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瑞金革命遗址 | 遵义会议会址 | 泸定桥 |
所在省份 | 江西 | 贵州 | 四川 |
阶段 | 作战力量 | 进攻目标 | 中共中央军委批示 |
第一阶段 | 苏北兵团 | 淮阴、淮安、宝应、高邮 | 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 |
第二阶段 | 三个纵队 | 海州、连云港 | 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 |
1919—1927年 | 1927—1936年 | 1931—1945年 | 1945—1949年 |
开天辟地,国民革命 | 星火燎原,万里长征 | 团结抗战,驱逐日寇 |
材料一 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的众人的策论已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详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四 据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整理的20世纪前后中国翻译书籍简表(部分)
时间 | 翻译书籍类型 | 书量和所占比例 |
20世纪以前 | 自然科学 | 437部,占75.3% |
社会科学 | 80部,占13.9% | |
20世纪初 | 自然科学 | 164部,占19.6% |
社会科学 | 327部,占60.9% |
材料五 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倡言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一 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待国军控制所有战略据点、交通线,将寇军完全受降后,再以有利之优越军事形势与奸党作具体谈判。彼如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蒋介石给国民党各战区司令长官的绝密电报(1945年9月20日)
材料二 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2月25日)
材料三 下面是1949年4月下旬《南京日报》部分头条标题。
4月20日 | 对共军渡江要求,政府将加以拒绝。 |
4月24日 | 治安维持会成立,筹备欢迎解放军。 |
4月25日 | 百万市民夹道欢呼,解放军进入南京。 |
4月26日 | 我们的队伍来了!解放军真正好。 |
材料一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中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类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
材料二 1840—1911年中国人消费洋货概览表
时间阶段 | 洋货种类 | 消费范围 | 消费观念 |
第一阶段1840—1870年 | 主要是钟表、八音盒、玻璃器皿等中国没有的“西洋奇器” | 一般民众对超出生活的外来必需品,需求十分有限 | 把洋货看作炫新的奢侈品、高档品 |
第二阶段1870—1895年 | 上海一商人曾列举了包括洋盐、洋油、洋灯在内的57种日用洋杂货 | 在城市和乡镇中上层社会流行,内地乡村购买较少 | 购用洋货成为可炫耀的时尚 |
第三阶段1895—1911年 | 除生活日用必需品外,还有生活享受品、教育用品等 | 日用洋货日渐普及城乡,各阶层民众普遍购买洋货 | 购买洋货更看重其价格和实用性 |
材料三 随着洋货的日益冲击,财富不断外流,为此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做出不同应对。
代表言论 | 代表人物、口号 | 具体举措及影响 | |
应对一 | 西洋……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 | 曾国藩、李鸿章 口号:“自强”“求富” | 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内,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 |
应对二 |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 人物:赵三多 口号:“扶清灭洋” | (团民)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毁物杀人。 |
应对三 |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 人物:张謇 口号:“实业救国” | (张謇)放弃高官厚禄,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