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

更新时间:2024-05-07 浏览次数:1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3八上·阳春期末) 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民众是以“大清国子民”的立场抵抗英军的。事后,广西巡抚在奏议中说:“这次广州未出大事,是借乡民之力。”这反映出( )
    A . 外来侵略激发官民的民族意识 B . 政府官和民众盲目排外 C . 民众成为抗击外来侵略的主力 D . 国内的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 2. (2024八上·福田月考)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 . 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 . “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 . 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 . 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 3. (2023八上·期末) 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曾国藩对于洪秀全采取大包围的战略。同时英,美、法三国也给了曾,李,左不少的帮助。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在曾国荃领导之下打进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就此亡了。”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
    A . 领导集团的腐败和内讧 B .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C . 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D . 革命纲领不切合中国实际
  • 4. (2024八上·澧县期末) 洋务运动期间,由洋务派创建的较大规模企业有10个;海军方面,北洋舰队购置西方先进战舰14艘;国人自办约20余种近代报刊。由此可见,洋务运动( )
    A . 积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B . 尤其重视海防建设 C .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 . 促使国家走向富强
  • 5. (2023八上·阳春期末) 19世纪末,中国出现了学习日本的热潮,留学日本、翻译日本书籍成为时尚。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 洋务运动的兴起 B . 甲午战争的失败 C . 民族资本的发展 D . 新式学制的创立
  • 6. (2024九下·泰州模拟) 费正清指出,没有别的事情能比这更有效地证明:通过自上而下逐步改良的办法来使中国现代化,是绝无希望的。一八九五年的战败和雄心勃勃的计划在一八九八年的彻底破产,第一次大大地促进了革命变革。费正清认为(  )
    A . 自上而下改良成效较为缓慢 B . 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C . 戊戌变法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D . 戊戌变法失败加速革命发生
  • 7. (2023八上·阳春期末) 1901年,美国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将当时的中国称为《难以孵化的巨蛋》。这说明当时西方列强在中国问题上的态度是( )
    A . 中国是一块肥肉 B . 瓜分中国是下策 C . 中国是沉睡的狮子 D . 中国是不沉的航空母舰
  • 8. (2023八上·阳春期末) 历史学者陈恭禄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康梁之徒,欲次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使中国欲为强国。……而康梁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陈恭禄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 . 顽固派实力过于强大 B . 光绪皇帝软弱无能 C . 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 D . 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 9. “中国历史上的多次革命,唯有辛亥革命在破旧与立新两方面,堪称历史性的首创之举。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是( )
    A . 创立了中华民国 B .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C . 发动了武装起义 D . 颁布了宪法
  • 10. (2024八上·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月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
    A .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 . 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 . 宣告了中华民族独立 D .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11. (2023八上·阳春期末) 《全球通史》中写道:“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之所以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  )
    A . 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B . 列强争霸,相互残杀 C . 官僚地主,争权夺利 D . 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 12. (2023八上·阳春期末) 新文化运动中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的典范人物是( )
    A . 毛泽东 B . 康有为 C . 鲁迅 D . 梁启超
  • 13. (2023八上·阳春期末)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忘共和,即称民贼。”在孙中山这篇《讨袁檄文》号召下,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宣告独立,起兵北上讨袁,史称( )
    A . 黄花岗起义 B . 武昌起义 C . 护国战争 D . 北伐战争
  • 14. (2024·吉安)  1919年后,在《新青年》《晨报》《新潮》等报刊上关于劳工话题的文学作品猛增,作品的主人公有洋车夫、铁匠、农夫、学徒、店员、纺织女工、烟草公司工人等劳工群体,这些人物形象基本上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变化表明(   )
    A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日益成熟 B . 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上升 C . 知识分子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D . 社会主义已成为主流思潮
  • 15. (2023八上·阳春期末) 《政治周刊》于1925年12月5日在广州创刊,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出版的中央级机关报,毛泽东担任第一任主编,白第五期起先后交由共产党人沈雁冰、张秋人主持编辑。由此可知( )
    A . 中国共产党成立 B . 国民大革命正在进行 C . 中国共产党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 D . 国共合作抵抗日军
  • 16. (2023八上·阳春期末) 某同学进行“学觉史,感党恩,跟党走”主题学习时,在笔记中写下了“创造性的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等信息,下列选项中的史实与笔记中“道路”不相符的是( )
    A . 攻占长沙 B . 打土豪分田地 C . 井冈山会师 D . 工农武装割据
  • 17. (2023八上·阳春期末)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猛烈批判传统文化,强调新旧、中西文化水火不相容。五四运动后,国人的心理紧张和焦虑情绪明显舒缓,不再有人重提“文化危机导致亡国灭种”类似的“危言”。国人文化自信力的提升主要得益( )
    A . 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B . 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 民族主义运动高涨 D .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 18. (2023八上·阳春期末) 1936年12月14日,张学良通过广播电台讲话:我们这次举动:“完全是为民请命,绝非造成内乱……只要合乎抗日救亡的主张,个人生命在所不计!”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九一八事变 B . 西安事变 C . 七七事变 D . 重庆谈判
  • 19. (2023八上·阳春期末) 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 . 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 B . 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 C . 统一认识促进经济发展 D . 根据矛盾变化扩大阶级基础
  • 20. (2023八上·阳春期末) 这次会战使日军力量受到很大消耗,而后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日军歼灭中国军队主力、迫使中国投降的战略企图破产,抗日战争从此进入相持阶段。“这次会战”是( )
    A . 淞沪会战 B . 台儿庄战役 C . 武汉会战 D . 百团大战
  • 21. (2023八上·廉江月考) 到1927年1月,中共全面推动建立的农民协会会员增加到200万人,江西等地的农民运动有了很大的发展。广大农民组织起来猛烈攻击不法地主和土豪劣绅,几千年来的封建特权阶级被打得落花流水。这些举措( )
    A . 确立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 B . 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 . 有利于打击北洋军阀的势力 D . 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22. (2023八上·阳春期末) 《论联合政府》中有这样的论述:“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觉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觉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这段材料反映出( )
    A .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B . 抗日战争胜利标志中国彻底实现了民族独立 C . 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战线 D .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坚强核心
  • 23. (2023八上·阳春期末) 郑振铎曾谈到:“自从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开始会谈以后,我们哪一天不在探问着会谈进行的情形,不在关心着会谈进行得顺利与否。”这种关切代表了广大民众( )
    A . 和平建设国家的强烈渴望 B . 对国民觉腐败统治的不满 C . 踊跃参军参战的热切期盼 D . 获得彻底翻身解放的喜悦
  • 24. (2023八上·阳春期末) 《密勒氏评论报》以为,中国解放战争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农民给自己种地或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 而且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这反映( )
    A . 土地改革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命运 B . 农村的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 C . 国共关系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干预 D . 战争胜利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 25. (2023八上·阳春期末) 19世纪80年代,《点石斋画报》记载了北京的风俗,比如《超度孤魂》等。20年之后却妥到了批判,《北京画报》里记载“七月十五是鬼节,烧法船……这种有碍风化的事情,警厅应当管一管”。这一变化说明( )
    A . 时人崇洋媚外 B . 地区发展有差异 C . 社会性质的改变 D . 科学思想的传播
  • 26. (2023八上·阳春期末)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国内以1903—1908年开设的厂矿最多,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为21.1家,而在大战期间,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有41.3家,1916年—1919年则达到了每年124.6家,这说明一战期间( )
    A .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 . 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C . 民族工业发展受挫 D . 民族工业结构完整
  • 27. (2023八上·阳春期末) 中共七大的一个重大历史功绩是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说明中共七大( )
    A . 标志着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B . 是全民族抗战局面逐步形成的标志 C . 为党和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D . 指出了实现和平建国是当前的任务
  • 28. (2023八上·阳春期末) 据研究,民国时期的《百美图》中的女性不再像传统那样居于室内,而是出现在街道、茶室、公园、溜冰场、电影院等公共场合中。同样,畅销上海的杂志《礼拜六》上的仕女封面的形象由卑微刻板,拘泥守礼变成了自然活泼、自信松弛。女性形象的变化反映了( )
    A . 自由平等成为社会的新风尚 B . 女性的社会地位的显著提高 C . 性别歧视现象得到改善 D . 女性个性得到一定程度解放
  • 29. (2023八上·阳春期末) 20世纪 30-40年代初期,著名画作《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在全国传播;优秀歌曲《毕业歌》《黄河大合唱》等在全国传唱:“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挽回利权,振我中华”等成为商业广告炙手可热的用语。这( )
    A . 反映商业和文艺空前发展和繁荣 B . 表明实业救国开始成为主流 C . 说明广告策划和营销有新的创意 D . 凸显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 30. (2023八上·阳春期末) 1905年5月,依然被称为“老爷”的京师大学堂学生,穿起了短袖衫,开始了首届西式运动会。这反映了京师大学堂(   )
    A . 是中国近代首所新式学校 B . 具有新旧交织的时代特点 C . 创办于科举制度废除之后 D . 首创完备的新式教育体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2分,第32题14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 31. (2023八上·阳春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 (1)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新文化运动的两个代表人物。
    2. (2) 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32. (2023八上·阳春期末) 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开始的。显然,自1931 年算起,到1945 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14 年,而不是8年。

    材料二 上海7月8日(星期四)电:日军威胁说要歼灭中国军队,除非中方同意今早10时以前立即解除武装。此前,中日两军在北平郊区爆发了5小时的血腥战斗,今早8时30 分,日军占领了卢沟桥。他们冲上卢沟桥,并且解除了桥上中国士兵的武装。

    ——摘编自浴火重生:《〈纽约时报>中国抗战观察记(1937-1945)》

    材料三 (在抗日根据地)要做到这一步也只有依靠民众的力量。尤其重要的是从这种斗争中去发动民众建立或巩固当地的抗日政权。……这个政权是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它应该团结一切人民的力量,向唯一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汉奸反动派作斗争。一切游击战争的根据地,只有在建立了抗日的武装部队、战胜了敌人、发动了民众这三个基本的条件逐渐地具备之后,才能真正地建立起来。

    ——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1. (1) 用所学史实证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从 1931年开始的”。
    2.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创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 33. (2023八上·阳春期末)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分分合合几十年,走过了一段坎坷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我们的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因为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便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

    ——孙中山

    材料二 1936 年10 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我跟蒋先生(指蒋介石)的冲突,就是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

    ——《张学良口述历史》

    材料三1937年11月,朱德的家信:我担负革命工作昼夜奔忙,十年来艰苦生活,无一文薪水,与士卒同甘苦,决非虚语……近来转战华北,常处在敌人后方,一月之内二十九日行军作战……我决不能再顾家庭,家庭亦不能再累我革命……为国为民族求生存,决心抛弃一切,一心杀敌。

    1. (1) 材料一中孙中山认为“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 (2) 在1927-1936年的十年中,蒋介石为了“安内”,对中国革命犯下了哪些罪行?
    3. (3)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信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哪些优良传统?朱德“转战华北”有什么重大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