地掩埋,可到了前村,人家说这芥菜合算,就让我拉过去,价格比这里正好高出一倍。

    妹夫,不管咋,你就卖给嫂子200斤吧。

    嫂子,实在对不起,做买卖都是为了挣钱,我不能放着高价不卖,低价卖给你,你说对不对?

    张嫂说,那我就按你在前村的价格买吧。

    嫂子,我是一个守信用的人,就这么一点货,前村都不够卖的,哪能卖给你啊。

    村民们见张嫂软磨硬泡,迟军怎么都不肯卖给她,再看看那小四轮还是一车车地往外拉,大伙急了,“呼啦 ”一下围住了迟军,说你不能再拉了,都是乡里乡亲的,何必较劲呢?

    迟军说,不是我较劲,是你们大伙儿不要, 我才拉走的啊。

    要,要,要,都快晒干了,怎么能不要呢?

    可我不能按原价卖给你们了,前村都给我翻了一翻呢。

    村民们一听退后了,聚在一起私语了好大一阵子,才说就按前村的价买了。

    迟军“噗呲”一声笑了,说那可不行,只有涨价了我才能和前村毁约。

    村民们说,你是我们村的女婿,你少赚点,我们再多上几分钱也行。

    迟军犹豫了老半天才说,好吧,看在大伙都沾亲带故的份上,每斤少加点,五分钱。

    村民们高兴地点点头。

    迟军把剩下的芥菜按原来的价格的两倍又加了五分钱,很快就卖完了。剩下最后几袋时,不少村民相互争抢,迟军不得不上前制止,说不要抢了,我是你们村的女婿,再给你们从前村拉回来一些就是了。

    迟军见大伙开心地笑了,才告诉司机,你把村外的那些芥菜再拉回来吧。

    司机说,那不是已经卖出去了吗?

    迟军悄悄地说,快去拉吧,卖给谁呀?

    1. (1) 【梳理·情节】阅读小说,补全思维导图。

    2. (2) 【研读·人物】梳理思维导图后,小滨发现小说是围绕两组人物的对话展开的,请根据要求,研读小说语言。

      人物

      语言

      研读

      迟军

      【原文】人家一看这芥菜水分少,个头大,都争着抢着要呢,我都涨价了。

      【改文】人家一看这水分少个头大的芥菜就争着抢着要呢,我都涨价了。

      ⑴比较阅读两句话,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好?

      村民

      ①你们就撑吧,撑不住了再买,我可不撑了,这么

      便宜的芥菜,到哪去买?

      ②要,要,要,都快晒干了,怎么能不要呢?

      ⑵请任选一句话,分析加点词反映的人物心理。

    3. (3) 【聚焦环境】小说以“黑云瞬间压了过来,丰州郊区的天气真是说变就变”开头,有什么作用?
    4. (4) 【联读·主题】小滨认为本文有讽刺意味,他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联系课文做了以下笔记,请选择一组人物,结合小说主题,分析他们的相似之处。

      读书笔记

      讽刺意味的作品,通过嘲讽的表现手法,突出描写对象的矛盾、可笑,以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揭露社会现状,引发读者思考,达到警诫教育或暴露、 鞭挞、抨击的目的。

      A.迟军与菲利普夫妇(《我的叔叔于勒》)

      B.张嫂与杨二嫂(《故乡》)

      C.村民与百姓(《皇帝的新装》)

  • 7. (2023九上·义乌月考) 非文学类文本

    关于“废话文学”的主题讨论

    2021年下半年,一场名为“废话文学”的浪潮自网络席卷了我们的生活。所谓“废话文学”,即指那些有点搞笑,看似说了话又没有任何有用信息的表达形式。大家在快速流传、广泛应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思考。

    【材料一】

    A   “废话文学”是有自己独有结构的,一般来说,可分为三类:

    ㈠、等量置换

    把一句话分作两句说,借助单位、数量、同义近义词等等的置换,在上下句之间造成一种看起来好像不一样,其实是一个意思的效果。

    例如:一日不见,如隔24小时;七天不见,如隔一周;台上一分钟,台下60秒。

    ㈡意义顺延

    通过前半句陈述,后半句重复的结构方式,达到一种无懈可击的因果关系表达,严谨整饬,以重复强调重点,非常高效。

    例如: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㈢正反互搏

    一种上半句说正话,下半句说反话,让对句内容完成互斥对冲的矛盾结构。例如:据我所知,我一无所知。

    ——节选自某推送“废话文学”简史,都是作家玩剩下的》

    【材料二】

    “废话文学”之所以流行,或许也和当下较为普遍的社交焦虑不无关系。很多人活跃于网络,面对看不见的陌生人可以侃侃而谈、毫无戒备、彻底放松,但是在面对面的现实交流中,却小心翼翼、吭吭哧哧起来,甚至还有了“社交恐惧症”一说。人们在现实中畏惧表达,到了网络便有一种找补心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哪怕是废话连篇。

    废话或许无用的,但可有趣。B     蔡元培在《论国文的趋势及国文与外国语及科学的关系》也讲到:“国文分两种:一种是实用文,在没有开化的时候,因生活上的必要发展的;一种是美术文,没有生活上的必要,可是文明时候不能不有的。”

    ——节选自光明日报李哲文《“废话文学”,或许无用但有趣》

    【材料三】

    “废话文学”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的表达能力退化,患上“文字失语症”。

    新华社每日电讯曾发文表示:借助表情包、梗、流行语、省略语的表达,不是你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你,未经你的思考和语言生成,梗借助你的指尖和嘴巴自己说了出来,你不过是那些梗的通道。

    这样一来不是你选择了说废话,而是废话在说你。C   文字失语与我们所处的网络时代息息相关,具有隐蔽性的电子媒介装置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思维表达方式。

    这是社会学家伯格曼的装置范式理论,即在电子媒介时代,我们的表达和交流越来越依赖那种电子媒介的装置,这些装置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表达,甚至成为肢体的一部分,让人察觉不到它的存在。当我们对网络这个媒介装置过分依赖时,主动生成语言和文字的能力就不自觉退化了。

    ——节选自某心理类推送《废话文学——新媒体时代下的梗文化》

    【材料四】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秋夜》

    批注:鲁迅的这句“废话”是在用文字分镜,它还原了一次观看的过程,视线和目光的缓慢聚焦。在写《秋夜》之时,时局动荡,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等多方势力交杂,青年斗志衰退,思想摇摇欲坠。文中,“夜空”是黑暗势力,而“枣树”则代表着勇敢前进的战士。

    ——节选自某推送《“废话文学”简史,都是作家玩剩下的》

    1. (1) 下列陈述符合上文信息的一项是()
      A . “蝉的翅膀非常薄,有多薄呢?薄如蝉翼。”这句属于“废话文学”中的“等量置换”。 B . “废话文学 】”是如今社会人群交流的必要途径。 C . 蔡元培先生是“废话文学】”的拥护者。 D . 过度依赖“废话文学”,可能会使我们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退化。
    2. (2) 下面朱自清说的这句话放在A、B、C哪一处合适?为什么?请阐明你的看法。朱自清即表示:得有点废话,我们的生活才有意思。
    3. (3) “废话文学”偏废话还是偏文学?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表达自己的看法。
    4. (4) 作业本上有一道关于鲁迅《秋夜》的阅读理解题,如下: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小明的回答:这些加点字说明了两株都是枣树。

      老师的评改:错,我上次看到这么正确的答案还是在上次。

      请问:小明的回答与老师的评改,谁应用了“废话文学”?请你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 8. (2023九上·义乌月考) 古诗文

    (甲)

    筼筜谷①

    苏轼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②。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乙)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③(节选)

    苏轼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彭城。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④绢,扫取寒梢⑤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注释】①筼筜(yúndāng)谷:位于洋州西北五里,其地多筼筜竹。②箨(tuò)龙:

    指竹笋。箨,笋壳。③文与可(1018-1079):北宋画家,善画墨竹,名盛当时。曾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也是苏轼的好友。④鹅溪:鹅溪产的绢很著名,唐时作为贡品,宋人视为名贵书画材料。⑤寒梢:指竹。

    916班的同学读了这篇短文后,针对学习中产生的疑惑和看法,进行了讨论交流,请根据具体情境完成下面的讨论内容。

    1. (1) 小稠:“袜材当萃于子矣“中的 “萃”一词该怎么理解呢?

      小州:我刚也有这个困惑,就去查了词典,看到以下信息:

      我认为在这句话中 “萃”可以理解为。(填序号)

    2. (2) 小稠:你说的很有道理,你能帮我翻译下“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这个句子吗?

      小州:这个我知道,它可以这么翻译: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

      小稠:我明白了,苏文二人真有默契,比如这句“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翻译过来是说 , 可见文与可特别理解苏轼的幽默。

    3. (3) 小州:文中有个句子没有标点,我们一起来用“/”给它断句吧!限断三处哦!

      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4. (4) 小稠:苏轼在文中追忆二人交往过程中书信往来时,摘录了二人咏竹的几句诗,让我也想起了古人吟咏竹子的诗句。你有想到吗?

      小州:对对,我也想到了,比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真不愧是“四君子 ”之一啊!

      小稠:你看,筼筜谷》一诗就是苏轼根据文与可的画作所做的诗,也体现了苏轼的风趣幽默,你能说说趣在哪里吗?

      小州:我觉得

    5. (5) 小州:我认为苏轼富有人格魅力,文与可也未尝不让人钦佩啊。你仔细看选文,他(结合内容阐述理由,至少两个角度)。所以,这二人才能成为知己,相谈甚欢。
三、表达与交流
  • 9. (2023九上·义乌月考) 近期,语文老师发现学生在作业、试卷上写姓名经常使用缩写,如“张晓梦”写成“ZXM”,“宋清扬”写成“SQY”。对此,语文老师提出了“如何看待作业、试卷上使用姓名缩写”的问题,鼓励同学们发表看法,在课堂上交流。请拟写100字左右的发言稿,要求有观点,有理由,有条理。
  • 10. (2023九上·义乌月考)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不是笔直、通畅的走廊,让我们轻松自在地在其中旅行。生活是一座迷宫,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

    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在死胡同中搜寻。

    但只要我们始终深信不疑,有一扇门就会向我们打开。

    它或许不是我们曾经想到的那一扇门,但我们最终将会发现,它是一扇有益之门。

    (节选自《谁动了我的奶酪》)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⑵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⑶文中不要出现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如果需要,请用“xxx”代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